一、戈尔德施密特2002年会报道(论文文献综述)
孙晨阳[1](2021)在《额尔古纳地块与兴安地块地壳生长及再造过程 ——花岗岩证据》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中亚造山带东段额尔古纳地块和兴安地块为研究区,选取了区内不同时代和不同出露位置的代表性花岗岩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中不同单矿物进行了元素和多重同位素分析测试工作,包括长石原位Sr-Pb同位素、磷灰石原位Nd同位素和锆石原位Hf同位素。依据单矿物Sr-Pb-Nd-Hf同位素组成的时空变异,并结合花岗岩全岩地球化学特征,明确了额尔古纳地块和兴安地块的地壳属性;通过锆石Hf同位素数据,建立了额尔古纳地块和兴安地块的地壳生长和再造曲线,揭示了两个地块地壳生长与再造的时间和机制,并初步查明额尔古纳和兴安地块的地壳演化历史;本文还通过区分微陆块和碰撞拼贴带内不同的地壳演化过程,提出中亚造山带显生宙地壳生长量需要被重新评估。
郑新如[2](2021)在《陕西石泉及邻区环境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位于陕西省南部的石泉及邻区,是汉江重要的水源保护地,也是陕南的旅游胜地,特色资源开发潜力极大。为了查明石泉及邻区关键地球化学元素的富集贫化特征、分布规律及异常特征,以期为生态农业、特色农业的种植与建设、养生产业基地的规划、建设与发展等产业提供支持。本文基于1:20万基础地球化学勘查资料,对元素富集变化特征、环境地球化学场及其异常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元素环境地球化学场特征进行了分区。论文主要取得如下成果。1、研究区内元素分为4个大类,6个组合。其中,生命必需主量元素组合为Sr-P-Mg O-Na2O-Ca O-Si O2-Fe2O3-Cr-Ti,是本区基性、超基性岩的反映;生物必需微量元素组合为B-F-K2O-Li-Sn-W、Cu-Zn-As-V-Mn-Co-Ni-Mo,可能与该区酸性侵入岩和热液活动有关;对生物有毒元素组合为Al2O3-Be-Bi、U-Th-Ba-Sb-Hg-Pb-Ag-Cd,对生物有毒性而无生物功能;生物非必需元素组合为Zr-Nb-Au-La-Y。2、研究区元素分布的基本特征:研究区元素含量分别与陕西省和全国水系沉积物背景值相比,富集系数均大于1.2的元素有Ni、Ti、V、Ba、Hg、Cd、Mo,表明这些元素在该研究区相对富集,其中Ba、Hg、Cd、Mo元素变异系数大于1,表明这些元素在该研究区中离散程度极大,为极不均匀分布,局部富集现象明显。各地质单元中元素的富集变化特征:寒武系(?)、寒武-奥陶系(?-O)、奥陶系(O)、志留系(S)中,Mo、Cd、Ag、Ba、Au、V富集系数均较大,均在1.2以上,同时这些元素在上述地层中变化系数同样较大,说明这些元素在该地质单元中呈富集状态,且分布极不均匀;石炭系(C)、二叠系(P)地层中Mo、Cd、Sb、Hg、V富集系数均超过1.5,变化系数也较大,说明这些元素在该地质单元中呈富集状态,且分布极不均匀。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元素分布状态表明:研究区元素分布的影响因素主要为自然因素(成土母质),个别元素As、Ba、Cd、Mn、P、Pb、Ti、Fe2O3等受人为因素影响。3、元素的环境地球化学场特征:生物必需主量元素,其高背景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北部的双溪镇-子午镇-茶镇一带、中南部的后柳镇以东-五爱村,东南部的涧池镇-双乳镇-谭坝镇-大河镇、以及东北部的柴坪镇周围;低背景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北部的龙王镇以西、叶坪镇和中原镇一带。生物必需微量元素,其高背景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南区域的高川镇-熨斗镇-两河口镇一带、中南部的后柳镇-汉王镇一带、以及东北部的柴坪镇附近;低背景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北部的涧池镇-双溪镇一带。生物非必需元素,其高背景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南部的高川镇-熨斗镇-漩涡镇一带、东部的茨沟镇附近;低背景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北部的子午镇、北部的龙王镇和叶坪镇周围。对生物有毒元素,其高背景场主要分布表在研究区南部的上七村、西南部的高川镇-熨斗镇-漩涡镇一带;低背景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南部汉阴县及周围。4、研究区内,共圈出综合异常8个。其中HS1(异常元素:F、Mo、Ni、P、V、W、Zn)、HS2(异常元素:Co、Cu、Mn、Ni、Zn),均为生物必须元素,反映元素生态地球化学环境良好;HS3(异常元素:P、Cr、Ni、Co、Cu、Ca O)、HS5(异常元素:Mo、Ni、P、V、Zn、Ag、Ba、Cd、Hg、Sb)、HS6(异常元素:B、Ca O、Fe2O3、Mn、P、Ti)、HS7(异常元素:Cr、Cu、Mo、Ni、P、V、Zn),除HS5中Ag、Ba、Cd、Hg、Sb为对生物有害元素外,其余均为生物必须元素,反映元素生态地球化学环境较好;HS4(异常元素包括:生物必须元素:As、Co、Mn、Mo、Ni、P、V、Zn;对生物有毒元素:Ag、Ba、Cd、Sb),对生物有毒元素异常规模较小,反映元素生态地球化学环境较好。5、研究区划分为7个地球化学分区:桑溪镇-茶镇(Ⅰ):是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的区域,尤其是桑溪镇、子午镇为最佳农作物种植和生态康养区;木竹坝-高川镇(Ⅱ):该区元素分布明显受断裂控制,在高川镇附近有益有害元素同时富集,建议通过土壤修复来抑制植物对有害元素的吸收;熨斗镇-上七村(Ⅲ):汉江北岸更适宜康养区的建立,汉江南岸建议进行适当的土壤修复,抑制有害元素的活性;宁陕-太山庙(Ⅳ):该分区东部的东部柴坪镇一带有益元素富集,为很好的生态康养区,该分区西部的宁陕县-太山庙镇附近地形、地球化学条件均较差;龙王镇-叶坪镇(Ⅴ):该区东部的中原镇一带元素生态地球化学环境良好,是较好的康养区,中部区域的龙王镇、叶坪镇在交通、地形地貌、地球化学条件等方面均较差;两河镇-云雾山镇-观音河镇(Ⅵ):该区应重点要关注茨沟镇、迎丰镇、大河坝镇以东等人口较密集的地方,建议采取相应措施,抑制有害元素Cd、Ba等的活性;汉阴-恒口(Ⅶ):该分区内地势平缓,交通便利,可利用性最高,同时也是有益元素Mo高背景和有害元素Cd、Hg等的局布高背景区,有益有害元素均有富集,建议做进一步的勘查研究,从元素有效态的角度消除有害元素的影响。
孔令伟[3](2020)在《滕固的艺术史学思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世纪中后期西方学者的中国美术史、中国古代画论研究,长期以"不懂绘画的汉学家""不懂汉语的艺术史家"和善于处理单个问题的日本学者为主体而展开。滕固的出现及其研究成果无疑为国际视野中的中国艺术史研究带来了新经验,更是为中国艺术史研究的现代转型树立了"标本",为中国艺术史研究反哺西方学术提供了好的榜样。联系到贡布里希、巴克森德尔对中国古代画论的高度评价①,我们更可看出中国古代艺术史、艺术理论中所蕴含的巨大价值。
时佳希[4](2020)在《国体·政体·认同 ——巴基斯坦国家构建进程研究(1947-198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巴基斯坦应该被建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是该国国家构建进程中的核心命题,也是长期困扰其国民乃至每个海外观察者的价值叩问。作为在殖民帝国退却之后重新构建的现代民族国家,它曾被其建立者们规划为一个世俗、民主、统一的联邦政治体,以追赶上全球范围内高歌猛进的现代化发展,早日跻身世界民族之林。但在随后的国家构建进程中,巴基斯坦在宗教、军队和离心势力的影响下偏离了最初的建国蓝图,并日益陷入对国家自身定位的怀疑心态。本文选取从1947年建国到1988年齐亚军政府结束的41年间为主要考察时段,试图从巴基斯坦的早期历史中发掘出政教矛盾、军政矛盾、认同矛盾三条并行交织的发展脉络,以发掘蕴含在其国家构建进程中的长期特征和未来趋势,并为该进程的诠释搭建起由国体、政体、认同三种维度构成的立体图景。本文的导论,主要提出该研究的学术和现实意义,梳理了国内外对于巴基斯坦国家构建各领域、国家构建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阐释了本文的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第一章南亚穆斯林独立建国的时代背景本章旨在为巴基斯坦建国提供一个纵深的历史定位,以解释英属印度的穆斯林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出于何种目的而寻求独立,新建立的巴基斯坦国家又承载了何种先天条件与历史使命。第一部分通过梳理穆斯林对南亚次大陆的征服史,着重解释穆斯林与印度教徒尖锐矛盾的历史根源,但同时也指出某种近乎可被称为“印度-伊斯兰文明”的文明复合体也在冲突与融合中得以塑成。第二部分主要论述包括“后期莫卧尔”(1707-1857)和英属印度(1857-1947)两段时期的历史,剖析南亚穆斯林在此时期遭遇的殖民危机,重点探讨其在应对危机过程中形成的两种理论主张“伊斯兰复兴主义”与“伊斯兰现代主义”。第三部分发掘伊斯兰现代主义在20世纪政治领域的成果,即南亚穆斯林政治意识的觉醒,并以穆斯林联盟成立、“两个民族”理论成型、“巴基斯坦”概念提出、《拉合尔决议》签署的时间线索,梳理出穆斯林政治理念从自治到独立的转变过程。第二章巴基斯坦国家性质的构建本章旨在探索世俗国家与宗教国家两种道路选择,围绕对巴基斯坦国家性质定义权的争夺进程,重点论述了宗教路线优势地位的逐步确立。第一部分追溯英属印度时代的印穆宗教矛盾,指出印度教意识形态的上升和英印政府的“分而治之”政策加重了穆斯林对自身处境的忧虑,其内部因而分别在泛伊斯兰主义与原教旨主义两条路径上开始了各自的理论重建、社会动员,并论述了“伊斯兰大会党”(JI)和“伊斯兰圣哲会”(JUI)作为该时期动员成果的建立过程。第二部分以1947年至1977年间的伊斯兰化进程为考察对象,从真纳提出的世俗主义特点及其衰落原因入手,进而通过分析《目标决议》(1949)与前后三部宪法(1956、1962、1973)中关于伊斯兰国家性质的文本,阐明宗教势力在此时期的政治诉求。第三部分以1977年至1988年间的伊斯兰化进程为考察对象,指出齐亚·哈克政府主导的伊斯兰化是一场超出宪法层面的全面宗教运动,理清其在国家公共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并着重探讨这十一年在教派政治和原教旨主义领域的深远影响。第三章巴基斯坦国家政体的构建本章主要探讨巴基斯坦政治体制的构建过程,特别是军队对其宪法和政体造成的长期破坏,并梳理在此期间的军政府建设。第一部分重点剖析军队如何在建国初期逐渐具备干预政治的能力和意志,以及军队在1958年军政府建立之前对政治的介入行为。第二部分以两段长期的军政府时期(1958-1971、1977-1988)和中间短暂的文官政府复辟时期(1971-1977)为脉络,探究军方发动政变的多种原因与巩固军政府的行为模式,并且将关键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行为选择也纳入考察范畴。第三部分通过梳理宪法文本的更替,试图揭示紧张的军政关系为政体构建带来哪些影响,特别是军方与政党之间在宪法层面拉锯的重点,以及宪法被频繁地修订、中止、废除和重颁为宪政建设留下的长期影响。第四章巴基斯坦国家认同的构建本章旨在揭示一个关键命题:巴基斯坦国家虽已建立,国家认同的构建却任重道远。阻挡在国家认同工程面前的,是包括民族(文化民族)、教派、部落、城乡等在内的非国家认同。第一部分论述1971年以前巴基斯坦东西两翼之间的矛盾,指出这种矛盾既是先天存在于其地理、文化层面的隔绝,也是西巴基斯坦的政治精英不愿意将权力放与东巴分享,导致双方在1971年的内战和分裂。第二部分则着眼于西巴内部各民族的主张,分别讨论了信德、普什图、俾路支民族认同的历史源头,以及它们在现代巴基斯坦的政治诉求。基于西巴各民族的诉求演变,该部分还试图表明1971年东巴脱离在西巴引起了广泛的“链式反应”,并将70年代穆哈吉尔民族主义的出现作为第四个考察对象。第三部分立足于土邦、部落、城乡等多种认同,并指出它们分别与文化民族认同存在的具体关联,从而进一步证明巴基斯坦非国家认同的复杂特性,以及国家认同构建的艰巨性。本文的结论部分,分四个步骤对主题“巴基斯坦的国家构建”做了总结归纳和进一步的提炼升华。第一,总结巴基斯坦国家的历史定位,指出其对南亚穆斯林群体的意义所在,以及该意义在现实政治层面带来的影响。第二,归纳国体、政体、认同这三种国家构建的维度,并论述三种维度在巴基斯坦分别表现为三组结构性矛盾(世俗主义与伊斯兰化、军人干政与民主诉求、国家认同与非国家认同)。第三,试图发现三种维度之间的交互作用,并将这些交互作用归纳为“逻辑关联型”和“现实策略型”两个模式,从而构建起一个比较完整的巴基斯坦国家构建立体图景。第四,基于巴基斯坦与印度共同的历史背景,通过比较同时期两国的构建成果,来对巴基斯坦的国家构建做出评价。
刘畅[5](2020)在《权力差与权力约束的关系研究 ——以埃以关系、巴以关系为案例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中东问题一直是国际关注的热点之一,以色列与周围阿拉伯国家的矛盾尤为突出,经过对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以色列与埃及关系脉络的梳理,发现这两对关系符合权力关系规范的转化机制,即权力关系结构中的影响者,通过强制性权力改变被影响者的行为方式,重构其观念。在特定时期内,以色列凭借其超强的实力,属于权力关系结构中的影响者,而埃及和巴勒斯坦则是被影响者,处于以色列针对其建立的强制性权力约束中。本文以权力建构主义理论为框架开展研究。在权力关系结构中,被影响者会受到来自影响者的权力约束,影响权力约束强度的因素众多,本文试图研究:影响者与被影响者之间的权力差,与权力关系约束强度是否存在相关关系,如果存在,具体是一种什么关系。本文绪论介绍了研究的意义和设计思路;第一章对权力建构主义理论进行梳理;第二章对主要概念进行明确界定,确定了变量衡量的标准;第三章和第四章以埃以关系、巴以关系作为案例进行假设研究;第五部分根据研究结果得出结论,并反思全文的不足。
高欢[6](2020)在《阿以矛盾的建构和重塑》文中提出本篇论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从建构主义的观念建构逻辑来看,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的对抗性观念是如何发展变化的。中东地区问题频发,战乱不断。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的矛盾关系作为中东地区一大重点问题,一直存在,到现在也尚无解决方案。但随着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不断的互动,阿以之间的矛盾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建构主义的观念层面研究这一变化,能为分析阿以关系提供一个新颖且有意义的视角。文章首先回顾建构主义分析框架下的观念建构逻辑;然后运用这一建构逻辑,通过梳理自20世纪20年代起犹太复国主义(1948年建国后即为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互动,得出阿以之间存在对抗性共有知识并且这一共有观念是动态变化的结论。其后,文章首先分析阿以之间的对抗性观念是如何在互动中建构起来的。接着,文章进一步分析这一对抗性共有知识是怎样强化的。通过分析可发现阿以之间的对抗性观念在互动中强化到一定程度后开始进入弱化。后来,阿以产生的新的互动又进一步催生了新的共有知识和互相认知,表现在行为上即双方都采取了更加理智和审慎的的举措,关系进一步缓和。在此基础上,本文得出结论: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的对抗性观念经历了四个发展变化的阶段:阿以对抗性观念的产生和形成—阿以对抗性观念的强化—阿以对抗性观念的弱化—阿拉伯国家开始在观念上逐渐接受以色列。
尹佳瑞[7](2020)在《翻译障碍问题的认知分析 ——以《拿索斯的故事》翻译项目(节选)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翻译实践报告主要围绕《拿索斯的故事》翻译项目撰写。《拿索斯的故事》讲述了创始人克劳斯·海曼凭借自己的坚持和努力,让拿索斯平价唱片厂牌从起步、发展,再到成长为世界最大的古典音乐唱片公司的故事。该书共十八章节,笔者主要负责第六、十一、十三、十四、十六章的翻译。本翻译项目经历了译前准备、翻译和译后编辑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笔者浏览了翻译文本,收集了古典音乐相关信息并建立术语库,阅读了平行文本及认知语言学、翻译障碍相关文献。第二阶段笔者利用计算机翻译工具辅助翻译,同时借助Word文档中的添加批注功能,标记出现的翻译理解和表达障碍问题,进行分类、总结和分析。第三阶段翻译完成后,笔者通过自查、小组讨论、同伴互评不断完善译文,最后由导师统稿修改。经过对翻译实例的认知分析,笔者发现理解障碍问题主要集中在语言和修辞层面,语言层面涵盖术语及语法结构,而表达障碍问题反映在语言表达缺乏准确性、专业性。翻译障碍问题出现的原因表现在笔者欠缺一定的语言、逻辑、转换及审美等翻译能力。本翻译实践报告旨在通过《拿索斯的故事》翻译项目,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将翻译视为一个动态的认知过程,以笔记的形式记录翻译过程,尝试对不可预见的翻译理解和表达障碍问题进行认知分析。笔者通过对典型问题的分析有助于发现问题,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背景知识更好地实现语内转换,充分理解原文本内容,在遣词造句上下功夫,实现符合目的语表达习惯的语际转换,呈现质量合格的翻译作品。同时,笔者可以结合自身在翻译方面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练习、反思,有助于提升认知水平和翻译能力,以期为今后翻译实践和英汉语言对比研究提供借鉴。
田文林[8](2020)在《国际权力体系的三大类型变迁及对中东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权力体系共经历了三次大规模变迁:维也纳体系及一战后确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确立的雅尔塔体系和冷战格局以及冷战后形成的"一超多强"。每次国际体系变迁都对中东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国际体系因素对中东政治的干预程度和方式,大体呈"M形"结构:在中东由少数利益相近的国家共同主导时(如一战后的英法主导和冷战后的美国主导),对中东进行"分而治之"和直接干预的可能性提高;而在势均力敌的两极格局下(如美苏共同主导中东的冷战时期),中东成为双方争夺的"中间地带",为防止该地区的冲突导致大国迎头相撞,地缘政治格局进入"休眠期"。冷战结束后,大国对中东的直接控制和地缘分裂的局势重新加剧。
周明[9](2019)在《阿卜杜·拉赫曼·卡瓦基比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由绪论、正文、结语、参考文献、附录组成。绪论包括研究背景及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问题和观点、创新点和研究方法。正文由八章组成,各章节内容如下:第一章为“近代阿拉伯伊斯兰地区的社会状况”,这也是对阿卜杜·拉赫曼·卡瓦基比(1854-1902)所处时代背景的介绍。奥斯曼帝国对阿拉伯地区的统治、西方对伊斯兰世界的全面冲击、阿拉伯民族意识的觉醒是卡瓦基比所处社会最主要的时代特征,在前两大方面,笔者重点以卡瓦基比主要生活的大叙利亚地区为例予以说明。第二章为“卡瓦基比思想之形成”,包括卡瓦基比生平、作品简述和其思想形成之渊源。卡瓦基比丰富的人生阅历促进了他思想的形成,他的两本着作——《诸镇之母》(?)、《专制的本质与奴役的根源》(?)是其思想结晶在今天的主要体现,其思想形成之渊源与西方文化中优秀成分的吸纳、理性思维的运用和传统文化中的赛莱菲耶思想亦密不可分。第三章分析卡瓦基比的政治思想。首先,在反对专制上,阐述卡瓦基比对专制及专制政府的界定,总结他反对专制的原因,分析他反对专制的解决之道,除卡瓦基比所确立的三大原则外,笔者将归纳其反对专制的具体方式。再者,论述卡瓦基比政教分离思想倾向的表现及有关原因。最后,论述卡瓦基比的阿拉伯民族主义思想,从反对土耳其统治者的专制压迫、谋求阿拉伯人的自治乃至完全独立,倡导阿拉伯人在伊斯兰复兴中的领导权,反对西化和西方殖民主义的角度予以分析,并阐述其民族主义观的特性。第四章分析卡瓦基比的宗教思想,包括赛莱菲耶思想和重视伊斯兰集会的思想。第一,阐述他的赛莱菲耶思想的主要表现——正本清源,倡导积极入世,反对“塔格利德”(?)、提倡创制,在此基础上,从“中道发展之路”、“与时俱进精神”、“强调自由意志与能力”三个方面分析他这一思想的理性色彩。第二,阐述卡瓦基比重视伊斯兰集会的思想,这突出体现在他的思想中出现了召开伊斯兰会议乃至建立伊斯兰组织的构想,他意在通过集会促进伊斯兰世界的团结与复兴。第五章分析卡瓦基比的社会思想。首先,在伊斯兰社会主义思想上,主要论述他这一思想形成之源泉——西方社会主义思想和伊斯兰教义,以及它的具体体现——提倡物质文明建设,关注社会、经济不公问题,提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措施和原则。其次,阐述卡瓦基比以树立现代教育理念为核心的教育思想的具体内容。最后,主要简述卡瓦基比以倡导女性教育和工作为基本内容的女性解放思想。第六章阐释卡瓦基比思想的特点,其特点体现为反对专制和阿拉伯民族主义思想上的温和渐进性,阿拉伯民族主义思想、女性解放思想和世俗化倾向思想上的不彻底性,在阿拉伯民族主义和伊斯兰关系、本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伊斯兰教内部既有元素方面的调和性。除阐释特点的表现外,本文还将就其中的一些原因进行分析。鉴于卡瓦基比作为阿拉伯民族主义思想先驱的最突出的身份,第七章将从历史沿革的角度对他的阿拉伯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进行初步探讨。第八章将分析卡瓦基比思想对当今阿拉伯社会的启示,这些启示主要体现在民族团结、宗教宽容、女性解放、发展道路和民主建设方面。结语中,在论文结构的总体脉络下,主要简要概括了卡瓦基比政治思想、宗教思想和社会思想在其思想体系中所处的地位,通过对卡瓦基比思想与阿富汗尼、阿卜杜胡思想进行对比,可发现卡瓦基比思想的领先、独到之处,这也就不难理解他在阿拉伯伊斯兰思想界中的地位。附录为卡瓦基比在《诸镇之母》中对阿拉伯伊斯兰社会落后原因的概括。
臧家豹[10](2018)在《欧盟的中东民主化政策转型研究 ——从“阿拉伯之春”到欧洲难民危机》文中研究表明欧盟作为国际政治中的非国家行为体,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日益重要。地理位置上的紧邻中东使得欧盟对中东地区有着多种不同的需求。经济贸易层面,中东国家是欧盟重要的贸易出口市场。能源上,中东是欧盟的主要能源供应地区之一,欧盟的石油和天然气进口大都来自中东。移民问题上,欧盟有赖于和中东国家的合作限制非法移民涌入欧洲。此外,因为欧盟的“规范性力量”的角色定位,使得其认为欧式民主价值观有着天然的优势。在现实需求和内在动力的驱动下,欧盟开始在中东推行其民主化政策。然而,不同于美国的“大中东民主计划”,欧盟依托巴塞罗那进程、欧洲睦邻政策以及地中海联盟中的相关政策条款并借助经济援助和政治对话以及民主援助的手段在中东地区推行自己的民主化政策,进而输出欧洲的民主价值观。但是“阿拉伯之春”和欧洲难民危机的突然爆发使得欧盟措手不及,慌乱之中欧盟在积极回应的同时对其欧洲睦邻政策和地中海联盟进行了两次调整。两次调整的重点各不相同,“阿拉伯之春”运动中欧盟将中东动荡看成是其推进中东民主转型的机会,并提出了“深度民主”的新要求。在此基础上,欧盟加大了对中东动荡国家经济援助的支持力度。就欧盟的援助影响来看,本文通过自由之家和世界银行中的相关的数据进行收集,发现中东动荡国家的民主化程度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因此,欧盟的此次政策调整对中东国家民主转型的影响并不明显。欧洲难民危机爆发以后,欧盟再次对其睦邻政策与地中海联盟进行调整,与之前不同,欧盟此次政策的调整更加突出了对移民的治理,以此来应对欧洲难民危机。可以说,难民危机后,欧盟的政策调整更注重现实利益。将维护中东局势稳定作为其政策的落脚点。并且放弃了之前的“深度民主”的要求和“更多改革获取更多援助的”的原则。当然,这次政策的调整对缓解欧洲难民危机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同时也对中东国家的民主转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纵观欧盟在两次危机中的中东政策的调整,欧盟虽然及时回应并主动调整,但是其政策依然缺乏前瞻性。虽然欧盟推动中东民主化的目标没有改变,但是其变得更加务实。与此同时,欧盟成员国之间、欧盟和美国之间的分歧也日益突出。未来,在中东地区民主化转型的问题上,欧盟需要在继续奉行多边主义的基础上要有更明确的中东民主化战略。此外,欧盟应该更加注重中东地区民众对民主的真正需求以及寻求与美国之间深化合作。
二、戈尔德施密特2002年会报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戈尔德施密特2002年会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1)额尔古纳地块与兴安地块地壳生长及再造过程 ——花岗岩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
1.1.1 大陆地壳生长演化——研究现状与问题 |
1.1.2 中亚造山带地壳生长演化的研究现状与问题 |
1.2 研究思路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内容 |
1.2.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 论文依托的科研项目及工作量 |
1.3.1 论文依托的科研项目 |
1.3.2 论文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中亚造山带东段概况 |
2.2 额尔古纳地块区域地质概况 |
2.2.1 区域构造 |
2.2.2 区域地层 |
2.2.3 区域岩浆岩 |
2.3 兴安地块区域地质概况 |
2.3.1 缝合线位置 |
2.3.2 区域地层 |
2.3.3 区域岩浆岩 |
第3章 额尔古纳和兴安地块花岗岩样品的选择及其岩石学特征 |
3.1 样品的选择原则 |
3.2 额尔古纳地块花岗岩岩石学特征 |
3.2.1 前寒武纪花岗岩 |
3.2.2 古生代花岗岩 |
3.2.3 中生代花岗岩 |
3.3 兴安地块花岗岩岩石学特征 |
3.3.1 前寒武纪花岗岩 |
3.3.2 古生代花岗岩 |
3.3.3 中生代花岗岩 |
第4章 额尔古纳地块和兴安地块花岗岩地球化学和单矿物Sr-Pb-Nd-Hf同位素组成 |
4.1 分析方法 |
4.1.1 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分析 |
4.1.2 长石原位主微量元素与Sr-Pb同位素 |
4.1.3 磷灰石原位主微量元素与Nd同位素 |
4.1.4 锆石原位Hf同位素 |
4.2 额尔古纳地块和兴安地块花岗岩地球化学和单矿物同位素组成 |
4.2.1 额尔古纳地块 |
4.2.2 兴安地块 |
第5章 额尔古纳地块和兴安地块陆壳性质及其不均一性 |
5.1 额尔古纳地块 |
5.1.1 前寒武纪结晶基底的存在 |
5.1.2 显生宙增生还是再造? |
5.1.3 额尔古纳地块陆壳的不均一性 |
5.2 兴安地块 |
5.2.1 微陆块内部 |
5.2.2 碰撞拼贴带——多宝山岛弧 |
第6章 额尔古纳地块与兴安地块地壳生长及再造过程:对中亚造山带地壳演化的意义 |
6.1 额尔古纳地块 |
6.1.1 地壳生长过程 |
6.1.2 地壳再造过程 |
6.1.3 区域地壳演化历史 |
6.2 兴安地块 |
6.2.1 地壳生长过程 |
6.2.2 地壳再造过程 |
6.2.3 区域地壳演化历史 |
6.3 对中亚造山带地壳演化的意义 |
第7章 结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陕西石泉及邻区环境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 完成工作量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2.2 地球化学景观及地质概况 |
第三章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3.1 元素共生组合及分类特征 |
3.2 元素的分布与分配特征 |
第四章 元素环境地球化学场特征 |
4.1 生物必需主量元素 |
4.2 生物必需微量元素 |
4.3 生物非必需元素 |
4.4 对生物有毒元素 |
第五章 元素环境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
5.1 单元素异常的圈定 |
5.2 元素组合异常 |
5.3 元素综合异常分析 |
5.4 异常评序 |
第六章 元素环境地球化学分区及评述 |
6.1 分区原则、依据及分区结果 |
6.2 各分区生态环境地球化学评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国体·政体·认同 ——巴基斯坦国家构建进程研究(1947-198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选题的提出及意义 |
(一)问题意识 |
(二)现实考量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的巴基斯坦国家构建相关研究成果 |
(二)国外的巴基斯坦国家构建相关研究成果 |
(三)国家构建的概念、内涵与理论 |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
四 论文结构 |
五 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一章 南亚穆斯林独立建国的时代背景 |
一 前现代时期:南亚穆斯林政权的出现 |
二 西方殖民时代:穆斯林的危机与应对 |
1.殖民主义对穆斯林社会的冲击 |
2.伊斯兰复兴主义者的探索 |
3.伊斯兰现代主义者的探索 |
三 20世纪前叶:穆斯林独立建国的观念和实践 |
1.穆斯林联盟的成立和发展 |
2.“巴基斯坦”概念的形成 |
3.“两个民族”理论的形成 |
4.《拉合尔决议》的通过 |
5.《拉合尔决议》之后的建国过程 |
小结 |
第二章 巴基斯坦国家性质的构建 |
一 构建伊斯兰国家的社会条件 |
1.殖民体制下的伊斯兰教危机 |
2.原教旨主义的社会动员 |
3.泛伊斯兰主义的社会动员 |
二 国体伊斯兰化时期(1947-1977) |
1.国家的世俗主义起点 |
2.《目标决议》的伊斯兰化转向 |
3.三版宪法对伊斯兰化的确认 |
4.政策领域的伊斯兰化倾向 |
三 全面伊斯兰化时期(1977-1988) |
1.全面伊斯兰化政策 |
2.全面伊斯兰化后果之一——教派政治 |
3.全面伊斯兰化后果之二——原教旨主义 |
小结 |
第三章 巴基斯坦国家政体的构建 |
一 军队干预政治的历史基础 |
1.新生国家对军队的依赖 |
2.军队的建设与扩张 |
3.军队介入政治的开端 |
二 军队对政治的直接领导 |
1.第一次军政府时期(1958-1971) |
2.人民党政府时期(1971-1977) |
3.第二次军政府时期(1977-1988) |
三 宪政建设的坎坷及其成因 |
小结 |
第四章 巴基斯坦国家认同的构建 |
一 东巴基斯坦的民族主义问题(1947-1971) |
1.东巴-西巴的并立格局 |
2.东巴-西巴的长期矛盾 |
3.东巴基斯坦的分离 |
二 西巴基斯坦内部的民族主义问题(1947-1988) |
1.信德民族主义 |
2.普什图民族主义 |
3.俾路支民族主义 |
4.穆哈吉尔民族主义的出现 |
三 多元认同:其他次国家行为体问题 |
1.土邦 |
2.部落 |
3.城乡 |
小结 |
结论 |
(一)巴基斯坦国家的历史定位 |
(二)巴基斯坦国家构建的三种维度 |
(三)巴基斯坦国家构建维度间的关系网络 |
(四)印巴比较视野下的国家构建成果评价 |
附录一 巴基斯坦国家构建进程重要事件 |
附录二 巴基斯坦史常用缩略词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后记 |
(5)权力差与权力约束的关系研究 ——以埃以关系、巴以关系为案例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理论研究动态 |
(二)关于埃以、巴以问题的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一章 权力建构主义概述 |
第一节 权力建构主义产生 |
第二节 权力建构主义的作用机制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一节 影响者、被影响者的界定 |
第二节 权力关系结构与权力差 |
第三节 权力约束强度的定义 |
第三章 埃以关系案例研究 |
第一节 埃以关系符合权力建构主义理论框架 |
第二节 1967-1970 年埃以权力差与约束强度关系研究 |
(一)埃以关系发展概况 |
(二)埃以权力差分析 |
(三)埃以约束强度分析 |
第三节 1974-1979 年埃以权力差与约束强度关系研究 |
(一)埃以关系发展概况 |
(二)埃以权力差分析 |
(三)埃以约束强度分析 |
第四章 巴以关系案例研究 |
第一节 巴以关系符合权力建构主义理论框架 |
第二节 1987-1993 年巴以权力差与约束强度关系研究 |
(一)巴以关系发展概况 |
(二)巴以权力差分析 |
(三)以色列对巴勒斯坦地区约束情况分析 |
第三节 1994-2000 年巴以权力差与约束强度关系研究 |
(一)巴以关系发展概况 |
(二)巴以权力差分析 |
(三)以色列对巴勒斯坦地区约束强度分析 |
第五章 总结与归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阿以矛盾的建构和重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
(一)选题目的 |
(二)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一)国内外关于阿以关系的研究动态 |
三、研究方案 |
第一章 阿以之间的对抗性观念 |
第一节 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的对抗性认知 |
一、建构主义分析框架下的观念建构逻辑 |
二、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的对抗性观念 |
第二节 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对抗性认知的动态变化 |
第二章 阿以对抗性观念的形成阶段(1920-1956) |
第一节 阿以对抗性观念的形成 |
一、阿以对抗性观念的形成过程 |
二、对抗性观念形成下阿以的行为表现 |
第三章 阿以对抗性观念的强化阶段(1956-1977) |
第一节 阿以对抗性观念的强化 |
一、阿以对抗性观念的强化过程 |
二、对抗性观念强化下阿以的行为表现 |
第四章 阿以对抗性观念的弱化阶段(1977-1991) |
第一节 阿以对抗性观念的弱化 |
一、阿以对抗性观念的弱化过程 |
二、对抗性观念弱化下阿以的行为表现 |
第五章 阿以对抗性观念趋于缓和的阶段(1991—至今) |
第一节 阿以对抗性观念的缓和 |
一、阿以对抗性观念的缓和过程 |
二、对抗性观念缓和下阿以的行为表现 |
第六章 结论 |
第一节 本文结论 |
第二节 阿以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翻译障碍问题的认知分析 ——以《拿索斯的故事》翻译项目(节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1 INTRODUCTION |
1.1 Introduction to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
1.2 Research background |
1.3 Research questions |
1.4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
2 LITERATURE REVIEW |
2.1 Current research on the cognitiv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
2.2 Studies on translation obstacles |
3 PROCESS DESCRIPTION |
3.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s |
3.1.1 Collection of background information |
3.1.2 Making term bases |
3.2 Translation process |
3.2.1 Marking obstacles in translation |
3.2.2 The use of tools |
3.3 Post-editing |
3.3.1 Self proofreading |
3.3.2 Peer review |
3.3.3 Supervisor’s revision and edition |
4 A Cognitive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Obstacles |
4.1 Translation obstacles in comprehension |
4.1.1 Linguistic level |
4.1.2 Rhetorical level |
4.2 Translation obstacles in expression |
4.2.1 Unclear expression |
4.2.2 Unidiomatic expression |
4.3 Causes of translation obstacles |
4.4 Solutions to translation obstacles |
5 Conclusion |
5.1 Reflection |
5.2 Limitations |
References |
Appendix |
(8)国际权力体系的三大类型变迁及对中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播种危机:多极国际体系与中东区域政治 |
(一)维也纳体系与奥斯曼帝国的维系 |
(二)凡尔赛体系与中东悲剧命运的开端 |
二保持危机:两极国际体系与中东区域政治 |
(一)美苏争霸使中东热点问题日趋复杂难解 |
(二)美苏对峙在中东引发“阿拉伯冷战” |
(三)两极争霸客观上为中东国家提供了回旋空间 |
三升级危机:单极权力体系与中东区域政治 |
(一)由维持现状转向颠覆秩序 |
(二)霸权战略彻底搞乱中东 |
(三)霸权受挫迫使美国进行战略收缩 |
(9)阿卜杜·拉赫曼·卡瓦基比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摘要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主要问题和观点 |
第四节 创新之处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近代阿拉伯伊斯兰地区的社会状况 |
第一节 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阿拉伯地区 |
第二节 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 |
第三节 阿拉伯民族意识的觉醒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卡瓦基比思想之形成 |
第一节 卡瓦基比生平简述 |
第二节 卡瓦基比作品简述 |
第三节 卡瓦基比思想形成之渊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卡瓦基比的政治思想 |
第一节 反对专制 |
第二节 政教分离的思想倾向 |
第三节 阿拉伯民族主义思想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卡瓦基比的宗教思想 |
第一节 赛莱菲耶思想 |
第二节 重视伊斯兰集会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卡瓦基比的社会思想 |
第一节 伊斯兰社会主义思想 |
第二节 教育思想 |
第三节 女性解放思想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卡瓦基比思想之特点 |
第一节 温和渐进性 |
第二节 不彻底性 |
第三节 调和性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卡瓦基比阿拉伯民族主义思想的历史影响 |
第一节 启迪民智促进觉醒 |
第二节 保留火种推动演变 |
第三节 路线贯彻不失前瞻 |
第四节 遗产阿盟领袖之师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卡瓦基比思想对当今阿拉伯社会的启示 |
第一节 民族团结 |
第二节 宗教宽容 |
第三节 发展道路 |
第四节 女性解放 |
第五节 民主建设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欧盟的中东民主化政策转型研究 ——从“阿拉伯之春”到欧洲难民危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及评述 |
三、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欧盟的角色地位及其中东民主化政策 |
一、欧盟的角色地位 |
二、欧盟与中东关系的历史与现在 |
三、欧盟的中东民主化政策 |
(一) 巴塞罗那进程 |
(二) 欧洲睦邻政策 |
(三) 地中海联盟 |
第二章 欧盟的中东民主化政策的背景、根源及主要实现路径 |
一、欧盟的中东民主化政策的时代背景 |
二、欧盟的中东民主化政策的根源探析 |
(一) 欧盟的中东民主化政策的内在动力 |
(二) 欧盟的中东民主化政策的现实需求 |
三、欧盟的中东民主化政策的主要路径选择 |
(一) 经济发展援助手段 |
(二) 政治对话和民主援助的手段 |
第三章 “阿拉伯之春”运动中欧盟的中东政策演变与反思 |
一、“阿拉伯之春”运动中欧盟的中东政策演变 |
(一) “阿拉伯之春”运动源起及欧盟的回应 |
(二) “阿拉伯之春”运动中的欧盟的政策演变 |
(三) 欧盟的政策演变对中东地区民主化进程的影响 |
二、“阿拉伯之春”运动中欧盟的中东政策反思 |
(一) 欧盟“规范性力量”的退化? |
(二) 欧盟内部的分歧 |
(三) 欧盟与美国中东民主化政策的分歧 |
第四章 欧洲难民危机影响下欧盟的中东民主化政策的再调整 |
一、欧洲难民危机的源起及其影响 |
(一)欧洲难民危机的源起 |
(二) 欧洲难民危机的影响 |
二、欧盟应对难民危机的中东民主化政策再调整 |
(一) 难民危机影响下欧盟的回应 |
(二) 难民危机影响下欧盟中东政策的再调整 |
(三) 欧盟的中东民主化政策再调整的影响 |
三、欧盟的中东民主化政策的展望 |
(一) 欧盟促进中东民主化转型的新动向 |
(二) 新形势下欧、美推动中东民主化的合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戈尔德施密特2002年会报道(论文参考文献)
- [1]额尔古纳地块与兴安地块地壳生长及再造过程 ——花岗岩证据[D]. 孙晨阳. 吉林大学, 2021(01)
- [2]陕西石泉及邻区环境地球化学特征研究[D]. 郑新如. 长安大学, 2021
- [3]滕固的艺术史学思想[J]. 孔令伟. 美术大观, 2020(11)
- [4]国体·政体·认同 ——巴基斯坦国家构建进程研究(1947-1988)[D]. 时佳希. 吉林大学, 2020(01)
- [5]权力差与权力约束的关系研究 ——以埃以关系、巴以关系为案例的实证研究[D]. 刘畅. 外交学院, 2020(08)
- [6]阿以矛盾的建构和重塑[D]. 高欢. 外交学院, 2020(08)
- [7]翻译障碍问题的认知分析 ——以《拿索斯的故事》翻译项目(节选)为例[D]. 尹佳瑞.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8]国际权力体系的三大类型变迁及对中东的影响[J]. 田文林. 国别和区域研究, 2020(01)
- [9]阿卜杜·拉赫曼·卡瓦基比思想研究[D]. 周明.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 [10]欧盟的中东民主化政策转型研究 ——从“阿拉伯之春”到欧洲难民危机[D]. 臧家豹. 南京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