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生俊李艳琼通讯作者
长沙医学院湖南长沙410219
【摘要】重症监护病房的护士由于工作压力等原因容易产生不良情绪,若是不能及时解决,长期以往的积压容易导致职业倦怠的发生,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重症监护病房的护士进行工作环境、工作压力、职业倦怠及工作热情的调查,筛查出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分析不同因素对职业倦怠的综合影响,探讨针对于重症监护病房护士这一特殊人群的职业倦怠干预方法。
【关键词】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护理人员;职业倦怠;工作热情
[中图分类号]R74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18(2016)02-039-01
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IntensiveCareUnit)是随着现代诊疗技术的迅猛发展,医院就诊体系方法改革以后而出现的一种集成式新形式的诊疗技术,ICU病房高度集中先进人力资源和科技仪器,ICU病房的工作者由于救治人群疾病往往比较严重,需要更多的责任心、技术能力和时间投入。职业倦怠(JobBurnout)又称为工作倦怠、工作耗竭、焦崩或过劳等,是指个体面临长期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消极反应[1]。美国心理学家费登伯格于1974年首次在心理学角度引入“职业倦怠”的概念,他认为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长期面临高度工作压力的情况下,由于工作要求较高,自身各方面能力并不能很好贴切工作强度需求,而导致的一种挫败、疲态,进一步发展为热情的衰退。职业倦怠这一名词给常人的印象是,工作压力所导致的不适应心理状态,但是其本质与职业压力完全不同,相比职业压力而言,职业倦怠更在精神和心理层面偏向于一种负面性质的状态,通俗来讲,可以视为心理障碍的一种过渡期表现。
1背景与趋势
1.1职业倦怠国外研究现状
Pines和Aronson将职业倦怠定义为:职场上的个体由于长期在工作环境中付出感情后,没有得到适当心理回报的一种热情损耗,是身体和心理疲劳的一种严重表现,容易诱发更为严重的心理或情绪障碍。其对个体的影响可具体表现为的职业态度转变,行为消极等[2]。
1.2职业倦怠国内研究现状
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职业倦怠的研究开始在各行业广泛开展,但是其早期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政府有关的公职人员。这一时间段,国内学者们对职业倦怠的研究达到了新的高度,主要从职业倦怠的产生原因、发展过程和心理表现对其进行综合探讨,这些观点互为补充,引导了我们对于该研究的进一步了解。
进入2000年以后,职业倦怠在研究范围、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等方面都得到了扩展和深化,职业倦怠的实证研究逐渐涉及到更多的职业领域,相关文献资料积累开始丰富。
1.3医院护士的职业倦怠现象
近30年来,受各部门提高工作效率的具体需求,职业倦怠逐渐成为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首先,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而增加了大量技术岗位,岗位的职业压力较大。另一方面,就医院内部的工作环境来讲,工作节奏较快,气氛较为压抑和紧张,护士岗位特征决定了其要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很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的现象。据国内相关研究提供的一份数据,20%的护理人员存在职业倦怠,接近一半的人有工作热情耗竭、工作态度平淡等表现,可见职业倦怠已经成为医院护理人员流行的心理性困扰问题,而且该种情绪极容易在小范围快速、严重发展[3]。
1.4职业倦怠的危害
职业倦怠会产生一系列身体和心理的综合问题,身体的耗费容易直接导致疾病的产生,心理的刺激或淡漠容易引发行为举止的变动。有相关研究直接表明,职业倦怠会给医院长期工作的护士带来生理上的影响,表现在生化指标等方面。在工作层面上,持续的职业倦怠会损害特殊护理岗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长期以往会加重人才损失,不堪忍受的护士将选择跳槽方式脱离原有状态,医院岗位设置来讲,护理人员是需求量最多的人群,所以职业倦怠将直接影响医院的正常运作。增强职业幸福感能影响医院医护队伍的稳定性和医院的长期发展。
2主要方法和工具
2.1职业倦怠的测量及工具
职业倦怠的测量是指对个体倦怠程度的定性判断与定量评价,是单位对职业倦怠人群进行集中干预的前提。由于职业倦怠为一种个体感知为主要量度的指标,具体衡量其严重程度大小不能依靠人工判断,最常用的度量方法和其他很多研究类似,即使用量表进行具体测量,依据其得分的高低来评价其严重程度。据此,不同的学者提出一系列用于判断个体倦怠程度的主观指标,如外国学者以个体持续的抱怨、眩晕等主体症状供述,以及抑郁的情绪障碍来判定个体倦怠的程度。根据此类思想而设计出了一套评价模型。
(1)MBI量表(MaslachBurnoutInventory):MBI量表是Maslach在研究“职业倦怠三维度结构”理论过程中根据实际应用编制而成,用于测量就职人员在不同方面职业倦怠的具体表现。
(2)cM-BI量表(ChineseMaslachBurnoutInventory):李永鑫借鉴MBI职业倦怠量表而编制的cM-BI问卷考虑了中国文化背景下的职业倦怠特征,也被证明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在以往的研究中,已有大量学者运用相关的职业倦怠测量量表,通过实证方法了解我国企业员工目前的职业倦怠状况。
(3)BM量表(BurnoutMeasure):梅敏君在《倦怠问卷(BM)的结构研究》中指出,BM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保持在0.8以上,区分效度和聚合效度在0.762-0.259之间,高效的满足了其测量要求,能较好的评测调查对象的工作倦怠情绪[4]。
4小结
根据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职业倦怠研究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剖析,进行职业倦怠领域的未来研究具有广泛意义。越来越多的职业域从业人员都受到职业倦怠的困扰,学术调查的实证调查能了解各因素对职业倦怠的具体影响,为后继的干预研究打下坚实基础。职业倦怠研究的落脚点是解决个体的职业倦怠问题,在以往的研究中,多种职业倦怠干预策略已经被陆续提出。未来的研究将在进一步了解职业倦怠作用机制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有效的实验方法,从环境和个人及其交互作用等方面提出系统的职业倦怠干预措施。
参考文献
[1]王珑.急诊科护士心理韧性、离职意愿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5,6(5):312-315.
[2]魏碧蓉.基于PDCA循环的护理本科毕业论文过程管理.中华护理教育,2010(6):264-265.
[3]GrantAM,O'ConnorSA.Thedifferentialeffectsofsolution-focusedandproblem-focusedcoachingquestions:apilotstudywithimplicationsforpractice[J].IndCommerTrain,2010,42(2):102-111.
[4]于红丽.中小学教师自我概念、教学效能感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M].东北师范大学,辽宁沈阳,2005.
作者简介:甘生俊,长沙医学院2012级本科护理4班学生
通讯作者简介:李艳琼,长沙医学院护理学院内科护理教研室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