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场馆论文-姬庆,陈元欣

逻辑场馆论文-姬庆,陈元欣

导读:本文包含了逻辑场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公共体育场馆,委托管理,内卷化

逻辑场馆论文文献综述

姬庆,陈元欣[1](2019)在《公共体育场馆委托管理“内卷化”倾向及其生成逻辑》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在推进场馆"所有权归国有,经营权属于公司"的经营权改革进程中,国家大力推广采用公建民营、民办公助、委托管理、合作参股、PPP模式和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模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委托管理模式已成为主流选择和典型代表。在宏观政策倡导下,经过数年的发展,国内场馆委托管理取得了巨大效果,委托管理实践迅速普及,但同时一些问题开始暴露:委托制度不完善、委托程序存在缺陷、运营主体能力差、委托行政成本和行政风险高、委托效益难以真实评估等等问题。本研究拟用"内卷化"概念做为理论基础,分析当前我国公共体育场馆委托管理过程中内卷化倾向的表现,求证生成逻辑,以期为我国场馆经营权改革提供经验借鉴和理论支持。研究方法:1实践调研法笔者对武汉体育中心、黄石奥体中心等实现委托管理等场馆进行跟踪调研,为分析总结场馆内卷化倾向获得了一手调研资料。2问卷调查法笔者通过对中国体育场馆协会场馆、湖北省体育场馆协会场馆和江苏省体育场馆共发放231份《公共体育场馆两权分离改革调查问卷》,经统计,剔除无效问卷4份,获得有效问卷227份,有效率为98.26%。3逻辑分析法通过对184个委托管理案例进行系统分析,探讨存在问题,分析内在原因,为本文相关论点提供依据。研究结果:1压力型体制导致政府"行政理性"大于"委托理性"上级政府的任务量化分解和考评体系是基层政府行政的主要依据。虽然各级政府自上而下制定的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场馆运营管理的政策体系为经营权改革提供了依据和支持,但为了在部门年度考核中获得较好成绩和绩效,很多基层体育部门在面对场馆委托选择时并非"经济理性",而是"行政理性"。2嵌入型制度与既有行政思维的冲突对于基层政府而言,委托管理作为一种嵌入性制度,直接与既有行政思维产生冲突。一方面基层政府对委托管理政策不熟悉、理解不到位、执行容易出现偏差,另一方面政府角色定位不清晰,管理边界模糊,依旧用行政思维对场馆运营机构进行管理,管理错位、缺位、重迭等情况时有发生。3不同利益主体诉求难以契合导致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的成因是各不相同的,政府部门之间事权和财权不匹配,是导致甲方内部政府部门之间相互制约的重要原因;场馆业主方和运营机构往往拥有不同的目标函数,特别是政府政绩观和企业逐利观之间的矛盾,是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根本原因。4竞争性市场的逻辑假设与非竞争性市场的现实矛盾实施委托管理的前提是存在一个能够满足政府委托需要的供给市场,且是竞争性市场,这是政府理想中的逻辑假设。然而现实是充分竞争的供给市场并未建立,发达地区的单一市场与恶性竞争,欠发达地区无人问津都是直观表现。研究结论:正如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委托管理作为当前场馆经营权改革的重要模式和路径,已在社会公共管理实践中所证明是正确选择。但是受到当前政府放管服改革进程和体育产业发展的影响,场馆委托管理在委托规范、委托效益和利益主体关系层面存在内卷化倾向。尽管各地内卷化的具体表现有所不同,但其背后的制度性、体制性、市场性等深层次原因是相同的。笔者认为,在压力型体制下可逐步建立公共利益导向的政府评价机制、加强对基层政府业务培训和指导、建立激励相融的激励机制,以及积极培育场馆运营供给市场等方式予以矫正,相信场馆委托管理实践和探索必定愈发成功。(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柴王军,沈克印,李安娜[2](2019)在《国家体育治理的空间逻辑:公共体育场馆法人治理类型、评价与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共体育场馆法人治理是深化体育治理的核心内容,也是国家体育治理的空间逻辑。采用专家访谈法、实地调研法等研究方法就公共体育场馆法人治理类型、评价与路径进行了深入探讨,得出以下研究结果:公共体育场馆体制机制改革最根本的是治理改革,公共体育场馆的治理实质上是关于政府、主管部门、公共体育场馆管理者的职责、权利和义务的制度化安排,两权分离与委托代理是公共体育场馆法人治理研究问题的源起;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法人治理的实践,分为决策权上位型、决策权中位型、决策权下位型叁种治理模式,叁种模式在治理结构和机制方面有明显区别;从国家、社会与市场视角建立法人治理模式评价的九个维度,对我国叁种治理模式进行评价;探讨中国公立体育场馆法人治理模式的选择及决策中位型模式下公共体育场馆内部治理结构构建路径,重点从法人治理结构构建、内部治理机制构建、外部治理机制构建叁方面展开研究。(本文来源于《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赵雪梅,缪佳,白雪峰[3](2018)在《奥林匹克体育场馆的流变逻辑及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奥林匹克体育场馆流变历程进行梳理和分析,探寻流变原因并以此寻求发展启示。主要结论:以场馆人文色彩为线索,奥林匹克体育场馆肇始于古希腊时期,发展于古罗马时期,自现代奥运会伊始,分别历经平稳过渡期,充分融合期及极致发展期;体育场馆的发展深受时代的烙印影响,是古文明、体育运动的异化、科技及奥林匹克运动等多元因素作用下的一种物化显现。启示:注重体育场馆"肉与灵"的塑造,以人文、科技及可持续理念为发展导向。(本文来源于《体育文化导刊》期刊2018年09期)

熊文娟[4](2016)在《从博物馆教育到场馆学习的演进:历史与逻辑》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与西方的教育体系中对于"场馆"这一名词的界定有不同的研究方向,理解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偏差。目前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中,场馆教育还不能被所有人所认识正确,并且已经持续了较长的时间。这其中的主要原因便是场馆教育的身份界定存在很多不清晰明确的地方。对于目前的教育来讲,场馆的自身体现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因素。因此,本文将结合实际现状,对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的历史演变进化以及背后所在的内在逻辑进行深入探索。从现代意义的角度上对所构成的场馆教育的历史发端与隐藏的启蒙精神进行研究,响应近年来的教育民主化的号召。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对历史与逻辑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并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影响与原因,为博物馆教育确立价值取向,提供有效的经验加以借鉴。站在历史的角度上,对场馆学习的研究焦点与发展趋势进行评述。总而言之,将博物馆教育到场馆学习的演进研究完善并探寻其中的历史与逻辑将更好的推动我国的场馆教育事业,从而保证我国教育产业的平稳发展。(本文来源于《科学中国人》期刊2016年21期)

郑旭东[5](2015)在《从博物馆教育到场馆学习的演进:历史与逻辑》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对博物馆教育功能之发挥的历史演进及其背后的内在逻辑进行了探索,认为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博物馆及公立学校系统的创建构成了博物馆教育的历史发端,其背后隐藏的是文艺复兴以来的启蒙精神,而响应的则是近代以来教育民主化的呼声。进步教育运动的两大派别——管理进步教育和教学进步教育——在20世纪上半叶极大地推动了博物馆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一方面为博物馆教育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另一方面为博物馆教育确立了价值取向,即提供经验而不是知识。20世纪下半叶,以布鲁纳领导的课程与教学改革运动为代表的教育改革运动推动了博物馆教育向场馆学习的历史转型,而在这场转型背后的逻辑实际上是从"以博物馆为本位"向"以学习为本位"的演进与发展,是对基于赫尔巴特之教育传统的突破,关注与彰显的是学习者所处的主体与中心地位。(本文来源于《现代教育技术》期刊2015年02期)

董红刚,易剑东[6](2014)在《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逻辑及其出路》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文献法,从公共政策学视角分析我国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逻辑和存在意义,旨在探讨其出路。结果表明,我国各级政府兴建大型体育场馆带着明显的政策工具痕迹,但是,政府部门在政策执行成本和政策执行宗旨2个维度都不足以应答大型体育场馆兴建与闲置的矛盾,进而无法为其存在找到坚实的理由,而我国大型体育场馆产生诸多矛盾问题的根源是其按照政策工具逻辑诞生,却遵循市场逻辑进行改革。回应这一悖论需重新诠释大型体育场馆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明确产权性质是大型体育场馆合法性的根本,大型体育场馆获得合理性依据的现实途径是在使用者回归的角度上发生新的社会意义,也正是在使用者回归的意义上,大型体育场馆政策工具的建设逻辑才可能被民众认同。基于这种合法性与合理性,大型体育场馆的出路只能是坚持公益属性和承担社会责任,至少是在确保公益性的基础上,有限地探索提高大型体育场馆使用效率的多种方式和加强有效运营的多种途径。为此,文章的研究意义在于指出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逻辑与赛后治理必须保持内在一致性。(本文来源于《天津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乔玉[7](2013)在《大型体育场馆空间布局下城市发展的逻辑秩序》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大型体育场馆作为城市举办赛事的重要物质载体,耗资大、影响大,其合理的空间布局能够有效的推动城市的发展。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大型体育场馆能够促进城市发展表示认同,但其研究多数只是对其促进城市发展的具体表现进行宏观的表述,未能从整体上梳理大型体育场馆空间布局下城市发展的逻辑秩序。本文在大型体育场馆空间布局下,从逻辑起点、资源流动动力、物质保障及本质要求四个层面对城市发展的逻辑秩序进行梳理,以期为城市管理者提供相关决策参考,对场馆布局进行科学规划,更好的发挥大型体育场馆在(本文来源于《第七届全国体育产业学术会议文集》期刊2013-12-06)

董红刚,易剑东[8](2012)在《卖方缺位:大型体育场馆困境的逻辑起点》一文中研究指出卖方缺位是产权改革的一个悖论,是指在国有资产产权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卖方角色混乱现象。政府是大型体育场馆的"看守者",全体国民才是公共财产的所有者。所以,在供给和经营大型体育场馆过程中政府部门应该尊重全体国民的自由选择,并且不能在缺乏监督的情况下直接成为经营大型体育场馆的"代理人",否则难免引起争议。重建初始卖方是大型体育场馆产权流转的逻辑起点;如果产权不变,则需构建一种以公共选择—监督机制为基础的委托代理关系,是解决当前大型体育场馆困境的关键问题。(本文来源于《天津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5期)

逻辑场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公共体育场馆法人治理是深化体育治理的核心内容,也是国家体育治理的空间逻辑。采用专家访谈法、实地调研法等研究方法就公共体育场馆法人治理类型、评价与路径进行了深入探讨,得出以下研究结果:公共体育场馆体制机制改革最根本的是治理改革,公共体育场馆的治理实质上是关于政府、主管部门、公共体育场馆管理者的职责、权利和义务的制度化安排,两权分离与委托代理是公共体育场馆法人治理研究问题的源起;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法人治理的实践,分为决策权上位型、决策权中位型、决策权下位型叁种治理模式,叁种模式在治理结构和机制方面有明显区别;从国家、社会与市场视角建立法人治理模式评价的九个维度,对我国叁种治理模式进行评价;探讨中国公立体育场馆法人治理模式的选择及决策中位型模式下公共体育场馆内部治理结构构建路径,重点从法人治理结构构建、内部治理机制构建、外部治理机制构建叁方面展开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逻辑场馆论文参考文献

[1].姬庆,陈元欣.公共体育场馆委托管理“内卷化”倾向及其生成逻辑[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2].柴王军,沈克印,李安娜.国家体育治理的空间逻辑:公共体育场馆法人治理类型、评价与路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9

[3].赵雪梅,缪佳,白雪峰.奥林匹克体育场馆的流变逻辑及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18

[4].熊文娟.从博物馆教育到场馆学习的演进:历史与逻辑[J].科学中国人.2016

[5].郑旭东.从博物馆教育到场馆学习的演进:历史与逻辑[J].现代教育技术.2015

[6].董红刚,易剑东.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逻辑及其出路[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4

[7].乔玉.大型体育场馆空间布局下城市发展的逻辑秩序[C].第七届全国体育产业学术会议文集.2013

[8].董红刚,易剑东.卖方缺位:大型体育场馆困境的逻辑起点[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2

标签:;  ;  ;  

逻辑场馆论文-姬庆,陈元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