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旋流扰流反应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旋流反应器,组合容器,排列方式,流场特性
旋流扰流反应器论文文献综述
曹莹莹[1](2019)在《组合式旋流反应器单体排布方式数值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增强旋流反应器的处理能力,通常将旋流单体并联到一个组合容器内部使用,但由于混合相在容器内部分布不均单体分离效率将大幅降低。为提高旋流器组整体分离效率,以处理量为20 m~3/h的组合式旋流反应器并联装置为研究对象,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数值模拟软件对组合容器内部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并通过方差分析确定了最佳的旋流单体排布方式。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旋流反应器单体之间存在着液相介质分配不均现象,不同位置的旋流器压降及入口处油相体积分数均有较大差异;优化后的排布方式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各单体入口处油相浓度分布差异,使组合容器内每个旋流器单体工作运行流场均匀稳定。该研究结果可为提高组合容器内旋流器单体的分离性能及改善组合容器的整体分离效率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油气田地面工程》期刊2019年03期)
蒋燕,张明阳,张天宇,王振波,金有海[2](2018)在《操作参数对离子液体烷基化旋流反应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离子液体烷基化旋流反应器内部的复杂流动状态,应用RSM和Eulerian模型对不同操作参数下的流场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分析不同溢流比F、进料比E、总流量Q对反应器内部压降、混合和分离性能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在基准操作参数下,当F=0.5,E=1.25,Q=3 m3/h时,旋流反应器内轻相体积分数接近50%,轻重相回收率均达95%以上,设备混合及分离效果最佳。上述分析结果为离子液体烷基化旋流反应器分离机理的深入认知和不同条件下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后续的性能预测和结构优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期刊2018年12期)
高美伊,郭秋丽,刘永民,赵德智[3](2018)在《130 L气升式旋流反应器体积传质系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空气-水和空气-水-阴离子交换树脂物系,在体积为130L(内径为290mm、高为2000mm)气升式旋流反应器(HALR)中,当表观气速为0~0.84 cm/s时,研究了固体装载量、颗粒粒径、有无分离器、不同导流筒形式对体积传质系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叁相物系的体积传质系数大于两相的体积传质系数;随着颗粒粒径的增大,体积传质系数呈下降趋势;有分离器的体积传质系数大于无分离器的;表观气速较小时,带翅片导流筒的体积传质系数最大。(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李安俊,朱丽云,王振波[4](2018)在《轴向进剂位置对旋流反应器内流动结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欧拉双流体模型研究了不同轴向进剂位置下旋流反应器内颗粒浓度、停留时间分布和粒级分离效率,并引用颗粒不均匀度DN和径向返混度Br来描述反应器内混合与返混程度。结果表明:不同轴向进剂位置下颗粒浓度轴向分布曲线相似,轴向进剂位置ra=90 mm时颗粒分布较均匀;随着轴向进剂位置增大,颗粒停留时间变长,返混程度减弱,而进剂结构ra=80 mm时却出现较强的"射流返混";叁种进剂位置下dp≥5μm颗粒都被完全分离,只有ra=80mm进剂位置对于dp≤4μm的颗粒仍然有一定的捕集作用。(本文来源于《高校化学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王磊,张明阳,朱丽云,王振波,金有海[5](2017)在《离子液体烷基化工艺用新型旋流反应器压降比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室内对离子液体烷基化工艺用旋流反应器的压降比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离子液体烷基化工艺用旋流反应器的压降比,随着溢流比的增大而增大,随着进料比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入口流量的增大而增大;根据试验结果,建立旋流反应器的压降比计算模型;随着压降比的增大,轻相回收率增大,重相回收率减小;旋流反应的压降比把回收率与操作参数联系起来,用于指导旋流反应器适应不同的现场工艺。(本文来源于《流体机械》期刊2017年09期)
郭秋丽,赵德智,刘永民,宋官龙,侯章贵[6](2017)在《130L环隙气升式旋流反应器的局部相含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给渣油加氢反应器的工业放大提供参考,在130L环隙气升式旋流反应器中,以空气-水-717型阴离子交换树脂为叁相物系,研究了表观气速、底部间隙、固体装载量、导流筒型式、乙醇体积分数对相含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上升区局部气含率随表观气速、乙醇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增加,随固体装载量的增加而降低,随底部间隙的增加先增加而后减小,底部间隙最优值为60 mm。当导流筒型式不同时,气含率由大到小依次为:翅片型、喇叭口型、传统圆柱型。在表观气速为0.239、0.478cm/s时,上升区局部固含率沿轴向高度呈现出"下浓上稀"的趋势;当表观气速为0.597、0.836cm/s时,上升区局部固含率轴向分布均匀。上升区局部固含率随底部间隙的增大而减小,随乙醇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变化不大。(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张天宇[7](2017)在《离子液体烷基化旋流反应器内混合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离子液体烷基化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的烷基化技术成为当今世界炼油工业的热点研究方向。离子液体烷基化用旋流反应器是为达到离子液体烷基化反应的工艺要求而开发的新型反应分离一体化设备。本文针对旋流反应器内部复杂流场采用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的方法,对旋流反应器内流场的混合特性进行分析研究。首先,采用雷诺应力模型和欧拉双流体模型对旋流反应器内两相流场和混合特性进行研究,分析了流场中的速度场分布、轻相含率分布和轻相含率偏差等值线分布规律,提出了定量表征混合效果的参数-混合因子。结果表明:(1)旋流反应器圆柱段内切向速度呈“双W”分布,轴向速度分为上行流、轴向零速过渡区和下行流,径向速度随半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方向由向心变为离心;圆锥段内切向速度呈“W”分布,轴向速度分为上、下行流,径向速度随半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方向向心。(2)旋流反应器内轻相液体主要集中在中心区,两相混合主要在圆柱段边壁区域进行。(3)轻相偏差等值线分布受轻、重相入口影响分布较为复杂,在入口区域,变化梯度较大,在其它区域基本呈圆环状分布。(4)旋流反应器各轴向截面上的混合因子随轴向坐标的增加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在锥段和柱段分界区域达到最小值I=0.05,混合效果最好。其次,研究不同操作参数和结构参数对旋流反应器混合性能的影响,建立了离子液体烷基化用旋流反应器混合因子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入口总流量Q对混合效果影响较大,通过入口流速和湍流强度影响混合效果,混合效果随总流量的增加先增强后减弱。(2)溢流比F对混合效果影响较弱,主要通过出口流量分配影响混合效果,混合效果随溢流比的增加而减弱。(3)进料比E对混合效果影响介于入口总流量Q和溢流比F之间,通过改变入口流动状态影响混合效果,混合效果随进料比的增加的逐渐增强。(4)轻相入口角度变化主要通过改变速度场分布影响混合效果,一定范围内,混合效果随轻相入口角度增加而减弱。(5)锥段长度主要通过改变锥段区域速度场分布影响混合效果,一定范围内,混合效果随锥段长度增加而增强。(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期刊2017-05-01)
赵文斌[8](2017)在《气固旋流反应器冷模实验装置设计及关键设备内两相流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短时接触催化裂化技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提出了超短接触旋流反应器技术,利用器内组分间传质性能好、接触时间短、产物实时分离等优势来解决重油加工中存在的问题。为了在更接近工业条件的情况下进行实验研究,探索旋流反应器放大规律,结合工业催化裂化装置的特点和操作要求,设计了一套气固旋流反应器大型冷模实验装置。设计包括装置工艺流程和操作参数的确定,设备工艺计算、压力平衡计算、主要设备选型,详细施工图纸绘制,并对旋流反应器、汽提器和再生器这叁个关键设备内的两相流动特性开展数值研究。首先,通过工艺结构计算,确定旋流反应器柱段直径为Φ170×10mm,混合腔直径和高度分别为Φ400×10mm和320mm,切向和轴向入口直径分别为Φ80×5mm和Φ100×5mm,排气芯管直径为Φ100×5mm;汽提器和再生器均采用大小头设计,汽提器大、小头外径分别为500mm、300mm,高度均为3m;再生器大、小头外径分别为500mm、400mm,高度分别为8m、3m。通过压力平衡计算确定两器标高,装置总高为16.5m,再生滑阀和待生滑阀压降分别为12.38kPa和20.49kPa,说明冷模实验装置设计合理。其次,基于工艺结构计算结果,进行装置设计,并绘制详细的施工图纸,包括总图1张,零件图52张。进一步,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不同操作工况下装置关键设备内两相流动特性开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进气量增加,旋流反应器混合腔内固含率分布变均匀,分离腔内气固轴向滑移速度变化不大,切向滑移速度逐渐增大,进气量在280~290 m~3/h区间内,旋流反应器分离效率相对较高;剂油比增大,旋流反应器混合腔内气固混合程度高,分离腔内轴向气固滑移速度减小,切向滑移速度增大,分离效率逐渐降低;汽提器内固含率沿轴向呈下大上小不均匀分布,随着表观气速增大,上部空间固含率逐渐增大,不利于上部催化剂的进入,增大旋风分离器负荷;随着表观气速增大,再生器底部固含率逐渐减小,上部固含率逐渐增大,易增大旋风分离器负荷;依据压力分布模拟结果进行系统压力平衡核算,确定滑阀压降,其值与工艺计算值接近,说明装置设计合理。本文为开展气固旋流反应器冷模实验基础研究及放大规律探索提供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期刊2017-05-01)
朱丽云,张明阳,王磊,王振波,孙治谦[9](2017)在《离子液体催化烷基化旋流反应器内轻相停留时间分布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提出了一种可实现反应分离一体化的新型离子液体催化烷基化用旋流反应器,采用RSM湍流模型、Eulerian多相流模型加载组分运输方程对旋流反应器内轻相停留时间分布开展数值研究,并考察重/轻相体积流量比、入口总流量对停留时间分布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旋流反应器内平均停留时间实验值与模拟值吻合;新型旋流反应器内停留时间分布曲线为单峰分布,无明显拖尾,说明反应器内返混现象较轻;轻相液体在旋流反应器内的平均停留时间随着入口流速的增大而减小;拟合出轻相液体平均停留时间与入口流量的函数关系,可根据烷基化反应时间来调节适宜的操作工况。(本文来源于《高校化学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王振波,朱丽云,黄峰,张玉春,金有海[10](2016)在《短接触旋流反应器混合区内气固返混特性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欧拉双流体模型模拟短接触旋流反应器内气固两相流动,加载无反应组分输运方程计算入口混合区内气固停留时间分布(RTD)。根据各截面上下行流率分配,定义了截面返混比,并考察了入口结构型式对气固返混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反应器混合区内固体催化剂的停留时间比气体小;气体在入口混合区内返混程度比固体颗粒显着,颗粒接近平推流;气体截面返混比为0~0.5,且随着轴向位置增大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轴向入口设导向叶片增大了反应器混合区内气体轴向返混;与直切式和斜上切式结构相比,斜下切式结构反应器混合区气体返混程度较弱,有利于催化裂化反应。(本文来源于《高校化学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旋流扰流反应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离子液体烷基化旋流反应器内部的复杂流动状态,应用RSM和Eulerian模型对不同操作参数下的流场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分析不同溢流比F、进料比E、总流量Q对反应器内部压降、混合和分离性能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在基准操作参数下,当F=0.5,E=1.25,Q=3 m3/h时,旋流反应器内轻相体积分数接近50%,轻重相回收率均达95%以上,设备混合及分离效果最佳。上述分析结果为离子液体烷基化旋流反应器分离机理的深入认知和不同条件下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后续的性能预测和结构优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旋流扰流反应器论文参考文献
[1].曹莹莹.组合式旋流反应器单体排布方式数值优化[J].油气田地面工程.2019
[2].蒋燕,张明阳,张天宇,王振波,金有海.操作参数对离子液体烷基化旋流反应器的影响[J].化学工程.2018
[3].高美伊,郭秋丽,刘永民,赵德智.130L气升式旋流反应器体积传质系数研究[J].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2018
[4].李安俊,朱丽云,王振波.轴向进剂位置对旋流反应器内流动结构影响[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8
[5].王磊,张明阳,朱丽云,王振波,金有海.离子液体烷基化工艺用新型旋流反应器压降比的试验研究[J].流体机械.2017
[6].郭秋丽,赵德智,刘永民,宋官龙,侯章贵.130L环隙气升式旋流反应器的局部相含率研究[J].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2017
[7].张天宇.离子液体烷基化旋流反应器内混合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
[8].赵文斌.气固旋流反应器冷模实验装置设计及关键设备内两相流动分析[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
[9].朱丽云,张明阳,王磊,王振波,孙治谦.离子液体催化烷基化旋流反应器内轻相停留时间分布模拟研究[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7
[10].王振波,朱丽云,黄峰,张玉春,金有海.短接触旋流反应器混合区内气固返混特性模拟研究[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