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描述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人脸识别,叁维人脸识别,本征形状描述图,保形映射
描述图论文文献综述
郭哲,樊养余,刘姝,雷涛,王毅[1](2014)在《叁维到二维:人脸本征形状描述图》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叁维数据的人脸识别克服了二维图像数据受光照和姿态影响较大的问题,但其较高的数据维数约束了它的实际应用。本文针对叁维人脸数据的简化描述,提出了将叁维人脸映射至二维表示的本征形状描述图方法。该方法首先基于约束离散保形映射将叁维人脸数据微分同构映射到一个局部几何特征保持的二维区域。然后基于人脸曲面几何结构特性和表观特性,构建二维本征形状描述图,用于简化对叁维人脸数据的描述,并进行识别验证。基于国际公共人脸数据库FRGC2.0和GavabDB的叁维人脸识别实验显示,本征形状描述图法在姿态变化大于60°时的识别率达到90.6%,比现有方法高5.9%,单次匹配时间为7.89s。该方法将叁维人脸识别问题转换为了二维平面图像的识别问题,有效降低了数据描述的复杂度。得到的结果展示了该方法计算效率高,且对姿态变化有良好的健壮性。(本文来源于《光学精密工程》期刊2014年12期)
章杨松,罗国煜,阎长虹,李晓昭,李家新[2](2001)在《岩石质量描述图与岩石质量风险分析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岩体结构面间距最常见的两种分布形式——负指数分布和对数正态分布,探讨了岩石质量指标(RQD)的Monte-Carlo模拟方法。首先根据结构面间距分布密度函数产生包含50万个随机结构面并按生成顺序排列的模拟真实岩体的总测线,然后为了和实际钻探时以2m测线计算RQD相一致,在总测线上按均匀分布形式随机抽取≥2m的局部测线共5万个计算RQD单值,并进一步统计得出所有RQD的平均值、RQD累积分布曲线及岩石质量描述图。对于自然界大部分岩体,可根据结构面间距统计参数,直接在本文得出的一系列岩石质量图上定出RQD平均值、岩石质量百分比(RQP)及岩石质量风险(RQR)。(本文来源于《地质论评》期刊2001年02期)
祝文彬,黄毓瑜,郑小武[3](1997)在《Kriging 估值技术在“油藏描述”图件绘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Kriging技术是国际上公认的先进估值方法。它基于地质学理论,因此估值更科学,更符合实际。本文介绍普通Kriging理论,基于此理论进行了网格剖分。特别是应用Kriging技术进行等值线绘制及色块填充,以将油藏分布可视地表达。(本文来源于《工程图学学报》期刊1997年Z1期)
描述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针对岩体结构面间距最常见的两种分布形式——负指数分布和对数正态分布,探讨了岩石质量指标(RQD)的Monte-Carlo模拟方法。首先根据结构面间距分布密度函数产生包含50万个随机结构面并按生成顺序排列的模拟真实岩体的总测线,然后为了和实际钻探时以2m测线计算RQD相一致,在总测线上按均匀分布形式随机抽取≥2m的局部测线共5万个计算RQD单值,并进一步统计得出所有RQD的平均值、RQD累积分布曲线及岩石质量描述图。对于自然界大部分岩体,可根据结构面间距统计参数,直接在本文得出的一系列岩石质量图上定出RQD平均值、岩石质量百分比(RQP)及岩石质量风险(RQR)。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描述图论文参考文献
[1].郭哲,樊养余,刘姝,雷涛,王毅.叁维到二维:人脸本征形状描述图[J].光学精密工程.2014
[2].章杨松,罗国煜,阎长虹,李晓昭,李家新.岩石质量描述图与岩石质量风险分析探讨[J].地质论评.2001
[3].祝文彬,黄毓瑜,郑小武.Kriging估值技术在“油藏描述”图件绘制中的应用[J].工程图学学报.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