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多斑按蚊复合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多斑按蚊复合体,mtDNA-COⅠ,系统发育关系
多斑按蚊复合体论文文献综述
武松,黄芳,周水森,袁良,倪洋洋[1](2013)在《我国多斑按蚊复合体mtDNA-COⅠ基因序列特征与系统发育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测序并比较多斑按蚊复合体5成员种(伪威氏按蚊、多斑按蚊、威氏按蚊、达罗毗按蚊及塞沃按蚊)mtD-NA-COⅠ基因序列差异,并探讨其系统进化关系。方法多斑按蚊复合体经形态学和ITS2分子鉴定种型后,PCR扩增多斑按蚊复合体mtDNA-COⅠ基因序列,采用Chromas软件核对,必要时手动调整,采用Bioedit软件进行比对分析,采用Mega3.0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 PCR扩增mtDNA-COⅠ基因序列全长约645~660bp,平均G+C含量为29.1%,A+T含量为70.9%。5种不同算法计算的5成员种成对种间距离有较小偏差,但种间遗传距离范围基本趋于一致,以塞沃按蚊、达罗毗按蚊及多斑按蚊亲缘关系最近,其后依次为威氏按蚊和伪威氏按蚊。结论根据mtDNA-COⅠ基因序列,采用不同方法构建的多斑按蚊复合体系统进化树结果基本一致,该基因序列适用于多斑按蚊复合体分析系统学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期刊2013年02期)
刘茜,武松,汤林华,周水森,黄芳[2](2011)在《西藏墨脱县多斑按蚊复合体尚未发生击倒抗性突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明西藏林芝地区疟疾流行区墨脱县多斑按蚊复合体是否发生击倒抗性突变,并获得我国多斑按蚊复合体5成员种钠离通道蛋白基因(VGSC)IIS4-S6区段基因序列信息。方法采用简并引物扩增我国多斑按蚊复合体5成员种的VGSC基因IIS4-S6区段,扩增产物双向测序拼接;PCR扩增墨脱县背崩乡、德兴乡、墨脱镇和达木乡捕获的共161只多斑按蚊复合体VGSC基因,对PCR产物双向测序,观察L1014位点是否发生突变。结果获得我国多斑按蚊复合体5成员种VGSC基因IIS4-S6区段基因序列,5成员种L1014位点均为TTA,对墨脱县的背崩乡、墨脱镇和达木乡捕获的伪威氏按蚊和威氏按蚊进行VGSC扩增并测序,均未发生击倒抗性突变。结论西藏林芝地区墨脱县多斑按蚊复合体尚未发生击倒抗性突变。(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期刊2011年09期)
武松[3](2009)在《西藏疟疾流行区多斑按蚊复合体传疟作用与分子生物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了解西藏林芝疟疾流行区墨脱县按蚊组成与多斑按蚊复合体的生态习性;鉴定多斑按蚊复合体的成员种构成;(2)检测按蚊唾腺子孢子以判定当地的传疟媒介,并结合生态习性调查探讨相关传疟按蚊的传疟能力;(3)采用分子建树方法研究多斑按蚊复合体的分子进化关系,并探讨西藏、云南和缅甸不同地理区域间伪威氏按蚊的群体遗传结构差异;为该地区的疟疾防治提供按蚊媒介的基线资料,并为制定综合媒介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在西藏疟疾流行区选择墨脱县叁个有代表性的自然村为调查点,调查多斑按蚊复合体的生态习性,伪威氏按蚊群体遗传学研究现场为西藏林芝地区的墨脱县和察隅县、云南勐腊县和景洪、缅甸拉咱市;(2)按蚊媒介现场调查采用人诱、牛诱和灯诱方法捕获按蚊成蚊,按蚊经形态学鉴定后放入硅胶干燥冻存备用:采用显微镜观察成蚊卵巢气管支方法判定经产蚊,并计算经产蚊比率;(3)采用多重PCR扩增ITS2序列方法对形态学鉴定为多斑按蚊复合体的成蚊进行种型鉴定;并采用混合样本和巢氏PCR方法扩增成蚊唾腺间日疟子孢子SSu rDNA以判定该地区的传疟媒介;(4)结合生态学指标,通过计算疟疾流行区伪威氏按蚊的媒介能量和昆虫学接种率以判断伪威氏按蚊的传疟作用;(5)以mtDNA-COI基因序列对多斑按蚊复合体5成员种(多斑按蚊、伪威氏按蚊、威氏按蚊、塞沃按蚊、达罗毗按蚊)进行系统进化分析;(6)以mtDNA-COI和mtDNA-Cytb基因对伪威氏按蚊进行群体遗传学分析;(7)采用Cluxtal、Chromas软件对基因序列进行核实和比对;以Bioedit、Mega和Phylip软件进行碱基组成分析和构建聚类进化树;以TCS软件计算单倍型和构建单倍型家系网络图;采用Arleiquin软件进行AMOVA分析;并将基因序列在NCBI进行BLAST比对。结果(1)西藏疟疾流行区墨脱县共捕获按蚊5 345只,其中形态学鉴定为多斑按蚊复合体97.10%(5 190/5 345),带足按蚊为2.90%(155/5 345);多重PCR方法鉴定多斑按蚊复合体种型构成,其中伪威氏按蚊为98.1%,威氏按蚊为1.9%,提示伪威氏按蚊为该地区的优势蚊种;调查期间伪威氏按蚊种群密度大,通宵均有吸血活动,通宵室内叮人率为15.80只/人·夜,并有偏吸牛血和室外吸血的习性,按蚊孳生地仅发现于稻田;(2)在360个混合样本中发现2份间日疟原虫子孢子SSu rDNA的阳性扩增,克隆测序并经NCBI BLAST同源性比对证实与间日疟原虫(AF145335)SSu rDNA基因片段100%同源,分子种型鉴定证实2份阳性混合样本均由伪威氏按蚊组成;生态学调查伪威氏按蚊的媒介能量为2.795,昆虫学接种率为0.004389,子孢子自然感染率为0.56‰;(3)UPGMA、NJ、ME、MP和ML聚类得到的亲缘关系总体趋于一致,单倍型数据显示mtDNA-COI和mtDNA-Cytb基因多态性丰富,不同群体间伪威氏按蚊mtDNA-COI和mtDNA-Cytb基因AMOVA分析Fst和Nm值分别为0.00794,31.236和0.01696,4.168。结论西藏疟疾流行区多斑按蚊复合体由伪威氏按蚊和威氏按蚊组成,其中伪威氏按蚊种群数量大,密度高,叮人率高,通宵均有吸血活动,偏吸牛血,兼吸人血,是该地区的优势蚊种,也是该地的主要传疟媒介;达罗毗按蚊、多斑按蚊与塞沃按蚊亲缘关系最近,威氏按蚊,伪威氏按蚊的关系最远;mtDNA-COI和mtDNA-Cytb均为适合于群体遗传学分析的基因序列,伪威氏按蚊西藏、云南和缅甸各群体间基因交流频繁,尚未发生群体遗传分化。(本文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期刊2009-06-30)
武松,潘嘉云,王学忠,周水森,张国庆[4](2008)在《西藏墨脱县疟疾流行区多斑按蚊复合体种型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鉴定西藏林芝地区墨脱县疟疾流行区多斑按蚊复合体的种型。方法墨脱县捕获的5190只按蚊经形态学鉴定为多斑按蚊复合体后,随机取575只,酚-氯仿法提取单蚊DNA作为模板,根据伪威氏按蚊、多斑按蚊、威氏按蚊、达罗毗按蚊和塞沃按蚊分别设计5对特异性引物,PCR扩增rDNA第二转录间隔区(ITS2)片段,进行种型鉴别。对目标片段进行测序、同源性比对,并运用MEGA(3.1)软件构建多斑按蚊复合体的系统进化树。结果575份DNA样本中有11份扩增出约231bp的条带,即威氏按蚊(1.9%);564份扩增出约119bp的条带,为伪威氏按蚊(98.1%)。PCR种型鉴定结果与同源性比对及系统进化树的结果一致。结论西藏林芝地区墨脱县疟疾流行区多斑按蚊复合体由伪威氏按蚊和威氏按蚊构成,伪威氏按蚊为优势蚊种。(本文来源于《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期刊2008年04期)
李石柱,马雅军,郑哲民[5](2003)在《应用PCR-SSCP鉴别我国多斑按蚊复合体成员种(双翅目:蚊科)》一文中研究指出测定并分析了我国多斑按蚊复合体5个成员种(多斑按蚊、威氏按蚊、伪威氏按蚊、达罗毗按蚊和塞沃按蚊)核糖体DNA28S-D3序列,应用PCR-SSCP技术对该复合体成员种进行分子鉴别。结果显示:我国多斑按蚊复合体5个成员种的D3序列长度范围为388~394bp,GC含量为58.12%~59.79%,D3序列在种内保守,在种间存在差异,种间差异最大的是达罗毗按蚊与伪威氏按蚊为6.55%,最小的是达罗毗按蚊与多斑按蚊为2.58%,平均差异率为4.59%。用SSCP分析多斑按蚊复合体5个成员种的28S-D3扩增产物,结果显示电泳条带具种特异性,可用于鉴别各蚊种。(本文来源于《昆虫分类学报》期刊2003年02期)
李石柱,马雅军,郑哲民[6](2003)在《我国多斑按蚊复合体mtDNA-COⅡ基因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关系研究(双翅目:蚊科)》一文中研究指出测定并比较分析了我国多斑按蚊复合体5成员种(多斑按蚊、威氏按蚊、伪威氏按蚊、达罗毗按蚊及塞沃按蚊)mtDNA COⅡ的基因序列,并依据该分子特征构建了其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显示,多斑按蚊复合体5成员种的COⅡ基因序列长度均为684bp,GC含量范围为24.85%~26.02%;其中多斑按蚊、威氏按蚊和达罗毗按蚊种内差异极小,为0.15%~0.58%;而种间序列差异较大,为3.66%~9.63%.以中华按蚊为外群,分析多斑按蚊复合体5成员种的系统发育关系显示,威氏按蚊和达罗毗按蚊亲缘关系最近,伪威氏按蚊与其它4种的亲缘关系较远.(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3年02期)
李石柱[7](2003)在《我国多斑按蚊复合体的分子鉴别及系统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蚊虫是一类重要的医学昆虫,其分类研究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体系架构,但由于蚊虫中存在许多由形态相似的隐种(cryptic species)组成的种团(group)或复合体(complex),沿用传统的方法对其分类和鉴别较为困难,因此,寻找合适的特征和方法成为新世纪蚊虫分类工作者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生物分类学也已迈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将分子生物学方法和技术应用于生物的分类鉴定,以生物大分子(即遗传本质DNA)的特征为依据进行物种鉴别,具有生物分类的根本性价值和意义,一经应用便显示出比形态学、生物化学和细胞学等更为灵敏、客观和稳定,故受到广大学者的肯定和重视。 多斑按蚊(广义)Anopheles maculatus s. 1.以往被认为是单一蚊种,通过形态和细胞遗传学研究,发现它是包括至少8个亲缘种的复合体,我国已记述5种,即多斑按蚊、威氏按蚊、塞沃按蚊、达罗毗按蚊和伪威氏按蚊。由于多斑按蚊复合体成员种形态相似,其鉴别特征常有交叉重迭,种内染色体也有多型现象,因此,分类时常易混淆,各成员种间亲缘关系也无共识。本研究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和技术,对我国多斑按蚊复合体5成员种进行鉴别,并从分子水平上阐明该复合体成员种间的遗传变异,进而确立其系统发育关系。 本研究通过PCR特异扩增我国多斑按蚊复合体5成员种核糖体DNA 28S-D3区和线粒体DNA-COⅡ基因片段,应用DNA单链构象多态(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s, SSCP)技术分析了5成员种的28S-D3多态现象,进行分子鉴别;随后又测定了28S-D3区和mtDNA-COⅡ基因序列,运用PCGENE、PHYLIP和MEGA2等软件包分析其一级结构和二级结构的差异;并采用距离法、最大简约法和最大似然法构建了我国多斑按蚊复合体5成员种的系统树。获得以下结果: 1、PCR-SSCP分子鉴别我国多斑按蚊复合体5成员种,显示各成员均具种特异电泳带型,多次重复结果稳定,表明SSCP为有效的鉴别方法。分子鉴别的结果进一步证实了染色体核型研究的结果,纠正了形态鉴别的错误。 2、我国多斑按蚊复合体5成员种的28S-D3序列长度范围为388bp~394bp,GC含量为58.12%~59.79%,在种内保守,种内个体间除达罗毗按蚊的云南样本和四 川样本间有1个位点突变(THC)外,其余4种在种内个体问未发现变异,而 种问存在较大差异,平均差异率为4.59%,差异最大的是达罗毗按蚊与伪威氏 按蚊为6.55%,最小的是达罗毗按蚊与多斑拄蚊为2.58%;二级结构分析结果 显示5蚊种根据茎SZ上环的数目可分为二种类型:多斑技蚊与达罗毗按蚊仅 有一个顶环(C10),而威氏按蚊、塞沃按蚊和伪威氏按蚊则有一个顶环(Cll) 和一个茎环(CIO人 mtDNA-CO 11基因序列长度均为 684hp,为一个完整的阅 读框,GC含量范围为24.85%-26.02%,其中多斑按蚊、威氏按蚊和达罗毗按 蚊种内个体存在差异,差异范围为 0.15%~0.58%,可分别分为 3、2和 2个单 倍型;种hJ序列差异较大,为3石6%~9.63%;比较其椎测的氨基酸序列,威氏 按蚊、塞沃按蚊、达罗毗按蚊和多斑按蚊(Macu3.5)种问无差异,而多斑按 蚊(MaculZ)和伪威氏按蚊与前者则分别有 1个和 6个氨基酸位点的改变。3、依据2个分子指标,运用多种构建方法重建我国多斑按蚊复合体5成员种的系 统发育关系,结果显示系统树因不同的分子指标和不同的构建方法,存在差异, 综合分析所获结果,推测核糖体DNA可以提供较多的系统发育信息。4、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网络资源共享和分析软件的运用,首次对多斑 按蚊复合体在塞蚊亚属内的系统发生关系进行分析,表明在系级水平上多斑按 蚊复合体可能与新迈蚊系和迈蚊系的祖先共同起源后独立进化,而系内种间的 关系仍需进一步探讨。(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03-04-01)
马雅军,瞿逢伊,董学书,周红宁[8](2002)在《我国多斑按蚊复合体成员种的分子鉴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建立我国多斑按蚊复合体5成员种的分子鉴别方法。 方法 测定并分析各成员种的rDNA-ITS2序列,并设计种特异引物,应用PCR法鉴别。结果 多斑按蚊复合体5成员种的ITS2序列长度和GC含量分别为伪威氏按蚊328 bp、58.54%、多斑按蚊330 bp、57.85%、威氏按蚊337 bp、59.05%、达罗毗按蚊334 bp、58.68%和塞沃按蚊338 bp、57.69%,各种内的ITS2序列保守,而种间的差异率范围为9.7%~18.9%。应用5.8S引物和5个种特异引物可以分别扩增出119、186、231、327和406 bp等5条清晰不同的种特异条带,以鉴别各蚊种。 结论 基于ITS2序列差异建立的我国多斑按蚊复合体5成员种的PCR鉴别简便易行、可靠。(本文来源于《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期刊2002年06期)
马雅军,瞿逢伊,董学书,周红宁[9](2002)在《我国多斑按蚊复合体成员种的分子鉴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斑按蚊Anopheles maculates S.l.(广义)是包括多个成员种的复合体,该复合体成员种的分类地位确认经历了漫长的研究历程,现知包括至少8个成员种,分别是:多斑按蚊(Anopheles maculatus s.s.)、威氏按蚊(An.willmori)、伪威氏按蚊(An.pseudowillmori)、塞沃按蚊(an.sawadwongporni)、达罗毗按蚊(An.dravidicus)、异形按蚊(An.dispar)、诺他按蚊(An.notanandai)、格林按蚊(An.greeni),(本文来源于《中国动物学会第七届全国青年寄生虫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2-07-01)
多斑按蚊复合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明西藏林芝地区疟疾流行区墨脱县多斑按蚊复合体是否发生击倒抗性突变,并获得我国多斑按蚊复合体5成员种钠离通道蛋白基因(VGSC)IIS4-S6区段基因序列信息。方法采用简并引物扩增我国多斑按蚊复合体5成员种的VGSC基因IIS4-S6区段,扩增产物双向测序拼接;PCR扩增墨脱县背崩乡、德兴乡、墨脱镇和达木乡捕获的共161只多斑按蚊复合体VGSC基因,对PCR产物双向测序,观察L1014位点是否发生突变。结果获得我国多斑按蚊复合体5成员种VGSC基因IIS4-S6区段基因序列,5成员种L1014位点均为TTA,对墨脱县的背崩乡、墨脱镇和达木乡捕获的伪威氏按蚊和威氏按蚊进行VGSC扩增并测序,均未发生击倒抗性突变。结论西藏林芝地区墨脱县多斑按蚊复合体尚未发生击倒抗性突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斑按蚊复合体论文参考文献
[1].武松,黄芳,周水森,袁良,倪洋洋.我国多斑按蚊复合体mtDNA-COⅠ基因序列特征与系统发育学研究[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3
[2].刘茜,武松,汤林华,周水森,黄芳.西藏墨脱县多斑按蚊复合体尚未发生击倒抗性突变[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1
[3].武松.西藏疟疾流行区多斑按蚊复合体传疟作用与分子生物学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9
[4].武松,潘嘉云,王学忠,周水森,张国庆.西藏墨脱县疟疾流行区多斑按蚊复合体种型鉴定[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8
[5].李石柱,马雅军,郑哲民.应用PCR-SSCP鉴别我国多斑按蚊复合体成员种(双翅目:蚊科)[J].昆虫分类学报.2003
[6].李石柱,马雅军,郑哲民.我国多斑按蚊复合体mtDNA-COⅡ基因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关系研究(双翅目:蚊科)[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7].李石柱.我国多斑按蚊复合体的分子鉴别及系统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
[8].马雅军,瞿逢伊,董学书,周红宁.我国多斑按蚊复合体成员种的分子鉴别研究[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2
[9].马雅军,瞿逢伊,董学书,周红宁.我国多斑按蚊复合体成员种的分子鉴别研究[C].中国动物学会第七届全国青年寄生虫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