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性理论论文-孟刚

互动性理论论文-孟刚

导读:本文包含了互动性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互动传播理论,消费维权,媒体,受众

互动性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孟刚[1](2019)在《从互动传播理论分析消费维权中的媒体和受众传播互动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消费维权是一个热点话题,信息技术的普及促进了新媒体的应用,使互动传播受到广泛的关注。电视媒体等传统媒体具有强大的传播力量,但对于其与消费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很少有研究的。每年央视的315晚会,反映了我国消费市场的变迁,同时不断激发消费者的维权意识。本文从互动传播理论,对消费维权中的媒体和受众传播互动性进行分析,探讨受众互动反馈,以及媒介互动传播形态。(本文来源于《传播力研究》期刊2019年19期)

张雯雯[2](2019)在《基于德勒兹哲学理论的动态装置互动性体验空间设计——一次“机器工作坊”的设计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德勒兹动态生成论和其哲学思想构造了室内动态装置的"动态多元共生""差异化动态意义生成"的互动体验的发展方向。德勒兹哲学思想中的"块茎""褶子""游牧"等喻体与人类情感体验之间生成关系的相处手法,为动态装置的建造过程提供了有效的设计路径。(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城市版)》期刊2019年06期)

安琪,梁明华,陈志鹏,吴彬溪,张栋[3](2019)在《一种基于人地互动性理论的景观设计新形态——以平遥古城下西门入口景观改造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平遥古城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悠久的历史沉淀,成为山西乃至中国宣传晋商文化的名片,享誉世界。文章针对新型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指出平遥古城在景观方面面临的诸多问题,并引入人地互动理论,探讨平遥古城西门入口景观改造措施。(本文来源于《建筑与文化》期刊2019年04期)

郑建宁[4](2018)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翻译学研究之互动性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阐述翻译学的学科历史与发展现状,以及翻译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密切联系,从五个方面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翻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认为翻译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又反过来指导并推动了翻译学的学科建设与研究开展。在翻译学研究中,应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以促进学科更好地发展。(本文来源于《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范国增[5](2017)在《实施“五步教学法”加强思政课的互动性探索——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学生愿意、乐于参与思政课教学,积极与教师互动,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学习特点之一。本文基于对学生学习特点的把握,旨在探索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提升课堂互动性的途径,经实践研究发现,通过实施"五步教学法",运用"读一读"、"听一听"、"讲一讲"、"议一议"、"总结提升"五个步骤进行教学的方法,可以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7年18期)

邵慧卓[6](2017)在《民主行政理论视角下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的互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是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政府信息公开以及政务公开工作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6年2月和11月先后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以及《<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了信息公开工作的未来发展方向。在信息公开的实践过程中,依申请公开制度是实现公众与行政机关互动的重要界面。广大公众与行政机关,不仅是信息依申请公开过程中互动关系的参与者,还都是这种关系的构建者。而在理论层面,伴随着公共行政学科的发展,民主行政理论对公开性、回应性、参与性等民主价值的追求,成为公共行政实践的重要精神内涵,这些价值构成了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背后的制度逻辑。而政府回应性和公众参与性在制度实践和价值实现过程中的统一,使得政府与公众在依申请公开过程中的互动成为必然。反过来说,这种互动的良性发展,也是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制度实现其制度目标的必经之路。本文从民主行政理论的理论视角出发,同时借助于信息空间理论在信息分类上的解释,以及交往行为理论对互动行为的分析,着眼于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制度框架下的政民互动过程,首先构建了公众与政府的完整互动界面。这一完整界面由叁个相互联系的子界面构成,分别以权利义务、制度程序和申请结果为互动核心。同时以访谈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以公众和行政机关两个主体为研究对象,明确双方的认知、需求、实践模式等现状,对其实践场域内的互动现状进行评析,发现我国现行的依申请公开制度,从制度设计到实践过程,都未能完全贯彻互动性的要求。结合现状,本文认为在未来的实践过程中,政府和公众双方应该从转变理念、完善规范、内外联动、方法创新等方面助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过程,其制度本身就是以政府与公众的互动性为本质要求的,但现有的研究却未能全面的把握这种互动性,往往偏重于某一主体的行为特征来展开研究,并且倾向于分析公众参与信息公开的可行性和现状。本文则在民主行政等理论的视角下,以民主行政理论的回应性、参与性、公开性等价值维度为基础,构建了政府与公众在信息依申请公开过程中的不同互动层次,同时引入了公众和政府两个研究主体,更全面和清晰的把握了信息依申请公开的整体互动界面,通过对两方在不同互动层次中的现状分析,来发现症结所在。(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7-05-28)

刘琪,储泽祥[7](2016)在《句法与语篇的互动性对汉语研究的理论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语篇角度研究句法问题,是回归语言自然状态的研究理论。在充足的语境下,能发现新的语法规律,并使特殊的句法现象得到更合理的解释。本文探讨句法与语篇互动性对汉语研究的理论意义,强调其分析和解释的作用,并据此对汉语中特殊构式"王冕死了父亲"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最后总结了从语篇角度研究句法的叁种主要方法。(本文来源于《海外华文教育》期刊2016年06期)

袁春月[8](2014)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视阈下的网络舆情官民互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今互联网已经进入了Web2.0时代,各种社会化媒体的诞生和迅猛发展,使得以兴趣为聚合点的微博、社群的分享互动不再受时间、地域等客观条件的限制。网络世界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具有能动性和学习能力的适应性主体,网络的纷繁复杂出自于每个人简单的情绪、观点、态度、行为等信息,可以说,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为我们分析和理解世界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如今,利用互联网进行反腐问责,表达利益诉求也成为公民监督政府、参与公共事务最青睐的方式,与此同时,政府机构和公职人员也逐渐表现出对网络舆情和官民互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态度,网络民意屡建奇功的同时也折射出现实世界官民互动沟通渠道的制度缺失。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运用文献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结合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来解析网络舆情,探讨网络舆情主体适应性与网络社会系统复杂性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我国网络舆情现状、官民互动现状,对“秦火火”案和南京法院微直播“饿死女童”案进行解读,从塑造“微博国家队”、发挥“意见领袖”关键主体功能、塑造公共价值和提高舆情预警能力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本文主要从五大部分进行研究。第一部分对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本文研究动机和目的以及研究方法和思路进行了概述,为后面的详细研究进行了整体梳理和设计。第二部分对网络舆情中官民互动问题涉及的相关概念和技术工具进行解释,并对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进行梳理,为后续研究做好理论支撑。第叁部分首先对网络舆情的特点、主客体及其关系进行分析,探讨舆情产生的过程、问题、原因和影响来揭示网络互动的机理;然后,通过对我国网民和政务微博的特征进行描述,进一步探讨微博工具运用下的官民互动模式。第四部分详细梳理“秦火火”案和“南京法院微直播”的微博互动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全景梳理,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视角下来反观现实。第五部分总结网络舆情中官民微博互动经验,并对政务微博运营提出建议。本文选题紧跟时代趋势,符合时代发展。结合微博等即时工具的开放活跃,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普及和官民互动深化的时代背景进行选题和研究。此外,本文理论研究视角独特,主要运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来支撑论文分析,将系统科学的思想精髓运用到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是一种跨学科研究的初步尝试。(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桂渝芳[9](2014)在《加强新闻理论课教学互动性的思考——以《新闻学概论》《广播电视概论》课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新闻理论课在学科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应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应该加强课堂互动,重视共通的意义空间的建立。本文以《新闻学概论》《广播电视概论》课为例,介绍一些具体的举措:案例教学法、比较教学法、质疑教学法、头脑风暴教学法、研究型教学法。(本文来源于《新闻知识》期刊2014年02期)

苑秀丽[10](2013)在《领袖与学者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确立中的互动性——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视角和案例之一》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时期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理论确立为例,说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发展是包含领袖和学者共同推动的结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最终确立过程中,一些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极大地发挥了引领思想、答疑解惑的作用。领袖和学者建立了一种互动和互补的交互关系,从而共同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前进。(本文来源于《学术研究》期刊2013年12期)

互动性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德勒兹动态生成论和其哲学思想构造了室内动态装置的"动态多元共生""差异化动态意义生成"的互动体验的发展方向。德勒兹哲学思想中的"块茎""褶子""游牧"等喻体与人类情感体验之间生成关系的相处手法,为动态装置的建造过程提供了有效的设计路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互动性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孟刚.从互动传播理论分析消费维权中的媒体和受众传播互动性[J].传播力研究.2019

[2].张雯雯.基于德勒兹哲学理论的动态装置互动性体验空间设计——一次“机器工作坊”的设计实验[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9

[3].安琪,梁明华,陈志鹏,吴彬溪,张栋.一种基于人地互动性理论的景观设计新形态——以平遥古城下西门入口景观改造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9

[4].郑建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翻译学研究之互动性探析[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18

[5].范国增.实施“五步教学法”加强思政课的互动性探索——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学为例[J].文教资料.2017

[6].邵慧卓.民主行政理论视角下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的互动性研究[D].南京大学.2017

[7].刘琪,储泽祥.句法与语篇的互动性对汉语研究的理论意义[J].海外华文教育.2016

[8].袁春月.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视阈下的网络舆情官民互动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9].桂渝芳.加强新闻理论课教学互动性的思考——以《新闻学概论》《广播电视概论》课为例[J].新闻知识.2014

[10].苑秀丽.领袖与学者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确立中的互动性——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视角和案例之一[J].学术研究.2013

标签:;  ;  ;  ;  

互动性理论论文-孟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