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幼鱼论文-孙俊霄,韩广坤,刘娅,李明波,袁勇超

黄颡鱼幼鱼论文-孙俊霄,韩广坤,刘娅,李明波,袁勇超

导读:本文包含了黄颡鱼幼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杂交黄颡鱼,生长,存活率,低氧胁迫

黄颡鱼幼鱼论文文献综述

孙俊霄,韩广坤,刘娅,李明波,袁勇超[1](2019)在《杂交黄颡鱼与普通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及耐低氧能力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以杂交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和普通黄颡鱼幼鱼为实验对象,拟通过8周的投喂生长和低氧胁迫实验,比较研究杂交黄颡鱼与普通黄颡鱼的生长性能及耐低氧抗逆性。投喂生长实验:经过8周的养殖,杂交黄颡鱼平均体重为(19.60±0.88) g/尾,显着高于普通黄颡鱼平均体重为(15.74±0.42) g/尾(P<0.05),杂交黄颡鱼幼鱼较普通黄颡鱼幼鱼体重生长快24.52%;杂交黄颡鱼幼鱼存活率为(87.78±1.92)%,显着高于普通黄颡鱼幼鱼存活率(67.78±1.92)%(P<0.05),杂交黄颡鱼幼鱼比普通黄颡鱼幼鱼存活率高29.51%;杂交黄颡鱼的饲料系数为1.18±0.14,普通黄颡鱼饲料系数为1.36±0.21。低氧胁迫实验:同时将杂交黄颡鱼和普通黄颡鱼置于在溶氧量(1.48±0.27) mg/L的水体中,分别在低氧胁迫0、6h、12h和24h后,检测血清和肝脏中抗氧化酶活性以及脑和肝脏中缺氧诱导基因(HIF-1α)的相对表达量发现:杂交黄颡鱼和普通黄颡鱼血清和肝脏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低氧胁迫后6h以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在低氧胁迫后12h较低氧胁迫0均出现显着性变化(P<0.05)且在低氧胁迫6h、12h和24h杂交黄颡鱼抗氧化酶活性均高于普通黄颡鱼;杂交黄颡鱼和普通黄颡鱼脑和肝脏中缺氧诱导基因(HIF-1α)的相对表达量均在低氧胁迫后出现显着性上升(P<0.05)且在低氧胁迫6h、12h和24h杂交黄颡鱼缺氧诱导基因(HIF-1α)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普通黄颡鱼。从无氧代谢能力、抗氧化能力以及缺氧诱导基因相对表达量3方面分析表明杂交黄颡鱼和黄颡鱼低氧胁迫短时间均具有一定的低氧耐受能力但随着胁迫时间延长均会出现氧化损伤且杂交黄颡鱼的耐低氧能力要显着性高于普通黄颡鱼。(本文来源于《水生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杨英豪,李学山,麦康森,徐玮,张彦娇[2](2019)在《不同蛋白源对瓦氏黄颡鱼幼鱼生长和蛋白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初始体重为(2.90±0.01) g的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蛋白源对瓦氏黄颡鱼生长、体组成、前肠PEPT1和肝脏TOR基因表达的影响。以鱼粉(FM)、大豆浓缩蛋白(SPC)、水解鱼蛋白(FH)和晶体氨基酸混合物(CAA)为主要蛋白源,配制4种等氮(粗蛋白含量为39.0%)等脂(粗脂肪含量为9.0%)的实验饲料,投喂实验鱼66d。结果显示,不同蛋白源虽然对瓦氏黄颡鱼存活率(SR)无显着影响(P>0.05),但显着影响了瓦氏黄颡鱼的特定生长率(SGR)。其中, SPC组瓦氏黄颡鱼SGR低于FM组,却显着高于FH组和CAA组(P<0.05)。虽然SPC组瓦氏黄颡鱼粗蛋白含量低于FM组,但其鱼体粗脂肪含量显着高于FM组(P<0.05)。不同蛋白源显着影响了瓦氏黄颡鱼PEPT1基因表达(P<0.05),在35d时, SPC组PEPT1表达量虽然低于FM组,但显着高于FH和CAA组(P<0.05);在66d时, SPC组瓦氏黄颡鱼前肠PEPT1表达量显着高于FM组(P<0.05)。不同蛋白源饲料对鱼体肝脏TOR基因表达无显着影响(P>0.05)。以上结果表明, SPC组瓦氏黄颡鱼生长性能虽然低于FM组,但显着高于FH组和CAA组,这可能是通过上调前肠PEPT1表达来实现的。(本文来源于《水生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胡俊茹,王国霞,孙育平,赵红霞,黄燕华[3](2019)在《亚硒酸钠和酵母硒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及抗低温应激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亚硒酸钠和酵母硒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及抗低温应激的影响。实验选用初始体质量为(2.12±0.01) g的黄颡鱼幼鱼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分别投喂含硒0.028 mg/kg (对照组)、0.25 mg/kg (亚硒酸钠)、0.30 mg/kg (酵母硒)和0.52 mg/kg (酵母硒)的实验饲料,记为G0、G1、G2和G3组,养殖56 d。养殖结束后,进行低温应激实验。结果显示,亚硒酸钠和酵母硒的添加对幼鱼的终末均重、增重率、存活率和饲料系数影响不显着。亚硒酸钠和酵母硒显着提高全鱼和肌肉的硒含量,G3组显着高于其他组,G1与G2组全鱼硒含量差异不显着,但G2组肌肉硒含量显着高于G1组。亚硒酸钠和酵母硒显着提高了幼鱼肝脏GPx活性,G1和G2组SOD活性显着高于G0组,G3组与G0组差异不显着。22°C时,各组间血浆总蛋白、胆固醇、甘油叁酯和尿素氮含量无显着差异,但G2组血糖含量显着高于G0和G1组,与G3组差异不显着,各组HSP70 mRNA表达量无显着差异。13°C时,各组黄颡鱼血浆总蛋白、胆固醇含量无显着差异,但G1组甘油叁酯含量显着高于G0和G3组,与G2组差异不显着;G2和G3组血糖含量显着高于G0和G1组;G2组血浆尿素氮含量显着低于G1组,与其他组差异不显着;G0组HSP70 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高于其他组。研究表明,在综合生长性能、全鱼和肌肉硒沉积、肝脏抗氧化能力以及鱼体抗低温应激效果方面,饲料中添加0.30 mg/kg酵母硒效果优于0.25 mg/kg亚硒酸钠。(本文来源于《水产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李雪,张木子,黎明,章倩,王日昕[4](2019)在《饲料中添加丙氨酰-谷氨酰胺二肽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免疫应答能力及抗逆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丙氨酰-谷氨酰胺二肽(AGD)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免疫应答能力及抗逆能力的影响。以平均体重为(1.98±0.01) g的黄颡鱼幼鱼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分别投喂添加0 (对照)、0. 25%、0.50%、0.75%和1. 00%AGD的5种试验饲料,5种试验饲料中AGD含量的实测值依次为0.08%、0.23%、0.56%、0.69%和1.09%。摄食生长试验持续56 d。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AGD添加量的增加,试验鱼的增重、特定生长率以及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补体3和补体4含量与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溶菌酶、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均先增加后降低,0.50%和0.75%AGD组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AGD均显着提高了试验鱼血清总抗氧化能力(P<0.05),显着降低了丙二醛含量(P<0.05)。氨氮胁迫96 h后,对照组试验鱼大脑中氨和谷氨酰胺含量显着高于各AGD添加组(P<0.05),同时累积死亡率也显着高于各AGD添加组(P<0.05)。由此可见,饲料中添加适宜水平的AGD能够提高黄颡鱼幼鱼的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免疫应答能力及抗逆能力;基于特定生长率的二次回归模型拟合,获得黄颡鱼幼鱼饲料中AGD的最适添加量为0.56%;综合考虑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免疫应答能力及抗逆能力,推荐黄颡鱼幼鱼饲料中AGD的添加量为0.50%~0.75%。(本文来源于《动物营养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蒋加鹏,刘稳,刘立鹤,刘洋,金峰[5](2019)在《百里香酚对黄颡鱼幼鱼组织中NPY基因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平均体长为7. 8±1. 5 cm、平均体重为4. 45±0. 58 g的黄颡鱼幼鱼为试验对象。利用RT-PCR和RACE技术,测定NPY基因在黄颡鱼脑、肝、脾、肌肉4种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并分析了在3种不同投喂策略下黄颡鱼幼鱼脑部NPY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百里香酚对黄颡鱼脑部NPY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黄颡鱼脑部的NPY基因表达量远远高于肝脏和脾脏,肌肉组织的NPY基因表达量最低。试验组Ⅰ在投喂基础饲料5 h后投喂百里香酚,NPY相对基因表达量出现明显上升(P <0. 05);试验组Ⅱ在投喂百里香酚5 h后,NPY相对基因表达量保持较高水平,没有明显变化,而在继续投喂基础饲料5 h后,其NPY基因表达量出现明显下降(P <0. 05)。以上结果表明百里香酚对黄颡鱼NPY基因表达有明显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武汉轻工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何国森,刘银华,钱毅,刘路遥[6](2019)在《5种常用消毒剂对黄颡鱼幼鱼的急性毒性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属鲇形目、鲿科、黄颡鱼属,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黄河等流域。底栖,杂食性偏肉食,夜间觅食,主食一些鱼虾为主的小型水生或陆生生物。黄颡鱼味道美、营养高,具有滋补作用和药用价值,广受消费者青睐,由于养殖成本低、价格亲民,成为时下非常受欢迎的特种养殖鱼类。在水产养殖过程中,使用一些消毒剂防治疾病必不可少,消毒剂的使用需要有一个安全合理的标准,而关于消毒剂对黄颡鱼敏感性研究报道尚且不多,本试验选择了二氧化氯、高锰酸钾、(本文来源于《科学养鱼》期刊2019年04期)

陈晓瑛,胡俊茹,王国霞,黄燕华,陈冰[7](2019)在《黑水虻幼虫粉替代鱼粉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肌肉品质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旨在研究黑水虻幼虫粉替代鱼粉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体组成、肌肉氨基酸组成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初始体质量约2.00 g的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幼鱼720尾,随机分成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6组试验鱼分别投喂用黑水虻幼虫粉(由采食花生麸的8日龄黑水虻幼虫制成)替代基础饲料(基础饲料中鱼粉含量为30%)中0(对照)、10%、20%、30%、40%、50%鱼粉的6种等氮等脂饲料,分别记为G0、G10、G20、G30、G40、G50组。试验期为8周。结果表明:黑水虻幼虫粉替代不同比例的鱼粉对黄颡鱼幼鱼存活率的影响不显着(P>0.05)。G10、G20、G30组的终末体质量和特定生长率与G0组差异不显着(P>0.05);当替代比例超过30%时,与G0组相比,黄颡鱼幼鱼的终末体质量和特定生长率显着降低(P<0.05),脂肪沉积率显着升高(P<0.05)。各组间饲料系数、蛋白质效率和蛋白质沉积率差异不显着(P>0.05)。黄颡鱼幼鱼全鱼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水分含量以及肌肉粗脂肪、粗灰分和水分含量各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但G50组肌肉中粗蛋白质含量显着高于G0组(P<0.05)。G30组肌肉中精氨酸和缬氨酸含量显着高于G0组(P<0.05)。黑水虻幼虫粉替代不同比例的鱼粉对黄颡鱼幼鱼肌肉中4种呈味氨基酸(谷氨酸、天冬氨酸、丙氨酸和甘氨酸)的含量均未产生显着影响(P>0.05)。G30组血清中谷草转氨酶活性、尿素和甘油叁酯含量与G0组相比有所降低,但差异不显着(P>0.05),谷丙转氨酶活性则较G0组显着降低(P<0.05)。由此得出,对于鱼粉含量为30%的黄颡鱼幼鱼基础饲料(干物质基础下,粗蛋白质含量为44.55%、粗脂肪含量为7.94%),黑水虻幼虫粉(由采食花生麸的8日龄黑水虻幼虫制成)替代鱼粉用量的30%(占饲料蛋白质的12.78%)后能够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尿素和甘油叁酯含量,且不影响黄颡鱼幼鱼的生长性能和肌肉呈味氨基酸组成。(本文来源于《动物营养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赵倩,钟琪,徐盼盼,陈娟娟,杨锐[8](2019)在《褐藻糖胶对黄颡鱼幼鱼中脂肪酸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褐藻糖胶作为饲料添加剂对黄颡鱼幼鱼脂肪酸的影响,选取大小、体重相近的黄颡鱼幼鱼,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饲喂不添加褐藻糖胶的基础饲料,试验组饲喂添加0. 1%褐藻糖胶的饲料,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不同喂养时间(1、2、4、8周)下试验组和对照组黄颡鱼幼鱼脂肪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黄颡鱼幼鱼体内共检测出15个总脂肪酸(TFA)和17个游离脂肪酸(FFA)。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黄颡鱼幼鱼TFA中C18:1 (n-9)、C20:4(n-5)和C22:6 (n-3)具有交互作用,而大部分FFA间都存在交互作用。喂养时间对黄颡鱼幼鱼脂肪酸有显着影响(P<0. 05),随着喂养时间的延长,游离的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呈先减少后增加趋势,而总MUFA含量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黄颡鱼幼鱼游离脂肪酸和总脂肪酸中饱和脂肪酸(SFA)均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呈先下降后升高趋势。0. 1%褐藻糖胶对黄颡鱼幼鱼TFA中C18:1 (n-9)、C20:4(n-5)和C22:6 (n-3)含量影响显着(P<0. 05),对FFA组分含量的影响均显着(P<0. 05),试验组黄颡鱼幼鱼SFA含量高于对照组,MUFA含量低于对照组,PUFA在喂养第2周时高于对照组,喂养第8周时低于对照组。此外,黄颡鱼幼鱼C20:3(n-3)/C22:6(n-3)的比值小于0. 4,且喂养0. 1%褐藻糖胶第8周时,黄颡鱼幼鱼C22:6(n-3)和C20:4(n-5)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褐藻糖胶有益于黄颡鱼产卵和孵化,有助于黄颡鱼幼鱼的发育生长。本研究结果为黄颡鱼的健康养殖提供了基础数据。(本文来源于《核农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赵红霞,陈启明,黄燕华,曹俊明,王国霞[9](2018)在《饲料精氨酸水平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消化吸收相关指标、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精氨酸水平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幼鱼生长性能、消化吸收相关指标、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取初始体均重为(1.13±0.02) g的黄颡鱼幼鱼700尾,随机分为5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5尾鱼),分别投喂精氨酸水平为2.44%、2.64%、2.81%、3.01%和3.23%的等氮等脂试验饲料(蛋白质水平为42%,脂肪水平为9%)。试验期56 d。结果显示:1)与3.23%组相比,2.64%组和2.81%组黄颡鱼幼鱼的增重率(WGR)显着升高(P<0.05),2.64%组、2.81%组和3.01%组黄颡鱼幼鱼的饲料系数(FCR)显着降低(P<0.05)。2)黄颡鱼幼鱼的胃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在3. 01%组达到最高,显着高于2. 44%组(P <0.05); 2.81%组和3.01%组黄颡鱼幼鱼的胃脂肪酶活性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 <0. 05); 2. 64%、2.81%组、3. 23%组黄颡鱼幼鱼的肝脏淀粉酶活性显着高于2. 44%组(P <0. 05)。2. 64%组、2.81%组、3.01%组和3.23%组黄颡鱼幼鱼的肠道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显着高于2.44%组(P<0.05); 2.64%组、2.81%组黄颡鱼幼鱼的肠道γ-谷氨酰转移酶(γ-GT)活性显着高于2.44%组、3.01%组和3.23%组(P<0.05)。3) 2.81%组和3.01%组黄颡鱼幼鱼的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显着高于2.44%组(P<0.05),2.64%组、2.81%组、3.01%组和3.23%组黄颡鱼幼鱼的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均显着低于2.44%组(P<0.05),2.81%组黄颡鱼幼鱼的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显着低于2.44%组和2.64%组(P<0.05)。4) 2.64%组黄颡鱼幼鱼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着高于2.44%组(P<0.05),3.01%组黄颡鱼幼鱼血清丙二醛(MDA)含量显着低于2.64%组(P<0.05)。由此得出,饲料中适宜水平的精氨酸可提高黄颡鱼幼鱼的WGR,降低FCR,增强消化吸收能力、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以黄颡鱼幼鱼的WGR和血清NO含量为评价指标,经二次回归模型分析得出黄颡鱼幼鱼对饲料中精氨酸的需求量分别为2.74%(占饲料蛋白质的6.45%)和2.94%(占饲料蛋白质的6.92%)。(本文来源于《动物营养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姚清华,颜孙安,郭清雄,胡兵,林虬[10](2018)在《养殖密度对瓦氏黄颡鱼幼鱼生长品质和生化指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养殖密度对瓦氏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肌肉成分、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为(25.23±0.09)g的瓦氏黄颡鱼幼鱼,分别设置G1、G2、G3、G4试验组,养殖密度分别为0.50、1.01、1.51、2.02kg·m~(-3)(即20、40、60、80尾·m~(-3)),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进行60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幼鱼的终末体长、终末体重、特定生长率、肥满度随养殖密度增大而下降,饲料系数则呈上升趋势;G1组瓦氏黄颡鱼幼鱼终末体长、终末体重、特定生长率、肥满度、存活率显着高于G3组和G4组(P<0.05),但G1、G2组鱼体肥满度、饲料系数及存活率无显着差异(P>0.05)。肌肉中蛋白质含量随养殖密度增加而上升,脂肪含量则呈下降趋势,G1组瓦氏黄颡鱼肌肉蛋白质含量显着低于其他处理组(P<0.05),脂肪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血液白蛋白、溶菌酶水平随养殖密度增高呈下降趋势(P<0.05),G1组显着高于G3、G4组(P<0.05);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水平随养殖密度增高呈升高趋势(P<0.05),G1、G2组显着低于G3、G4组(P<0.05);在试验条件下,养殖密度对鱼体抗氧化能力影响不显着(P>0.05)。综合分析,在本试验条件下,体质量为(25.23±0.09)g的瓦氏黄颡鱼适宜放养密度约为1.01kg·m~(-3),该结果可为工厂化养殖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福建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黄颡鱼幼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初始体重为(2.90±0.01) g的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蛋白源对瓦氏黄颡鱼生长、体组成、前肠PEPT1和肝脏TOR基因表达的影响。以鱼粉(FM)、大豆浓缩蛋白(SPC)、水解鱼蛋白(FH)和晶体氨基酸混合物(CAA)为主要蛋白源,配制4种等氮(粗蛋白含量为39.0%)等脂(粗脂肪含量为9.0%)的实验饲料,投喂实验鱼66d。结果显示,不同蛋白源虽然对瓦氏黄颡鱼存活率(SR)无显着影响(P>0.05),但显着影响了瓦氏黄颡鱼的特定生长率(SGR)。其中, SPC组瓦氏黄颡鱼SGR低于FM组,却显着高于FH组和CAA组(P<0.05)。虽然SPC组瓦氏黄颡鱼粗蛋白含量低于FM组,但其鱼体粗脂肪含量显着高于FM组(P<0.05)。不同蛋白源显着影响了瓦氏黄颡鱼PEPT1基因表达(P<0.05),在35d时, SPC组PEPT1表达量虽然低于FM组,但显着高于FH和CAA组(P<0.05);在66d时, SPC组瓦氏黄颡鱼前肠PEPT1表达量显着高于FM组(P<0.05)。不同蛋白源饲料对鱼体肝脏TOR基因表达无显着影响(P>0.05)。以上结果表明, SPC组瓦氏黄颡鱼生长性能虽然低于FM组,但显着高于FH组和CAA组,这可能是通过上调前肠PEPT1表达来实现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黄颡鱼幼鱼论文参考文献

[1].孙俊霄,韩广坤,刘娅,李明波,袁勇超.杂交黄颡鱼与普通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及耐低氧能力的比较[J].水生生物学报.2019

[2].杨英豪,李学山,麦康森,徐玮,张彦娇.不同蛋白源对瓦氏黄颡鱼幼鱼生长和蛋白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J].水生生物学报.2019

[3].胡俊茹,王国霞,孙育平,赵红霞,黄燕华.亚硒酸钠和酵母硒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及抗低温应激的影响[J].水产学报.2019

[4].李雪,张木子,黎明,章倩,王日昕.饲料中添加丙氨酰-谷氨酰胺二肽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免疫应答能力及抗逆能力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2019

[5].蒋加鹏,刘稳,刘立鹤,刘洋,金峰.百里香酚对黄颡鱼幼鱼组织中NPY基因表达的影响[J].武汉轻工大学学报.2019

[6].何国森,刘银华,钱毅,刘路遥.5种常用消毒剂对黄颡鱼幼鱼的急性毒性试验[J].科学养鱼.2019

[7].陈晓瑛,胡俊茹,王国霞,黄燕华,陈冰.黑水虻幼虫粉替代鱼粉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肌肉品质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2019

[8].赵倩,钟琪,徐盼盼,陈娟娟,杨锐.褐藻糖胶对黄颡鱼幼鱼中脂肪酸的影响[J].核农学报.2019

[9].赵红霞,陈启明,黄燕华,曹俊明,王国霞.饲料精氨酸水平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消化吸收相关指标、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2018

[10].姚清华,颜孙安,郭清雄,胡兵,林虬.养殖密度对瓦氏黄颡鱼幼鱼生长品质和生化指标的影响[J].福建农业学报.2018

标签:;  ;  ;  ;  

黄颡鱼幼鱼论文-孙俊霄,韩广坤,刘娅,李明波,袁勇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