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摘要:近几年来赏识教育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成功兴起并被多数人接受,笔者想根据自己的教学经历和观察,结合一些案例中和大家一起分享赏识教育带给学生的变化和自己的启发,更希望这样的教育模式能符合现今教育改革发展观,在教改的当下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普及。
关键词:赏识教育;教学实践;学生变化;教育启发
在班级里,我们总会有一些“不听话”的学生,在老师反复教育下依然“死不悔改”,成为了让老师困扰不已的问题。如何让老师摆脱这种困扰,我想通过自己几年班主任经历中的一些事,谈谈“赏识教育”的一些思考。
一、赏识的首要是平等以待
作为班主任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老师,你看不起我”。现今孩子们对平等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相对于高高在上,他们更喜欢和他们打成一片的教师。往往在教育中,这些老师处理起学生的问题更加顺手。
记得一次面对学生在宿舍门口张贴“广告”的事件时,我意识到犯事的孩子作为学生会会长,有着异常的骄傲和固执。所以我和她在宿舍的屋顶上进行了长谈,首先肯定了她的商业头脑,同时也让她反思这件事存在什么问题,该如何纠正。小姑娘在这样的状态下很快接受了处理结果,后来我们甚至还愉快的聊到了她未来的专业选择,我鼓励将来准备去国外就读商科的她能通过其他形式,多锻炼和学习一些商业知识和理念。
霍素平在《赏识教育之我见》中提出“教师要用真诚打开学生的心灵,要以平等的心态看待学生,不要总是摆出高高在上、为人师尊的姿态,不能把赏识变成了赏赐。”[1]学生喜欢真诚的老师,尽管他们的个性不同,但他们能感受到诚意。当没有老师的斥责,学生被真情感动的同时,学生的心灵会被洗涤,这就是赏识教育的魅力。
二、赏识需要充分的信任感
“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过程”。[2]学习欣赏的过程就是学会爱。马斯洛的安全需求实际上就是一种信任感,很多时候学生的回避行为多出于他信任感的缺失,不愿也不想接受,只想逃避。如果长期如此,孩子就会形成责任心缺失,甚至自我封闭。
我曾遇到一个在第一次半期考试中考了很低分数的男孩,男孩希望我能相信他还有进步空间。我忍住了调侃他的言辞,拍拍他的肩说了句“那你加油啊!”让我意外的是,期末考他果然比之前进步了十多分,再之后是及格分,最后在省统测考试中,他得到了“B”的成绩。看着他的一张张试卷,就像是每一个信任的脚印,印在孩子和我之间,陪着他走到了最后的成功。
夸美纽斯说过:“在品格以及整个人的教育领域内,只有一条途径可以接近学生,这就是对他们的信任。”[3]我曾面对过很多这类信任感缺失的孩子,他们都会掩藏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他们可能曾经试图得到外界认可,可一旦遇到阻力,他们会很快放弃。教师这时候需要以心换心。信任会增强学生自我控制和约束力,逐步克服纠正错误的困难。你对学生的真诚信任,终有一天孩子也会同样回报于你。
三、赏识就是多角度理解孩子
记得一个学生和我聊天的时候说过:“以前他们都认为我学不好,那我就觉得我学不好了,我就是差生了”。为了孩子的未来能够成为一个可用的人,那么我们更需要理解孩子,理解他们外在行动的原因和内心真正的需求。
我曾在课堂上因为一个孩子“接下嘴”的行为,严厉的批评了他,没想到这男孩转身离开了课堂。课后我私下找他的同学和班主任了解才知道,他爸爸在坐牢,妈妈在外做生意,只有奶奶管理的他逆反心理很强。后来我单独找到这个孩子,交流中我感受到他渴望理解和认同。对自己为什么会有这个行为,也做了认真的反思,听完他的叙述,换到孩子的角度我才真正理解了孩子的行为。最后我和孩子说,出身怎样、家庭怎样不是影响人生的决定因素,顽固也不一定是缺点,但如果用在正确的目标上,总会有出人头地的一天。我看到孩子用力地向我点了几下头。
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的思想有时会固化。当我们用成年人的思维去看待孩子时,我们的角度会受限制,直接的理解这些孩子就是不学好而已,也正是这样,让有些孩子失去了纠正的机会。多角度去看待孩子,说不定你会发现在某个没留意的地方,就有着孩子的闪光点。
四、赏识也不能一味夸奖
大多数老师都听说过“罗森塔尔效应”。这种心理现象在赏识教育中被理解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应该是肯定和表扬的,这实质上是一种心理暗示,是一种恩施的教育,促使学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也正是这样,“罗森塔尔效应”逐渐被误读成为纯粹的“夸奖赏识”。
我们能在很多被父母溺爱的孩子身上看到这种效应的副作用。曾经有孩子和我说,他的父母对他没有什么要求,无论他犯什么事都尽量宽容,找他的优点夸奖,他听到的最多的就是“没关系,你做得很好了”、“不怕,你没错”等等,以至于养成了他现在对什么都无所谓的态度,批评他不怕,夸奖他也不受用。这类的孩子其实不在少数。
“赏识教育不是表扬加鼓励,赏识孩子行为的结果,以强化孩子的行为;创造环境,以指明孩子发展方向”[4]。“赏识”≠“夸奖”,一味的夸奖,缺少严厉的批评,在教育中会逐渐弱化学生的心里承受能力。
赏识教育和批判教育是我们在教育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两翼。在适当的情况下让孩子独立面对一些挫折,伴随赏识教育的鼓励同时进行。提高他们抗挫折力,即使将来孩子不能获得很高的学历,他们进入社会也会有很强的生存适应能力。
学会欣赏每个孩子,“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人性中本质的需求有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6]它是一门艺术,不是僵硬的说教,而是自然地让孩子接受教育。当然,我们也必须接受差异存在,承认失败。如果我们在和孩子的互动中渗透欣赏的内容,让孩子们在自然和谐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接受教育,才可以真正适应未来的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黄燕.中国教师缺什么[M].浙江大学出版,2005(1)
[2]孙丽萍.用爱扬起学生自信的风帆[C].新课程学习(上)2012(07)
[3](捷克)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4]魏书生.如何做最好的教师——影响教师一生的中外教育家经典宣言[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8)
作者简介:徐敏,女,1984年8月,云南人,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历史学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