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羟基磷酰化黄酮论文-屈凌波,郁有祝,郭玉华,陈晓岚

二羟基磷酰化黄酮论文-屈凌波,郁有祝,郭玉华,陈晓岚

导读:本文包含了二羟基磷酰化黄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EB探针,ctDNA,磷酰化5,7-二羟基黄酮,荧光猝灭

二羟基磷酰化黄酮论文文献综述

屈凌波,郁有祝,郭玉华,陈晓岚[1](2007)在《荧光光谱法研究磷酰化5,7-二羟基黄酮与ctDNA的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溴化乙锭(EB)为荧光探针,研究了磷酰化5,7-二羟基黄酮与ctDNA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磷酰化5,7-二羟基黄酮与ctDNA间存在相互作用。随着温度的升高,磷酰化5,7-二羟基黄酮对ctDNA-EB体系的荧光猝灭常数降低,磷酰化5,7-二羟基黄酮可与ctDNA形成复合物,此猝灭过程为静态猝灭。根据Stern-Volmer方程,算出25℃及37℃下磷酰化5,7-二羟基黄酮对ctDNA-EB体系的荧光猝灭常数分别为Kq1=30 860 L/mol及Kq2=27 760 L/mol,并且算出它与ctDNA结合的平衡常数为KM=2.39×107L/mol。(本文来源于《分析测试学报》期刊2007年05期)

陈晓岚,李文锋,袁金伟,屈凌波,赵玉芬[2](2006)在《5,7-二羟基黄酮的磷酰化改造》一文中研究指出5,7-二羟基黄酮,又称白杨素(Chrysin),存在于黄岑类等植物中,是天然的GABAA受体的活性配体, 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和抗肿瘤等多种生理作用。近年来对其化学结构与生物活性研究的相关性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内外对5,7-二羟基黄酮的改造比较多,大多通过烷化,卤化,乙酰化和叁氟胸苷化等对其改造.考虑磷在生命过程中具有中心地位作用,大多数酶的活性依赖磷酰化和去磷酰化来调节,整个生命过程中无不存在磷酰基参与的反应,引入一个磷酸酯基能从本质上改变母体分子的化学或者物理性质,使分子的极性和分子(本文来源于《第七届全国磷化学化工暨第四届海峡化学生物学、生物技术与医药发展讨论会论文集》期刊2006-04-01)

于斐[3](2004)在《7-羟基磷酰化黄酮和5,7-二羟基磷酰化黄酮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生物体中,蛋白质是必不可少的生命物质,在生命的运动和发展延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关蛋白质构象、组成结构、以及与小分子相互作用的机理,是目前生命科学、化学和临床医学中共同关注和感兴趣的课题。近年来,由于医药学和生命科学的发展,研究小分子,尤其是药物和具有药效的小分子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机理过程,对药代动力学的认识和开发新药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用荧光法研究了两种黄酮(7-羟基黄酮、5,7-二羟基黄酮)及其磷酰化后的产物(7-羟基磷酰化黄酮、5,7-二羟基磷酰化黄酮)在液态环境中和溶菌酶、肌红蛋白以及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情况。结果显示磷酰化黄酮均能够和溶菌酶、肌红蛋白和牛血清白蛋白发生弱相互作用,与黄酮相比磷酰化后的黄酮对蛋白质更具亲和力。并根据荧光猝灭双倒数图计算了磷酰化黄酮与溶菌酶、肌红蛋白和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结合常数,分别为:溶菌酶与7-羟基磷酰化黄酮的结合常数为:k_(20℃)=1.68×10~4L/mol,k_(37℃)=1.06×10~4L/mol;溶菌酶与5,7-二羟基磷酰化黄酮的结合常数为:k_(20℃)=1.9×10~4L/mol,k_(37℃)=1.7×10~4L/mol;肌红蛋白与7-羟基磷酰化黄酮的结合常数为:k_(20℃)=1.42×10~4;k_(37℃)=1.13×10~4;肌红蛋白与5,7-二羟基磷酰化黄酮的结合常数为:k_(20℃)=5.13×10~4L/mol,k_(37℃)=4.5×10~4L/mol;牛血清白蛋白与5,7-二羟基磷酰化黄酮的结合常数为:k_(20℃)=5.29×10~4L/mol和k_(37℃)=3.74×10~4;牛血清白蛋白与7-羟基磷酰化黄酮的结合常数为:k_(20℃)=3.3×10~4,k_(37℃)=2.9×10~4L/mol。所有实验证明随着温度的升高,磷酰化后的黄酮与叁种蛋白质的结合常数逐渐降低,说明了两者之间形成了复合物,所有的荧光猝灭过程都为静态猝灭。本文还根据F(?)ster能量传递原理计算出两种磷酰化后的黄酮与叁种蛋白质的结合距离,分别为:溶菌酶与7-羟基磷酰化黄酮:r=5.70nm;溶菌酶与5,7-二羟基磷酰化黄酮:r=5.23nm;肌红蛋白与7-羟基磷酰化黄酮r=4.7nm;肌红蛋白与5,7-二羟基磷酰化黄酮:r=4.31nm:牛血清白蛋白与7-羟基磷酰化黄酮:r=4.13nm;牛血清白蛋白与5,7-二羟基磷酰化黄酮:r=3.69nm。并根据热力学参数确定了两种磷酰化后的黄酮与蛋白质之间的作用力类型为电荷作用力。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由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与黄酮相比,磷酞化后的7一经基黄酮和磷酞化后的5,7一二轻基黄酮的确对 蛋白质更具亲和力。2.由实验数据可以看出黄酮经过磷酞化改造后的活性增强,而且随着磷酞化基 团的增多与蛋白的亲和性更好。3.本文所用的方法对研究小分子与蛋白在液相中的相互作用情况是一种有效、 可靠的方法。(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04-05-01)

二羟基磷酰化黄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5,7-二羟基黄酮,又称白杨素(Chrysin),存在于黄岑类等植物中,是天然的GABAA受体的活性配体, 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和抗肿瘤等多种生理作用。近年来对其化学结构与生物活性研究的相关性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内外对5,7-二羟基黄酮的改造比较多,大多通过烷化,卤化,乙酰化和叁氟胸苷化等对其改造.考虑磷在生命过程中具有中心地位作用,大多数酶的活性依赖磷酰化和去磷酰化来调节,整个生命过程中无不存在磷酰基参与的反应,引入一个磷酸酯基能从本质上改变母体分子的化学或者物理性质,使分子的极性和分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二羟基磷酰化黄酮论文参考文献

[1].屈凌波,郁有祝,郭玉华,陈晓岚.荧光光谱法研究磷酰化5,7-二羟基黄酮与ctDNA的相互作用[J].分析测试学报.2007

[2].陈晓岚,李文锋,袁金伟,屈凌波,赵玉芬.5,7-二羟基黄酮的磷酰化改造[C].第七届全国磷化学化工暨第四届海峡化学生物学、生物技术与医药发展讨论会论文集.2006

[3].于斐.7-羟基磷酰化黄酮和5,7-二羟基磷酰化黄酮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研究[D].郑州大学.2004

标签:;  ;  ;  ;  ;  

二羟基磷酰化黄酮论文-屈凌波,郁有祝,郭玉华,陈晓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