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论文-徐勋龙,宿燕岗,王帅,葛均波

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论文-徐勋龙,宿燕岗,王帅,葛均波

导读:本文包含了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心血管学,主动固定电极导线,损伤电流,起搏器分析仪

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论文文献综述

徐勋龙,宿燕岗,王帅,葛均波[1](2013)在《心室主动固定电极导线固定时损伤电流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植入心肌后急性损伤电流(COI)的特征及持续时间,指导COI在临床上使用。方法对59例首次植入起搏器患者植入心室主动固定电极导线时,用Medtronic 2290起搏器分析仪测定旋前;旋后1,5,10 min的COI,打印出来并记录。结果一共尝试66次,59次固定稳定及阈值良好,7次旋后出现高阈值或急性脱位。心室主动固定电极导线固定稳定且阈值良好时,55例(93.2%)在旋后1 min有COI,54例(91.5%)在旋后5 min有COI,50例(84.7%)旋后10 min仍有COI。而旋后1 min出现高阈值或急性脱位时,旋后1min均无COI(P<0.001),ST80均≤0 mV(P<0.001)。结论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螺旋旋出后固定稳定及阈值良好时,旋后1 min可见到明显COI,并可持续10 min以上,而电极导线急性脱位或阈值较高时,旋后1 min无COI或ST80≤0 mV。(本文来源于《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期刊2013年06期)

张航,胡作英,肖平喜,潘昌,戴振林[2](2013)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脱位的临床特点及处理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主动固定电极导线广泛应用于临床,电极导线脱位是心脏起搏器置入术的严重并发症,文中旨在探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脱位的临床特点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341例起搏器植入患者中,电极导线脱位的临床资料及处理措施。结果电极脱位患者12例,有13根电极导线脱位。其中9根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脱位,包括心房主动电极2根及心室主动电极7根;3根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脱位发生于术后1个月内,6根发生于术后1个月后。4根被动电极导线脱位,包括心房电极2根及心室电极2根,均发生于术后1个月内。所有脱位主动固定电极均被安全拔除。结论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脱位发生率与被动电极相似,但远期脱位率呈增多趋势。在起搏器安装时要采取必要的措施预防电极脱位。(本文来源于《医学研究生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严秋萍,陈娇[3](2011)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在儿童右室间隔部起搏的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总结儿童临床应用主动固定导线行右室间隔部生理性起搏的护理经验。方法生理性起搏可以获得接近正常生理的心室激动顺序,最大限度保持左、右心室间正常的电激动顺序和收缩同步性,有效地避免了起搏对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的不良影响。护理方面应做好术前准备工作,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是安装起搏器术后平稳过渡的关键。(本文来源于《第13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专刊》期刊2011-04-07)

严秋萍,陈娇[4](2011)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在儿童右室间隔部起搏的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总结儿童临床应用主动固定导线行右室间隔部生理性起搏的护理经验。方法生理性起搏可以获得接近正常生理的心室激动顺序,最大限度保持左、右心室间正常的电激动顺序和收缩同步性,有效地避免了起搏对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的不良影响。护理方面应做好术前准备工作,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是安装起搏器术后平稳过渡的关键。(本文来源于《岭南心血管病杂志》期刊2011年S1期)

缪志海,胡东升[5](2010)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59例应用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螺旋电极在永久起搏器安装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选择需要安装双腔起搏器的患者59例,将心室起搏螺旋电极定位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并测试起搏参数,将心房状电极置入右心耳并测试起搏参数。结果:59例患者手术均成功,起搏参数满足起搏要求,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螺旋电极具有易固定,易操作,安全性高,起搏疗效好等优点。(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导刊》期刊2010年04期)

王秋菊,王冬梅,臧红云,于海波,韩雅玲[6](2009)在《永久起搏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的长期随访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的长期参数变化,并探讨其应用的稳定性。方法2006年1月至2007年8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植入永久起搏器并置放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的患者124例(共心房电极1根,心室电极124根),其中男67例,平均年龄为(69±9)岁。植入部位:右心耳1例,室间隔93例,心尖部31例。测试手术后即刻及术后1、3、6、12个月的参数变化。结果参数变化:起搏阈值:手术即刻增高,术后1个月下降,两者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术后3、6、12个月起搏阈值与术后1个月比较无明显改变。感知:手术即刻与术后多次随访均无明显变化。阻抗:手术即刻增高,术后随访各个月的阻抗均较手术即刻的阻抗低,与术中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2例患者在术后6个月时阈值升高。结论主动固定电极导线固定较牢固,脱位率低于被动固定电极导线,术后阈值升高发生率较低(1.6%),长期观察参数均较稳定。(本文来源于《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期刊2009年06期)

王秋菊,王冬梅,臧红云,于海波,韩雅玲[7](2009)在《永久起搏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的长期随访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观察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的参数变化,和探讨其应用的稳定性,对我院成功植入永久起搏器并置放主动固定电极导线124例(心房电极1根,心室电极124根)患者,于手术电极固定后即刻及术后1月、3月、6月、12月分别检测起搏阈值、感知和阻抗的参数变化。结果表明,起搏阈值,手术电极固定后即刻增高,为0.60±0.16V;术后1个月下降,为0.51±0.20V,两者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起搏阈值与术后1个月比较无明显改变(P>0.05)。感知,手术电极固定后即刻与术后多次随访均无明显变化(P>0.05)。阻抗,手术电极固定后即刻增高,术后随访各个月的阻抗均较手术后即刻的阻抗低,与术中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124例中2例(1.6%)患者在术后6个月时阈值升高,1例电极位于心尖部,术中阈值为0.9V,6个月时为6.0V。另1例电极导线位于高位室间隔,术后即刻阈值为0.5V,6个月时阈值为5V。结论:与被动固定电极导线比较,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脱位率和术后阈值升高发生率均较低,尽管电极固定后阈值和阻抗有所升高,但经随访观察,这些起搏参数逐渐下降而稳定在一个比较理想的水平。(本文来源于《沈阳部队医药》期刊2009年04期)

王秋菊,王冬梅,臧红云,于海波,席立军[8](2009)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长期随访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的长期参数变化,并探讨其应用的稳定性。方法置入永久起搏器并置放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的患者124例(共心房电极1根,心室电极124根),其中男性67例,平均年龄为(69.34±8.56)岁。电极导线型号:1688T型94根St.Jude Medical,5076型31根Medtronic。置入部位:右心耳1例,室间隔93例,心尖部31例。测试手术即刻及术后1、3、6、12个月的参数变化。结果(1)术中无并发症发生。(2)参数变化:起搏阈值:手术即刻增高,为(0.60±0.16)V;术后1个月下降,为(0.51±0.20)V;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0.54±0.21)V、6个月(0.56±0.20)V、12个月(0.55±0.20)V,起搏阈值与术后1个月比较无明显改变(P>0.05)。感知:手术即刻(11.60±(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11次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09-06-11)

王秋菊,王冬梅,臧红云,于海波,席立军[9](2009)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长期随访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的长期参数变化,并探讨其应用的稳定性。方法我院植入永久起搏器并置放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的患者124例(共心房电极1根,心室电极124根),其中男性67例,平均年龄为69.34±8.56岁。电极导线型号:1688T型94根St.Jude Medical,5076型31根Medtronic。植入部位:右心耳1例,室间隔93例,心尖部31例。测试手术即刻及术后1月、3月、6月、12月的参数变化。结果①术中无并发症发生。②参数变化:起搏阈值:手术即刻增高,为0.60±0.16V,术后1个月下降,为0.51±0.20V,两者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3个月(0.54±0.21V)、6个月(0.56±0.20V)、12个月(0.55±0.20V)起搏阈值与术后1个月比较无明显改变(P>0.05)。感知:手术即刻(11.60±3.71mV)与术后多次随访(11.40~11.85 mV)均无明显变化(P>0.05)。阻抗:手术即刻增高(711.86±114.40Ω),术后随访各个月的阻抗均较手术即刻的阻抗低(393.72~401.09Ω),与术中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2例(1.6%,St.Jude Medical)患者在术后6个月时阈值升高,1例为病窦患者植入DDDR起搏器,电极位于心尖部,术中阈值为0.9V,1个月时阈值为1.0V,3个月时为1.25V,6个月时为6.0V,12个月时仍为6.0V,该患者无房室传导阻滞,将A-V间期调至250ms,均可自身心律下传,未更换电极。1例患者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DDDR起搏器,电极导线位于高位室间隔,1个月时阈值为0.25V,3个月时阈值为1.25V,6个月时阈值为5V,给予更换5076型(Medtronic)主动固定电极导线,手术即刻阈值为0.7V,3个月起搏阈值为0.5V,尚需进一步随访观察。结论主动固定电极导线术中起搏阈值及阻抗均较高,随时间延长,阈值和阻抗均可下降。术后阈值升高发生率较低(1.6%),长期观察阈值均较稳定。(本文来源于《第11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专刊》期刊2009-04-09)

王秋菊[10](2009)在《永久起搏器应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的长期随访观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起搏器适应证患者的增加,起搏器的植入例数也逐年在增加。起搏器发展经历了50余年的历程,其寿命在逐渐延长,体积在逐渐缩小,功能在逐渐强大,与此同时,起搏电极导线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进步。传统的被动固定电极导线因放置容易,操作简单,价格较便宜等优点,一直是起搏器植入时最常用的导线随着人们对心脏特殊部位(右室流出道、高位房间隔、低位房间隔等)起搏有益作用认识的逐渐加深,目前,无论心房还是心室起搏,主动固定电极导线将成为临床医生应用的主流与趋势,主动固定电极导线也因其拥有自身的优点及特征,使得它将来有广泛的临床应用。本研究旨在观察主动固定电极导线长期的参数变化情况,并探讨其应用的稳定性。方法:2006年1月至2007年8月沈阳军区总医院植入永久起搏器并置放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的患者124例(心房电极1根,心室电极124根),其中男性67例,平均年龄为66.20±11.31岁。电极导线型号:1688T型94根St .Jude Medical,5076型31根Medtronic。植入部位:右心耳1例,室间隔93例,心尖部31例。测试手术后即刻及术后1月、3月、6月、12月的参数变化。结果:①术中无并发症发生。②参数变化:起搏阈值:手术即刻增高,为0.60±0.16V,术后1个月下降,为0.51±0.20V,两者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起搏阈值与术后1个月比较无明显改变(P>0.05)。感知:手术即刻与术后多次随访均无明显变化(P>0.05)。阻抗:手术即刻增高,术后随访各个月的阻抗均较手术即刻的阻抗低,与术中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2例(1.6%,St.Jude Medical)患者在术后6个月时阈值升高,1例为病窦患者植入DDDR起搏器,电极位于心尖部,术中阈值为0.9V,1个月时阈值为1.0V,3个月时为1.25V,6个月时为6.0V,12个月时仍为6.0V,该患者无房室传导阻滞,将A-V间期调至250ms,均可自身心律下传,未更换电极。1例患者因III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DDDR起搏器,电极导线位于高位室间隔,1个月时阈值为0.25V,3个月时阈值为1.25V,6个月时阈值为5V,给予更换5076型(Medtronic)主动固定电极导线,手术即刻阈值为0.7V,3个月起搏阈值为0.5V,尚需进一步随访观察。结论:主动固定电极导线固定较牢固,脱位率低,本研究未见电极导线脱位,但术中起搏阈值及阻抗均较高,多为局部水肿所致,随时间延长,阈值和阻抗均可下降,因此,术中阈值有下降的趋势即可。术后有阈值升高的现象,但发生率较低(1.6%),长期观察阈值均较稳定。(本文来源于《大连医科大学》期刊2009-04-01)

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主动固定电极导线广泛应用于临床,电极导线脱位是心脏起搏器置入术的严重并发症,文中旨在探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脱位的临床特点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341例起搏器植入患者中,电极导线脱位的临床资料及处理措施。结果电极脱位患者12例,有13根电极导线脱位。其中9根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脱位,包括心房主动电极2根及心室主动电极7根;3根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脱位发生于术后1个月内,6根发生于术后1个月后。4根被动电极导线脱位,包括心房电极2根及心室电极2根,均发生于术后1个月内。所有脱位主动固定电极均被安全拔除。结论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脱位发生率与被动电极相似,但远期脱位率呈增多趋势。在起搏器安装时要采取必要的措施预防电极脱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论文参考文献

[1].徐勋龙,宿燕岗,王帅,葛均波.心室主动固定电极导线固定时损伤电流特征分析[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3

[2].张航,胡作英,肖平喜,潘昌,戴振林.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脱位的临床特点及处理措施[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3

[3].严秋萍,陈娇.主动固定电极导线在儿童右室间隔部起搏的护理[C].第13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专刊.2011

[4].严秋萍,陈娇.主动固定电极导线在儿童右室间隔部起搏的护理[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1

[5].缪志海,胡东升.主动固定电极导线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59例应用体会[J].中国医药导刊.2010

[6].王秋菊,王冬梅,臧红云,于海波,韩雅玲.永久起搏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的长期随访观察[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09

[7].王秋菊,王冬梅,臧红云,于海波,韩雅玲.永久起搏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的长期随访观察[J].沈阳部队医药.2009

[8].王秋菊,王冬梅,臧红云,于海波,席立军.主动固定电极导线长期随访观察[C].中华医学会第11次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09

[9].王秋菊,王冬梅,臧红云,于海波,席立军.主动固定电极导线长期随访观察[C].第11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专刊.2009

[10].王秋菊.永久起搏器应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的长期随访观察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9

标签:;  ;  ;  ;  

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论文-徐勋龙,宿燕岗,王帅,葛均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