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花鳗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花鳗鲡(Anguilla,marmorata),鱼皮,胶原蛋白
花鳗鲡论文文献综述
卢珍华,郭彩华,叶鹏,陈昭华,翁武银[1](2019)在《养殖花鳗鲡鱼皮胶原蛋白的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养殖花鳗鲡(Anguilla marmorata)鱼皮胶原蛋白的特性,利用胃蛋白酶结合酸抽提法提取花鳗鲡鱼皮胶原蛋白,SDS-PAGE电泳法展示胶原蛋白的电泳图谱,氨基酸分析仪测定胶原蛋白的氨基酸组成,分析胶原蛋白分子的紫外和红外光谱特征,用浊度实验和流变黏弹性实验探究胶原蛋白分子的体外自组装动力学特性。结果显示,花鳗鲡鱼皮胶原蛋白属于Ⅰ型胶原蛋白,氨基酸组成中甘氨酸、脯氨酸与羟脯氨酸叁者的比值为8∶3∶2,胶原蛋白分子的最大紫外吸收峰出现在222.6 nm处,热变性温度28℃,红外光谱图和扫描电镜扫描结果图均表明经胃蛋白酶及酸溶得到的胶原蛋白保持了胶原原有的结构。胶原蛋白分子的体外自组装动力学曲线是含有迟滞期、成长期和稳定期的叁阶段曲线。以上结果表明花鳗鲡鱼皮胶原具有接近淡水鱼皮胶原的特征。(本文来源于《淡水渔业》期刊2019年06期)
莫伟均,何贞俊,杨聿,刘超,王斌[2](2019)在《基于鳗鱼道诱鱼技术研究花鳗鲡幼鱼光色趋向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保护我国花鳗鲡资源,提高鳗鱼道入口吸引力,本研究以3 W水下景观灯为光源,利用自制多功能圆池设计了3种试验工况,探索花鳗鲡幼鱼的光色趋向性.结果表明:3种试验工况下,鱼类在光区与暗区单位面积出现比例分别为(8.7±0.3)%和(3.6±1.7)%、(8.4±0.2)%和(5.0±1.4)%、(9.0±0.2)%和(1.9±1.3)%,且分布在光区的幼鱼多处于玻璃鳗发育阶段,而暗区的幼鱼多处于线鳗阶段(或向线鳗发育).光色区中鱼类出现次数百分比排在前3的分别为黄光区[(29.4±4.9)%]、红光区[(24.1±3.9)%]和紫光区[(17.2±4.0)%];黄光区[(29.4±3.3)%]、紫光区[(25.2±3.7)%]和红光区[(18.2±2.9)%];红光区[(33.3±2.3)%]、紫光区[(25.6±3.8)%]和黄光区[(20.7±5.7)%].首先进入光区次数排在前3的分别为红、黄、紫光区;红、紫、黄光区;红、紫、黄光区.鱼类在上述3种光区中的总进出次数处于蓝绿光和五彩光之间,且红光和黄光下鱼类会出现视觉疲劳.花鳗鲡幼鱼对光的趋向性由其发育阶段决定,玻璃鳗对光色具有趋向性,尤喜爱红、黄和紫光,在鳗鱼道入口采用灯光诱鱼可帮助玻璃鳗找到生长洄游通道.(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许琪娅,何英霞,马德英,陈学豪,翟少伟[3](2019)在《花鳗鲡必需氨基酸需要量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通过统计分析近年公开发表关于花鳗鲡肌肉必需氨基酸的文献,基于鱼类营养需求中的"理想蛋白"模型,采用A/E方法,估算了花鳗鲡饲料中10种必需氨基酸需要量,可为花鳗鲡配合饲料的科学配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饲料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唐肖峰,刘利平,帅滇,张利娜[4](2019)在《碳源对花鳗鲡养殖系统水质及生产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碳源对花鳗鲡Anguilla marmorata养殖系统内水质及生产性能的影响,利用生物絮团技术在12个室内水泥池(3.0 m×5.0 m×1.2 m)中进行花鳗鲡—罗非鱼—蕹菜立体综合养殖试验,试验设置A(花鳗鲡单养)、B(花鳗鲡—罗非鱼—蕹菜)、C(花鳗鲡—罗非鱼—蕹菜同时添加玉米淀粉)、D(花鳗鲡—罗非鱼—蕹菜同时添加木薯淀粉)4组,其中,A、B组为非生物絮团组,C、D组为生物絮团组。试验期间不换水,仅投喂花鳗鲡商品饲料,两种淀粉的添加量为花鳗鲡实际摄食量的75%,此时碳氮比为12,试验共进行78 d。结果表明:养殖水质方面,到试验结束时,生物絮团组在总氮、总磷、叁态氮方面均显着低于单养组(P<0.05);养殖期间,各组氨氮和亚硝酸氮含量变化剧烈,无明显规律,叶绿素a含量随养殖水温的变化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COD含量随生物絮团形成量起伏变化;絮体体积形成量与总悬浮颗粒(TSS)变化规律一致;试验结束时,D组絮团蛋白质含量最高(23.68%),与C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二者均显着高于非絮团组A、B (P<0.05);絮团组C的氮、磷利用率分别为31.43%、14.14%,D组氮、磷利用率分别为28.04%、13.69%,二者均显着高于非絮团组A(18.43%,9.23%)和B(19.91%,8.42%);生物絮团组(C、D)在花鳗鲡生物量、终末平均体质量、特定生长率方面均显着高于非絮团组(A、B)(P<0.05),在饵料系数方面显着低于花鳗鲡单养组(A)(P<0.05),但絮团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综合养殖组(B、C、D)在花鳗鲡生长性能方面均优于花鳗鲡单养组(A)。研究表明,在花鳗鲡综合养殖系统中,添加有机碳源能够显着改善养殖水环境,提升花鳗鲡生长性能及对饲料中氮磷的利用率。(本文来源于《大连海洋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曹全全,胡亚东,王涛,张宏叶,顾杰[5](2018)在《高钙和缺钙环境对花鳗鲡血液生理指标及其NCXs和PMCAs基因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花鳗鲡(Anguilla marmorata)应对极性钙浓度环境下体内的应激机制,检测了花鳗鲡成鳗从对照组(2 mM Ca~(2+))转移到高钙组(10 mM Ca~(2+))和缺钙组(0 mM Ca~(2+))时第1、4和7天的血清钙浓度、血清渗透压和5项血液指标(白细胞数目、红细胞数目、葡萄糖浓度、血红蛋白浓度和血小板数目),采用qRT-PCR技术对NCXs和PMCAs基因在花鳗鲡不同组织中的表达进行分析,并研究了花鳗鲡应对极性钙浓度下NCXs和PMCAs基因在鳃组织中表达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血清钙浓度和血清渗透压与周围钙离子浓度成正相关,第1、4天处理组较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第7天不同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随时间延长高钙环境下各项指标由高到低,低钙环境下各项指标由低到高,至第7天达到稳态;5项血液指标,第1、4天各处理组数值均比对照组高,第7天达到稳态。对于组织表达,NCX2和NCX3在皮肤中表达最高,而NCX1、PMCA2和PMCA4在肾脏中表达最高。对于各亚型的mRNA时序表达,NCX1和PMCA4在极性钙处理情况下相较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NCX1在高钙条件下随着时间增长表达量逐渐升高,在低钙环境下随着时间增长表达量逐渐降低,即NCX1的表达对于极性钙环境具有指示作用;PMCA4在高钙条件下随着时间延长表达量逐渐降低,在低钙环境下随着时间延长表达量逐渐升高,在第7天达到稳态,即PMCA4的表达对于钙环境的稳态具有指示作用;其它亚型随着时间的延长均无显着性差异。可见NCX1和PMCA4在花鳗鲡洄游过程机体内钙稳态的调节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来源于《海洋渔业》期刊2018年04期)
曹全全[6](2018)在《极性钙胁迫对花鳗鲡钙稳态相关基因表达及血液指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钙离子(Ca2+)在生物体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体内Ca2+平衡的紊乱影响多种分子和细胞过程,最终会导致许多疾病发生。哺乳动物体内Ca2+平衡的调节与Ca2+吸收多发生在小肠、肾脏和骨骼组织。而在鱼体内Ca2+的吸收与交换主要发生在鳃组织。海水中存在着大量Ca2+,其浓度在海水表层和深水中变动很大。为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鱼体内Ca2+浓度需维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花鳗鲡(Anguilla marmorata)属于洄游性鱼类,在洄游过程中需要适应不同Ca2+浓度环境的变化。为了探究花鳗鲡应对极性Ca2+浓度下体内的应激机制,本研究系统检测了花鳗鲡成鳗从对照组(2 mM Ca2+)转移到高钙组(10 mM Ca2+)和缺钙组(0 mM Ca2+)时第1、4和7天钙稳态相关基因(CACNBs、NCXs和PMCAs)的表达规律和血清钙浓度、血清钠浓度、血清渗透压和5项血液指标(白细胞数目、红细胞数目、葡萄糖浓度、血红蛋白浓度和血小板数目)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花鳗鲡钙稳态调节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极性钙胁迫下花鳗鲡CACNBs基因的体内外表达分析采用qRT-PCR、Western blot、免疫组化和鳃细胞培养技术对电压门控L型Ca2+通道基因(CACNB1、CACNB2和CACNB3)进行体内外时序表达分析。Western blot组织表达结果显示CACNB基因3种亚型在鳃组织高表达,而mRNA组织表达结果显示CACNB1和CACNB3在皮肤组织高表达,CACNB2在肠组织高表达。时序表达结果显示,CACNB1的mRNA和蛋白表达在高钙(10 mM)中上调,在缺钙(0mM)中下调。然而,CACNB2和CACNB3却出现相反的结果,在低钙中上调,在高钙中下调。到第7天,CACNB1与周围钙浓度正相关显着表达,CACNB2的表达相对于对照组无显着变化,而CACNB3与周围钙浓度负相关显着表达。体外时序表达验证了以上结果。由此可判断CACNB1具有高钙指示作用,CACNB2具有钙稳态作用,CACNB3具有低钙指示作用。(2)极性钙胁迫下花鳗鲡缅NCX和PMCA基因不同时空的差异表达采用qRT-PCR技术对钠钙交换体NCXs和质膜Ca2+泵PMCAs基因在花鳗鲡13种不同组织(脑、鳃、头肾、后肾、前肠、中肠、后肠、肝、心、肌肉、鳔、脾、皮肤)的表达进行分析;并研究了花鳗鲡应对极性Ca2+浓度下NCXs和PMCAs基因在第1、4和7天在鳃组织的表达变化规律。结果表明:NCX2和NCX3在皮肤组织表达最高,而NCX1、PMCA2和PMCA4在肾脏组织表达最高;NCX1和PMCA4最初在极性Ca2+处理情况下相较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在第7天,NCX1与周围Ca2+浓度正相关显着表达,PMCA4的表达相对于处理组无显着变化。而其它亚型随着时间的增长均无显着性差异变化。由此可见,NCX1和PMCA4在Ca2+调控中也扮演重要的角色。(3)极性钙胁迫下花鳗鲡血清和血液指标的变化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血清中Ca2+和Na+浓度,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延长,花鳗鲡高钙环境下血Ca2+浓度逐渐降低,低钙环境下血Ca2+浓度逐渐升高,在第7天,处理组Ca2+浓度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出现钙稳态现象;而高钙环境下血Na+浓度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升高,低钙环境下血Na+浓度随着时间延长逐渐降低,在第7天,处理组Na+浓度与对照组差异显着,无稳态现象。采用蒸汽压渗透压计检测血清渗透压,结果显示:随着时间增长,高钙环境下血清渗透压逐渐降低,低钙环境下血清渗透压逐渐升高,第7天,处理组血清渗透压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出现钙稳态现象。采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红细胞数目、白细胞数目和血小板数目,采用标准试剂盒测定葡萄糖浓度和血红蛋白浓度,结果显示:花鳗鲡的5项血液指标在高钙环境下随着时间的延长呈下调趋势;在缺钙环境下5项血液指标随着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5项血液指标在第7天无显着差异,出现稳态现象。由此可见,花鳗鲡体内存在一种钙稳态调节机制来调节机体血清血液指标的平衡。(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8-04-01)
陈健荣,刘利平[7](2018)在《4种常用渔药对花鳗鲡幼鱼的急性毒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水温27~29℃下,采用静水试验法研究高锰酸钾、甲醛、食盐和二氧化氯等4种常用渔药对平均体质量(0.16±0.07)g花鳗鲡幼鱼的急性毒性。结果发现,高锰酸钾对花鳗鲡幼鱼的24、48、72、96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4.45、3.66、3.46、3.31mg/L,安全质量浓度为0.74mg/L;甲醛对花鳗鲡幼鱼的24、48、72、96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104.74、93.75、89.95、88.78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22.54mg/L;食盐对花鳗鲡幼鱼的24、48、72、96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27 392、25 461、23 699、22 278mg/L,安全质量浓度为6600mg/L;二氧化氯对花鳗鲡幼鱼的24、48、72、96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3.74、2.76、2.60、2.44mg/L,安全质量浓度为0.45mg/L。花鳗鲡幼鱼对4种渔药的敏感性为:二氧化氯>高锰酸钾>甲醛>食盐;其中高锰酸钾和甲醛的安全质量浓度接近生产中常用剂量,在花鳗鲡养殖中要慎用;二氧化氯的安全质量浓度高于厂家推荐的使用剂量,但对花鳗鲡幼鱼具有较强的致死效应;食盐的安全质量浓度高于生产中常用剂量,在花鳗鲡养殖中可放心使用。(本文来源于《水产科学》期刊2018年02期)
赵盼月,王明浩,陈学豪,翟少伟[8](2017)在《饲料中添加表面活性素对花鳗鲡(Anguilla marmorata)僵苗的脱僵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饲料中添加表面活性素对花鳗鲡僵苗的影响,试验将640尾初始体重为(3.00±0.02)g的花鳗鲡僵苗,随机分为4个处理,分别投喂基础饲料(对照组),以及表面活性素添加水平为25、50 mg/kg和100 mg/kg的试验饲料。每个处理4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鱼。试验期为70 d。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表面活性素可显着改善花鳗鲡僵苗的增重率和脱僵率(P<0.05),对已脱僵鳗苗增重效果更加明显,25 mg/kg添加水平组的试验末重、增重率和脱僵率最高。建议在花鳗鲡僵苗饲料中添加25 mg/kg的表面活性素。(本文来源于《饲料工业》期刊2017年22期)
王明浩[9](2017)在《表面活性素在花鳗鲡僵苗饲料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表面活性素在花鳗鲡僵苗饲料中的应用效果,将640尾平均体重为3.0g的花鳗鲡僵苗,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鱼,分别投喂表面活性素添加水平为0mg/kg(对照组)、25mg/kg、50mg/kg和100 mg/kg的试验饲料,试验期为10周。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表面活性素添加组的试验期末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着提高(P<0.05),25mg/kg表面活性素添加组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饲料系数显着降低(P<0.05),脱僵率和成活率显着提高(P<0.05),但表面活性素添加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肠道淀粉酶活性接近(P>0.05),仅25mg/kg表面活性素组脂肪酶活性显着提高(P<0.05);蛋白酶活性显着提高(P<0.05),25mg/kg表面活性素组蛋白酶活性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肝脏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性和甘油叁酯水平接近,25mg/kg表面活性素组总胆固醇水平显着提高(P<0.05)。肠道皱襞高度显着提高(P<0.05),叁个表面活性素添加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肠道总抗氧化能力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着提高(P<0.05),25mg/kg表面活性素组这两个指标显着高于其他表面活性素添加组(P<0.05);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着增加(P<0.05),叁个表面活性素添加组间无显着差异;过氧化氢酶无显着变化(P>0.05);丙二醛水平和活性氧自由基水平显着降低(P<0.05),叁个表面活性素添加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肠道皱襞高度显着增加,不同表面活性素添加组间无显着差异。肠道总菌数接近,大肠杆菌数显着降低,25mg/kg表面活性素组大肠杆菌数显着低于其他表面活性素添加组(P<0.05);仅25mg/kg表面活性素组乳酸菌数显着增加(P<0.05)。综上所述,在花鳗鲡僵苗饲料中添加25mg/kg表面活性素促生长和改善肠道健康效果最佳。(本文来源于《集美大学》期刊2017-11-10)
贾雪卿[10](2017)在《花鳗鲡肠道菌群结构与生长速度相互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肠道菌群是一个受遗传、营养和环境因子影响的动态生态系统,复杂的肠道菌群因其对宿主生长、健康等方面的影响而日益受到研究学者的关注,是宿主体内不可缺少的“器官”之一。花鳗鲡,是鳗鲡类中体型较大的一类,广泛地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海水与淡水水系里,是一种珍贵的鱼类资源,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随着养殖集约化的增加和养殖技术的限制,花鳗鲡养殖水平参差不齐。在花鳗鲡养殖过程中,因为营养不良和管理不当等因素,会出现一些养殖时间长却生长极缓慢的个体。它们通常头大尾小,体色多呈棕黄色或黑色,被称为僵鳗。本研究中,运用传统培养手段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揭示不同生长程度花鳗鲡肠道菌群结构,并结合饲喂实验初步探讨花鳗鲡肠道关键菌群对其生长的影响。实验设计叁组鳗鲡肠道样品(快速生长组Am-R、缓慢生长组Am-S和僵滞生长组Am-F)和两组环境样品(养殖水体组Am-W和饲料组Am-B),本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传统培养手段分离Am-R组和Am-F组的鳗鲡肠道细菌共包括14个属,分别为乳球菌属、肠球菌属、气单胞菌属、假单胞菌属、肠杆菌属、变形菌属、克雷伯氏菌属、沙雷氏菌属、不动杆菌属、邻单胞菌属、柠檬酸杆菌属、埃希氏菌属、爱德华氏菌属,和微杆菌属。其中,仅在Am-R组中分离得到了乳球菌属和肠球菌属。2、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花鳗鲡样品菌群结构,经过滤和去冗余处理,11个样品共获得625,583有效读段和36,863个可操作分类单元(OTU)。所有样品中,Shannon指数平均值Am-W>Am-B>Am-F>Am-R>Am-S,Simpsom指数平均值Am-W<Am-B<Am-F<Am-R<Am-S,ACE和Chao指数平均值Am-B>Am-W>Am-S>Am-R>Am-F。其中,Am-W组菌群微生物多样性最高,Am-B组菌群丰度最高,而在肠道样品中Am-S组菌群多样性最低、丰度最高。花鳗鲡肠道样品中Am-R组和Am-S组菌群结构相似,共有核心菌群为鲸杆菌属、梭菌属、乳球菌属和拟杆菌属。而Am-F组核心菌群为螺原体属。Am-W组核心菌群为黄杆菌属、新鞘氨醇菌属和假单胞菌属。Am-B组核心菌群为棒状杆菌属。此外,在快速生长和僵滞生长的花鳗鲡肠道中,主要差异菌群为鲸杆菌属、梭菌属、乳球菌属、拟杆菌属、爱德华氏菌属、邻单胞菌属、魏斯氏菌属、肠杆菌科和螺原体属等。3、叁组饲料添加剂均对僵鳗生长产生了促进作用,其中以拟杆菌属与梭菌属添加组(BC组)促生长效果最好,乳球菌属与肠球菌属添加组(LE组)的促生长效果与甘露寡糖添加组(MO组)的促生长效果没有显着差异。本研究结果阐明了养殖花鳗鲡肠道菌群基本组成,分析了影响鳗鲡生长的关键菌群,对几种潜在益生菌能否促进僵鳗生长进行了初步探索,为后续关于鳗鲡保护和养殖的研究提供了基础,并丰富了肠道微生物和饲料添加剂方面的研究。(本文来源于《集美大学》期刊2017-05-03)
花鳗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保护我国花鳗鲡资源,提高鳗鱼道入口吸引力,本研究以3 W水下景观灯为光源,利用自制多功能圆池设计了3种试验工况,探索花鳗鲡幼鱼的光色趋向性.结果表明:3种试验工况下,鱼类在光区与暗区单位面积出现比例分别为(8.7±0.3)%和(3.6±1.7)%、(8.4±0.2)%和(5.0±1.4)%、(9.0±0.2)%和(1.9±1.3)%,且分布在光区的幼鱼多处于玻璃鳗发育阶段,而暗区的幼鱼多处于线鳗阶段(或向线鳗发育).光色区中鱼类出现次数百分比排在前3的分别为黄光区[(29.4±4.9)%]、红光区[(24.1±3.9)%]和紫光区[(17.2±4.0)%];黄光区[(29.4±3.3)%]、紫光区[(25.2±3.7)%]和红光区[(18.2±2.9)%];红光区[(33.3±2.3)%]、紫光区[(25.6±3.8)%]和黄光区[(20.7±5.7)%].首先进入光区次数排在前3的分别为红、黄、紫光区;红、紫、黄光区;红、紫、黄光区.鱼类在上述3种光区中的总进出次数处于蓝绿光和五彩光之间,且红光和黄光下鱼类会出现视觉疲劳.花鳗鲡幼鱼对光的趋向性由其发育阶段决定,玻璃鳗对光色具有趋向性,尤喜爱红、黄和紫光,在鳗鱼道入口采用灯光诱鱼可帮助玻璃鳗找到生长洄游通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花鳗鲡论文参考文献
[1].卢珍华,郭彩华,叶鹏,陈昭华,翁武银.养殖花鳗鲡鱼皮胶原蛋白的特性分析[J].淡水渔业.2019
[2].莫伟均,何贞俊,杨聿,刘超,王斌.基于鳗鱼道诱鱼技术研究花鳗鲡幼鱼光色趋向性[J].应用生态学报.2019
[3].许琪娅,何英霞,马德英,陈学豪,翟少伟.花鳗鲡必需氨基酸需要量初步研究[J].饲料研究.2019
[4].唐肖峰,刘利平,帅滇,张利娜.碳源对花鳗鲡养殖系统水质及生产性能的影响[J].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19
[5].曹全全,胡亚东,王涛,张宏叶,顾杰.高钙和缺钙环境对花鳗鲡血液生理指标及其NCXs和PMCAs基因表达的影响[J].海洋渔业.2018
[6].曹全全.极性钙胁迫对花鳗鲡钙稳态相关基因表达及血液指标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18
[7].陈健荣,刘利平.4种常用渔药对花鳗鲡幼鱼的急性毒性[J].水产科学.2018
[8].赵盼月,王明浩,陈学豪,翟少伟.饲料中添加表面活性素对花鳗鲡(Anguillamarmorata)僵苗的脱僵效果研究[J].饲料工业.2017
[9].王明浩.表面活性素在花鳗鲡僵苗饲料中的应用研究[D].集美大学.2017
[10].贾雪卿.花鳗鲡肠道菌群结构与生长速度相互关系的研究[D].集美大学.2017
标签:花鳗鲡(Anguilla; marmorata); 鱼皮; 胶原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