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超文本文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超文本文学,叙事,作文教学
超文本文学论文文献综述
张敏[1](2019)在《超文本文学叙事对作文教学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超文本叙事是多线程叙事,不是单向直线进行的故事讲述方式。一件事情的叙述,可能有多个不同的形式,一个故事的结尾可能有多种不同的结尾。这一叙事特点和传统的单线叙事不同,可以启示作文教学的许多方面,超文本文学叙事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叙事能力,可以拓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可以提升学生在作文写作上的组织能力与逻辑能力。(本文来源于《新智慧》期刊2019年11期)
周阿红,阎真[2](2018)在《“超文本文学”网络出版的文本特质及其成因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超文本文学是一种以网络为出版载体,以超文本链接技术为支撑的新型文学品类。超文本文学是掌握超文本链接技术的主体对文字、语音、图像、视频等各种原材料进行加工而成的文学作品。与传统线性文本不同,超文本文学只能在网络上出版,其文本亦呈现传统纸质出版不能实现的特征:"赛博"空间中的立体网状结构、多媒体化的众声喧哗、技术把玩下的能指"嬉戏"。区别于传统创作动机的"言志"与"缘情",超文本文学之工艺设计的心理成因可以分析为游戏说和补偿说。(本文来源于《出版科学》期刊2018年05期)
侯妹香[3](2016)在《论超文本文学作品中计算机技术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超文本文学作品作为借助信息技术而发展出来的文学作品,从诞生时就与计算机技术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从阐述超文本文学作品的兴起过程和创作手法入手,对于超文本文学作品中计算机技术的意义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课程教育研究》期刊2016年17期)
蒋莹[4](2015)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文学读者的互动体验——以超文本文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新媒体的广泛应用,网络文学悄然勃兴。本文以网络文学中的超文本文学为例,探讨如何增强读者与作者、作品文本、传播媒介的互动,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15年12期)
韩清玉,曹亚鹏[5](2015)在《论超文本文学的审美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超文本文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类型呈现为叁大审美特征:交互性的主体参与、多层次的叙事结构和"陌生化"的审美效果。由于网络这一电子媒介的参与,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参与度更高,与文本的互动也更多;因为是网络生成文学,那文本的叙事结构也随着电子媒介的介入而变得更加复杂,随读者鼠标点击各种链接的不同,从而形成的叙事结构的层次也就变得不同;不管是由于链接产生的特殊的叙事方式还是特殊的网络语言,都使得"陌生化"成为网络文学十分显着的审美特征。(本文来源于《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袁诠[6](2015)在《论超文本文学作品中计算机技术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超文本文学是计算机技术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时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它借助计算机的链接技术及屏幕、鼠标等硬件设备,形成与传统纸质文学迥异的文学文本形态,表现出后工业时代技术发展与文学发展相互渗透的趋势。对于这一新的文学样式而言,计算机技术不仅仅是其文本生成、承载、传播以及接受的不可脱离的环境,并且已经成为小说风格特点、结构框架乃至意义实现的一部分。(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期刊2015年13期)
韩模永[7](2015)在《从阐释到反对阐释——兼论超文本文学的阅读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阐释学在西方发展极为成熟,传统阐释学对意义的存在深信不疑,他们都没有跳出传统的形而上学的秩序,阐释就是对意义的发掘和理解。而以德里达为首的解构则彻底颠覆了这种秩序,对阐释的意义进行了极力的摧毁,把反对阐释推向了时代的风口浪尖。桑塔格、艾柯虽姿态不尽相同,但同样持有反对阐释的论调。反对阐释之后的阐释更多的走向了一种"文本体验"的阅读模式,这种模式在面对超文本文学作品时得到了最现实、最恰当的印证。。(本文来源于《广西社会科学》期刊2015年05期)
韩模永[8](2014)在《“光韵的回归”——论超文本文学的数据库结构及美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超文本文学主要是以一种数据库形式来建构的,其美学意义正源于其自身的可重组性,由此同一文本在不同的计算机终端便可呈现不同的"光韵副本",这种"光韵副本"虽然意味着"光韵的回归",但与作品时代的"韵"显然是不同的,它本质上颠覆了传统作品的"独一无二性"。而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游"也许是超文本数据库美学的最为恰当的指称,无独有偶,法国后现代哲学家德勒兹所创造的"游牧"也与其有高度的契合之处。(本文来源于《广西社会科学》期刊2014年11期)
宋焱[9](2013)在《网络技术下文学表达的飞跃——评李洁的《超文本文学之兴:从纸介质到数字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超文本文学之兴:从纸介质到数字化》以"超文本和后现代主义批评理论"为核心,分别从文本、叙事、理论和超文本流变四个方面论述了"超文本"从概念到技术的演化历程。本书的创新性和前沿性在于:①突破了传统的以印刷为媒介的批评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将其置于数字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之下,以超文本所体现的直观形式来印证思想家,尤其是后结构主义思想家们的理论。②是跨学科的研究,旨在促进信息学和社(本文来源于《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期刊2013年03期)
陈棽[10](2013)在《计算机技术视域下的超文本文学》一文中研究指出超文本文学是文学与技术"联姻"的产物。计算机技术发展带来的人机交互界面以及超链接技术手段为超文本文学提供迥异于印刷文本的新特质。这些新质表现在文学文本呈现、文本阅读与写作方面。超文本文学文本结构的多线性、阅读上交互性,通过链接形成的文本意义的动态增殖属性也是在计算机技术的协助下得以实现。(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5期)
超文本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超文本文学是一种以网络为出版载体,以超文本链接技术为支撑的新型文学品类。超文本文学是掌握超文本链接技术的主体对文字、语音、图像、视频等各种原材料进行加工而成的文学作品。与传统线性文本不同,超文本文学只能在网络上出版,其文本亦呈现传统纸质出版不能实现的特征:"赛博"空间中的立体网状结构、多媒体化的众声喧哗、技术把玩下的能指"嬉戏"。区别于传统创作动机的"言志"与"缘情",超文本文学之工艺设计的心理成因可以分析为游戏说和补偿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超文本文学论文参考文献
[1].张敏.超文本文学叙事对作文教学的启示[J].新智慧.2019
[2].周阿红,阎真.“超文本文学”网络出版的文本特质及其成因探讨[J].出版科学.2018
[3].侯妹香.论超文本文学作品中计算机技术的意义[J].课程教育研究.2016
[4].蒋莹.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文学读者的互动体验——以超文本文学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5
[5].韩清玉,曹亚鹏.论超文本文学的审美特征[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
[6].袁诠.论超文本文学作品中计算机技术的意义[J].语文学刊.2015
[7].韩模永.从阐释到反对阐释——兼论超文本文学的阅读模式[J].广西社会科学.2015
[8].韩模永.“光韵的回归”——论超文本文学的数据库结构及美学意义[J].广西社会科学.2014
[9].宋焱.网络技术下文学表达的飞跃——评李洁的《超文本文学之兴:从纸介质到数字化》[J].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2013
[10].陈棽.计算机技术视域下的超文本文学[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