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路中学冯晓妮
高尔基说过:“如果学习只在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也不会有技术”,所以我们一直将创造作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真正目的。创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我们必须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其思维才会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才能有所发现和创造。因此,我们要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必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思维,促进智能的发展,培养创新能力。要做到这些,我们要抓住以下几点:
第一,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主题,积极的思考和探讨。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身心迅速发展的中学生对于各类新奇事物都会产生好奇感,此时加以引导,便能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初中几何中关于切线性质一节课的导入,教师可以拿出一个用纸做好的圆问到:“这是一个圆,当中挖去任意大小同心园,这个圆环的面积的大小你知道吗?”此时同学们纷纷被老师的问题问倒了。然后老师再拿出一根事先准备好的细棒,放在圆环内,它恰好既是外圆的弦,又是内圆的切线,再把细棒从中间折断,以其中一半为半径做一个圆,如下图所示:
接下来老师再提出:这个圆环面积和这个圆面积相等,你们信吗?这个时候同学们当然会产生疑虑,甚至会拿着工具自己开始测算和思考。这个时候老师便可以将今天的切线性质课题导入。这个时候学生是被完全吸引也是接受这个知识点最快的时候。而且这样有趣的进行,课堂也不会再枯燥,当然保证了教师有效完成教学任务。
第二,打破单一的思维方式,营造一个丰富多彩的思维环境,突破创新。
这样解答这个问题,很精妙,我给予了热情的掌声,和充分的肯定,鼓励学生多做这样的尝试。
第三,激发想象力,放飞创新的翅膀。
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力为基础,只有丰富学生想象,其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数学学科的想象不能偏离基本的逻辑关系,必须想象合理,这样想象才能发挥它解决问题的使命。如;例:某人沿河逆流游泳而上,途中不慎将矿泉水壶失落,水壶沿河水漂流而下,10分后此人发现并立即返身回游,则此人返游多少分后可以追上矿泉水壶?
分析:大多数学生运用“设而不求”法,即这样去解:
解:设此人返游x分钟后可以追上矿泉水壶,此人的游泳速度为m千米/分,水流速度为n千米/分,根据题意,得x(m+n)=10(m-n)+10n+xn
整理,得xm=10
因为m≠0,所以x=10.
即此人返游10分后可以追上矿泉水壶。
当然上述方法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而事实上题目并没有告诉我们水流速度如何,我们可以合理想象,有学生这样解决:水流是静止的,这样问题很简单了。
在水流静止的前提下,绳子断开后矿泉水壶也是静止的,始终呆在A处,人是在静水中游泳,往返的速度相同,游泳的距离也是相同的,。因此,人离开A处和返回到A处的时间相同,也是10分钟,故此人需要10分钟才能追上矿泉水壶。
这样的想象给解决问题带来耳目一新的方式,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教师有计划和意识的挖掘创新因素,让我们的教学不再是灌输,而是充满乐趣的探索,我们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