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正十二烷基硫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十二烷基硫醇,效率,稳定性
正十二烷基硫醇论文文献综述
孟利楠,张帆,孟胜[1](2016)在《引入十二烷基硫醇提高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和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钙钛矿以其优异的特性,近年来作为吸光层被广泛应用在太阳能电池中。它的效率也在短短的几年间就超过了20%,成为很有潜力的一种太阳能电池。然而,钙钛矿本身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待于解决,比如它的不稳定性。钙钛矿的不稳定性,极大的限制了它的进一步应用。我的工作就是在钙钛矿表面吸附一层分子,以提高它对于水的稳定性。通过将十二烷基硫醇吸附在钙钛矿表面,一方面烷基链的憎水性可以抑制水进入钙钛矿,另一方面硫醇基团吸附在钙钛矿表面,造成钙钛矿表面的钝化,进一步抑制水分子进入钙钛矿内部,从而起到抑制钙钛矿分解的作用。通过实验发现,加分子后电池的效率不仅会提高1%~2%,而且通过对电池效率的追踪观测发现,加了分子以后,电池的效率更加稳定。用SEM测量其形貌发现,加了分子以后,钙钛矿表面形貌更加均匀,晶粒之间的接触更加紧密。(本文来源于《第叁届新型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6-05-21)
林琳,姚静[2](2015)在《单烷基硫酸钠法合成正十二烷基硫醇》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引进的几套PMMA装置所需助剂DDM产品在国内少见生产,主要依赖进口。总结了合成DDM的新工艺—单烷基硫酸钠法,并对影响收率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证明,该工艺技术可行,投资少,成本低,经济效益显着。单程收率在90%以上,达到法国专利水平,产品质量完全达到引进国外PTI的质量标准。(本文来源于《当代化工》期刊2015年11期)
苏欢[3](2015)在《十二烷基硫醇点击制备丁二烯—苯乙烯橡胶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市场上应用广泛的橡胶包括丁苯橡胶及顺丁橡胶等,它们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耐磨性、耐老化及其耐油等。但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橡胶材料多样化的需求日益增长。已有橡胶材料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我们需要能够适应特定环境及用途的新型结构橡胶。为了开发一种新型结构橡胶并研究其分子结构对橡胶加工性能的影响,本文将负离子聚合与巯基-烯点击化学相结合制备出一种侧基带有柔性长链的新型橡胶,对于理论研究以及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内容如下:1、以BPO/十二烷基硫醇/环己烷(/四氢呋喃)体系巯基-烯点击化学热反应方法制备带有长支链的聚丁二烯橡胶。通过改变反应温度、分子量、溶剂体系等条件,探索该点击反应的接枝规律。在环己烷/四氢呋喃混合溶剂体系下,该反应接枝率要高于单一环己烷溶剂体系,接枝率达到65%以上。2、以LPO/十二烷基硫醇/环己烷体系点击热反应制备该新型结构橡胶时,相比BPO引发体系,反应速率明显加快,反应时间缩短至4h,接枝率提高至70%以上,且溶剂体系为更加简单的单一环己烷溶剂。3、通过对带有长支链的聚丁二烯新型结构橡胶进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随接枝率增大,玻璃化温度降低,热稳定性与聚丁二烯橡胶保持一致,抗湿滑性明显提高,滚动阻力增大;接枝率为4.1%时橡胶的拉伸强度及撕裂强度高于聚丁二烯橡胶,随接枝率继续提高,力学性能降低。4、通过对硫醇接枝的丁苯橡胶进行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随接枝率提高,玻璃化温度逐渐降低;接枝率在3.1%左右能够提高橡胶的力学性能,炭黑补强效果好,随接枝率继续提高,力学性能下降;这种新型结构丁苯橡胶的抗湿滑性明显提高,滚动阻力增大。(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5-05-28)
王李波,高誉鹏,李正阳,周爱国,李平[4](2014)在《十二烷基硫醇修饰CuS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摩擦学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考察表面修饰CuS纳米颗粒作为润滑脂添加剂的摩擦润滑性能,采用十二烷基硫醇对CuS纳米微粒进行表面修饰。用X射线衍射分析修饰CuS微粒的物相,用透射电镜及FTIR分析其表面形貌和成分,采用摩擦磨损试验评价了修饰CuS纳米微粒在锂基润滑脂中的摩擦性能。结果表明:十二烷基硫醇修饰CuS纳米微粒的粒径只有几个纳米,作为添加剂在锂润滑脂中具有良好的减摩性能,但抗磨性能较差;修饰CuS在摩擦过程中发生了摩擦化学反应,生成了FeS,从而有效地降低了摩擦系数,但增大了磨损。(本文来源于《材料保护》期刊2014年10期)
刘贤斌,左景辉,尹斌,吴南,王俭秋[5](2013)在《冷轧钢板在叔十二烷基硫醇中的腐蚀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减少和防止叔十二烷基硫醇(TDM)对灌装用冷轧钢板的腐蚀,采用数码相机、扫描电镜观察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研究了冷轧钢板在分别含NaCl和H2O的TDM浸泡液中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泠轧钢板浸入TDM浸泡液中时,TDM在冷轧钢板上形成了一层自组装膜层,当TDM浸泡液中含有NaCl时,Cl-的吸附和穿透会加速膜层破坏,使冷轧钢板呈均匀腐蚀形态;冷轧钢板缺陷处无自组装膜层覆盖,当其浸入含H2O的TDM浸泡液中时,H2O对冷轧钢板在TDM中的腐蚀起决定性加速作用,使冷轧钢板无膜层覆盖部位发生阳极溶解腐蚀,产生点蚀,当溶液中存在厌氧菌时,H2O会加速厌氧菌在缺陷处的增殖,产生垢下腐蚀,而有膜层覆盖之处,由于H2O的存在,产生了丝状腐蚀。(本文来源于《材料保护》期刊2013年06期)
尹德成[6](2013)在《正、叔十二烷基硫醇在铜表面上自组装膜测试》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正、叔十二烷基硫醇在铜表面上的自组装及混合自组装成膜情况,并利用交流阻抗和极化曲线电化学方法测试了正、叔十二烷基硫醇在铜表面上自组装膜及混合自组装膜对铜的耐腐蚀性,考察了正十二烷基硫醇自组装膜质量与正十二烷基硫醇溶液的浓度及组装时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混合自组装膜的质量及其对铜的耐腐蚀性比仅组装正或叔十二烷基硫醇均有很大的提高。(本文来源于《分析测试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尤雪岩[7](2013)在《电化学还原解吸伏安法研究十二烷基硫醇和叔丁基硫醇在不同预处理多晶金电极表面上覆盖量的自组装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覆盖量Γm是表征CnSH-SAMs-Au表界面的重要参数之一,它可以直观地反映SAMs-Au致密性这一微观性质。通过对不同组装时间SAMs-Au覆盖量Γm的测量,人们可以获得自组装单层动力学方面的信息,从而为进一步深入探讨SAMs吸附动力学的微观机制提供重要借鉴。电化学还原解吸伏安法由于其操作简单、方便快捷和灵敏度高等特点,成为我们研究CnSH-SAMs-Au覆盖量的首选方法。本论文以长链十二烷基硫醇和短链叔丁基硫醇SAMs-Au做为典型研究体系,对五大不同预处理条件下CnSH-SAMs-Au覆盖量组装动力学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探讨了金电极表面预处理时间、电化学抛光对长链十二烷基硫醇(C12SH)覆盖量Γm的影响。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叁章内容:1.金表面烷基硫醇自组装单层(SAMs)由于具有模拟生物膜的性能且很稳定,因此在电催化与生物传感界面上具有很大的潜在应用。电化学、光谱方法以及显微成像技术是表征烷基硫醇单层各种性质的常用方法,而电化学研究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将Au电极沉浸在烷基硫醇-乙醇溶液中制备CnSH-SAMs-Au,利用电化学还原解吸伏安法可以定量给出烷基硫醇在Au表面上的覆盖量Γm值,从而使SAMs-Au致密性这一微观性质直观地表现出来。然而大量实验表明制备绝对致密且无缺陷的SAMs-Au是很困难的。为了探讨如何使烷基硫醇在Au表面上形成致密有序单层,我们必须了解烷基硫醇自组装单层的研究进展以及Au表面自组装SAMs形成的影响因素。本章从叁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包括烷基硫醇自组装单层的研究进展、金表面自组装SAMs形成的影响因素、金表面自组装单层表征致密性参数覆盖量Γm-t动力学曲线测定方法。2.系统地研究了长链十二烷基硫醇(C12SH)和叔丁基硫醇(C4SH)在五种不同预处理Au电极表面的组装动力学。五种预处理方法分别是王水处理、还原退火处理、UV/03处理、Piranha试剂处理和打磨超声处理。采用的测量技术是电化学还原解吸伏安法。实验结果表明:C12SH和C4SH两种烷基硫醇覆盖量Γm均是组装时间的函数,随着多晶金电极在溶液中组装时间的增加,覆盖量Γm值不断增大,不同的是两种烷基硫醇覆盖量Γm到达平衡的时间存在差异,多晶金电极在C12SH中组装24h后覆盖量Γm达到稳定值,而在C4SH中则需要90h;电极表面预处理对烷基硫醇在多晶Au电极表面上的组装影响很大,Γm-t动力学曲线表明对于相同组装时间点而言,王水处理和还原退火处理的覆盖量Γm值要大于其它叁种预处理;采用Langmuir吸附动力学方程对长短链烷基硫醇覆盖量Γm组装动力学进行拟合,获得了吸附速率k和不同预处理Au电极表面上的饱和覆盖量Γms值,进一步证明Langmuir吸附模型可以用来描述烷基硫醇在Au表面上的动力学吸附过程。3.采用电化学还原解吸伏安法系统研究了五种不同电极预处理时间和电化学抛光对十二烷基硫醇(C12SH)在多晶金表面上组装覆盖量大小的影响。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了系统工作:首先考察了不同预处理时间对C12SH-SAMs-Au覆盖量Γm的影响,并分别获得了五种预处理方法的最佳预处理时间为:王水处理5min,还原退火处理1min,UV/03处理20min, Piranha试剂处理2min以及打磨超声处理15min其次研究了电化学抛光圈数m对C12SH-SAMs-Au覆盖量Γm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m增加多晶Au表面γ呈增大趋势并逐步达到稳定(m≥15),相应的对于每一种预处理C,2SH-SAMs-Au覆盖量Γm,经过电化学抛光的金电极形成的C12SH-SAMs的覆盖量Γm值比未经过电化学抛光的组装电极的要大,表明电化学抛光处理的电极表面更好,C12SH在Au表面排列更致密有序。(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3-05-16)
曹春雷,谭志勇,张子健,张会轩[8](2013)在《链转移剂叔十二烷基硫醇对高温连续本体法合成PMMA热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热重分析法,研究了链转移剂叔十二烷基硫醇(TDDM)对高温连续本体聚合合成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的热稳定性及热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聚合过程中,链转移剂的加入能够提高PMMA的热稳定性和热氧化稳定性,且二者随链转移剂用量的增加而提高,但稳定机理不同。链转移剂对PMMA热稳定性的改善是通过减少具有不饱和末端分子链的相对比例实现的,提高的是PMMA的低温稳定性;而对PMMA热氧化稳定性的改善是通过转移剂末端基团的稳定作用实现的,提高的是PMMA的整体稳定性。(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3年02期)
陈振宇,黄礼平,李玲杰,黄玲[9](2012)在《基于多重分形谱研究十二烷基硫醇分子自组装膜在铜表面的作用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动电位扫描、原子力显微镜相位测试,基于多重分形谱,研究了十二烷基硫醇分子自组装膜在铜表面的作用行为。结果表明,在氯化钠溶液中,十二烷基硫醇分子自组装膜对铜腐蚀有显着的抑制效果,缓蚀效率随自组装时间的增加而增大。采用原子力显微镜对样品进行相位图测试,基于多重分形谱对相位图进行分析,可反映出随着自组装时间的增加,自组装膜在铜表面从部分覆盖到完全覆盖的过程。(本文来源于《电子显微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顾晓丹,张墩明[10](2011)在《十二烷基硫醇用量对溶液聚合丙烯酸酯树脂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十二烷基硫醇为分子量调节剂,在丁醇中进行丙烯酸酯溶液聚合,制备了水性涂料用丙烯酸树脂,讨论了十二烷基硫醇的用量对产物分子量等性能的影响。发现随着十二烷基硫醇用量的增加,得到的丙烯酸树脂分子量减小,玻璃化温度(Tg)影响不大。所得树脂用胺中和后得到自乳化乳液,发现十二烷基硫醇用量的增加,可使乳液粘度显着减小。所得乳液用氨基树脂加热固化,性能良好。(本文来源于《科技信息》期刊2011年05期)
正十二烷基硫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国引进的几套PMMA装置所需助剂DDM产品在国内少见生产,主要依赖进口。总结了合成DDM的新工艺—单烷基硫酸钠法,并对影响收率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证明,该工艺技术可行,投资少,成本低,经济效益显着。单程收率在90%以上,达到法国专利水平,产品质量完全达到引进国外PTI的质量标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正十二烷基硫醇论文参考文献
[1].孟利楠,张帆,孟胜.引入十二烷基硫醇提高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和稳定性[C].第叁届新型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6
[2].林琳,姚静.单烷基硫酸钠法合成正十二烷基硫醇[J].当代化工.2015
[3].苏欢.十二烷基硫醇点击制备丁二烯—苯乙烯橡胶及其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
[4].王李波,高誉鹏,李正阳,周爱国,李平.十二烷基硫醇修饰CuS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摩擦学性能[J].材料保护.2014
[5].刘贤斌,左景辉,尹斌,吴南,王俭秋.冷轧钢板在叔十二烷基硫醇中的腐蚀行为[J].材料保护.2013
[6].尹德成.正、叔十二烷基硫醇在铜表面上自组装膜测试[J].分析测试学报.2013
[7].尤雪岩.电化学还原解吸伏安法研究十二烷基硫醇和叔丁基硫醇在不同预处理多晶金电极表面上覆盖量的自组装动力学[D].南京大学.2013
[8].曹春雷,谭志勇,张子健,张会轩.链转移剂叔十二烷基硫醇对高温连续本体法合成PMMA热稳定性的影响[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3
[9].陈振宇,黄礼平,李玲杰,黄玲.基于多重分形谱研究十二烷基硫醇分子自组装膜在铜表面的作用行为[J].电子显微学报.2012
[10].顾晓丹,张墩明.十二烷基硫醇用量对溶液聚合丙烯酸酯树脂性能的影响[J].科技信息.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