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对话性论文-宋以丰

翻译对话性论文-宋以丰

导读:本文包含了翻译对话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语言性,社会性,人本性,对话性

翻译对话性论文文献综述

宋以丰[1](2019)在《翻译的社会性、人本性和对话性——关于近来“语言性”问题讨论的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近年来有关翻译本质,尤其是"语言性"问题讨论的持续增多,文章指出:语言是翻译对象的主要构成因素,是译者在世生存的基本活动模式,翻译形态的伦理批评以及译者行为的道德约束必须坚守语言性的依据和参数。但翻译就其对象而言处于一个高度竞争的环境,社会生活及其时代性与译者活动之间构成函数关系并影响着翻译全过程,因而社会性才是翻译最显着、最稳定的特征。把译者行为强行区分为"翻译"与"翻译活动",试图以此渲染翻译的语言性,结果却忽视了翻译的"人本性"、翻译主体和翻译文本的文化属性,以及它们与文化生产之间的内在关系。(本文来源于《外国语言文学》期刊2019年02期)

谢露洁[2](2017)在《葛浩文翻译思想的“对话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探讨葛浩文与中美文化、出版商/目标读者、原作者/源文本斡旋的复杂英译行为,重点论述他在译介心理、读者意识和翻译原则叁方面内部呈现出的矛盾共存状态,以揭示其翻译思想中所体现的一种"对话性"的特质,对现当代中文小说英译有一定启发意义。(本文来源于《外语与翻译》期刊2017年01期)

周珊[3](2017)在《“留白”翻译的“对话”性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留白"是一种对作品全局绝佳的衬托方式,它开放性地"召唤"读者能动参与完成作品意义的建构。为达到画面整体效果的完形,译者应合理把握主体间性的叁元关系,在思想的不断"对话"与融合中,采用"以略译略"的翻译方式再现"留白"的传神魅力。(本文来源于《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2期)

童丹[4](2016)在《诗歌翻译的对话性探微——以《北风行》的俄译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话理论"是贯穿巴赫金思想的灵魂,强调对话中自我与他者的交往、共在。从对话性角度审视翻译活动,挖掘其对话本质,可以清晰地梳理译者面临的各种对话关系,冷静全面地描述翻译这项复杂活动的进程,有助于发现其中蕴藏的隐性规律,不断扬长避短,提高翻译质量。(本文来源于《外语学刊》期刊2016年05期)

常呈霞[5](2015)在《从《石壕吏》题名翻译看唐诗英译及其翻译批评的对话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理论综述巴赫金对话理论从《审美活动中的作者与主人公》(1920年)、《小说话语》(1935年),到《论陀斯妥耶夫斯基一书的改写》(1961年),经过逐步的补充、完善和拓展,最终构成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随后,巴赫金对话理论就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并得以发展。国外对话语分析理论的研究着述颇丰。国外学者主要从社会变迁、权力、知识、语言等方面对话语进行了研究。M.Bloor&T.Bloor(2007)阐释了批评话(本文来源于《短篇小说(原创版)》期刊2015年17期)

祝吉芳,岁丽[6](2013)在《当葛浩文翻译春树——翻译的对话性问题浅谈》一文中研究指出道格拉斯·罗宾逊提出翻译是一场作者、译者、译文读者共同开展的双声对话。本文拟从罗宾逊翻译双声对话中,译者、作者对话关系视角入手,对春树的《北京娃娃》以及毕飞宇的《玉米》葛氏译本进行评析,通过对比译者与作者的非常态对话关系,以期揭示译者与作者能够开展平等的翻译对话必须具备的条件。(本文来源于《作家》期刊2013年08期)

单宇鑫[7](2013)在《论道格拉斯·罗宾逊“翻译身体学”及“翻译对话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翻译活动被视为分析——转换——重构的理性分析过程,该文介绍了道格拉斯·罗宾逊在《译者登场》一书中提出的崭新的翻译研究模式,即充满人文色彩的"翻译身体学"及"翻译对话性"。罗宾逊认为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应得到充分体现,译者的身体感受、已有文化背景、甚至接触源文本时的瞬间意识都会在目标文本中展现出来。此外,该文也陈述了在《译者登场》中值得我们深思、商榷的几个局限性问题。(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3年05期)

何德红[8](2013)在《反思哲学诠释学视阈下翻译的对话性与实践性——对保罗·利科《论翻译》的一种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法国哲学家保罗.利科在其学术生涯的最后时间发表了着作《论翻译》,书中他展开了独特的翻译批评,并阐述了有别于传统的译学立场和翻译主张。解读全书,其所做出的翻译批评及其在书中阐述的译者的任务,翻译的欲望,翻译的伦理等相关译学思想都显示出鲜明的"对话性"和"实践性"特征,可以说利科的译学观实质上是"对话的、实践的翻译观"。(本文来源于《乐山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杨欢[9](2013)在《马克思主义时空观视角下的翻译对话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翻译学受到西方文论的影响,基本上是以静态研究为主、动态研究为辅。各个主体(作者、译者、读者)各自强调自身的重要性,无法形成优势互补。因此,用一种动态对话的视角去研究翻译主体间的关系尤为重要。本研究把哲学时空观中的物质、运动、时空概念引入翻译,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两个中译本为例,研究动态翻译对话性以揭示翻译主体间对话的过程以及一部作品可以有多个译本的原因。马克思时空观用于研究翻译对话性,包含以下命题:1)翻译并非作者、译者和读者的独语。2)翻译的过程乃各主体之间对话的过程。通过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时空观,笔者提出翻译对话性模式包含以下四个层次:1)译者和读者的对话;2)译者和作者的对话;3)作者和读者的对话;4)译本与读者的对话。任何译本都是翻译主体间对话的结果并且对所有的读者开放。最后,本文选择世界经典名着费茨格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两个英译为例,佐证马克思主义时空观下的翻译对话性。(本文来源于《浙江工商大学》期刊2013-01-01)

邱俊[10](2012)在《戏剧翻译过程中的话语对话性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翻译研究在很长一段时间把翻译活动看成静态的语言转换过程,是在封闭空间中进行的个人行为,随着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与成熟,可以知道翻译并非是在真空中进行,参与翻译过程的主体要素也绝非译者一人,同时涉及到原文作者,读者,也涉及到源语文化,译语文化等。译者作任何选择与决策都是受不同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是各方主体相互交流后的结果,而实现这种交流的有效方法便是对话。在翻译研究受二元桎梏和中心论思想的影响下,对话思想可以为翻译研究带来一股新空气。本文从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出发,以余光中翻译的王尔德四大喜剧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话语对话性分析在戏剧翻译过程中的体现,分析了戏剧翻译过程中叁个层面中的对话性,所发生的对话关系以及这些对话关系对翻译过程各个层面的影响和指导作用。本文在前人对翻译过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从以下叁个层面来界定戏剧翻译过程:翻译活动的发起层面,文本理解层面,译本输出层面。话语对话性分析作为分析和理解文学作品的方法之一,主要从文学话语的对话性和人文话语的对话性来着手,可概括为:形式上的对话和对话的精神。文学话语的对话性也可称为文学话语的内在对话性,即形式上的对话,此类对话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双声语”,理解双声语是理解文本意义的重要手段。王尔德戏剧中包含丰富的双声语,挖掘“双声语”有助于译者完成对文本意义的构建。对话精神在翻译研究中有较普遍的运用,本文着重分析在翻译发起活动,文本理解和译本输出过程中所进行的对话,包括译者与原文作者,译者与译语文化,译者与文本,译者与译语读者的对话。译者在对话交流中分别实现了翻译文本的选择,文本意义的构建以及翻译策略的选择等。通过与戏剧观众的对话,充分考虑到观众接受能力与期待视野,译者选择了灵活变通的翻译策略和手法,从而有助于译出更易于读者接受及适合舞台表演的译本.通过研究和案例分析,本文发现戏剧翻译过程包含丰富的话语对话性,这些对话性可以指导译者的翻译实践和影响译者的选择,本文在此基础上试图发展一种以文本为依托,以译者为中介,综合考虑文化与读者等因素,可以来解释和指导戏剧翻译实践的动态的、多元的、较为科学的对话思想。对话视角为翻译研究提供了较新的理论视角,它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也是值得我们研究与思考的。(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2-04-20)

翻译对话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探讨葛浩文与中美文化、出版商/目标读者、原作者/源文本斡旋的复杂英译行为,重点论述他在译介心理、读者意识和翻译原则叁方面内部呈现出的矛盾共存状态,以揭示其翻译思想中所体现的一种"对话性"的特质,对现当代中文小说英译有一定启发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翻译对话性论文参考文献

[1].宋以丰.翻译的社会性、人本性和对话性——关于近来“语言性”问题讨论的反思[J].外国语言文学.2019

[2].谢露洁.葛浩文翻译思想的“对话性”[J].外语与翻译.2017

[3].周珊.“留白”翻译的“对话”性解读[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4].童丹.诗歌翻译的对话性探微——以《北风行》的俄译本为例[J].外语学刊.2016

[5].常呈霞.从《石壕吏》题名翻译看唐诗英译及其翻译批评的对话性[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5

[6].祝吉芳,岁丽.当葛浩文翻译春树——翻译的对话性问题浅谈[J].作家.2013

[7].单宇鑫.论道格拉斯·罗宾逊“翻译身体学”及“翻译对话性”[J].海外英语.2013

[8].何德红.反思哲学诠释学视阈下翻译的对话性与实践性——对保罗·利科《论翻译》的一种解读[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

[9].杨欢.马克思主义时空观视角下的翻译对话性[D].浙江工商大学.2013

[10].邱俊.戏剧翻译过程中的话语对话性分析研究[D].湖南大学.2012

标签:;  ;  ;  ;  

翻译对话性论文-宋以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