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皮色泽论文-苏美玲,周之珞,林林,李菊馨,黄桂香

果皮色泽论文-苏美玲,周之珞,林林,李菊馨,黄桂香

导读:本文包含了果皮色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叁红蜜柚,套袋,果皮色泽,果实品质

果皮色泽论文文献综述

苏美玲,周之珞,林林,李菊馨,黄桂香[1](2019)在《不同套袋对叁红蜜柚果皮色泽及果实品质的影响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叁种不同果袋对叁红蜜柚幼果进行果实套袋试验,测定果皮色泽、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果肉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性糖、可滴定酸及维生素C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经套袋处理的果皮亮度较高,套袋处理显着降低果皮叶绿素含量,提高类胡萝卜素、可滴定酸和维生素C含量,采用外黄内黑双层果袋套袋处理的类胡萝卜素、可滴定酸和维生素C指标显着优于另外两种果袋处理,综合效果好。(本文来源于《农业研究与应用》期刊2019年02期)

许玲,魏秀清,章希娟,许家辉[2](2017)在《3个毛叶枣品种的果皮色泽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脆蜜’、‘高朗1号’和‘桃蜜’等3个毛叶枣品种为试材,对七成熟、九成熟和完熟等成熟度果皮的色泽指标进行测定,分析品种间的差异性。完熟时,‘高朗1号’果皮色差参数L*和H°值最低,a*和b*值最高,即果皮明亮度和综合色度最低、果皮色泽的红黄成分最高,绿色成分最低;‘脆蜜’和‘高朗1号’的果皮色泽无显着性差异、相似度大;‘桃蜜’的综合色度最高、果皮色泽最青。(本文来源于《东南园艺》期刊2017年06期)

孟蕊[3](2017)在《苹果果皮色泽遗传特性及花青苷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果实色泽是苹果果实重要的外观质量指标,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果实的商品价值。果实的着色程度与果皮花青苷含量密切相关,同时花青苷也是果实重要的功能营养成分。研究苹果果皮色泽的遗传特性及调控机制,改善果实色泽和提高果皮花青苷含量是苹果育种及相关领域研究关注的热点。本研究以“粉红女士×富士”、“秦冠×富士”、“嘎拉×富士”等杂交组合的F_1群体为材料,对苹果果皮色泽的遗传趋势进行了田间调查分析;以杂交后代典型个体及不同色泽类型代表性品种为试材,以基于色差计的果实色泽参数为基础,初步建立了苹果果实色泽的量化评价方法。同时,以‘红星’、‘金冠’、‘秦冠’和‘澳洲青苹’等品种为材料,对与果皮花青苷合成相关的调控基因及结构基因进行了鉴定和表达分析。旨在进一步探究苹果果皮色泽的形成及其调控机理,为苹果色泽育种和改善果实色泽的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粉红女士×富士”、“秦冠×富士”、“嘎拉×富士”3个杂交组合后代群体为试材,对其果实表色和底色的色泽类型进行了调查,并对“粉红女士×富士”杂交后代部分植株的果皮色素含量做了测定。结果发现,果实的表色遗传与底色遗传相互独立,果皮红色对非红色为显性。表色遗传并不遵循单基因控制的质量性状的分离特点,也不遵循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的分离特点;表色分离在3个杂交组合中差别较大,同一组合在不同的成熟期,红色与非红色植株的分离比存在显着差异,成熟期越晚,红色株系出现的比率越高,这些结果表明基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果实表色的表现。果实底色的表现型同样也呈现由基因型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特点。F_1代植株的底色类型和程度,主要受亲本底色类型影响,同时受成熟期影响也较大,同一组合内成熟期越晚的后代,其绿色型底色出现的频率越高。此外,果皮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含量显着相关,说明果实底色类型(黄色或绿色)可能并不是完全独立的。从对杂种后代的分析看,果皮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含量的频率分布均接近正态分布,表现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的特点。(2)选取杂交后代典型个体及不同色泽类型代表性品种,利用色差计法对不同色泽类型果实的色泽参数进行了测定,并做了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果实表色评分与果实表面a*值的变化呈显着正相关,而与L*、b*和h~o值呈显着负相关(P<0.01);果实底色评分与果实表面L*和a*值呈显着正相关(P<0.01),果实色泽参数L*、a*、b*、h~o之间也存在不同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发现,果面L*值、b*值、h~o等主要决定了果实表色评分,而a*值、b*值、L*值、h~o均不同程度地参与了果实底色评分的构成。依据主成分分析的结果,选用L*值和h~o值两个指标作为定义果实色泽最基础的参数,同时将a*值、b*值也作为辅助的参考指标,定义了各色泽描述符所对应的L*、h~o、a*、b*值范围,最终提出了利用色差计对苹果果实着色面积、底色、表色进行评判的基本方法。(3)对‘红星’、‘金冠’、‘秦冠’、‘澳洲青苹’4个品种果实不同发育阶段的果皮色泽参数、花青苷含量和其它通过苯丙烷代谢途径合成的多酚类物质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苹果果实发育过程中色泽参数L*、a*、b*值的变化与果实颜色变化的趋势基本一致,果面L*值总是伴随着果实红色加深呈下降趋势,而a*值则呈上升趋势。果皮花青苷在果实发育过程中有两个合成高峰期——幼果期和成熟期,不同品种果皮花青苷的主要成分均是矢车菊素-3-半乳糖苷,但同一时期不同品种间果皮花青苷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幼果期‘秦冠’和‘金冠’果皮中花青苷的含量显着高于‘红星’和‘澳洲青苹’,而果实成熟期花青苷的合成仅发生在红色品种‘秦冠’和‘红星’中。果皮中二氢查尔酮、黄酮醇和黄烷醇的含量在幼果中最高,与花青苷一样,在盛花期后20 d或30 d达到峰值后开始迅速下降,在果实膨大过程中基本保持稳定。在果实接近成熟时,果皮中黄酮醇的含量有所上升,但果皮原花青素的含量仅在红色品种果皮中有明显的上调。(4)利用已经发表的与果实花青苷合成相关的MYB和bHLH基因,以及苹果和梨的UFGT基因,在苹果基因组中鉴定出了2个MYB1基因,2个bHLH3基因,3个bHLH33基因和4个UFGT基因,对它们在不同色泽类型苹果品种果实花青苷合成的两个高峰期的表达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MdbHLH3-2、MdbHLH33-2、MdbHLH33-3、MdUFGT1和MdUFGT3表达水平的变化与果皮花青苷积累没有明显的相关性。MdbHLH3-1和MdbHLH33-1的转录水平不论是在幼果期还是成熟期的果实着色过程中与果皮花青苷积累始终呈正相关。但是,MYB1和UFGT家族的表达模式在不同品种间和果实发育的不同时期都有所差别。MdMYB1a和MdUFGT2的表达水平在深红色果皮的幼果中要高于着色浅的幼果,而MdMYB1b和MdUFGT4在红色品种成熟过程中表达水平的变化与花青苷合成正相关。虽然MdMYB1a、MdMYB1b、MdbHLH3-1、MdbHLH33-1、MdUFGT2和MdUFGT4都参与了苹果果皮的花青苷合成,但是它们在果实发育的不同时期可能扮演了不同的角色。(5)对‘红星’、‘金冠’、‘秦冠’、‘澳洲青苹’果实进行套袋处理,测定了果实解袋后的着色过程中上述与花青苷合成相关的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套袋抑制了果实的花青苷合成,解袋后,果皮迅速开始花青苷的合成,与花青苷合成相关的结构基因和调节基因的表达水平在果实解袋后迅速上调,但不同品种间果皮花青苷含量和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各不相同。两个红色品种‘红星’和‘秦冠’果皮中花青苷含量最高,绿色品种‘澳洲青苹’果皮也积累了一定水平的花青苷,而黄色品种‘金冠’果皮中花青苷水平最低。MdMYB1a、MdMYB1b、MdbHLH3-1和MdbHLH33-1等调节基因的表达水平在4个品种解袋后的果实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调,其中在‘红星’和‘澳洲青苹’果实中表达高峰出现得最早。MdUFGT2仅在‘金冠’、‘澳洲青苹’和‘秦冠’解袋果实中表达,而MdUFGT4的表达水平仅在红色品种果实解袋后有所上调。(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7-10-01)

殷婷婷[4](2017)在《浅黄椪柑和普通椪柑果实品质比较及果皮色泽差异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椪柑(Citrus reticulata Blanco)是我国重要的鲜食柑橘品种之一。椪柑果皮颜色与商品价值息息相关,不同色泽的椪柑品种满足着消费者多样化的追求。近年于浙江衢州发现一种果皮呈现浅黄色泽的碰柑品种----浅黄椪柑,为主栽品种普通碰柑的突变品种。这种浅黄色泽在转色期显现并一直持续到成熟期,相较于普通椪柑,浅黄椪柑果皮中总类胡萝卜素含量较低,但类胡萝卜素种类一致。为比较两种椪柑果实品质以及探究果皮色泽差异原因,本研究综合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分子生物学、转录组学等技术手段,获得如下结果:对普通椪柑和浅黄椪柑的整个生长发育及采后阶段(S1-S5)进行果实品质分析。发现浅黄碰柑成熟期果实单果重略高于普通椪柑。整个发育阶段到成熟期,椪柑果实的特征香气物质β-月桂烯,D-柠檬烯等无明显含量差异,但在成熟期S5阶段浅黄椪柑中单萜烯衍生物总量为340.81 ug/g,明显高于普通椪柑的190.46 ug/g。椪柑果实以蔗糖为主,浅黄碰柑的蔗糖含量略高于普通椪柑,综合来看可溶性固形物在S1-S5阶段均略高于普通椪柑。在S4-S5阶段,浅黄椪柑的特征有机酸柠檬酸含量显着高于普通椪柑二倍左右。由于浅黄椪柑果皮总类胡萝卜素低于普通椪柑2-3倍所呈现出浅黄色泽,这种明亮的色泽给予了消费者全新的视觉体验。在S1-S5阶段,浅黄椪柑的叶绿素含量始终高于普通椪柑,在转色期(S2阶段)尤其明显。在S1阶段二者总类胡萝素含量几乎相同,在S2阶段开始逐渐显现差异。对于整个发育阶段,普通椪柑果皮中八氢番茄红素、六氢番茄红素、β-类胡萝卜素、β-隐黄质以及堇菜黄质均不断增加,而浅黄椪柑保持缓慢增加或保持不变。二者叶黄素含量变化趋势以及含量上较为一致。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ABA,浅黄椪柑果皮中ABA含量始终高于普通椪柑,并在S5成熟阶段达到二倍含量差异。类胡萝卜素合成关键基因DXS、DXR、PSY1等表达水平在两种椪柑上较相近,但在S3-S5普通椪柑果皮的ZDS基因表达量略高于浅黄椪柑表达量。叶黄素途径未发现差异表达基因。重点分析了两品种降解途径的关键基因NCED2与NCED3,二者的表达量在S4-S5采后贮藏阶段剧烈增加,但未发现显着性差异。对S2阶段两种碰柑果皮RNA-Seq结果进行分析,未发现品种间存在显着差异表达的类胡萝卜素合成基因,这与前期基于QPCR的分析结果一致。有意思的是,筛选到的164个品种间差异表达基因中存在10个叶绿素代谢相关基因。同时,发现了 ABA受体PYL4,其在浅黄椪柑中的表达相较于普通碰柑明显下调。(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7-06-01)

宋成秀,张修德,宋成香,宗泽冉,张利义[5](2016)在《苹果果实发育期果皮色泽与色素变化及其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不同色泽野生种质"东北黄海棠Malus.prunifolia(Willd.)Borkh.""冬红果M.prunifolia(Willd.)Borkh.""早白海棠M.asiatica Nakai"果实为试材,对果实发育不同时期果皮色泽、果皮中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青苷、类黄酮和总酚等色素的相对含量进行测定,分析果皮色素、色差的变化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3个种质苹果发育过程中果皮类胡萝卜素、叶绿素、总酚和类黄酮整体呈下降趋势,类胡萝卜素、叶绿素在东北黄海棠近成熟期含量略有上升,总酚和类黄酮在东北黄海棠花后50d到成熟期含量逐渐上升;冬红果近成熟期果实果皮花青苷含量增加,其他2个种质花青苷含量变化呈略微下降趋势;类胡萝卜素与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花青苷、类黄酮、总酚以及L*值都有显着或极显着相关性;叶绿素与类黄酮、总酚有显着或极显着相关性;L*值与花青苷、总酚、类黄酮、类胡萝卜素、叶绿素显着或极显着相关;不同种质苹果皮色差值、各色素之间的相关性不完全一致。(本文来源于《中国南方果树》期刊2016年04期)

王丹[6](2016)在《夏橙果实成熟过程中果皮色泽变化的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果实的外观色泽是衡量其商品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我国柑橘果实的成熟期大多集中在11月份左右,成熟期销售压力大。而一些特早熟或晚熟品种往往因成熟时着色不良而影响果实的商品价值。针对这一问题,生产上通过乙烯处理来影响果皮的外观色泽。目前关于果实色泽调控的机理仍不十分清楚。夏橙果实成熟期晚,生长周期长,一般在5月达到风味最佳状态,但常常在次年的2月份以后会发生返青现象,即果皮颜色部分变青,导致采收时着色不均,单个果实往往呈现黄绿相间的斑驳状。本研究以卡特夏橙为实验材料,从生理生化和转录水平研究了卡特夏橙果实成熟过程中果皮色泽变化的规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夏橙果实成熟发育过程中的表型变化。利用电镜观察有色层质体发育情况,结果显示随着果皮发育,有色层质体经历了从叶绿体向有色体再向叶绿体转变的过程。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色素含量,检测结果表明花后265天(DAF)时果皮的总叶绿素、叶绿素a、叶绿素b的含量降到最低,而总类胡萝卜素的含量达到最大值;265DAF之后,叶绿素的含量逐渐上升,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显着下降。在成熟发育过程中,果实有色层的色差指数与果肉的成熟度不一致。综合以上结果,本研究将夏橙果皮成熟发育分为两个阶段:退绿阶段(Degreening)和返青阶段(Regreening)。2.夏橙果实成熟发育过程中的有色层初生代谢物的检测。退绿阶段,氨基酸、有机酸含量下降,糖含量上升;返青阶段,氨基酸、有机酸含量增加,糖含量下降。主要的氨基酸和有机酸分别是天冬氨酸和丁酸、苏糖酸、苹果酸、琥珀酸,主要的糖类是果糖、葡萄糖和蔗糖。以上结果表明蔗糖和还原性糖与促进脱绿和抑制返青密切相关,而有机酸和氨基酸的作用可能正好相反。3.夏橙果实发育过程中的叶绿素代谢相关基因的定量分析。退绿阶段,叶绿素合成上游基因(HEMA、GSA、HEMC、HEME1/2、HEMG1)的表达量增加,但叶绿素合成下游基因(CHLI1/2、CHLD、CRD1、PORB/C)的表达量显着下降,到返青阶段,叶绿素合成下游基因的表达量开始显着上升。另外,调节叶绿素a、b之间比例的基因CAO在发育前期处于较低水平,到返青阶段显着升高,且返青阶段的大部分叶绿素降解相关基因表达量增加。以上结果表明在返青阶段叶绿素的合成与降解均存在且处于活跃状态,且返青阶段叶绿体的形成可能与叶绿素a、b之间的转化有关。4.夏橙果实发育过程中的类胡萝卜素代谢相关基因的定量分析。在退绿阶段类胡萝卜素合成限速基因PSY上调表达,类胡萝卜素合成相关基因(HDS、PDS、LCY、HYD、ZEP、NCED2/3、CCD1/4a/4b)均上调表达;而在返青阶段,类胡萝卜素合成限速基因PSY下调表达,类胡萝卜素代谢相关基因(NCED2/3、CCD1/4a/4b、ZEP、HYD、HDR)下调表达。以上结果表明在退绿阶段,类胡萝卜素合成相关基因的上调表达导致类胡萝卜素的大量积累,到返青阶段,类胡萝卜素合成关键基因PSY下调表达、类胡萝卜素降解相关基因的上调表达导致类胡萝卜素含量下降。(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周洲[7](2015)在《温度和光照对巨峰葡萄果皮色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据《Scientia Horticulturae》的一篇研究报道(http://dx.doi.org/10.1016/j.scienta.2015.06.042),来自日本福冈农业和林业研究中心的Ryo Shinomiya等人研究了升温和光照增强(全球变暖的特征)对巨峰鲜食葡萄果皮色泽的影响。研究人员检测了24℃、27℃和30℃下伴随太阳照射或遮阴环境下成熟期果实果皮色泽、花青素积累、脱落酸(ABA)含量和花青素合成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24℃下伴随阳光照(本文来源于《中国果业信息》期刊2015年09期)

周晋宇[8](2015)在《西瓜黄皮突变体果皮色泽相关的SSHcDNA文库的构建及相关基因初步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西瓜是当今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已逐步成为我国具有较大经济增长空间,并且拥有强大的竞争力的重要园艺作物[1]。西瓜的品质包括营养、风味及外观的品质,其中,外观的品质又包括大小、皮色、果实形状等等。以前,果皮的图案和颜色大家都不太重视,对这方面的要求不高,但是,随着消费市场和人们需求的改观,不同皮色西瓜的育种成为了西瓜育种的目标之一。当今社会,西瓜的果皮颜色成为最重要的商品特性之一,所以,西瓜的质量、产量以及外观对于提高西瓜的商品质量与品种结构都有很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象是西瓜黄皮突变型、绿皮野生型两种材料。其中以黄色果皮为实验组(tester),绿色果皮作为对照组(driver),运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SSH),获得正向差异表达的cDNA,并且构建西瓜果实成熟期果皮色泽相关的SSH cDNA文库。从文库中挑选110个克隆进行测序,验证文库构建质量。本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构建SSH-cDNA文库、Nothern杂交分析、进行PT-PCR的前提就是从植物组织中要提取出搞质量的总RNA。在SSH的实验过程中,高质量的RNA是能否获得完整的、长片段cDNA的前提,也是关键。本研究利用Plant RNAzol提取总RNA,并且质量较好,28S:18S接近2:1,没有DNA污染。2.利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成功构建SSH cDNA文库,克隆转化后通过菌液PCR扩增,选择cDNA插入片段在200~1000bp,说明转化率高,PCR特异性较好。3.从文库中挑选110个序列进行测序,得到了104条合格的EST序列,同源序列中91条序列与已知功能基因有同源性。这91条序列在ncbi的nr数据库进行blastn分析,大多数是编码酪氨酸激酶、虫漆酶、ATP合成酶、脂肪酸酰安水解酶、过氧化物酶、琥珀酸精氨酸合成酶、泛素结合酶、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纤维素合成酶、半乳糖甘转移酶、溶酶体β葡糖苷酶、咖啡酸3-O-甲基转移酶、植物生长素受体因子、酸性磷酸酶等,这为研究西瓜果皮色泽相关的基因差异表达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杨侃侃[9](2015)在《基于RNA-seq技术对西瓜果皮色泽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西瓜(Citrullus lanatus),属葫芦科西瓜属一年生蔓性草本植物,原产于非洲。西瓜是世界上重要的水果之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西瓜品质要求也越高。西瓜品质包括外观、口感及营养等。西瓜果皮的色泽是西瓜果实的品质评价以及种质改良的重要经济性状,是现代社会人们在西瓜消费中参考的重要商品特性,因此,优质、高产和外观美丽的西瓜新品种有利于西瓜品种结构的丰富和商品质量的提高,同时也对西瓜的商品性具有很大的影响。本试验从西瓜黄皮突变型材料、绿皮野生型材料的果实座果期、膨大期及成熟期6份样品中提取果皮色泽相关基因,运用转录组测序技术研究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基于转录组测序数据,我们进行了转录组文库的评估、基因的分析、各个时期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结论如下:(1)经过电泳检测、微量紫外分光光度计定量检测获得了符合建库标准的西瓜果皮总RNA。使用Qubit2.0、Aglient2100对文库的浓度和插入片段大小进行检测,用qPCR方法对文库的有效浓度进行准确定量,检测和定量确定文库质量合格。6份样品转录组测序完成之后,除去其中接头序列及低质量Reads共获得34.27Gb Clean Data,且各样品Clean Data均达到4.67Gb,Q30碱基比均在86.85%及以上,转录组测序数据质量较好。将各样品的Clean Reads与制定的参考基因组进行序列对比,其比对效率为83.75%到88.11%不等,该转录组数据能够满足信息分析的需求及后期数据分析的可靠性,结果比较理想。(2)基于参考基因组序列比对结果,进行了可变剪接预测分析,对10550个基因结构进行了基因结构优化分析,共发现基因958个,其中有678个已有功能注释。(3)在同一时期不同颜色的差异表达基因COG功能分类中,通用功能预测,转录,复制、重组和修复,氨基酸转运和代谢,碳水化合物的运输和代谢这五种功能的基因数量较多,其中核结构、细胞运动、细胞外结构在叁个时期的对比中均无对应的差异表达基因。GO注释中,主要是注释到细胞组成部分中的细胞外基质的组成部分、外区部分、外区、细胞外基质,分子功能部分中的核酸结合的转录因子的活性、电子载体活动,生物过程部分中的发育、多生物过程、细胞外基质、蛋白结合的转录因子的活性等功能。KEGG注释中,主要集中注释到环境信息处理的植物激素信号转导、代谢部分中的苯丙合成、代谢部分中的光合作用、代谢部分中的淀粉和蔗糖代谢这几个通路中。(4)同种颜色不同时期差异表达基因在COG功能分类中,差异表达基因主要为通用功能预测,转录,复制、重组和修复,碳水化合物的运输和代谢,信号转导机制等基因,而核结构、细胞运动、细胞外结构等在COG功能分类中并无对应的基因。G O注释中,主要几种表现在细胞组分的细胞外基质的组成部分和细胞部分,分子功能的蛋白标签和转录因子活性,生物学过程中的细胞杀伤和多生物过程。KEGG注释中,主要集中注释在环境信息处理部分中的植物激素信号转导、代谢部分中的淀粉和蔗糖代谢、代谢部分的光合作用、代谢部分中的苯丙合成、遗传信息处理部分中的核糖体、代谢部分中的苯丙氨酸代谢。(5)基于TopHat2比对打分大于等于50;单碱基错配位点间隔不小于5个碱基;变体识别质量值不低于20;序列测序深度,不低于5x且不高于100x的SNP筛选条件,T01、T02、T03、T04、T05、T06分别获得了13853个、15617个、14163个、12155个、15108个、18297个可靠的SNP位点。6个样品转录组的SNP分析,在T01中有13852个可靠的SNP位点,在T02中有15617个可靠的SNP位点,在T03中有14163个可靠的SNP位点,在T04中有12155个可靠的SNP位点,在T05中有15108个可靠的SNP位点,在T06中有18279个可靠的SNP位点。(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刘洋[10](2015)在《采收期、贮藏方式和温度对‘纽荷尔’脐橙贮藏果皮色泽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赣南‘纽荷尔’脐橙为试验材料,探讨了不同采收期、贮藏温度和贮藏方式对脐橙果实在贮藏过程中色泽变化的影响,同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分析了果皮转色过程中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主要结果如下:1、采收期对果实贮藏期间色泽有显着性影响。在整个贮藏期间,采收期Ⅰ果实CCI最小,采收期Ⅱ果实次之,采收期Ⅲ果实CCI最大,果皮色泽明显优于其他两个采收期。采收期Ⅲ果实的紫黄质和(9Z)-紫黄质的积累量大于其他两个采收期,果实色泽最佳。通过相关性分析,采收期Ⅰ和采收期Ⅱ果实CCI与紫黄质和(9Z)-紫黄质存在显着线性相关,而采收期Ⅲ果实CCI与(9Z)-紫黄质没有相关性。2、叁个贮藏温度(5℃、10℃、15℃)条件下脐橙果皮色泽变化的实验结果表明:5℃贮藏下果实CCI变化不显着,在整个贮藏期间果皮颜色是较为稳定的黄色;10℃和15℃贮藏果实CCI逐渐上升,至贮藏120 d无显着差异,表明果实能正常转色。通过相关性分析,在5℃和10℃贮藏条件下果实紫黄质和(9Z)-紫黄质与CCI极显着相关,在15℃贮藏条件下,只有(9Z)-紫黄质和CCI之间存在极显着性相关。3、在普通通风库、自然水冷库和机械冷库叁种贮藏方式下,果实CCI存在显着性差异,机械冷库果实色泽变化不明显,在自然水冷库条件下果皮呈现橙红色。橙色成分之和(紫黄质+β-胡萝卜素+β-隐黄质)与黄色成分之和((9Z)-紫黄质+玉米黄素+叶黄素)的比值以机械冷库果实最低,说明冷藏果实果皮颜色黄色最深,此结果与a*/b*值一致。普通通风库与冷库条件下CCI与紫黄质和(9Z)-紫黄质存在显着线性相关,在自然水冷库条件下,CCI与(9Z)-紫黄质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果皮色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脆蜜’、‘高朗1号’和‘桃蜜’等3个毛叶枣品种为试材,对七成熟、九成熟和完熟等成熟度果皮的色泽指标进行测定,分析品种间的差异性。完熟时,‘高朗1号’果皮色差参数L*和H°值最低,a*和b*值最高,即果皮明亮度和综合色度最低、果皮色泽的红黄成分最高,绿色成分最低;‘脆蜜’和‘高朗1号’的果皮色泽无显着性差异、相似度大;‘桃蜜’的综合色度最高、果皮色泽最青。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果皮色泽论文参考文献

[1].苏美玲,周之珞,林林,李菊馨,黄桂香.不同套袋对叁红蜜柚果皮色泽及果实品质的影响试验[J].农业研究与应用.2019

[2].许玲,魏秀清,章希娟,许家辉.3个毛叶枣品种的果皮色泽差异研究[J].东南园艺.2017

[3].孟蕊.苹果果皮色泽遗传特性及花青苷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4].殷婷婷.浅黄椪柑和普通椪柑果实品质比较及果皮色泽差异机制[D].浙江大学.2017

[5].宋成秀,张修德,宋成香,宗泽冉,张利义.苹果果实发育期果皮色泽与色素变化及其相关性分析[J].中国南方果树.2016

[6].王丹.夏橙果实成熟过程中果皮色泽变化的规律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6

[7].周洲.温度和光照对巨峰葡萄果皮色泽的影响[J].中国果业信息.2015

[8].周晋宇.西瓜黄皮突变体果皮色泽相关的SSHcDNA文库的构建及相关基因初步筛选[D].江西农业大学.2015

[9].杨侃侃.基于RNA-seq技术对西瓜果皮色泽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D].江西农业大学.2015

[10].刘洋.采收期、贮藏方式和温度对‘纽荷尔’脐橙贮藏果皮色泽影响的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5

标签:;  ;  ;  ;  

果皮色泽论文-苏美玲,周之珞,林林,李菊馨,黄桂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