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散文精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周作人,忒奥克里托斯,小诗运动,《古诗今译》
散文精神论文文献综述
顾伟良[1](2019)在《反时代的考察:一场被忘却了的小诗运动的夭折(上)——从写生文、《古诗今译》等谈周作人的散文精神》一文中研究指出前言20世纪20年代初期,中国新文坛流行的新诗有一场小诗运动(1921—1923)。小诗运动主要模仿日本俳句形式、希腊小诗等,周作人发表了有关俳谐文学的评论和介绍文章。由郭沫若、成仿吾为首的创作社成员提出了"革命文学"的口号,在文坛上掀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艺运动。面对文坛风波,周作人对于文艺与社会的调和有了新的看法和思想转变。小诗运动挫折大致有叁方面的原因:一是革命文学运动的高涨,二是对俳文的偏见,叁是起因于中国文学与日本俳谐文学在(本文来源于《绍兴鲁迅研究》期刊2019年00期)
刘云春,赵丽苹[2](2015)在《论史铁生散文精神之“大”》一文中研究指出史铁生是当代文坛颇受关注的散文家之一,他的残疾经历和独特视觉使他的散文呈现出理性思辨的哲理风格,为散文创作注入了崭新的内容。他的散文对残疾、生死、命运、生命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深刻而独到的思索,使其散文的精神内容超越小我情感的抒发,因而具有了哲理与宗教色彩。他提出了残疾情结,探讨了生死迷惘和命运纠葛等存在主义话题,努力在散文中直接探讨生命意义。他的散文用感性的文字指引着读者去思索形而上生命问题。史铁生散文精神的"大"的内涵使其散文在当代消费语境中独具一格。本文从散文精神内涵、艺术特征等几个方面探讨史铁生散文创作艺术,并将史铁生散文归为真正的"大散文"范畴。(本文来源于《绵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7期)
周红莉[3](2014)在《知识分子精神与散文精神的逻辑关联——以1976年以来的当代散文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精神是个哲学术语。黑格尔在《精神哲学》中提出人本质上是"思考自己",是独立的具有自我意识和自决自由的精神实体,人即精神、精神即人;维吉尔在《埃涅阿斯纪》第6章中有"精神激活主体"说,指向人的自我的统觉;存在主义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连21世纪的经济学着作《博弈圣经》对精神都有这样的陈述:"我们把主体的瘾魂,用气质自由合成的唯一个性,看成精神。"这些关于精神的言说,均同一地指向以人为存在元素的主体、自由、个性、(本文来源于《文艺评论》期刊2014年09期)
马力[4](2014)在《阿来的“精神原乡”:未定点及其填充——对阿来小说与散文精神内涵的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人类各民族的精神体系中,"精神原乡"只是其中的一个未定点。倘若我们把中华民族的精神原乡视作一个由无数个未定点组成的系统,那么阿来寻找的藏民族的精神原乡是其中的未定点之一。说它是未定点,是因为无论对于阿来而言,还是对于他文本的阐释者来说,它都不可能有终极答案,尤其是阿来把他的所想所思所悟付诸文学表达之后,就成为阐释不尽的文本。但是这并不妨碍一代又一代的读者通过阐释去填充这个未定点,因为唯有如此,人们才能不断逼近精神原乡的内核,推进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本文力图通过寻找阿(本文来源于《阿来研究》期刊2014年01期)
萧晓阳,向永红[5](2013)在《中国近现代散文精神之嬗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近代散文在向现代演进的过程中呈现出了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桐城古文在由雅言向俗语的转变中,道德法则被逻辑顺序所取代;在逻辑文中,古文逐渐被俗语取代,欧化的古文渐趋通俗化;当白话成为新的主流书写范式时,带有古意的俗语逐渐退出文坛,摹写现象的逻辑文逐渐向营造意境的散文演进。近现代散文中道德法则的衰微、逻辑政论的兴起与艺术意境的呈现,标志着中国古典散文的终结与现代散文的兴起。(本文来源于《衡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罗成嫔[6](2012)在《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诸子百家散文精神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选有诸子百家不少的名篇作品,诸子百家的文化精神值得借鉴和提倡。(本文来源于《新课程(教育学术)》期刊2012年03期)
徐慧琴[7](2012)在《试论游记散文精神主体性的追求》一文中研究指出初读20世纪游记散文,似乎多为山水多为情趣,少了一分寄托,多了一分休闲。细读之下却不尽然。本文重在阐释游记散文所体现出的一种深度追求,对社会人生与宇宙万物的深度关怀和深切体验,抒发内心的真情实感,表露充满个性色彩的人格风范的特点。(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2年09期)
白云霞[8](2012)在《抒写生命之痛——略论张立勤的散文精神》一文中研究指出张立勤曾生过一场大病,这场大病几乎夺去她的生命,极大地影响了张立勤之后的生活和她的散文创作。所以,张立勤的散文为我们展现的就是个体生命遭遇疾病后与死亡进行的心理较量,从惊恐无助、逃避、拒斥到直视痛苦,承受痛苦,直至自我解救的真实的心理感受与心理(本文来源于《长城》期刊2012年02期)
余新明[9](2011)在《鲁迅小说的散文精神——论鲁迅小说中的一种文体越界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尽管小说与散文都有各自的文体规定性,但在鲁迅小说中存在非常明显的由小说文体向散文文体进行"越界"的现象,体现出一种鲜明的散文精神。向散文越界于鲁迅来说是一种非常"自觉"的行为,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他从西方小说那里得到启发,另一方面是因为他身上深厚的中国古典散文积累。具体来说,鲁迅小说在"情真"、"意丰"、"言杂"叁个方面表现出向散文回归与交融的趋势,它们带来了鲁迅小说突出的抒情性、复调性和丰富性等特征。其结果,就是产生了现代新型短篇小说——散文化小说。(本文来源于《湖北社会科学》期刊2011年08期)
张国龙[10](2011)在《论20世纪90年代中国散文精神守望的得失》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90年代,随社会体制转型,中国进入商品经济时代。文学史称其为"后新时期"。新时期文坛的恢弘之音在以商品化为表征的"后新时期"式微是不争的事实,走下圣坛的文学在寂寞中退守边缘。然而,自文学回归以来一直保持沉默的散文却在20世纪90年代异军突起,一浪高过一浪的"散文热"成为文坛的炫目风景,阅读和写作散文甚至成为一种时尚。由此,不少论者称20世纪90年代是"散文的时代"。(本文来源于《文艺评论》期刊2011年05期)
散文精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史铁生是当代文坛颇受关注的散文家之一,他的残疾经历和独特视觉使他的散文呈现出理性思辨的哲理风格,为散文创作注入了崭新的内容。他的散文对残疾、生死、命运、生命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深刻而独到的思索,使其散文的精神内容超越小我情感的抒发,因而具有了哲理与宗教色彩。他提出了残疾情结,探讨了生死迷惘和命运纠葛等存在主义话题,努力在散文中直接探讨生命意义。他的散文用感性的文字指引着读者去思索形而上生命问题。史铁生散文精神的"大"的内涵使其散文在当代消费语境中独具一格。本文从散文精神内涵、艺术特征等几个方面探讨史铁生散文创作艺术,并将史铁生散文归为真正的"大散文"范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散文精神论文参考文献
[1].顾伟良.反时代的考察:一场被忘却了的小诗运动的夭折(上)——从写生文、《古诗今译》等谈周作人的散文精神[J].绍兴鲁迅研究.2019
[2].刘云春,赵丽苹.论史铁生散文精神之“大”[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
[3].周红莉.知识分子精神与散文精神的逻辑关联——以1976年以来的当代散文为例[J].文艺评论.2014
[4].马力.阿来的“精神原乡”:未定点及其填充——对阿来小说与散文精神内涵的阐释[J].阿来研究.2014
[5].萧晓阳,向永红.中国近现代散文精神之嬗变[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
[6].罗成嫔.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诸子百家散文精神初探[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2
[7].徐慧琴.试论游记散文精神主体性的追求[J].名作欣赏.2012
[8].白云霞.抒写生命之痛——略论张立勤的散文精神[J].长城.2012
[9].余新明.鲁迅小说的散文精神——论鲁迅小说中的一种文体越界现象[J].湖北社会科学.2011
[10].张国龙.论20世纪90年代中国散文精神守望的得失[J].文艺评论.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