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小汽车交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城公共交通,出行链,出行时耗,出行速度
小汽车交通论文文献综述
郭旭健,林航飞,顾啸涛[1](2019)在《公共交通与小汽车出行特征差异研究——以深圳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受出行链复杂程度差异的影响,同样的起、终点条件下,采用小汽车和公共交通的出行时间和出行速度必然会存在较大差异。提升公共交通相对于小汽车的竞争力,必须要关注两者之间在出行特征上的差别。以出行链为基础,通过网络地图采集的深圳市相关数据,统计了常规公交与小汽车在平峰和晚高峰时段的平均出行时耗比,并分析了速度及路径对时耗的影响程度。最后在城市空间层面上,研究了两种方式在对外联系的时耗分布上表现出的空间差异。(本文来源于《品质交通与协同共治——2019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0-16)
王晓全,邵春福,尹超英,董春娇[2](2019)在《考虑交通小区相关性的小汽车拥有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分析建成环境对家庭小汽车拥有的影响,考虑交通小区间的空间相关性,分别基于0-1邻接矩阵、共同边界邻接矩阵及质心空间距离矩阵构建了层次Bayesian模型,并与不考虑空间相关性的模型结果进行了对比.基于长春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结果表明:交通小区间的空间相关性显着存在;以不考虑空间相关性的模型作为对比,基于公共边界邻接矩阵的层次Bayesian模型拟合效果最优;在控制家庭层面社会经济变量后,居住密度、土地利用混合度、交叉口密度及公共交通站点密度均对家庭小汽车拥有具有显着的负向效应,表明通过优化城市建成环境策略可有效抑制小汽车拥有量的增长.(本文来源于《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期刊2019年04期)
徐兴东[3](2019)在《摇号竞价配置比例为1∶3兼顾效率公平》一文中研究指出6月2日,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发布通知,调整深圳市2019年至2020年小汽车调控增量指标配置额度,每年增加投放普通小汽车增量指标4万个。每年4万个指标中,1万个采取摇号方式配置,3万个采取竞价方式配置。针对市民提出的若干疑问,6月3日,深圳市交通运输局进一(本文来源于《深圳特区报》期刊2019-06-04)
彭建[4](2018)在《基于交通承载力评估的深圳大梅沙景区小汽车交通组织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契合景区客流出行特征,量化评估景区小汽车最大承载能力,精细化组织小汽车出行是破解旅游旺季景区交通拥堵的有效手段。以深圳市大梅沙景区为例,通过识别高峰游客出行特征,剖析交通拥堵核心原因,定量化评价景区交通系统最大承载力,从交通设施短板完善、交通需求预约调控、交通信息智慧诱导等方面入手,探索景区小汽车出游合理的组织模式,平衡景区发展对便捷交通出行需求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创新驱动与智慧发展——2018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10-17)
张彭,雷方舒,朱珊,朱广宇[5](2018)在《新能源小汽车的发展对交通拥堵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填补新能源小汽车对交通拥堵影响定量分析的研究空白,同时满足交通需求管理政策调整的现实需求,提出了一种新的模型仿真方法。首先,从资源占用的角度对出行进行定义,并建立需求的多维联合分布;其次,将需求代入系统级路网模型仿真新能源小汽车保有量增加对路网均速的影响,并将分析结果与增加同等规模燃油车的影响进行对比;最后对北京市延续实施现行摇号政策的效果进行预测。结果显示,同样增量的新能源小汽车对拥堵的影响显着大于燃油车,在高峰时段和全天对路网均速影响程度之比分别大于1.2和1.9;其他条件相对固定的前提下,北京市2.3年后普通工作日的拥堵状态将等同于当前尾号4、9限行日的拥堵状态。这一研究成果为精准化、定制化的需求管理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交通运输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6](2018)在《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员会 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关于重新发布《深圳市小汽车增量调控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一文中研究指出深交规[2018]1号各有关单位:根据《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员会深圳市公安交警局关于优化申请小汽车更新指标办理条件的通知》(深交[2017]314号)、《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员会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深圳市人居环境委员会深圳市公安交警局关于2016年新能源小汽车增量指标配置有关事项的通知》(深交[2016]241号)规定,市交通运输委会同相关部门对《深圳市小汽车增量调控管理实施细则》(深交规[2015]1号)作了修订。现将修订后的《深圳市小汽车增量调控管理实施细则》予以发布,请遵照执行。(本文来源于《深圳市人民政府公报》期刊2018年04期)
[7](2017)在《吉林大学分营暨汽车科技专题营:“小汽车·大梦想”未来交通工具创意大赛》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青少年高校科学营吉林大学分营暨汽车科技专题营共有来自吉林省、辽宁省、黑龙江省、河北省、陕西省的230名高中生参与活动。7天的科学营活动中,学校设计了内容充实的研习课程和实践活动,同学们聆听了关于汽车构造、设计知识的专业讲座;参观了吉林大学光电子国家重点实验室、汽车风洞实验室、科技馆,还参观了一汽集团生产线和汽车博览会;动手参与了汽车设计、组装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其中,"小汽车·大梦想"未来交通工具创意大赛是一项集科学性、创新性、观赏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特色营队活动。(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教育》期刊2017年12期)
菅美英[8](2017)在《未来老年人对小汽车的依赖性及其对交通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发展,老年人的出行行为已悄然发生了变化。西方发达国家研究成果显示,相较于上一代老年人,当前老年人的出行活动越来越依赖于私人小汽车。而随着老年驾驶员的增加,道路交通安全形势日渐严峻,已成为相关部门和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正处于城市化、机动化快速发展的初期阶段,当前老年人的出行方式以步行为主,小汽车出行所占的比例非常低。而随着机动化的进一步发展,可以预见未来老年人的出行行为势必有所改变。因此,基于我国老龄化和机动化进程的继续推进,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未来老年人对小汽车的依赖性及相应的影响因素,量化分析老年人的驾驶行为对道路交通的影响。未来老年人对小汽车的依赖性研究,基于当前中青年人群对老年后的出行意向调查数据,建立了未来老年人保有小汽车的Ordered Logit模型和购物出行方式选择的MNL模型,对未来老年人保有小汽车的行为和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未来老年人保有和使用小汽车出行的比例会大幅增加,年龄、性别及偏好等因素对未来老年人的出行方式选择产生显着性影响。我国老年驾驶员的驾驶行为特征研究,借助于驾驶模拟实验平台,采集老年驾驶员与年轻驾驶员在城市快速路/主干路上的驾驶行为数据,通过差异性分析发现,老年驾驶员与年轻驾驶员在车头间距均值、车头间距标准差、速度标准差、反应时间等方面均存在显着性差异。老年驾驶员的驾驶行为对道路交通流的影响研究,采用计算机仿真技术,量化分析了老年驾驶员对道路交通效率和交通安全的影响。基于驾驶模拟实验数据,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老年驾驶员和年轻驾驶员跟驰模型,仿真结果显示老年驾驶员的增加会导致跟随车队的队长增加,速度的变化幅度增大,车队恢复到稳定跟驰状态的时间延长。结合元胞自动机模型和交通流理论,建立考虑老年驾驶员特性的双车道交通流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老年驾驶员的驾驶行为对道路通行能力、交通流的稳定性和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均产生严重影响。论文探讨了未来老年人的出行需求及相应的影响因素,为老龄化社会下交通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建立了考虑老年驾驶员特性的交通流仿真模型,为老龄化背景下交通措施的效果评价提供了理论方法。(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17-12-01)
王坤[9](2017)在《公共交通系统优化对小汽车用户的吸引效果量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与科技的日新月异,居民的出行目的多样化,使得出行范围愈加广泛,出行结构也愈加复杂。在多种出行目的当中,通勤是城市居民最重要的出行方式。相对于其他目的出行而言,通勤出行在时间和空间方面限制较大,所以,许多城市都在考虑实施“交通优先”政策,大力开展公共交通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引导小汽车使用者转移至乘坐公共交通通勤。在以往的研究中,主要通过离散选择模型分析出行者的出行方式选择,并未考虑到影响因素的分布类型和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而Mixed Logit模型与结构方程(SEM)可以克服以上缺陷。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创新点。然后,分别从小汽车和公共交通两方面介绍城市居民通勤出行的特征。从公交系统优化基础上,深入分析公交系统优化后对小汽车用户出行转移至公共交通的吸引量化效果。使用SP+RP融合调查方法设计问卷获取数据,并构建了Binary Logit与Mixed Logit离散模型;再通过SEM提取相关的个人属性和交通特性等参数构建模型,分析个人属性与公交和小汽车出行特征的影响关系,从而探索因素关系对公共交通出行意愿的影响方向和程度。离散选择模型结论得出,BL模型中出行者愿意额外支付0.12元来减少1分钟的出行时间,并愿意花费0.27元减少0.1公里步行距离。ML模型得到出行者愿意支付0.18元来减少一分钟的出行时间,并得到时间与费用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其中,通勤者对出行费用、出行时间和换乘次数都比较敏感,弹性值较高,所以适当降低出行费用、延长公交线路长度,提高发车频率、减少步行距离都会吸引出行者转移至公共交通,根据模型对比发现ML模型更符合实际。而SEM结果表明通勤者的私家车出行满意程度对公共交通的转移意愿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当私家车费用、出行时间和找空车位时间增加,以及公共交通减少步行距离、降低乘车时间和换乘次数都会增加公共交通的吸引力,这为城市交通管理部门制定引导居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具有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7-05-01)
李振宇,李超,廖凯[10](2016)在《小汽车交通低碳化发展趋势与减排潜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由于我国小汽车数量快速增长和高强度使用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城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快速增加等突出问题,未来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本文首先梳理了我国小汽车交通现行的主要政策,分析了其实施效果,结合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提出了未来小汽车交通发展的5大趋势:共享化、智能化、低碳化、调控化和规范化。然后,设定了基准、低碳和强化低碳3种发展情景,利用LEAP模型对2010年至2030年我国小汽车交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了量化,明确其发展趋势,并分析了到2020年和2030年我国小汽车交通的节能减排潜力以及不同措施对碳减排的贡献比例,对提升我国小汽车交通的管理水平和制订小汽车交通的发展决策提供有益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能源》期刊2016年09期)
小汽车交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分析建成环境对家庭小汽车拥有的影响,考虑交通小区间的空间相关性,分别基于0-1邻接矩阵、共同边界邻接矩阵及质心空间距离矩阵构建了层次Bayesian模型,并与不考虑空间相关性的模型结果进行了对比.基于长春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结果表明:交通小区间的空间相关性显着存在;以不考虑空间相关性的模型作为对比,基于公共边界邻接矩阵的层次Bayesian模型拟合效果最优;在控制家庭层面社会经济变量后,居住密度、土地利用混合度、交叉口密度及公共交通站点密度均对家庭小汽车拥有具有显着的负向效应,表明通过优化城市建成环境策略可有效抑制小汽车拥有量的增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汽车交通论文参考文献
[1].郭旭健,林航飞,顾啸涛.公共交通与小汽车出行特征差异研究——以深圳为例[C].品质交通与协同共治——2019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论文集.2019
[2].王晓全,邵春福,尹超英,董春娇.考虑交通小区相关性的小汽车拥有行为研究[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9
[3].徐兴东.摇号竞价配置比例为1∶3兼顾效率公平[N].深圳特区报.2019
[4].彭建.基于交通承载力评估的深圳大梅沙景区小汽车交通组织策略研究[C].创新驱动与智慧发展——2018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论文集.2018
[5].张彭,雷方舒,朱珊,朱广宇.新能源小汽车的发展对交通拥堵的影响[J].交通运输研究.2018
[6]..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员会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关于重新发布《深圳市小汽车增量调控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J].深圳市人民政府公报.2018
[7]..吉林大学分营暨汽车科技专题营:“小汽车·大梦想”未来交通工具创意大赛[J].中国科技教育.2017
[8].菅美英.未来老年人对小汽车的依赖性及其对交通的影响分析[D].清华大学.2017
[9].王坤.公共交通系统优化对小汽车用户的吸引效果量化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7
[10].李振宇,李超,廖凯.小汽车交通低碳化发展趋势与减排潜力分析[J].中国能源.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