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氮素固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粪,堆肥,氮素损失,化学物质
氮素固持论文文献综述
郜斌斌,王选,常瑞雪,陈清[1](2018)在《黏土矿物和化学添加剂对牛粪堆肥过程氮素固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对比分析在等质量添加下,不同化学和黏土矿物添加剂对氮素保存能力的差异,以鲜牛粪为主料,玉米秸秆为辅料,分别添加质量分数2.5%的化学物质(氧化钙、氧化镁、硫酸亚铁、明矾)或黏土矿物(蛭石、沸石、麦饭石、膨润土)作为添加剂进行为期35 d的堆肥试验,研究其对堆肥过程氮素损失和理化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各处理在50℃以上的高温期持续了10 d以上,达到粪便无害化标准(GB 7959-2012)。和对照相比,添加氧化钙和氧化镁未对氨挥发和总氮损失产生明显影响,添加硫酸亚铁和明矾分别降低氨挥发43.7%、30.0%和总氮损失33.8%、26.5%;添加蛭石、沸石、麦饭石和膨润土分别降低氨挥发24.4%、29.9%、7.1%和20.1%,降低总氮损失15.4%、22.9%、2.2%和13.4%。所有添加剂均未对堆肥过程EC值变化产生明显影响,添加氧化镁明显提高了堆体pH值,堆肥结束时pH值为9.36,使堆肥未达到基本腐熟水平(发芽率指数GI>50%),其他处理对pH值影响较小,且可以达到基本腐熟。综上,硫酸亚铁和明矾对氮素保存的效果优于黏土矿物,但黏土矿物价格低廉,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需求选择添加剂类别。(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20期)
盖霞普[2](2015)在《生物炭对土壤氮素固持转化影响的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氮(N)素是作物生长和产量提高的最重要营养元素,然而,大量施用氮肥可引起地表水及地下水等严重的环境问题,影响着农田土壤肥力和土壤环境质量。生物炭具有促进土壤氮固持、减少硝态氮(NO3--N)淋失等作用,然而生物炭对土壤氮素的固持转化机制还不确定。因此,研究生物炭对土壤氮素固持转化作用机制,成为提高农田氮素利用率、减少氮素流失量的迫切需要。本研究采用小麦秸秆、玉米秸秆、花生壳叁种原料在400℃、500℃、600℃、700℃热解温度下制备得到不同类型生物炭,研究了制备原料、热解温度对生物炭产率、元素含量、灰分含量、pH值、阳离子交换量(CEC)及比表面积等特征的影响。同时,利用吸附试验、土柱淋溶模拟试验以及室内培养试验,研究生物炭对无机氮素的吸附能力、对土壤NO3--N固持转化规律的影响以及对土壤微生物学特征的影响等,深入探讨生物炭对农田土壤氮素的固持转化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制备原料、热解温度显着影响生物炭理化性质。随着热解温度从400℃升高至700℃,生物炭产率及元素氮、氢、氧含量均逐渐降低,而生物炭灰分含量、p H值及碳元素含量则表现为逐渐升高;同时,玉米秸秆生物炭电导率、阳离子交换量(CEC)远远高于小麦秸秆生物炭和花生壳生物炭,但是比表面积却低于后两者。(2)各种类型生物炭均能够吸附水溶液中铵态氮(NH4+-N),吸附特征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生物炭吸附能力由大到小表现为玉米秸秆生物炭>花生壳生物炭>小麦秸秆生物炭,且叁种原料制备的生物炭均表现为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对NH4+-N吸附量下降,在50 mg NH4+L-1溶液中,玉米秸秆生物炭能够吸附2.3 mg NH4+-N g-1;但是,本论文制备的生物炭均不具备吸附水溶液中NO3--N的能力,甚至在高浓度条件下(>300 mg NO3-L-1)向溶液中释放NO3--N。(3)生物炭能够有效地增加土壤的持水能力、提高微生物量含量,促进土壤氮固持能力。淋溶实验过程中,与对照相比,添加2%、4%、8%比例的生物炭处理的土柱累积淋溶液体积分别减少了7.0%、12.0%、19.2%,NO3--N累积淋失的纯N量分别为49.1、44.1、38.4 mg,NO3--N累积淋失量分别减少了14.9%、23.5%、33.3%,增加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分别为7.1%-21.0%、18.7%-51.8%。(4)生物炭对不同类型土壤生化性质及微生物学特征影响差异显着。对于土壤pH值,生物炭能够显着提高红壤pH值,添加4%比例的生物炭提高土壤pH值达17.2%,而对黑土影响不明显,增加比例仅为2.7%;对于土壤有机质含量,添加1%、2%、4%比例的生物炭能够显着提高红壤、黑土有机质含量,分别为4.0%-85.4%、17.8%-58.4%;对于土壤可溶性碳含量,生物炭降低红壤可溶性碳含量为34.0-154.5 mg kg-1,提高黑土中可溶性碳含量分别为5.7%-25.3%;对于土壤可溶性氮,添加1%、2%、4%比例的生物炭能够降低红壤、黑土中可溶性氮含量分别为7.8%-16.4%、21.1%-31.5%;对于土壤全氮,生物炭能够不同程度的提高红壤、黑土中的全氮含量;不同土壤类型对生物炭固持无机氮的反应差别迥异,添加生物炭对红壤中NH4+-N和NO3--N影响不显着,对黑土中NH4+-N影响不显着,但可降低NO3--N含量;对微生物碳氮含量而言,生物炭能够降低红壤中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提高黑土中微生物量碳含量,对培养末期微生物量氮含量影响不显着;生物炭能够抑制红壤中的呼吸速率,促进黑土的呼吸速率;添加生物炭抑制红壤中PLFA总量,提高黑土中PLFA总量。(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5-06-01)
梁斌,赵伟,杨学云,周建斌[3](2012)在《小麦—休闲单作制度下长期不同施肥对土壤氮素固持及供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通过田间微区试验,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法,研究了长期(19年)不施肥(No-F)、长期施用化肥(NPK)和长期有机肥配施化肥(MNPK)对小麦产量、氮素固持与供应、氮肥利用率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拔节期,MNPK土壤有15.3%所施入的氮肥被土壤微生物固持,显着高于NPK土壤(12.6%),从小麦拔节期到开花期,MNPK和NPK土壤中分别82%和69%被微生物固持的氮素重新释放出来供作物吸收利用。在No-F土壤中,小麦吸氮量和微生物对氮素固持量都较低,在施肥当季有超过30%所施入的氮肥被淋溶到20cm以下,氮肥利用率仅为20%。在NPK和MNPK土壤中氮素利用率分别为61%和65%。与NPK处理土壤相比,MNPK处理土壤显着提高小麦产量。可见长期有机肥配施化肥可较好协调土壤氮素的供应和作物需氮关系,从而提高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本文来源于《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中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2-08-20)
艾娜,周建斌,段敏[4](2009)在《不同有机碳源对施入土壤中不同形态氮素固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培养试验研究了供应不同有机碳源(小麦秸秆及葡萄糖)对施入土壤的不同形态氮素(铵态氮及硝态氮)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以难分解的小麦秸秆为碳源时,培养期间土壤微生物对施入的不同形态氮素的固持率较低,且微生物对铵态氮的固持率高于硝态氮。而以易降解的葡萄糖为碳源,土壤微生物对施入的不同形态外源氮的固持率较高,且对这两种形态氮素的固定能力几乎相当。如何采用施入不同性质的有机碳源来调节土壤氮素的固持与释放,以达到协调氮素供应,减少氮素损失,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09年06期)
彭佩钦,仇少君,刘强,吴金水,侯红波[5](2009)在《洞庭湖平原典型水稻土氮素固持动态及氮的残留形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洞庭湖平原2个典型水稻土(红黄泥和紫潮泥)为对象,采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淹水培养条件下稻草+硫铵配施(S+15NA)和单施硫铵(15NA)土壤微生物和粘土矿物对化肥氮的固定与释放及氮的残留形态.结果表明,淹水培养条件下BN(SMBN)总体变化趋势是在培养前期达到峰值,而后逐渐下降,最后趋于稳定.固定态铵在整个试验期间变化相对较小,但也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减少.淹水培养条件下,BN以原有BN为主.标记底物BN的比例红黄泥为0.30%~6.67%;紫潮泥为1.00%~3.47%.微生物同化的标记底物硫铵氮的比例红黄泥为0.15%~20.65%,紫潮泥为2.06%~15.93%;有机无机配施处理(S+15NA)均大于单施化肥(15NA),红黄泥S+15NA处理平均为6.78%,高于红黄泥15NA处理;紫潮泥S+15NA处理(10.78%)也高于紫潮泥15NA处理.粘土矿物对标记底物氮的固定率,红黄泥为2.48%~10.57%,紫潮泥为12.55%~30.04%.红黄泥S+15NA处理平均为7.14%,低于红黄泥15NA处理;紫潮泥S+15NA处理(21.53%)也低于紫潮泥15NA处理.淹水培养条件下底物硫铵氮的残留率均大于30%,有机无机配施处理提高了无机氮的残留率.红黄泥底物氮的残留形态主要为酸解有机氮(>72%),而紫潮泥以酸解有机氮(44.0%~53.2%)和固定态铵(35.2%~37.5%)为主,两种土壤底物氮矿质氮形态残留在10%~20%之间.研究表明土壤对外源无机氮的固定与释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施肥方式和土壤粘土矿物组成对该过程有重要影响.化肥和秸秆配合施用能增强微生物对无机氮的同化,降低土壤粘土矿物对无机氮的固持.有机无机配施处理在降低化肥氮损失的同时提高了酸不溶性氮态的残留率,降低了无机氮形态(固定态铵和矿质氮)的残留.(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09年04期)
艾娜,周建斌,杨学云,梁斌,段敏[6](2008)在《长期施肥及撂荒土壤对不同外源氮素固持及转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硝态氮及铵态氮是常用的氮肥种类,其施入土壤后的去向与作物氮素供应及土壤培肥有关,不同肥力土壤对施入的这些外源氮的固持与转化的影响有何不同值得关注。【方法】以黄土高原南部进行的17年长期定位试验不同处理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培养试验方法研究了灭菌与不灭菌条件下长期施用不同肥料及撂荒土壤对施入不同形态氮素固持及转化的影响。【结果】虽然供试的土壤由于长期施肥或撂荒土壤有机质及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存在明显的差别,但培养期间不同处理土壤对施入的外源硝态氮在土壤中的生物及非生物固持及转化过程无明显影响。而施入铵态氮后,不同处理土壤在培养第3天起微生物对外源铵态氮的固持已相当明显,培养结束后平均约有41%的铵态氮被土壤微生物固持,23%的铵态氮被非生物因素固持或发生挥发损失。【结论】长期不同施肥处理或撂荒土壤对外源铵态氮的非生物固持能力的影响无显着差异,但有机质含量较高的撂荒和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处理土壤对施入的铵态氮生物固持能力高于不施肥对照和单施化肥处理。(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08年12期)
向光明[7](2007)在《东北黑土氮素固持的微生物调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北地区一直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但是长期以来过度利用和施肥不合理,使得黑土退化严重,土壤质量发生了较大变化,氮素损失已成为制约其高产高效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如何恢复黑土土壤质量成为当前土壤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本论文以黑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室模拟手段,以土壤生物化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技术(PCR-DGGE)、微生物分子标记物技术(PLFA、土壤氨基糖法)等技术手段开展了黑土氮素微生物转化和固持过程特征等研究,获得了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与施尿素、施尿素+葡萄糖相比较,施尿素+秸杆使土壤微生物氮含量显着增加且可保持长期稳定;施尿素+葡萄糖虽可迅速提升微生物量氮,但保持时间很短;而单独添加尿素对微生物氮的增加贡献较小。2施入尿素+秸杆可以提高多酚氧化酶、尿酶、β-葡糖苷酶的活性,但对转化酶影响缓慢;尿素+葡萄糖处理对上述四种酶活性刺激作用明显;单独独添加尿素对四种酶的活性有一定抑制作用。3脂肪酸组成变化分析结果显示添加尿素+秸杆可以短期内改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革兰氏阴性菌数量增加明显,而且使这种多样性保持很长一段时间;尿素+葡萄糖虽然可以迅速提高土壤微生物量,但微生物多样性改善不大,它只能富集某几类特定微生物;单独添加尿素对微生物多样性改善最小。4施尿素、尿素+葡萄糖、尿素+秸杆叁种处理都使土壤氨基糖积累,其中尿素+秸杆处理的土壤氨基糖总量增加40%,大于其它处理,这说明添加秸杆可使土壤微生物残留物大幅增加。真菌对土壤氨基糖的积累要大于细菌。(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大学》期刊2007-06-01)
氮素固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土壤氮(N)素是作物生长和产量提高的最重要营养元素,然而,大量施用氮肥可引起地表水及地下水等严重的环境问题,影响着农田土壤肥力和土壤环境质量。生物炭具有促进土壤氮固持、减少硝态氮(NO3--N)淋失等作用,然而生物炭对土壤氮素的固持转化机制还不确定。因此,研究生物炭对土壤氮素固持转化作用机制,成为提高农田氮素利用率、减少氮素流失量的迫切需要。本研究采用小麦秸秆、玉米秸秆、花生壳叁种原料在400℃、500℃、600℃、700℃热解温度下制备得到不同类型生物炭,研究了制备原料、热解温度对生物炭产率、元素含量、灰分含量、pH值、阳离子交换量(CEC)及比表面积等特征的影响。同时,利用吸附试验、土柱淋溶模拟试验以及室内培养试验,研究生物炭对无机氮素的吸附能力、对土壤NO3--N固持转化规律的影响以及对土壤微生物学特征的影响等,深入探讨生物炭对农田土壤氮素的固持转化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制备原料、热解温度显着影响生物炭理化性质。随着热解温度从400℃升高至700℃,生物炭产率及元素氮、氢、氧含量均逐渐降低,而生物炭灰分含量、p H值及碳元素含量则表现为逐渐升高;同时,玉米秸秆生物炭电导率、阳离子交换量(CEC)远远高于小麦秸秆生物炭和花生壳生物炭,但是比表面积却低于后两者。(2)各种类型生物炭均能够吸附水溶液中铵态氮(NH4+-N),吸附特征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生物炭吸附能力由大到小表现为玉米秸秆生物炭>花生壳生物炭>小麦秸秆生物炭,且叁种原料制备的生物炭均表现为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对NH4+-N吸附量下降,在50 mg NH4+L-1溶液中,玉米秸秆生物炭能够吸附2.3 mg NH4+-N g-1;但是,本论文制备的生物炭均不具备吸附水溶液中NO3--N的能力,甚至在高浓度条件下(>300 mg NO3-L-1)向溶液中释放NO3--N。(3)生物炭能够有效地增加土壤的持水能力、提高微生物量含量,促进土壤氮固持能力。淋溶实验过程中,与对照相比,添加2%、4%、8%比例的生物炭处理的土柱累积淋溶液体积分别减少了7.0%、12.0%、19.2%,NO3--N累积淋失的纯N量分别为49.1、44.1、38.4 mg,NO3--N累积淋失量分别减少了14.9%、23.5%、33.3%,增加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分别为7.1%-21.0%、18.7%-51.8%。(4)生物炭对不同类型土壤生化性质及微生物学特征影响差异显着。对于土壤pH值,生物炭能够显着提高红壤pH值,添加4%比例的生物炭提高土壤pH值达17.2%,而对黑土影响不明显,增加比例仅为2.7%;对于土壤有机质含量,添加1%、2%、4%比例的生物炭能够显着提高红壤、黑土有机质含量,分别为4.0%-85.4%、17.8%-58.4%;对于土壤可溶性碳含量,生物炭降低红壤可溶性碳含量为34.0-154.5 mg kg-1,提高黑土中可溶性碳含量分别为5.7%-25.3%;对于土壤可溶性氮,添加1%、2%、4%比例的生物炭能够降低红壤、黑土中可溶性氮含量分别为7.8%-16.4%、21.1%-31.5%;对于土壤全氮,生物炭能够不同程度的提高红壤、黑土中的全氮含量;不同土壤类型对生物炭固持无机氮的反应差别迥异,添加生物炭对红壤中NH4+-N和NO3--N影响不显着,对黑土中NH4+-N影响不显着,但可降低NO3--N含量;对微生物碳氮含量而言,生物炭能够降低红壤中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提高黑土中微生物量碳含量,对培养末期微生物量氮含量影响不显着;生物炭能够抑制红壤中的呼吸速率,促进黑土的呼吸速率;添加生物炭抑制红壤中PLFA总量,提高黑土中PLFA总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氮素固持论文参考文献
[1].郜斌斌,王选,常瑞雪,陈清.黏土矿物和化学添加剂对牛粪堆肥过程氮素固持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8
[2].盖霞普.生物炭对土壤氮素固持转化影响的模拟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
[3].梁斌,赵伟,杨学云,周建斌.小麦—休闲单作制度下长期不同施肥对土壤氮素固持及供应的影响[C].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中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2012
[4].艾娜,周建斌,段敏.不同有机碳源对施入土壤中不同形态氮素固持的影响[J].土壤通报.2009
[5].彭佩钦,仇少君,刘强,吴金水,侯红波.洞庭湖平原典型水稻土氮素固持动态及氮的残留形态[J].环境科学.2009
[6].艾娜,周建斌,杨学云,梁斌,段敏.长期施肥及撂荒土壤对不同外源氮素固持及转化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8
[7].向光明.东北黑土氮素固持的微生物调控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