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金属配聚物论文-刘金英,杨国昱

过渡金属配聚物论文-刘金英,杨国昱

导读:本文包含了过渡金属配聚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稀土-过渡金属,异烟酸,邻苯二甲酸

过渡金属配聚物论文文献综述

刘金英,杨国昱[1](2016)在《新型稀土-过渡金属配聚物的合成及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稀土-过渡金属配聚物由于其自身丰富的拓扑结构和在光电、吸附、催化及选择性分离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1-2])。本课题组利用水热法成功合成了一个新颖的稀土-过渡金属配聚物:[Er_3Cu_7Br_6(in)_8(bda)(H_2O)_3](Hin=异烟酸,H_2bdc=邻苯二甲酸),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表明稀土与十六个有机配体ina-连接形成六核簇单元{Er_6},该簇单元通过有机配体bdc~(2-)连接形成一维稀土链,该稀土链进一步通过有机配体ina-与一维铜卤素链{Cu_7Br_6}_n连接形成3D框架结构。化合物属叁斜晶系,P-1空间群,a=10.913(3)?,b=18.075(6)?,c=18.288(4)?,α=93.792(2)°,β=95.969(2)°,γ=100.740(2)°,V=3511.25(17)?~3。化合物的晶体结构如Fig.1所示。(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六分会:金属有机框架化学》期刊2016-07-01)

刘金英,杨国昱[2](2015)在《稀土-过渡金属配聚物的水热合成与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水热法成功合成了一个新颖的稀土-过渡金属有机框架La_2(Ox)(in)_5(Cu_5I_4)(H_2O)_3].H_2O(in=异烟酸),并进行了X-射线衍射单晶结构表征。结构分析表明该叁维层-柱状结构是由二维稀土层通过异烟酸配体与一维Cu_5I_4]_n链组成的。(本文来源于《2015年中西部地区无机化学化工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期刊2015-04-22)

金肖[3](2015)在《系列含L型配体的同核及杂核过渡金属配聚物的合成、结构及光—电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水热法,以Cu~(II)、Ni~(II)、Co~(II)、V~V等过渡金属为中心离子,以顺/反丁烯二酸和含N-H杂环有机分子(1-(4-氯苯)哌嗪、3,5-二甲基吡唑和吡唑)为前驱配体,设计合成了7种含新型L配体的配聚物;基于吡啶基,设计合成了2种Cu~(II)-Cd/Zn和2种V~V-Co/Ni杂核配聚物;以唑类和芳香羧酸作混合配体设计合成了2种Co~(II)配聚物,2种Cu~(II)配合物及1个Cd~(II)配聚物。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了这16种配合物的结构,分子式如下:(1)[CuZn(L~1)_2(H_2O)_4]_n(9){[ZnCu(1,2-bdc)_2(bipy)_2(H_2O)].3H_2O}_n(2)[CuCd(L~1)_2(H_2O)_4]_n(10)[CoV_2O_6(bipy)(H_2O)]_n(3)[NiZn(L~1)_2(H_2O)_4]_n(11)[NiV_2O_6(bipy)(H_2O)]_n(4)[Co_2(L~1)_2(H_2O)_4]_n(12)[Co(1,3-bdc)(pz)_2]_n(5){[Co(L~2)(H_2O)_2].(H_2O)}_n(13)[Co(1,3-bdc)(3,5-dime-pz)_2]_n(6){[Ni(L~3)(H_2O)_2].(H_2O)}_n(14)[Cd(1,3-bdc)(phen)]_n(7){[Co(L~3)(H_2O)_2].(H_2O)}_n(15)[Cu(tol)_2(Imh)_2(H_2O)](8){[CdCu(1,3-bdc)_2(bipy)(H_2O)].2H_2O}_n(16)[Cu(2,6-pdc)(Imh)](H_2L~1=2-(1-吡唑基)-丁二酸,H_2L~2=2-(3,5-二甲基-吡唑基)-丁二酸,H_2L~3=2-(1-4-氯苯-哌嗪基)-丁二酸,bipy=2,2′-联吡啶,2,6-H_2pdc=吡啶-2,6-二羧酸,3,5-dime-pz=3,5-二甲基吡唑,1,3-H_2bdc=间苯二甲酸,1,2-H_2bdc=邻苯二甲酸,pz=吡唑,Imh=咪唑,phen=1,10-邻菲咯啉,H_2tol=对甲基苯基酸)结构分析表明,配聚物(1)-(7)是以顺/反-丁烯二酸和含N-H官能团的有机物(1-(4-氯苯)哌嗪、3,5-二甲基吡唑和吡唑等)为前驱配体原位合成的含新型L~1、L~2、L~3配体的杂核及同核配聚物,这是本论文的亮点。其中配聚物(1)-(5)具有1D链状结构,又由氢键连接成2D超分子,配聚物(6)和(7)含有1D链状;(8)-(9)是Cu~(II)-Cd/Zn杂核配聚物,Cu原子与Cd/Zn原子间通过羧基氧原子连接成2D和1D的配聚物;配聚物(10)和(11)是含V~V-Co/Ni杂核配聚物,V原子与Co/Ni原子之间及V1,V2原子间均通过桥氧原子连接,最终形成了2D结构的配聚物;配聚物(12)和(13)是以Co~(II)为中心金属的具有1D结构的配聚物,其中配聚物(12)由氢键将其连接成2D超分子层;配聚物(14)为一维Cd~(II)配聚物;配合物(15)-(16)是单核Cu~(II)分子型配合物,分别由氢键和弱配位作用将其连接成2D和1D超分子。对16个配合物进行光物理性质表征,包括IR光谱、UV–Vis-NIR吸收光谱及表面光电压光谱(SPS)等。重点对各配合物的表面光-电性能对比及讨论,得到如下结论:1.采用表面光电压技术,对配合物的表面光-电性能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300~800 nm范围内,配合物均可产生光-电响应信号,表明配合物在一定程度上有光-电转换的能力。2.当配合物结构相似,中心金属离子价态、配位数相同时,配体共轭性越好,配聚物SPS中,荷迁移带强度越强。如在配聚物(4),(5)和(7)中,Co~(2+)均为6配位,配聚物(4)中含有刚性平面共轭结构的吡唑环,而(5)中含有的3’5-二甲基-吡唑基中,2个甲基为推电子基团,它们与吡唑环形成较好的共轭效应,从而使(5)中配体共轭性强于配合物(4)。在(7)中,配体1-(4-氯苯)哌嗪基,共轭性较差。配体共轭性越好,为电子传输提供的通道越多,SPS信号越强。配体共轭性(5)>(4)>(7),所以,SPS谱带强度为(5)>(4)>(7)。在配聚物(12)和(13)中也呈现出此规律。3.在杂核过渡金属配聚物中,由于引入了不同的金属离子(如Zn/Cd),响应带发生了加宽和加强。如配聚物(1)和(2)分别为Cu-Zn/Cu-Cd杂核配聚物,但配聚物(2)中的荷迁移带比(1)要宽且强。这可能是因为引入的Zn~(2+)和Cd~(2+)处于不同周期缘故,Zn,Cd分别为第四、五周期元素,而处于第四周期的Zn~(2+)的3d轨道在空间的弥散程度要比处于第五周期的Cd~(2+)的4d轨道低。配聚物(8)和(9)中也呈现出此规律。4.配合物中心金属相同,但中心金属周围微环境的差异,影响SPS响应带的数目和范围。如,在Cu~(II)的配合物中,配合物(15)中Cu~(2+)为5配位,处于近似C_(4v)场中,Cu~(2+)的d→d*跃迁吸收带为:E→B_2,E→A_1。配聚物(1)-(2)中,Cu~(2+)为6配位,处于近似O_h场中,Cu~(2+)的d→d*跃迁吸收带为:~2E_g→~2T_(2g);又如Co~(II)的配聚物(4)和(5),中心金属Co~(2+)均为6配位,配位模式分别为CoN_2O_4和CoNO_5,可以看出配聚物(4)的对称性高于(5),所以其d→d~*跃迁响应带劈裂程度小,SPS谱带明显拓宽。(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5-03-01)

徐荣荣[4](2014)在《低聚物与过渡金属氯化物的相互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由两部分内容构成,第一部分揭示了氯化亚铁对聚氯乙烯热特性的影响,第二部分致力于利用简单有效、环境友好的方法构建氧化镍纳米多面体材料.第一部分包括叁个方面,首先,复合作用导致聚氯乙烯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显着提高,结晶度大幅提升和表面形貌的改变;其次,在氮气气氛下,氯化亚铁的存在导致聚氯乙烯更完全地降解和降解温度提前;最后,与单独的聚氯乙烯相比,复合物中聚氯乙烯的裂解产物发生根本改变.相反,在真空条件下氯化亚铁却能阻止聚氯乙烯链的断裂.氯化亚铁在聚氯乙烯热稳定性的两个实验中起着相反的作用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相信这个工作具有普遍性,为聚氯乙烯材料的改性提供了一个新思路.第二部分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我们制备了一系列具有不同摩尔比的氯化镍和环糊精的复合物前驱体.通过煅烧这些前驱物,我们成功获得具有尺寸均一和表面平整的氧化镍纳米八面体和纳米球.对照实验显示,氧化镍的形成形貌和尺寸可以通过两个参数调控:氯化镍对环糊精的起始比及煅烧时间.前一个参数主导氧化镍八面体的生成,后一个参数决定了尺寸和形貌演变.而且我们发现其他炭源如活性炭和葡萄糖也可以起到类似环糊精的作用.几组独立的对照实验:红外光谱,电导实验和热重分析,用来证实环糊精的作用.实验结果证明;与其它炭源相比,环糊精与氯化镍具有更强的离子-偶极相互作用.而且,磁性实验显示氧化镍八面体和纳米球都具有铁磁性,这与氧化镍块材完全不同.最后,电化学测试表明氧化镍八面体和纳米球展现出高的锂储性能,且氧化镍纳米球具有更低的不可逆损失和更高的循环稳定性.我们相信这些结果对进一步理解物质的结构-物性关系有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4-05-02)

杨心师,陈龙,杨永安,袁立华,杨远友[5](2012)在《含预组织螯合基团的芳酰胺低聚物对过渡金属离子的萃取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分子内氢键预组织构筑的芳酰胺低聚物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类结构不易塌陷、性能独特的化合物。与传统芳酰胺低聚物不同,这类化合物因骨架的氢键预组织作用,多个潜在螯合基团指向分子中心。本文合成了芳酰胺的二聚体、叁聚体和五聚体1-3,在液-液萃取条件下发现Hg~(2+)相对于其它过渡金属离子如Ag~+,Hg~(2+),Cd~(2+),Zn~(2+),Cu~(2+),Co~(2+),Ni~(2+)具有更高的选(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2-10-22)

丛盛美[6](2011)在《系列过渡金属(M)配聚物和超分子的研制及光—电性能对比(M=Cu,Ni,Co)》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水热及溶剂热等合成方法,以Co(Ⅱ)、Ni(Ⅱ)和Cu(Ⅱ)为中心原子,以2,5吡啶二羧酸、甲酸、均四苯甲酸等为桥配体,哌嗪、邻菲罗啉等为端配体,合成了12种结构新颖的配合物,其中6种为无限结构的配合物,另外6种配位超分子化合物。分析培养出了单晶体,用X-射线衍射仪测定了各分子结构和晶体的结构,给出了明确的结构分析。它们的分子式如下: (1) [K_2Cu_2(C_2O_4)(C_(10)H_2O_8)(CH_3OH)_2]_n (2) {[Cu(C_7H_3O_4N)(H_2O)]·H_2O}n (3) Cu(H_2O)_6·(C_4H_(12)N_2)·(SO_4)_2 (4) [Cu(C_(12)H_8N_2)(H_2O)_2]SO_4 (5) Ni(C_7H_4O_4N)_2(C_4H_(10)N_2)_2·H_2O (6) Ni(H_1-C_4H_3O_4)_2(C_4H_(10)N_2)_2 (7) ~ⅠNi~ⅡNi(C_(10)H_2O_8)(H_2O)_4·4(H_2O) (8) [K_2Co_2(C_2O_4)(C_(10)H_2O_8)(CH_3OH)_2]_n (9){ Co(C_7H_4O_4N)_2(C_4H_(10)N_2)·2H_2O}_n (10) Co(H_1-C_4H_3O_4)_2(C_4H_(10)N_2)_2 (11) Co_2(HCOO)_6·2H_2O (12) Co_2(C_(10)H_6O_8)_4 (H_2O)_(12)Cl_4·8H_2O (H_2C_2O_4=草酸,C_(10)H_2O_8 ,C_(10)H_6O_8=均苯四甲酸根离子/分子, C_4H_(10)N_2=哌嗪分子,C_4H_3O_4=顺丁烯二酸,C_7H_4O_4N,C_7H_3O_4N=2.5-吡啶二羧酸分子/离子,C_(12)H_8N_2=邻菲罗啉,HCOOH=甲酸分子)其中配合物(1)-(4)都是Cu(Ⅱ)的配位聚合物,其中配合物(1)具有3D无限结构,配合物(2)具有2D结构,配合物(3)、(4)是单核化合物,配合物(2)、(3)和(4)最终通过氢键等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进一步连成了3D无限网络;配合物(5)-(7)是以Ni(Ⅱ)为中心金属原子,不同配体形成的具有不同维度的化合物。其中配合物(5)和(6)是单核Ni(Ⅱ)的配合物,分子中大量的不同类型的氢键将其连成了具有3D无限结构的配位超分子,配合物(7)本身就是一个具有3D结构的配位聚合物。配合物(8)-(12)是Co(Ⅱ)的配位聚合物,其中配合物(8)和(11)是具有3D无限结构,配合物(9)是1D链状结构,然后通过氢键连成的具有3D结构的配位超分子;配合物(10)和(12)是单核配合物,配合物(10)分子间存在着多种弱相互作用使分子被连接成成3D结构,配合物(12)则通过分子间氢键连接成2D结构。采用IR和UV-Vis-NIR光谱元素分析和表面光电压光谱(SPS)对各配合物进行了标征。重点是对比分析了各系列配聚物的表面光-电性能。以及SPS与UV-Vis的关系。结果显示,所有配合物均在300~800nm范围内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表面光伏响应,表明化合物有一定的光-电转换特性。但是表面光伏响应的强度、位置、数量以及光伏响应带的形状是不同的,这是与各种配聚物的配体种类,直接配位原子的提点,中心金属的种类,价态以及中心金属离子的对称性及配位微环境有密切关系的。此外对比了这些配合物的SPS与UV-Vis光谱,发现他们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1-05-01)

张丽[7](2009)在《系列过渡金属配聚物和超分子的研制及光诱导下的表面电子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及其与材料科学、生物科学以及固体物理的渗透,基于某些物理特性的一系列光、电、热、磁等功能配合物的研究正在迅猛发展。配合物的许多特殊功能与其电子行为有密切的关联。例如配合物中金属离子间的不同电子排布、不同电子耦合及电子交换可能引起不同的磁学性能;金属离子外层电子的跃迁和转移的不同能够呈现出不同的氧化还原特性,进而表现出某种特有的催化性能;配合物体系间的电子转移和能量传递还可能引起某些生化性质的变化。由此看来,研究配合物体系中电子的跃迁、传递和转移等变化行为对配合物的性能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表面光电压光谱(SPS)是探测固体表面电子跃迁和转移等表面电子行为的一种有效手段,能够检测到由入射光诱导而引起的固体表面电荷的变化。它不仅与由光吸收引起的电子跃迁过程有关,还直接反映了光生电荷的分离和转移特性。目前,它已被成功的应用到光激发表面相互作用的电子转移、染料的敏化过程、光催化研究以及固体材料表面和相间的电荷转移过程等方面。但借助表面光电压光谱研究配合物表面电子行为的报道还不多见。我们将配合物的表面光电压光谱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进行对比分析,首次将半导体的能带理论与配合物的晶体场理论结合起来并与化合物的结构相关联,解释并分析指认了表面光电压光谱中的一些响应带,研究了配合物在光诱导下的表面电子行为,可为新型配合物光电材料的研制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1.采用常规及溶剂热合成等方法,以Mn,Ni,Cu,Ti等为中心金属合成了27种配聚物及超分子,全部得到了单晶体,测定了它们的晶体结构,给出了明确的结构解析。它们的分子式如下:[1]以Mn(Ⅱ/Ⅳ)为中心的配合物:(1)[Mn(tpha)(phen)]_n;(2)[Mn(na)_2(H_2O)_2]_n;(3)[Mn(m-tpha)(phen)]n;(4){[Mn_3(m-tpha)_2(m-Htpha)_2(bipy)_2]·2H_2O}_n(5)[Mn(2,3-dcp)(H_2O)]_n;(6)[Mn(3,5-dcpyrazole)(H_2O)_2]_n(7){[Mn(OX)_(1.5)(H_2O)]·Cl}_n(8){[Mn(phen)_2(OH)Cl]·Cl·(OH)·(C_9H_(11)NO_2)·2H_2O};(9)[Mn_2(C_8H_7O_2)_4(phen)_2(μ-H_2O)];(10)[Mn_2(btec)(phen)_2(H_2O)_6]·2H_2O;(11)[Mn(phen)_2Cl_2];(12)[Mn(phen)_2Cl_2]·C_6H_5COOH;(13)[Mn(phen)_2Cl_2](HOC_6H_4CHO)_2·H_2O;(14)[Mn(2,5-dcp)_2(H_2O)_2];(15)[Mn(2,5-dcp)(phen)(H_2O)]·H_2O;(16)[Mn(INA)_2(H_2O)_4];[2]以Ni(Ⅱ)为中心的配合物:(17)[Ni_3(btc)_2(H_2O)_(14)]·4H_2O(18)[Ni(phen)_2(H_2O)_2]·btc·[Ni(H_2O)_6]_(0.5)·9H_2O(19)[Ni(3,5-dcpz)_2(H_2O)_2]·H_2O(20)[Ni(2,5-dcp)(H_2O)_4]·2H_2O(21)[Ni(otpha)(Imh)_3(H_2O)_2]·H_2O[3]以Cu(Ⅱ)为中心的配合物:(22)[Cu_2Cl_4(phen)_2](23)[Cu(C_9H_7NO)_2](24)[Cu(phen)(H_2O)_2·SO_4][4]以Ti(Ⅲ/Ⅳ)为中心的配合物:(25)[Ti_2O_(0.5)(SO_4)_(0.5)(btec)·H_2SO_4]_n·H_2O(26){[TiO(SO_4)_2]·(C_(10)H_(10)N_2)}_n·2H_2O(27){[Ti1O(SO_4)(HSO_4)][Ti2O(SO_4)(HSO_4)]·(C_(10)H_(10)N_2)}_n·5H_2O2.采用SPS技术测定了全部化合物在光诱导下的表面光电压光谱和场诱导表面光电压光谱。测定结果表明,全部化合物均在300-800nm范围内呈现出正的表面光伏响应。但是表面光伏响应的强度、位置、数量以及光伏响应带的形状是明显不同的,这与化合物的结构,中心金属离子的种类、价态和配位环境密切相关。可以总结得出以下规律性结论:[1]配合物的维度影响SPS的强度。化合物的维度越高,表面光伏响应的强度就越大。一般地,3D结构传输电子或空穴的能力最强,2D和1D次之,0D结构的则最弱。例如:化合物(1)-(3)分别是Mn(Ⅱ)离子形成的具有3D,2D和1D无限结构的配聚物,它们的表面光伏响应的强度表现为顺次降低。[2]分子间的连接方式影响SPS的强度。分子间的作用越紧密,距离越近,表面光伏响应的强度就越大。通过配位键和共价键结合的化合物的表面光伏响应强度要明显高于通过氢键连接的化合物。对于都是通过共价键和配位键连接起来的同维的聚合物,则分子间的弱相互越作用多,分子间连接越紧密,表面光伏响应的强度就会相对较强。[3]中心金属离子的种类和价态不同,其SPS响应带的数目明显不同。这主要是因为金属离子所呈现的d→d~*跃迁响应带的数目不同造成的。[4]中心金属离子的配位微环境影响SPS的数量和形状。金属离子所处的晶体场配位环境不同,d轨道的分裂状况就不同,可能引起的d→d~*跃迁光伏响应也不同。例如:Mn(Ⅱ)离子在强场和弱场下的d轨道的分裂可以呈现出2种不同的状况,强场条件下,Mn(Ⅱ)离子可能产生d→d~*跃迁;弱场条件下,不能产生d→d~*跃迁。另外,金属离子配位微环境的对称性越高,光伏响应带越平滑。3.将过渡金属配聚物及超分子化合物视为一种广义半导体。将半导体的能带理论和配合物的晶体场理论相结合,并参考晶体结构知识和光谱理论,圆满解释了各化合物的SPS响应带,并与其相应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进行了对比和关联,进一步证实了SPS指认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09-04-01)

过渡金属配聚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水热法成功合成了一个新颖的稀土-过渡金属有机框架La_2(Ox)(in)_5(Cu_5I_4)(H_2O)_3].H_2O(in=异烟酸),并进行了X-射线衍射单晶结构表征。结构分析表明该叁维层-柱状结构是由二维稀土层通过异烟酸配体与一维Cu_5I_4]_n链组成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过渡金属配聚物论文参考文献

[1].刘金英,杨国昱.新型稀土-过渡金属配聚物的合成及结构[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六分会:金属有机框架化学.2016

[2].刘金英,杨国昱.稀土-过渡金属配聚物的水热合成与结构[C].2015年中西部地区无机化学化工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2015

[3].金肖.系列含L型配体的同核及杂核过渡金属配聚物的合成、结构及光—电性能[D].辽宁师范大学.2015

[4].徐荣荣.低聚物与过渡金属氯化物的相互作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

[5].杨心师,陈龙,杨永安,袁立华,杨远友.含预组织螯合基团的芳酰胺低聚物对过渡金属离子的萃取性能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2012

[6].丛盛美.系列过渡金属(M)配聚物和超分子的研制及光—电性能对比(M=Cu,Ni,Co)[D].辽宁师范大学.2011

[7].张丽.系列过渡金属配聚物和超分子的研制及光诱导下的表面电子行为[D].辽宁师范大学.2009

标签:;  ;  ;  

过渡金属配聚物论文-刘金英,杨国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