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学生;主动参与;地理课堂教学
一、正确理解学生主动参与
1.主动参与不是“一枝独秀”,而是“万紫千红”
在现实教学中,受高考影响,教师潜意识的课堂行为剥夺了部分学生平等受教育的权力,拉大了学生之间的差距,这与教育的初衷不相符合。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更不是淘汰教育,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差异,给每一位学生平等发展的机会。
2.主动参与不是“环节参与”,而是“过程参与”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参与活动,往往是其中的某个环节而不是整个过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需要教给学生的不是问题结果,而是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只是“听众和看客”,应是“演员和课主”。
3.主动参与不仅是行为参与,更是思维参与
参与是行为参与,更是思维参与。唯有实现思维参与,学生的潜能、个性才能得到彰显。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教学与做合一”的观点。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参与没有深入的认识,只看重形式上的参与,就会热衷于提问的数量,不惜用没有价值、缺乏质量的问题充斥课堂。长此以往,就会降低参与的兴趣度,阻碍思维的发展。
4.主动参与是教师引导下的积极参与
提倡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并没有削弱或忽略教师的教,而是要求师生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实现教学相长。教师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组织导向作用,让学生在教师圈定的范围和构建的框架下,按照预定目标,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
二、学生主动参与地理课堂教学的策略
1.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才会对地理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感,才会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地理是一门小学科,不在大多数同学的高考科目之列,容易受到学生的冷落和忽视,这样教师在教材的处理上要别有用心,充分挖掘教材的积极因素,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想方设法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如精心设计导语,巧设疑问、制造障碍、强化操作环节、创设情景、巧用古诗词、歌曲(词)等来诱导学生的内在需求。
2.真诚对待学生,尊重学生
教师要得到学生的尊重,学科要得到学生的关注,教师必须真诚对待学生、尊重学生,需学生所需。一是尊重学生真实的内心体验和情感,重视学生的存在和需要。二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行为特征,有效实施差异教学。三是尊重学生的奇思异想。四是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到心理的“安全感”和“自由感”,不怕出错和失败,实现主动参与。
3.教师把握好课堂提问
对多数学生来说,相对于读和写,听和说更有激发作用。恰当地运用提问法将有利于集中注意力,唤起学生思维活力。笔者认为课堂提问要把握好五个“度”:
(1)适宜的难度
课堂提问的难度应以适合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水平为检验标准,以原有的知识基础为起点,找到学生最近发展区,缩短现有发展水平与目标之间的距离。“一问三不知、三答无一对”“一呼百应”都是无效提问的表现。
(2)合理的坡度
所谓坡度,就是遵循“门坎效应”,在提问时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杂,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入台阶。《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
(3)恰当的亮度
所谓亮度是指提问时要根据不同内容,创造出一种新鲜的、能激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境界,起到耳目一新的效果。如巧用诗词、幽默、漫画、成语、时事政要、典故、战争等。学生的记忆力容易集中在新鲜事物上,在问题提出前创设一个情景,增加了提问的新颖性,提高了学生思维迁移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训练。
(4)适中的密度
课堂提问虽无绝对的标准,但有基本的准则。随着年级升高,教师提问密度要适中,提问要有思维深度,提问要直入重点,力戒平庸。以“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等问题为主,“为什么”等论述性问题少有,或是教师的自问自答,都是“低级”问答。要想密度适中,就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只有学生具备了“愤”“悱”状态,即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时,才是学生“开其心,达其辞”的最佳时机。
(5)行为的效度
有效问答应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发散思维、创新精神为目的。“质问式”问答教师几乎控制着问答过程和方向。“对话式”问答的特征是教师提出问题请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也可向教师提出质疑,就某一问题共同探讨,学生对问答进程和方向有较多的支配机会。因此,课堂提问要在教师充分把握学生困惑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实现从“质问式”问答行为到“对话式”问答行为转变。
4.重视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是实现学生课堂主动参与的有效方式,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机会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如“热力环流”一节,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学,课堂上基本采用讲授的方式,课后学生基本能听懂、理解,但是从考试的结果反映,实际的效果经不起时间和题目的考验,失分较多。近两年,我采取了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具体步骤如下:个体:阅读课本,画出热力环流的整个过程;同桌合作:一位同学讲述,另一位同学画图,完成热力环流图;四人一组(讨论):物理知识告诉我们,同一个垂直方向上,气压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如何理解热力环流图中的“上高下低”;生生交流各自观点。通过合理的“放”和“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不但获得了知识,还体验到了自主、合作学习带来的快乐。
总之,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策略很多,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形神参与,是我们每位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
(作者单位:甘肃省靖远县第二中学73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