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经常项目差额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结售汇
经常项目差额论文文献综述
安喜锋,赵斐,胡志,杨雪竹,张陆阳[1](2019)在《陕西经常项目差额变动趋势、成因、影响及对策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经常项目顺差呈现出连年下降的态势,已经从2015年的3042亿美元逐年降至2017年的1649亿美元,降幅高达45.79%,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重也由10%下降到2%。陕西省经常项目差额与全国差额状态基本保持一致。本文通过系统梳理陕西省近十年来经常项目涉外收支及结售汇数据变动情况,针对其发展规律,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变动成因,在中美贸易摩擦的大背景下,找准陕西省经常项目外汇业务发展中存在的区域性、结构性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西部金融》期刊2019年01期)
李亦楠,赵文宏,陈晨,于文婷[2](2018)在《经常项目外汇收支差额变化成因及影响研究——基于2008-2017年吉林省经常项目外汇业务数据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经常项目外汇收支作为涉外经济的主要基本面,是影响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因素,是我国外汇储备的主要来源,更是稳定人民币汇率的"压舱石"。本文通过分析近20年中国经常项目外汇收支差额变化及特点,找出影响我国经常项目收支差额变化的重要因素,结合吉林省近10年跨境收支、结售汇变化情况,以及吉林省产业结构特点,提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动及吉林省汽车制造业跨境收支持续逆差是影响吉林省跨境收支差额的决定因素,跨境人民币收支规模是解释跨境收支与结售汇偏离程度的关键变量。在此基础上,通过计量分析方法对吉林省经常项目外汇收支差额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完善经常项目外汇管理的可行性建议。(本文来源于《吉林金融研究》期刊2018年12期)
周丹丹[3](2018)在《实际有效汇率、人口年龄结构对经常项目差额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994年以来,中国经常项目连续保持顺差长达23年。对于中国经常项目持续顺差的原因,国际上的舆论普遍认为中国政府操纵了人民币汇率,使得人民币被大大低估了,导致中国出口竞争力增强。但自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就开始缓慢升值,而中国经常项目顺差的格局仍未得到有效改善。从许多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可以发现,作为对经济有着长期和重要影响的因素,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对一国经常项目差额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自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显着的变化。据此,本文主要研究实际有效汇率、人口年龄结构对经常项目差额的影响。首先使用中国1982-2016年的年度数据对叁者进行经验描述,然后根据跨期消费平滑模型,构建了向量自回归模型(VAR)进行实证分析,找出中国经常项目长期顺差的主要原因。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1)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经常项目差额有着弱的负相关关系;(2)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与经常项目差额有显着的相关性,劳动人口占比对经常项目差额有着正向影响;(3)长期来看,人口年龄结构变动是经常项目差额的主要原因,实际有效汇率对经常项目差额的影响力较弱。因此,不能把我国长期经常项目顺差的原因归结于人民币被严重低估,更不能一味地逼迫人民币升值。(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8-06-30)
周亚军[4](2015)在《基于跨时现值模型的耐用品消费与中国经常项目差额波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经常项目的跨时现值模型进行扩展,把居民的耐用品消费包含进模型,并利用中国1982至201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包含耐用品的扩展模型对经常项目差额的预测能力有了提升,模型功效得到了改善,耐用品消费成为中国经常项目波动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增加居民的耐用品消费,促使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是拉动内需、调节国际收支的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商业研究》期刊2015年02期)
周亚军[5](2015)在《贸易条件与中国经常项目差额波动研究——基于跨时现值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经常项目的跨时现值模型进行扩展,将贸易条件包含进模型,并利用中国1982至201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包含贸易条件的扩展模型对中国经常项目差额波动的预测能力有了显着提升,贸易条件的变化成为中国经常项目波动的重要影响因素。贸易条件的恶化使得居民当前的消费成本高于未来的消费成本,跨时替代效应引起当前消费的减少而导致经常项目顺差,贸易条件改善则有相反的效应。因此,改善中国的贸易条件是拉动经济、调节国际收支的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贵州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周亚军[6](2014)在《货币供给与中国经常项目差额波动研究——基于跨时现值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经常项目的跨时现值模型进行扩展,将货币存量包含进了模型,并利用中国1982~201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包含货币存量的扩展模型对经常项目差额的预测能力有了提升,模型功效得到了显着改善。经常项目的决定不仅依赖于国民现金流的变化而且依赖于货币存量的变化,快速增长的货币存量使得居民对未来货币供给增加的预期进一步强化,导致了经常项目的增加。因此,保持合理的货币供给增速并增强货币政策的告示效应,是调节国际收支的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工业技术经济》期刊2014年08期)
邹宏元,李新[7](2014)在《关于我国经常项目差额变动的探讨——影响因素、结构变化和可持续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二次分拆双缺口模型去寻找影响我国储蓄、投资进而影响我国经常项目差额的因素。再结合经常项目结构变化的特点,构建多元门限回归模型揭示以上影响因素在不同区制下对经常项目差额的影响大小和方向。之后运用协整方法探讨了我国经常项目差额的可持续性。(本文来源于《财政研究》期刊2014年07期)
李旭鹏[8](2014)在《中国经常项目收支差额结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中国经常项目收支差额结构的构成部分,探讨中国经常项目收支差额结构的演变路径,剖析中国经常项目收支差额结构的合理性。由此找出中国现有经常项目收支的优势和劣势,进而提出优化经常项目收支结构的建议。(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期刊2014年04期)
李新[9](2014)在《关于我国经常项目差额变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01年的年底,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中国的经常项目差额开始出现大幅的顺差,并在2008年达到历史峰值。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以及近年来我国与其他国家对外经贸关系的不断发展,当今中国已成为世界排名第一的外贸大国。这一现象引起了国际上各方面的热议。对中国来说,经常项目差额的持续大幅盈余一方面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国内的就业岗位,但是另一方面,也给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和管理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我国政府相关部门一直高度重视这一情况,并出台过多种措施来调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需要更加积极地调节自身经济结构,发展安全高效的外向型经济,完善外汇管理和创新机制,主动地促使我国对外经济趋于平衡,而非被动地调整。有鉴于此,我们开展对中国经常项目差额变动的研究,除了经济学本身的意义之外,更多的是能够契合现实意义,为政策制定提供新的思路。本文对我国经常项目差额变动进行研究,不仅描述和总结了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经常项目数据的变化情况,更重要的是研究引起这些数据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只有这样才能够较为准确和全面地解释自1982年以来我国经常项目差额的变动。从现有的文献来看,把我国经常项目差额变动作为核心内容的研究较少,大多文献是从我国经常项目不平衡的角度出发,探讨其失衡的背景、原因,并辅以计量手段进行实证研究,测度其不平衡的程度。从根本上说,本文的研究内容也属于对经常项目差额的探讨,但并不将“失衡”这一准则施予整篇文章。本文从我国经常项目差额的具体数字出发,探讨这其中的影响因素、影响程度、变化规律及可持续性。此外,在这一研究领域,目前两种主要的研究方法分别是较为传统的宏观经济分析法和上世纪90年代后才开始流行的经常项目的跨期方法。这两种方法各有所长,前者更加清晰和简明地将一国的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联系起来,而后者有着严格的数学推导过程,更具微观基础。为了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我们分别对每一种方法进行理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借助于从这两个理论中得出的推论,对我国经常项目差额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其结果证实这两种方法并不冲突,跨期方法的有效性恰好弥补了传统的宏观经济分析法的微观基础,也有助于说明宏观经济分析法推出的结论是可信的。从我国经常项目差额变动的实际情况看,与1982~2001年相比,2002-2011年我国经常项目差额大幅增加,这就产生了叁个层面的思考:首先,是哪些因素引起了经常项目差额的变化呢?于是通过借助经济学理论模型,我们分析并分解了经常项目差额的影响因素。其次我们会关注这些影响因素对经常项目差额的影响方向和大小。然而,我国自2001年底加入WTO以后,以上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可能发生了显着的变化,这就需要我们结合结构性变化这一特点进行实证研究。最后,正是由于这一明显的结构变化,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我国经常项目的差额是否可持续的问题,特别是针对2002年以后经常项目大幅盈余的情形作了说明。因而,本文遵循如下的写作思路:首先,通过对外管局公布的中国国际收支统计平衡表的分析,我们对我国经常项目差额的历史数据进行细致的描述和总结。只有清楚地认识到经常账户变动的具体过程,我们才能在计量分析中捕捉和把握这种结构变化的特征,从而对变动作出较为准确解释。其次,我们还需要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模型对我国经常项目差额变动展开进一步的研究。虽然经常项目差额的变动数据是由国际收支平衡表核算出来的,然而这变动背后蕴含的经济意义更加值得我们探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模型将是我们分析的出发点,通过运用这些理论和模型,我们不仅厘清了经常项目差额的影响因素,也从理论上对这些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和方向作出预测。最后,我们还要采用现代时间序列计量技术对我国经常项目差额的影响因素以及可维持性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在经济理论的基础上我们通过构建相关的数理模型和实证模型,运用我国宏观经济变量的相关数据对我国经常项目差额的影响因素、结构变化和可持续性做了计量分析,并对相关结果进行比较和解释,从而得出有现实意义的结论。本文的章节安排和上述写作思路也是完全吻合的。其中第一章为导论,主要说明了问题提出的背景、选题意义,介绍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同时也总结了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和不足所在。在第二章,我们首先对经常项目差额的形成机制方面的文献进行了评述,随后重点回顾了目前国内外关于经常项目差额的影响因素和可持续性方面的相关的文献。通过回顾和评述前人在这一领域中的研究成果,来明确本文的研究重点、具体内容,并借鉴某些好的方法。第叁章中我们对中国经常项目差额的历史数据变化情况进行了描述。梳理数据的同时,我们结合当时的政策背景和经济环境,总结其变动规律。第四章首先介绍了经常项目的跨期方法和双缺口模型,之后通过对跨期方法的推导得出了长期中影响一国经常项目差额的理论模型,又通过对双缺口模型的两度分拆得到了经常项目差额影响因素。并根据经济学理论和主流的实证结果,给出诸多影响因素的理论预期,留待后文的实证检验。第五章则是建立在第四章理论模型和影响因素分解之上的实证部分。在这一章里,我们从分析经常项目差额的时序数据开始,综合运用多种计量手段对前一章的两个主要模型进行实证考察。我们首先从长期视角对诸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互相作用程度、对外部冲击的反应等特性进行了考察,之后引入了结构性变化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切换成短期动态视角对诸影响因素对我国经常项目差额的影响方向及影响程度的变化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最后给出实证结果并分析其经济意义,重点解释了各影响因素与理论预期不相符的地方以及其在不同区制下的变化。第六章则在第四、第五章的基础上,通过逻辑上的扩展,进一步探讨了我国经常账户差额的可持续性问题。除了综合运用相关的判定方法,我们还充分考虑了在发生结构性变化的前提下,我国经常项目差额的可持续问题。第七章是结论和政策建议部分,一方面针对之前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结果进行总结归纳,另一方面评述了经常项目差额的影响因素、结构变化和可持续性这叁者之间的关系,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有:第一,通过对经常项目差额的跨期方法的理论推演,得到了关于一国经常项目差额变动的长期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经常项目差额的预测值与实际值比较吻合。这就证实了关于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变动最终会导致该国经常项目差额变动这一理论的有效性,也为后续的双缺口模型的分析奠定了微观基础。第二,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说明了我国的人均GDP、政府的储蓄投资缺口、对私人部门投放的信贷余额、我国的实际有效汇率水平以及人口的抚养比率与我国的经常项目差额之间均存在单向因果关系,诸影响因素对于我国经常项目差额确实存在着影响。VAR系统下的实证分析揭示了各因素对外部冲击的反应程度和方差贡献大小,而FMOLS的回归结果则证实了在长期中,各因素对我国经常项目差额的影响符合前文的理论预期。第叁,门限效应检验的结果表明,我国经常项目差额的数据存在着结构性变化。因而我们采用非线性建模的计量方法,去捕捉我国经常项目差额在结构变化前和变化后的特点。以经常项目差额占GDP之比的门限值则确立了结构转换的状态,其中低盈余状态所对应的时间段主要集中于2002年以前的年份,而高盈余状态所对应的时间段主要集中于2002年以后,即我国加入WTO以后的年份。第四,多元门限回归的结果则揭示了五个解释变量在不同区制的情形下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人均GDP、政府部门的储蓄-投资差额在不同区制下的符号变化分别可以由发展阶段假说、居民对财政支出的反映模式不同加以解释。对私人部门的信贷投放占GDP的比率、实际有效汇率、总抚养比与我国经常项目差额间的相关关系则完全符合理论预期,然而其系数的变化幅度较大,分别反映了自我国2001年加入WTO以后,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人民币购买力和居民用汇便利程度、年龄介于14~65岁之间人群的储蓄行为发生的变化。第五,基于我国经常项目贷方余额和借方余额的回归方程的协整检验的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经常项目差额满足Hakkio和Rush(1991)、 Husted(2002)提出的协整标准,说明我国的经常项目差额是可持续的。但与2002年以前相比,我国从2002年至今的经常项目盈余发生了明显的结构性变化,实证结果显示,其可持续性也由2002年以前的可持续变为2002年之后的弱可持续。对经常项目失衡的研究已经有诸多成果,而本文将研究重点转为对经常项目差额变动的探讨,其创新之处在于:第一,把经常项目的跨期方法和双缺口理论衔接起来。在分析我国经常项目差额变动的情况时,既采用了已经成为当今主流分析范式的经常项目跨期模型,又采用传统的宏观经济学分析中的双缺口模型。前者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结果指出了一国的经常项目差额与该国代表性主体的消费行为之间存在着特定关系,而后者则为我们寻求一些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是如何通过对个体的储蓄投资行为进行影响,从而进一步地去影响我国经常项目差额变动的传导渠道提供了一个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框架。第二,对双缺口模型进行再度拆分,探索宏观经济因素通过影响私人部门的储蓄进而影响我国经常项目差额的传导渠道。在以双缺口模型为理论基础进行研究时,根据从内部不平衡到外部不平衡这一分析思路,不仅将双缺口模型按部门进行拆分,更进一步地细分出影响我国储蓄特别是私人部门储蓄的宏观经济因素,再去探究这些因素与经常项目差额变动之间的关系。第叁,引入结构性变化的因素。由于结构性变化是我国经常项目差额变动过程中的重要特征,如果忽略这一影响,得出的结论将不能真实地反映我国经常项目差额的变动情况。故在研究影响因素对我国经常项目差额的影响程度时,需要采用未知断点检测、设置虚拟变量以及构建多元门限回归模型等多种计量方法捕捉这种结构变化的特点,以期更加准确地解释我国经常项目差额的变动情况。第四,加入了可持续性的系数判定标准。在考虑到存在结构性变化的背景下,我们不但运用含内生突变的单位根及协整检验方法以反映这一点,并在此基础上加入了系数判定标准,对于2002年以前和以后我国经常项目盈余是否具备可持续性的问题做了探讨,并通过采用系数显着性检验的方法,指出我国经常项目差额从可持续到弱可持续的变化。由于本身水平所限,本文亦有以下不足:第一,在运用经常项目跨期方法对我国经常项目差额的决定进行分析时,没有讨论更为复杂的动态情况下的相关结论,包括涉及参数校准的实证:第二,本文在实证分析中所用到的相关数据样本的容量有限,这就可能造成相应的计量结果在稳健性或可靠度方面带有瑕疵。对此,我们一方面加强了经济学相关理论的分析,以此弥补小样本计量检验结果的不足;另一方面,我们在进行每一步计量检验时,力求计量过程完备,以增加计量结果的可靠程度。(本文来源于《西南财经大学》期刊2014-04-01)
方雄平[10](2014)在《中国经常项目差额波动的金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如何缓解经常项目失衡带来的经济问题隐患显得尤其重要。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对中国经常项目差额的研究现状以及经常项目决定理论的演进脉络,进而分析了中国经常项目差额的波动特征,然后在前人研究中国经常项目决定性因素的理论与实证的基础上,引入金融影响因素概念,对中国经常项目差额波动的金融因素的影响机理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推导,并采用非结构性方法建立中国经常项目差额模型,借此通过实证探究金融深化程度、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有效汇率、国内利率以及金融资产价格这五个金融因素对中国经常项目差额的影响,利用1992-2012年的时间序列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法对中国经常项目差额模型进行了模型修正。本文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与协整检验,发现国内利率与经常项目差额之间是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的,但金融深化程度、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有效汇率、金融资产价格与中国经常项目差额之间存在着格兰杰因果关系,且金融深化程度、外商直接投资额占GDP比值、人民币有效汇率、金融资产价格与中国经常项目差额占GDP比值这五个变量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本文还运用了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对中国经常项目差额进行静态预测,并利用方差分解对各金融因素的重要程度进行定量衡量,结果表明:金融深化程度、外商直接投资和金融资产价格对中国经常项目差额具有显着的负向影响,同时人民币有效汇率因素对中国经常项目差额具有显着的正效应,而国内利率对中国经常项目差额的影响在统计意义可以忽略。人民币有效汇率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都是决定中国经常项目差额的最重要变量;金融深化程度是短期内决定中国经常项目差额波动重要的因素,但就长期来看其对中国经常项目差额波动的影响有限;金融资产价格是在长期内决定中国经常项目差额波动重要的因素,但就短期来看其对中国经常项目差额波动的影响有限。(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4-04-01)
经常项目差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经常项目外汇收支作为涉外经济的主要基本面,是影响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因素,是我国外汇储备的主要来源,更是稳定人民币汇率的"压舱石"。本文通过分析近20年中国经常项目外汇收支差额变化及特点,找出影响我国经常项目收支差额变化的重要因素,结合吉林省近10年跨境收支、结售汇变化情况,以及吉林省产业结构特点,提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动及吉林省汽车制造业跨境收支持续逆差是影响吉林省跨境收支差额的决定因素,跨境人民币收支规模是解释跨境收支与结售汇偏离程度的关键变量。在此基础上,通过计量分析方法对吉林省经常项目外汇收支差额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完善经常项目外汇管理的可行性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经常项目差额论文参考文献
[1].安喜锋,赵斐,胡志,杨雪竹,张陆阳.陕西经常项目差额变动趋势、成因、影响及对策建议[J].西部金融.2019
[2].李亦楠,赵文宏,陈晨,于文婷.经常项目外汇收支差额变化成因及影响研究——基于2008-2017年吉林省经常项目外汇业务数据实证分析[J].吉林金融研究.2018
[3].周丹丹.实际有效汇率、人口年龄结构对经常项目差额的影响[D].暨南大学.2018
[4].周亚军.基于跨时现值模型的耐用品消费与中国经常项目差额波动研究[J].商业研究.2015
[5].周亚军.贸易条件与中国经常项目差额波动研究——基于跨时现值模型[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5
[6].周亚军.货币供给与中国经常项目差额波动研究——基于跨时现值模型[J].工业技术经济.2014
[7].邹宏元,李新.关于我国经常项目差额变动的探讨——影响因素、结构变化和可持续性[J].财政研究.2014
[8].李旭鹏.中国经常项目收支差额结构分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
[9].李新.关于我国经常项目差额变动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
[10].方雄平.中国经常项目差额波动的金融因素分析[D].兰州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