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美越和平谈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国,美越和平谈判,态度,原因
美越和平谈判论文文献综述
杨亮芸[1](2014)在《从反对、不干涉到支持》一文中研究指出越南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继朝鲜战争以来又一次大规模的地区性“热战”。1961年越南战争爆发以来,它就不仅仅是美国与越南民主共和国之间的战争与较量。美国和越南民主共和国的盟友也都不同层次的卷入了这场斗争。在这场斗争中,作为越南民主共和国盟友的中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中国给予越南民主共和国大量的军事、物质和外交的支援,是越南人民抗美统一战争胜利不可或缺的条件。在整个越南战争期间,战场上的较量只是一个方面,对美国和越南民主共和国来说,外交斗争和和平谈判是整场斗争的另一面。在美国和越南民主共和国谈判解决战争问题的过程中,中国对谈判的态度,对越南民主共和国谈判条件的提出和谈判策略都有一定的影响。在写作过程中本文分为叁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主要论述1964年-1968年间中国对美国和越南民主共和国之间的和平试探和1968年5月后开始的巴黎谈判的态度、原因及其影响。该章认为,1964年至1968年10月间,中国坚决反对美越之间的各种试探性和谈,并反对1968年5月开始的巴黎和平谈判。中国对美国和越南民主共和国之间的和平试探和谈判持反对态度,受中苏关系、中美关系以及中国领导人对谈判时机成熟与否的认识的影响。中国的反对态度对中越关系、中苏关系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第二部分,主要论述1968年11月至1972年5月间中国对美越巴黎谈判的态度、原因。这一时期,中国对巴黎谈判的态度经历了从“举棋不定”到不干涉的过程。中国态度转变受中苏关系、中美关系发展的影响,也受国内政治状况发展的影响。第叁部分,主要论述1972年6月至1973年1月中国对巴黎谈判的态度、原因和影响。此时,中国开始积极推动美越的巴黎谈判。中国对巴黎和谈采取这样的态度主要受中美关系的影响。中国对谈判的态度的转变既有积极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4-04-01)
程金华[2](2006)在《中国对美越和平谈判态度演变析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总结和借鉴国内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人民日报》有关越南问题的文章为研究视角,使用统计分析的方法系统地考察中国对美越和平谈判态度演变的整个过程,并运用国内外已有的相关史料来研究和论述中国态度转变的原因及其对谈判进程的作用和影响。 本论文认为中国对美越和平谈判态度演变经历了叁个阶段:第一阶段,1965年3月至1968年10月,中国坚决反对各种和谈试探和美越在巴黎举行的和平谈判;第二阶段,1968年11月至1971年6月,由于中美、中苏、中越关系处于变动和调整时期,与前一阶段相比,中国反对美越谈判的坚决性有了一定程度的松动。中美缓和进程的曲折性、中苏冲突的急剧性和中越关系的微妙性,决定了中国会因时间和具体的时势变化不断调整对美越谈判的态度。总体上来说,中国的态度经历了从反对到支持的过渡阶段。此时,中国态度的还没有确定下来,有犹豫不决和左右摇摆的特点,即具有很大的易变性、复杂性和波动性。第叁阶段,1971年7月至1973年1月,中国公开支持美越谈判,并于1972年7月后积极推动美越谈判进程。 中国对美越和谈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美关系,尤其是中国对来自美国的敌对性和威胁性的判断。1964年8月,约翰逊政府逐步实行越战升级并制造了“东京湾事件”,轰炸越南民主共和国。此时中国仍然赞同通过谈判的政治途径来解决越南问题。但自1965年初越南形势的发展,尤其是美国地面部队进驻南越后,中国开始反对各种和谈试探,反对从1968年3月底开始的美越和平谈判的磋商及巴黎和平谈判。从国家安全利益角度出发,中国是希望越南能把抗美救国战争进行到最后胜利,以抵御来自美国的安全威胁同时缓解美苏围攻中国可能带来的压力,中国反对越南因苏联的施压对美国妥协退让。美国是否明确保证撤走一切武装力量决定了中国对美越和平谈判态度是否最终发生由反对到支持的转变。1971年7月,随着中美关系的解冻,中国开始公开支持美越和平谈判。1972年7月,自尼克松政府进行越战升级和基辛格再度访华后,中国积极推动美越和平谈判。在中国的劝说之下,美越谈判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双方在1973年1月最终达成了结束越南战争的和平协定。(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06-04-01)
美越和平谈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在总结和借鉴国内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人民日报》有关越南问题的文章为研究视角,使用统计分析的方法系统地考察中国对美越和平谈判态度演变的整个过程,并运用国内外已有的相关史料来研究和论述中国态度转变的原因及其对谈判进程的作用和影响。 本论文认为中国对美越和平谈判态度演变经历了叁个阶段:第一阶段,1965年3月至1968年10月,中国坚决反对各种和谈试探和美越在巴黎举行的和平谈判;第二阶段,1968年11月至1971年6月,由于中美、中苏、中越关系处于变动和调整时期,与前一阶段相比,中国反对美越谈判的坚决性有了一定程度的松动。中美缓和进程的曲折性、中苏冲突的急剧性和中越关系的微妙性,决定了中国会因时间和具体的时势变化不断调整对美越谈判的态度。总体上来说,中国的态度经历了从反对到支持的过渡阶段。此时,中国态度的还没有确定下来,有犹豫不决和左右摇摆的特点,即具有很大的易变性、复杂性和波动性。第叁阶段,1971年7月至1973年1月,中国公开支持美越谈判,并于1972年7月后积极推动美越谈判进程。 中国对美越和谈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美关系,尤其是中国对来自美国的敌对性和威胁性的判断。1964年8月,约翰逊政府逐步实行越战升级并制造了“东京湾事件”,轰炸越南民主共和国。此时中国仍然赞同通过谈判的政治途径来解决越南问题。但自1965年初越南形势的发展,尤其是美国地面部队进驻南越后,中国开始反对各种和谈试探,反对从1968年3月底开始的美越和平谈判的磋商及巴黎和平谈判。从国家安全利益角度出发,中国是希望越南能把抗美救国战争进行到最后胜利,以抵御来自美国的安全威胁同时缓解美苏围攻中国可能带来的压力,中国反对越南因苏联的施压对美国妥协退让。美国是否明确保证撤走一切武装力量决定了中国对美越和平谈判态度是否最终发生由反对到支持的转变。1971年7月,随着中美关系的解冻,中国开始公开支持美越和平谈判。1972年7月,自尼克松政府进行越战升级和基辛格再度访华后,中国积极推动美越和平谈判。在中国的劝说之下,美越谈判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双方在1973年1月最终达成了结束越南战争的和平协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美越和平谈判论文参考文献
[1].杨亮芸.从反对、不干涉到支持[D].曲阜师范大学.2014
[2].程金华.中国对美越和平谈判态度演变析论[D].上海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