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读《给教师的建议》

三读《给教师的建议》

◆刘芬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教师进修学校255000

歌德曾经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撰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就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精神“珍宝”,是一本值得我们反复阅读、耐心品味的书。在此,笔者借鉴清代文学家王国维的“读书三重境界”,浅谈我三读此书的感悟。

一、独上高楼,找寻教育路

第一次读这本书,大概是在2001年。当时,我担任班主任工作,读书的最浅层次和最实用的想法,就是期待能从这100条建议中学到些“真经”,学一些能立竿见影的管理学生的技巧和方法。在这样的思想驱动下,对第六条“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第十五条“怎样检查练习本”、第29条“怎样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第54条“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第74条“怎样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儿童”等类似的相关内容情有独钟。在阅读过程中,也确实悟到了一些方法,能够理解和正视后进生的存在,知道后进生其实大都是因为理解和记忆能力比一般学生差,同样的问题掌握起来需要花费的时间多。于是,我用反复的巩固性练习,帮助他们解决这一问题;并选择符合他们理解水平的阅读书籍,让他们在阅读中获取知识和自我激励。虽然当时的阅读带有这样的功利色彩,但是,书中的指导性建议,对我当时的学科教学和学生管理都有着积极的促进影响。

二、衣带渐宽,学而时思之

第二次读这本书是2011年。当时我带着名师团队,一个偶然的机会,结识了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班主任成长草根团队的创始人郑立平老师。在团队的同读共研活动中,郑老师强力推荐了此书。可能是由于工作环境的变化,再次品读这本书,便多了一份对自身职业生活的思考,不再将学习技巧和方法作为读书的目的,而是想借助教育书籍这一法宝来丰富自己对教师职业的理解,期待着自己能有一定的认知高度,同时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来完善自己,引领团队。于是,在阅读的同时,多了对学科教学现状的分析和思考。

例如:在读到第20条“不要让能力和知识关系失调”时,书中写到“所谓能力和知识关系的失调,表现为学生还没有具备作为掌握知识的工具的那些能力,可是教师已经把源源不断的新知识硬带给他:快点掌握,别偷懒,这样的学生就好比没有牙齿的人,他被迫地把没有咀嚼的整块食物囫囵吞咽下去,开始时感到胃里不舒服,以后就生起病来,以至于什么也不能吃了”。读到这些形象而又寓意深刻的话语,让我不由得反思我们目前的课堂教学,面对知识经验基础各不相同的学生,我们的老师还是经常采用同一种方式方法,把同样的内容传授给他们。有时,我们只会一味地责怪学生,逼迫灌输,使得这部分学生不仅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而且渐渐失去了学习的情趣,越来越迷茫;这样,就造成了能力和知识关系的失调。逼得越来越多的孩子,在不合自己学习胃口的情况下逐渐对学习产生了“厌食”情绪,久而久之,很多孩子便发展到“油盐不进”的地步了。正是基于这样的反思,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出了“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验与研究”这一课题,并利用各种调研听课及学科集会来积极号召和推动此项工作,并于2012年10月在张店区实验中学召开了一次分层教学现场研讨会。目前,已经有部分学校和老师有所行动。今年,教育局提出了“全面培育合格学生”的目标,我想,我的分层教学就与之更加吻合了。

三、蓦然回首,灯火阑珊处

2012年末寒假,再次捧读此书,多了一份情感,多了一份理性。从系统的高度来品味,越来越感觉到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的是一种教师生涯的指导和教诲。“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在开篇之初,便以此立下整部书的中心思想:学生无好坏,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个独立而又具体的个体。所以,出现一些问题和困惑,都是因为我们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围绕这一核心的教育理念,笔者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进行逐一分析。

从教师层面思考:“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让我悟到了,要从读书中来,教师的人文素养和学科底蕴是轻松驾驭教育教学的基础;作为教师如何“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让我悟到了,教学原则的最朴素的原则就是要强基固本,只有让学生的心灵和思想消化吸收的知识才能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如何用“两套大纲,发展学生的思维”,让我悟到了,学科知识大纲和学生智力背景两者和谐共研的价值;怎样“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让我悟到了,教师的智商和情商是教育教学的双翼;“怎样发展儿童的思维和智力”,让我悟到了,实践观察和思维训练同等重要……这些建议,就是引导我们如何真正教育好学生,就是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

从学生层面理解:“要教会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其实就是引导教师为学生提供有趣的、乐做、又能发展智力和思维的东西;要教给学生“要思考,不要死记”,就是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揭示和理解问题的实质;“为什么学生感到越学越难了”,就是因为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智力活动单一,使学生知识与能力脱节……仔细想来,对于学生方面的层层问题,最终都可从施教者的角度发现并探寻解决办法。由此,更切合了本书的主题:“给教师的建议”。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这项培养人的巨大工程,越来越艰巨,面临的难题也越来越多,但是“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从这个角度看,教育的成败取决于教师的作为。纵观《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已然给我们指出了明路,其中的细致周到,让我不禁感叹其为人的高尚,为教的执着,以及做学问的那份厚重。正是这份理性情感上的共鸣,促使我不断地回顾、思考那些经典的建议,从中汲取成长的精神食粮。

标签:;  ;  ;  

三读《给教师的建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