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民国书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毛笔字,书谱,临习,紧敛,孙过庭,赵体,沙孟海,软毫,沈尹默,书学
民国书法论文文献综述
张正生[1](2019)在《深厚的土壤和参天的大树》一文中研究指出安康着名票据收藏家陈荣临先生握有数量不少的从民间收集到的民国时期的信札、纪事、簿册、中药处方等墨迹遗存,并多次在微信朋友圈上展示,获得广泛的好评。民国时期安康的书法于此可见一斑。当然,谈论安康民国时期书法无疑是个大题目,笔者根本不可能胜任这项研究(本文来源于《安康日报》期刊2019-11-29)
苏全有[2](2019)在《论民国时期的书法展览》一文中研究指出有关民国时期书法展览的研究,是学术界的短板。民国时期的书法展览分个人展览、团体展览和专题展览。其中个人展览只是在京津等大城市偶有举办,次数与影响有限;团体展览较之个人展览,要多一些;至于专题展览会,最具代表性的有两次,即1940年佛教美术展览会和1944年作家手迹展览会,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要远高于个展及团体展,影响也更大。(本文来源于《周口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崔小琴[3](2019)在《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管窥》一文中研究指出民国时期,全国的教育规模、制度、课程设置等都发生了空前的变化。结束单一的师徒教授的教育模式,出现了以高等学校为基础,以社会名流为核心的书法社团和研究机构,如山西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学院、南京金陵大学、上海美专、杭州艺专、天津南开大学等学校均相继开设了书法课,不定期组织书法讲座,积极开展书法研讨活动。(本文来源于《中国地名》期刊2019年09期)
苏全有[4](2019)在《民国时期书法比赛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民国时期的书法比赛课题是学术界研究的短板。民国时期,书法比赛大致始于1919年左右,至1931年间处于起步阶段;之后一直到1938年抗战之初,属于高峰期; 20世纪30年代末特别是40年代,由于抗战、内战的影响,我国书法比赛渐趋低潮。在今天看来,书法比赛是当时社会各界保护传统文化的尝试与努力,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在其中也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动态》期刊2019年09期)
丰俊青[5](2019)在《由民国看当前的中小学书法教育观》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教基二〔2011〕4号,以下简称《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教基二〔2013〕1号,以下简称《纲要》)颁布以来,中小学的书法教育问题成为一个话题。当今中小学的书法教育可以借鉴民国时期的一些有益方法,在师资、教材、教学叁方面入手进行改革。(本文来源于《文史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高杨[6](2019)在《民国学者书法简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末到民国,这一时期可以说是我国毛笔书写时代的最后一段光阴。然而,它却表现得并非如强弩之末般乏力赢弱。以1890年为分界线,1890年以前出生的和1890年后出生的民国学者书家的书法创作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风貌:民国前期的书法创作并没有随着清末社会的萧条和思想的改变而剧变,它仍然延续清末书法创作的自然余续,具有浓厚的因袭特点;民国后期,受“西学东渐”、五四新文化运动等影响,同时广泛吸收西方治学的经验,新一代的学者书家在创作方面渐趋成熟,呈现出标新立异、与古不同的新风范,引领了民国时期独特的书法风尚和造诣。当下,面对书法如火如荼的繁荣局面,我们应当冷静的思考与寻绎,而不是一味的颂扬或胡乱指斥,研究民国学者书法正是为了当代书法健康有序的发展。当代书法的发展缺失了书家的情怀和心灵的力量,这与书家的技法并不是对立的因素,两者之间不能泾渭分明。书法的技法只是手段,能真正进入书法艺术层面,让书法作品更具有深度的是书家的胸襟、怀抱和心灵。若单纯的理解书法是“纯粹”的技术,那么只有馆阁体、干禄体、美术字与之相呼应。实则笔墨是需要承载的,并非是达到某一技能高度就可以称之其为艺术作品,更根本的是笔墨背后人的文化修养、境界等,这才是书法艺术之所以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的根本所在。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将学者和学者书法的概念界定明确。第二章对民国时期的学者书家进行了归纳和分期整理。以1890年前出生和1890年后出生的民国学者书家为大致的分界线,之前出生的民国学者书家深受旧学滋养而略受新学熏陶,之后出生的民国学者书家略受旧学熏陶而深受新学滋养,两者呈现出不同的书法风貌。第叁章对民国时期具有代表性学者书家进行分类研究,并对他们的学书历程和书学思想进行个案分析。第四章从学者书法是上承清末遗老书法余脉、具备书法技巧却视书法为“余事”、书法在当时并未摆脱实用性的处境、广博的见闻与取法多元化这四个方面证实学者书法繁荣的原因。从第五章阐释民国学者书法对当代书法发展的启示,倡导当代书法要回归书法的本真性、创新性和文化性。(本文来源于《山东艺术学院》期刊2019-06-01)
王新迎[7](2019)在《浅析民国时期晚清遗民在京社交活动——从樊增祥晚年的一件书法作品说起》一文中研究指出首都博物馆2019年2月展出了馆藏近代诗人书法家樊增祥的一件七言诗书法作品,诗文描绘了民国时期在京士夫文人什刹海边的一次聚会活动,既是樊增祥诗文书法造诣的展示,也是他晚年在京社交活动的见证,同时也是旧京时空环境和士夫文化的重要记录。由此进一步梳理樊增祥与友人晚年在京的社交活动,并分析他们的初衷动机和社会影响,从中窥见清代遗民在民国时期的群体性行为。(本文来源于《博物院》期刊2019年02期)
浅野泰之[8](2019)在《民国时期中日书法交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是关于民国时期中日书法交流的专题研究,共有六个部分构成,分别是:第一章,中日两国受到西方外来文化冲击的背景下,梳理分析西学东渐下近代中日书法的状态,并论及中日书法交流的历史背景和特征。第二、叁章,民国时期来过中国、去过日本的中日学者们的主要交流目的,笔者拟分为:“以与中国书画家交流为目的的赴华活动”;“以古迹考察为目的的赴华活动”;“逃亡日本期间的交友及学术研究”;“特殊情况下的赴日活动”四个部分。并通过论证后指出,民国时期已经由历史上自古至今日本单方面研究学习中国书法的状态,逐步进入中日学者之间对等交流、互相借鉴学习的状态,书法交流互动频繁。第四章,近现代在中日成立的书画社团数量逐渐增多,同时出现中日两国书画家一起创立的书画社团。以当时的中日刊物报纸材料为基准,叙述民国时期中日两国协同创立书画社团的情况。通过资料面调查分析后指出,这些社团虽然受到当时社会的不良影响等诸问题,但是为了推动中日书画家友好交流关系,中日两国书画家还是不断地努力创立社团。最后,伴随战争爆发,也成为艺术界的一场灾难,社团最终都消失了。第五章,以齐白石(1864-1957)、桥本关雪(1883-1945)为例,论述他们二人的书画作品在中日两国的传播及其影响。齐白石的主要特点是,虽然没去过日本,但是书画篆刻作品在日本的传播过程中,日本友人作为齐白石的中间人帮助订印章、绘画等,功不可没。因此,齐白石对日本友人怀有强烈的感情情怀。桥本关雪的主要特点是,从《申报》可知中国方面对关雪是有所关注的,可以说关雪是民国时期日本方面与中国艺术家交流最为频繁的一位。同时,关雪在汲取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髓的同时,也反过来对中国同时代傅抱石(1904-1965)等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产生巨大影响。第六章,通过民国时期“西学东渐”下的中日书法理论着作来详细比较和探讨同时期不同两国间接受西学的方式,以及日本书学对中国书学的影响。主要特点是中日书法界都受到了西方心理学的影响,开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书法。同时,民国时期在中日书坛上比较着名的书法家仍然处在“闭关锁国”状态,尽管心理学研究者、美学研究者等煞费苦心地开拓出用西方“科学”方法去研究书法的新途径,但对于书法家而言几乎没有什么推进作用的。通过研究论证,详细揭示出民国时期受西方影响下中日书法交流的状态、发展、书法概念等特征。除此之外,对民国时期的相关中日书法交流材料进行收集整理与分类研究,梳理近代中日书法交流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活动等,制成《近代中日书法交流大事年表》。(本文来源于《中国美术学院》期刊2019-04-01)
马青云[9](2019)在《沈尹默民国时期书法述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民国书法的主流是以碑为本,兼采法帖和墨迹。而沈尹默的书法由帖转碑,又由碑转帖,主要取法于法帖和墨迹,追求二王的审美趣味,具有显着的书风倾向,并以此来兼融北碑,形成了气韵沉酣、清新刚健的艺术风格。沈尹默顺应了书法发展的客观要求,使他的书法具有了历史性的意义,表现出了民国书法的新面貌、新气象,成为民国书法的杰出代表人物。(本文来源于《创意城市学刊》期刊2019年01期)
祝帅[10](2019)在《“源流论”与“书学史”:对民国书法史着述体例的一种考察——以张宗祥《书学源流论》、顾鼎梅《书法源流论》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书法史学史上,除了受舶来的"新史学"观念影响而写就的几种《书学史》之外,由两部"源流论"所代表的传统书法史研究也是另一种学术范式。这两种学术体例代表了中国书法史写作的两种不同面向,分别体现了书法史研究与现代新史学观念及传统书论的继承与发展,共同推动了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书法史"作为一门学科的生成。(本文来源于《书法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民国书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有关民国时期书法展览的研究,是学术界的短板。民国时期的书法展览分个人展览、团体展览和专题展览。其中个人展览只是在京津等大城市偶有举办,次数与影响有限;团体展览较之个人展览,要多一些;至于专题展览会,最具代表性的有两次,即1940年佛教美术展览会和1944年作家手迹展览会,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要远高于个展及团体展,影响也更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民国书法论文参考文献
[1].张正生.深厚的土壤和参天的大树[N].安康日报.2019
[2].苏全有.论民国时期的书法展览[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9
[3].崔小琴.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管窥[J].中国地名.2019
[4].苏全有.民国时期书法比赛述评[J].社会科学动态.2019
[5].丰俊青.由民国看当前的中小学书法教育观[J].文史杂志.2019
[6].高杨.民国学者书法简论[D].山东艺术学院.2019
[7].王新迎.浅析民国时期晚清遗民在京社交活动——从樊增祥晚年的一件书法作品说起[J].博物院.2019
[8].浅野泰之.民国时期中日书法交流[D].中国美术学院.2019
[9].马青云.沈尹默民国时期书法述论[J].创意城市学刊.2019
[10].祝帅.“源流论”与“书学史”:对民国书法史着述体例的一种考察——以张宗祥《书学源流论》、顾鼎梅《书法源流论》为中心[J].书法研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