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动物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圈养野生动物,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鉴定,耐药性
动物舍论文文献综述
马小萍,伍清林,邓长林,陈洋,汪磊[1](2016)在《圈养野生动物舍内外环境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某动物园袋鼠、孔雀、鹦鹉、熊猫狐猴的畜舍以及周围环境,进行抑菌试验。实验结果表明:14株菌对氨基糖苷类的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抗生素敏感,高敏率在71.42%~92.86%;对头孢类的头孢哌酮高敏率为28.58%,中敏率为35.71%;对青霉素类的青霉素、苯唑西林、氨苄西林、羧苄西林和四环素类的四环素、强力霉素及磺胺类的复方新诺明等抗生素不敏感。14株菌对苯唑西林、氨苄西林、羧苄西林的耐药率为100%,对四环素、强力霉素的耐药率为85.72%,对头孢他啶、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达71.42%。耐药类型各不相同,最少的对3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最多的对10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本文来源于《金陵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段会勇,武博,柴同杰[2](2016)在《用ERIC-PCR方法研究动物舍内大肠杆菌向周围环境中的传播》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气溶胶是是气溶胶的一种主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尘螨、花粉、孢子及其它一些微生物粒子和动物的一些代谢产物(胡家骏,1988;章澄昌,1995)。生物气溶胶在空气中的传播可以导致人和动物的很多疾病(Spendlove,J.C.,1974;胡庆轩,1988;张劲松,1990;Lighthart,B.,1994),比如一些呼吸道疾病,包括:哮喘、鼻炎、遗传性过敏症、慢性支气管炎、皮肤过敏和过敏性齿槽炎等在奶牛舍内有过报道(Malmberg-P,1990;Dutkiewicz-J,1994)。然而,微生物是导致动物舍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动物舍的污染可以引起一些流行性疾病的发生及一系列环境问题。动物舍空气中的细菌包括致病菌、条件性致病菌和非病原菌,所有这些细菌在一定程度上均可导致人及动物的很多疾病。甚至是极少量的致病菌就可直接导致呼吸道的感染,特别是下呼吸道的感染(Jamych,1976;Mehlhom,1979)。所以,空气中微生物气溶胶的污染,不仅能够影响人及动物的健康和动物生产能力的下降,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引起一些传染性疾病在人和动物间的流行。我们都知道,动物舍内微生物,特别是一些气载的致病性微生物,它不仅能够污染舍内及其周围环境,而且能够通过空气传播很远的距离,造成传染病的流行(Alex Donaldson,1999)。1981年口蹄疫病毒(FMD)由法国布列塔尼以惊人的速度传到英格兰南部(Donaldson,A.I.,1982);台湾爆发的禽流感(Klontz,K.C.,1989);最典型的是麻疹病毒通过空气的传播,引起了未接种疫苗地区的人们麻疹病的大流行(Riley,E.,1978)以及2001-2002年在美国由于气载炭疽引起的人的大批死亡(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2003)等等。但是,我们利用什么方法才能验证它的传播呢?在2006年,Alex K.Y.Lee用生物标记的方法研究过气载微生物与真菌的来源问题。在本试验中,我们不仅测量了鸡舍舍内及舍外不同距离的大肠杆菌含量,而且还利用ERIC-PCR方法来研究从动物舍内不同环境中分离到的大肠杆菌,通过这个试验以便找到这些不同来源的大肠杆菌DNA图谱之间的关系,比较其同源性,确定舍外大肠杆菌的来源问题。由于动物舍环境中的微生物可以随着舍内外空气的交换而改变,特别是受到气象条件的影响,如温度、湿度、风速和光照等(Donaldson,A.I.,Ferris,N.P.,1976)。因此,在该试验中,我们选择在风速不太大的气候条件下,且舍外障碍物相对较少的鸡舍进行的,不仅从动物的新鲜粪便中分离到了大肠杆菌,而且还从距离动物舍不同的距离(上风方向和下风方向)分离到了空气中的大肠杆菌,同时也对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和风速进行了测量。本试验分离了5个鸡舍舍内、舍外环境中的大肠杆菌,包括鸡的粪便、舍内空气、舍外上风10m、50m和下风10m、50m、100m、200m、400m、600m不同距离的大肠杆菌,计算每一个采样点的大肠杆菌的浓度(CFU/m3空气),并利用肠杆菌基因间重复一致序列为引物的聚合酶链式反应(Enterobacterial Repetitive Intergenic Consensus-PCR,ERIC-PCR)分型技术扩增具有不同来源大肠杆菌(包括动物粪便,舍内空气和舍外空气)的DNA图谱。通过这种方法研究动物舍环境微生物向舍外环境的传播问题。研究结果显示:鸡舍舍内空气中大肠杆菌的浓度要远远高于舍外环境(P<0.05或P<0.01),但仅仅依靠大肠杆菌的浓度的这种变化并不能很好地说明舍外空气中的大肠杆菌来源于舍内;而ERIC-PCR结果表明从鸡的粪便中分离的大肠杆菌与从舍内空气中分离的多数大肠杆菌具有极高的同源性,而与从鸡舍上风分离到的大肠杆菌同源性较远;从鸡舍舍外下风方向分离到的大多数大肠杆菌与舍内空气或粪便中的大肠杆菌也具有极高的同源性,而与上风方向分离到的大肠杆菌遗传进化关系较远。所以,我们可以说鸡粪便中的大肠杆菌既能传播到舍内空气中,又能传播到舍外下风不同的距离。也就是说鸡粪便中的大肠杆菌既能污染舍内空气,又能对其周围的环境构成污染。(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微生态学分会第五届第十二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6-11-04)
伍清林,金兰梅,李明杰,邓长林,周正凯[3](2012)在《圈养野生动物舍致病菌分离鉴定与消毒剂敏感性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自然沉降法测定了动物园部分动物舍内环境中的细菌含量,并且采用滤纸片法测定分离的病原菌对消毒剂的敏感性。结果:在舍内空气环境中检测到30种细菌,188个菌株,其中葡萄球菌属102株,肠杆菌科77株,链球菌属9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各14株,占分离菌的7.45%(14/188),2种致病菌接种小鼠,致死率分别为42.86%(12/42)、57.14%(24/42)。2种致病菌对双链季胺盐—碘消毒液和聚维酮碘溶液2种消毒剂不敏感,对癸甲溴铵溶液敏感,使用1∶1 500的稀释浓度时,对所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部分大肠杆菌均产生较好的效果,现场消毒,其杀菌率达80%~100%。癸甲溴铵消毒剂杀菌率受环境中细菌含量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畜牧与兽医》期刊2012年04期)
伍清林,金兰梅,邓长林,周正凯,花雯[4](2010)在《动物园部分动物舍内外环境中常见病原菌的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动物园动物及其环境中常见病原菌的分布情况,采用菌落计数、细菌分离培养及动物致病性试验等方法,对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的部分动物生存环境的空气、土壤、水共126份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各种动物舍内菌落总数均大于舍外菌落总数。从126份样品中分离到16个菌种127个菌株,其中葡萄球菌有69株,占54.33%(69/127);肠杆菌有51株,占40.16%(51/127);链球菌有7株,占5.51%(7/127)。通过动物试验得知,分离得到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臭鼻克雷伯氏菌、粘质沙雷氏菌、假结核耶氏菌、福氏志贺氏菌1-5型、聚团肠杆菌和血链球菌等8种致病性较强,松鼠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解糖葡萄球菌和变异链球菌等4种致病性较弱,耳葡萄球菌、头葡萄球菌、施莱福葡萄球菌和唾液链球菌等无致病性。动物舍内外环境中葡萄球菌是主要污染菌。(本文来源于《家畜生态学报》期刊2010年06期)
伍清林,金兰梅,邓长林,周正凯,花雯[5](2010)在《动物园部分动物舍内外环境中常见病原菌的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动物园动物及其环境中常见病原菌的分布情况,采用菌落计数、细菌分离培养及动物致病性试验等方法,对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的部分动物生存环境的空气、土壤、水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动物舍内外环境空气中不同的培养基上细菌菌落总数:在NA培养基上平均是4.53×103cfu/m3,在MSA上平均3.46×103cfu/m3,在MAC上平均1.45×103cfu/m3,在SS上平均0.41×103cfu/m3,在血培养基上平均5.01×103cfu/m3。各种动物舍内菌落总数均大于舍外菌落总数。环境水中在各种培养基细菌菌落总数:在NA上平均0.063×103cfu/ml,在MSA上平均0.064×103cfu/ml,在MAC上平均0.08×103cfu/ml,在SS上无菌生长,在血培养基上平均0.126×103cfu/ml。环境土壤中在各种培养基细菌菌落总数:在MAC上平均15.48×103cfu/g,在SS上平均11.57×103cfu/g,在血培养基上平均28.95×103cfu/g。从126份样品中分离到16个菌种127个菌株,其中葡萄球菌有69株,占54.33%(69/127);肠杆菌有51株,占40.16%(51/127);链球菌有7株,占5.51%(7/127)。通过动物实验得知,分离得到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臭鼻克雷伯氏菌、粘质沙雷氏菌、假结核耶氏菌、福氏志贺氏菌1-5型、聚团肠杆菌和血链球菌等8种致病性较强,松鼠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解糖葡萄球菌和变异链球菌等4种致病性较弱,耳葡萄球菌、头葡萄球菌、施莱福葡萄球菌和唾液链球菌等无致病性。动物舍内外环境中葡萄球菌是主要污染菌。(本文来源于《畜牧业环境、生态、安全生产与管理——2010年家畜环境与生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0-07-20)
段会勇[6](2008)在《动物舍微生物气溶胶及其向周围环境的传播》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生物是动物舍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动物舍的生物污染可以引起一系列传染病的流行。近几年的研究表明,一些气载病原微生物能够通过空气传播很远的距离,造成传染病的流行。过去对畜禽养殖环境微生物气溶胶的传播主要是通过舍内外环境中的细菌浓度的变化以及细菌耐药性及某些致病菌含量等方面来确认的。然而,未能证明舍内外环境分离的微生物气溶胶的起源及其同源性,没能获得充分的证据证明畜禽舍微生物气溶胶向环境的传播。因此,本课题测量了19个动物舍(5个鸡舍、5个猪舍、6个牛舍和3个兔舍)舍内及舍外不同距离(上风10、50m和下风10、50、100、200、400m)的大肠杆菌和肠球菌含量,在此基础上,(1)统计舍内、舍外气载需氧菌的含量;(2)对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及其肠毒素的检测;(3)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ERIC-PCR和REP-PCR)对不同地点分离的大肠杆菌和肠球菌的遗传相似性进行比较;(4)对肠球菌的耐药基因进行了检测。根据以上结果确定动物舍微生物气溶胶的危害性及其向环境中的传播。1动物舍内微生物气溶胶的含量及其向舍外环境的传播本试验采用ANDERSEN-6级空气微生物样品收集器和RCS离心式采样器在16个动物舍舍内空气、舍外上风10、50m和下风10、50、100、200、400m不同距离收集微生物气溶胶,一方面,通过对动物舍环境中气载需氧菌含量、气载大肠杆菌含量、气载肠球菌含量的检测,以及它们在ANDERSEN六级采样器上的分布规律来推断其对饲养员及动物自身可能造成的危害,从而使人们对动物产生的微生物气溶胶及其健康威胁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通过对畜禽舍内、外需氧菌含量的比较分析,从而初步观察菌群随着距离增长变化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在所有检测的养殖环境中微生物气溶胶粒子浓度要远远高于一般的原野环境,而且大部分粒子的空气动力学直径较小,更容易进入呼吸道深部。虽然我们没有对养殖环境的动物及饲养员的健康作系统的调查,但是长期处在这种高浓度的微生物气溶胶环境下,对动物体和饲养人员感染压增大,导致很大的感染风险,能够产生有明显临床症状的传染发生,或隐性感染,或发展为慢性呼吸道疾病以及继发感染等,该领域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2)通过比较舍内外的气载需氧菌的含量发现,动物舍舍内气载需氧菌含量远远高于动物舍上风和舍外下风方向(>50m)不同距离空气中需氧菌的浓度(P<0.05),该结果表明,舍内微生物气溶胶含量较高,随着舍内外气体的交换而不断传播到舍外一定距离,特别是下风50 m内。另外,下风不同距离细菌浓度与上风处(一般原野)比较,差异显着(P<0.05),舍外下风方向在100、200和400 m(鸡舍A和牛舍C″除外)之间需氧菌的浓度差异不显着(P>0.05),表明气载需氧菌在一定的气象条件下也可以传播到舍外下风较远的距离(≥200 m)。2 ERIC-PCR对鸡舍和牛舍环境中气载大肠杆菌向舍外环境传播的鉴定本课题测量了5个鸡场和6个牛场舍内及舍外不同距离的大肠杆菌含量,在细菌学鉴定的基础上,采用ERIC-PCR方法对不同地点分离的大肠杆菌鉴定其同源性,获得大肠杆菌ERIC片段指纹图谱,通过该片段在细菌基因组内的数量和分布之间的关系,比较其遗传相似性,确定动物舍微生物气溶胶的向环境中的传播。ERIC-PCR结果表明,从动物的粪便中分离到的大肠杆菌与从舍内空气中分离到的部分大肠杆菌(鸡舍为34.1%;牛舍为)相似性可达100%,从动物舍外下风方向(10、50、100和200m)分离到的多数大肠杆菌(鸡舍为54.5%;牛舍为)与舍内空气或粪便中分离的大肠杆菌相似性可达100%。而从动物舍上风分离到的大肠杆菌与舍内空气或粪便中分离的大肠杆菌相似性较小(<90%)。所以,得出结论,从上风分离到的多数大肠杆菌并非来源于动物的粪便或者舍内空气,而很多从舍内空气和舍外下风方向分离到的大肠杆菌来源于动物的粪便,说明源于动物舍的微生物气溶胶能够通过舍内外气体交换传播到舍外,依气象条件传播到舍外不同的距离,造成周边环境的生物污染以及病原微生物的扩散。3鸡舍环境中大肠杆菌耐药性向舍外环境传播的鉴定通过对同一鸡舍内外环境中大肠杆菌耐药性的调查、分析,证明鸡舍内环境中的大肠杆菌可以通过舍内外气体的交换而传播到舍外环境中去,可能对附近养殖场及其周边居民的健康构成潜在的威胁。结果表明,鸡舍粪便中及舍内、舍外空气中分离到的大肠杆菌都对P-G和RIF完全耐药;对GEN和TOB都敏感,并且没有发现对这两种药物的耐药菌株。特别是从舍外下风方向上分离到的菌株对药物的敏感性与从舍内空气中或者是鸡的粪便中分离到的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基本一致,说明这些耐药菌株来源于动物舍,它们能够从舍内向舍外环境传播。4 ERIC-PCR和REP-PCR对猪舍环境气载大肠杆菌向舍外环境传播的鉴定采用ERIC-PCR和REP-PCR两种方法进一步对同一猪舍不同地点分离到的大肠杆菌进行同源性比较鉴定,一方面,可以验证两种方法的可靠性;另一方面,为研究猪舍养殖环境产生的大肠杆菌气溶胶向其周围环境的传播提供可靠的方法。在本实验中,我们分析了从5个猪舍环境中分离到的120株大肠杆菌,ERIC-PCR和REP-PCR两种方法都显示出了很高的菌株间的区分性。REP-PCR表现出的指纹图谱与ERIC-PCR表现出的指纹图谱显示出极高的相似性,从而也说明了这两种方法的可靠性。结果表明,有35.1%(20/57)的从粪便中分离的大肠杆菌与舍内空气或舍外下风分离的大肠杆菌的相似性≥90%,然而从上风方向分离的大肠杆菌与舍内空气或粪便中分离的大肠杆菌的相似性较低(61%-69%)。可见,很多从舍内空气和舍外下风方向分离到的大肠杆菌来源于动物的粪便。5动物舍环境大肠杆菌主要毒力基因的检测及其向舍外环境传播的鉴定本研究采用多重PCR方法分别对5个鸡舍及其周围环境中分离到的117株大肠杆菌,5个猪舍及其周围环境中分离到的120株大肠杆菌和6个牛舍及其周围环境中分离到的143株大肠杆菌进行了5种不同的毒力基因(STa、STb、LTa、Stx1和Stx2/Stx2e)的多重PCR检测,不仅调查了不同动物舍舍内环境中大肠杆菌的5种主要毒力基因的携带情况,而且还通过对舍内、舍外环境中大肠杆菌的5种主要毒力基因的比较检测分析,研究舍内大肠杆菌5中主要毒力基因向舍外环境中的传播。结果表明,不同的动物舍环境中大肠杆菌其携带的5种毒力基因型虽然不同,但是都有一定数量的大肠杆菌携带毒力基因,而且很多是携带2种或2种以上的毒力基因,这些致病性大肠杆菌可以通过舍内外气体的交换而传播到舍外环境。6 REP-PCR对动物舍内气载肠球菌向舍外环境传播的鉴定为了给畜禽舍微生物气溶胶的产生与传播提供更充分的证据,以另一种微生物一肠球菌作为指示菌,以REP-PCR方法来研究叁种动物舍(鸡舍、猪舍和牛舍)环境中气载肠球菌向舍外环境中的传播,从而与大肠杆菌作为指示菌来做对比,进一步证明动物舍舍内微生物气溶胶向舍外环境传播的必然性,同时也证明了以肠球菌作为指示菌研究微生物气溶胶在环境中传播的可行性。通过对5个不同的鸡舍(127株)、5个不同的猪舍(135株)以及6个不同的牛舍(164株)舍内及其周围环境中肠球菌同源性的REP-PCR分析,结果表明,动物舍内动物的粪便中的肠球菌可以不断形成气溶胶,不仅在能够在舍内空气中传播,而且还能够随着气体的交换而传播到舍外较远的距离,特别是下风方向(≥100m)。7动物舍环境气载肠球菌主要耐药基因的检测及其向舍外环境传播的鉴定为了了解当前养殖环境中细菌的耐药现状,仍以肠球菌为指示菌,通过对该菌的耐药性调查,了解不同场的药物使用状况,细菌耐药谱及其程度,为此后用药提供指导。通过对不同动物舍环境中分离的肠球菌对四环素类(TetM)、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庆大霉素)及糖肽类抗生素(万古霉素VanA和VanB)主要耐药基因的检测,目的:(1)了解当前养殖环境中肠球菌的耐药现状,并为以后的用药提供理论基础;(2)通过对舍内、舍外不同环境中采集到的肠球菌主要耐药基因的检测与比较,研究耐药肠球菌在动物舍舍内及其周围环境中的传播。结果表明:本研究通过对16个动物舍426株肠球菌耐药基因的检测,动物舍环境中存在一定比例的(62/426,14.55%)对β-内酰胺酶耐药肠球菌;叁种动物舍舍内及其舍外环境分离株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对四环素类抗生素的耐药性,而且,耐药率较高。其中,鸡舍粪便分离株肠球菌TetM的检出率最高(79.03%),其次为猪舍粪便分离株;有很少几株肠球菌携带vanA和vanB基因,但是,也存在少量的vanA和vanB阳性菌株,这是在动物舍环境中首次检测到,所以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绝大多数肠球菌携带AMEs基因的一种或几种,只有7.7%(33/426)的肠球菌不携带AME基因,可见,鸡、猪、牛舍环境中的肠球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的普遍性;同时,统计结果也可以看出,大多数肠球菌都携带2种或2种以上的AME基因,最多者可以携带6种AME基因[aac(6′)-aph(2″)+ant(4′)-Ia+ant(9)-Ia+aph(3′)-Ⅲa+aac(6″)-Ii+ant(6)-Ia],可见,肠球菌对庆大霉素类抗生素耐药的严重性。因此,在兽医临床诊断以及治疗的过程中不得不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通过对鸡、猪、牛舍舍内(动物粪便和舍内空气)及其周边环境中(上风方向10、50m,下风方向10、50、100、200、400m)肠球菌耐药基因(TEM,tetM,VanA和VanB,AMEs)的检测结果比较后可以看出,舍外环境中的,特别是下风方向分离到的很多肠球菌其携带的耐药基因类型与舍内或动物粪便中的肠球菌其携带的耐药基因类型相同。因此,结合REP-PCR同源性分析结果,可以确定肠球菌耐药性也可以在舍内及其周围环境中传播。(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08-06-10)
柴同杰,张绍学,Wolfgang,Mueller[7](2001)在《ELISA对动物舍环境气悬魏氏梭菌型别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ELISA方法对从牛舍环境空气中分离到的魏氏梭菌进行型别鉴定。结果显示:88%的菌种属于A型,3.4%为C型,8.6%是D型。B型未能确认。 魏氏梭菌可出现于人畜粪便,土壤,水和尘埃中,在气悬状态下100%以孢子形式存在,该茵群属典型的条件性致病菌,它可引发地区性流行病,对畜牧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每年都有大量动物因不同类型魏氏梭菌感染而死亡。如犊牛肠炎、绵羊羔痢疾、绵羊“肾粥样病”、仔猪坏死性肠炎以及牛的Malde Aquidaban、兔肠炎腹泻。特别是近年来在中国发生的猪、牛、羊“猝死症”也与该菌种直接有关。 A型魏氏梭菌对人的健康也形成威胁,除了引起人的食物中毒外,还能导致气肿疽。在美国每年有10000到12000人(病例)由它感染,死亡率0—100%。C、D型魏氏梭菌最常引起猪、牛、羊肠炎和肠原性毒血症。畜禽舍环境空气中的魏氏梭菌的含量与成分一方面反映了该舍动物相应茵群的感染;另一方面,畜禽舍内外通过空气交换,将病原微生物传播到舍外环境,对邻近的畜群和居民构成威胁。 根据本菌合成分泌的主要毒素(α. β. ε和ι)可将其分为A、B、C、D及E型。魏氏梭菌以及他们导致的人、畜疾病在世界各地均有报道,但B型在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没能得以证实。B、C和D型特别与动物的肠道感染关系密切。因为β—毒素导致肠道平滑肌麻痹,ε—毒素能与血管内皮细胞受体结合,使其变形坏死。以前通常采用中和保护(动物)实验来判断感染动物的魏氏梭菌型别,不仅消耗实验动物,而且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观察到结果。本研究采用ELISA,再与特别设计的计算机软件分析方法相结合,可以将A,B,C和D型区分开。具有非常特异、敏感的特点,取得了快速、准确的诊断效果。(本文来源于《第四届中国畜牧兽医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1-06-01)
柴同杰,张绍学,常维山,侯彦平,姜世金[8](2001)在《ELISA对动物舍气载魏氏梭菌型别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ELISA方法对从一个犊牛舍空气中分离到的魏氏梭菌进行型别的鉴定。结果显示 :88%的菌种属于A型 ,3 4 %为C型 ,8 6%是D型 ,B型未能确认(本文来源于《畜牧兽医学报》期刊2001年01期)
张秀文[9](1991)在《强毒动物舍改建情况报道》一文中研究指出强毒动物舍是生物药品厂不可缺少的设施,其在生产、科研及产品检验等方面的重要性正随生物药品事业的发展而体现出来。同时对强毒动物舍的标准要求也更严格。由于本厂原强毒动物舍已不能适应本厂生产、科研及检验的需要,同时配合上级单位对我厂监察室的验收及做到严格防止散毒,我厂(本文来源于《中国兽药杂志》期刊1991年01期)
动物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生物气溶胶是是气溶胶的一种主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尘螨、花粉、孢子及其它一些微生物粒子和动物的一些代谢产物(胡家骏,1988;章澄昌,1995)。生物气溶胶在空气中的传播可以导致人和动物的很多疾病(Spendlove,J.C.,1974;胡庆轩,1988;张劲松,1990;Lighthart,B.,1994),比如一些呼吸道疾病,包括:哮喘、鼻炎、遗传性过敏症、慢性支气管炎、皮肤过敏和过敏性齿槽炎等在奶牛舍内有过报道(Malmberg-P,1990;Dutkiewicz-J,1994)。然而,微生物是导致动物舍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动物舍的污染可以引起一些流行性疾病的发生及一系列环境问题。动物舍空气中的细菌包括致病菌、条件性致病菌和非病原菌,所有这些细菌在一定程度上均可导致人及动物的很多疾病。甚至是极少量的致病菌就可直接导致呼吸道的感染,特别是下呼吸道的感染(Jamych,1976;Mehlhom,1979)。所以,空气中微生物气溶胶的污染,不仅能够影响人及动物的健康和动物生产能力的下降,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引起一些传染性疾病在人和动物间的流行。我们都知道,动物舍内微生物,特别是一些气载的致病性微生物,它不仅能够污染舍内及其周围环境,而且能够通过空气传播很远的距离,造成传染病的流行(Alex Donaldson,1999)。1981年口蹄疫病毒(FMD)由法国布列塔尼以惊人的速度传到英格兰南部(Donaldson,A.I.,1982);台湾爆发的禽流感(Klontz,K.C.,1989);最典型的是麻疹病毒通过空气的传播,引起了未接种疫苗地区的人们麻疹病的大流行(Riley,E.,1978)以及2001-2002年在美国由于气载炭疽引起的人的大批死亡(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2003)等等。但是,我们利用什么方法才能验证它的传播呢?在2006年,Alex K.Y.Lee用生物标记的方法研究过气载微生物与真菌的来源问题。在本试验中,我们不仅测量了鸡舍舍内及舍外不同距离的大肠杆菌含量,而且还利用ERIC-PCR方法来研究从动物舍内不同环境中分离到的大肠杆菌,通过这个试验以便找到这些不同来源的大肠杆菌DNA图谱之间的关系,比较其同源性,确定舍外大肠杆菌的来源问题。由于动物舍环境中的微生物可以随着舍内外空气的交换而改变,特别是受到气象条件的影响,如温度、湿度、风速和光照等(Donaldson,A.I.,Ferris,N.P.,1976)。因此,在该试验中,我们选择在风速不太大的气候条件下,且舍外障碍物相对较少的鸡舍进行的,不仅从动物的新鲜粪便中分离到了大肠杆菌,而且还从距离动物舍不同的距离(上风方向和下风方向)分离到了空气中的大肠杆菌,同时也对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和风速进行了测量。本试验分离了5个鸡舍舍内、舍外环境中的大肠杆菌,包括鸡的粪便、舍内空气、舍外上风10m、50m和下风10m、50m、100m、200m、400m、600m不同距离的大肠杆菌,计算每一个采样点的大肠杆菌的浓度(CFU/m3空气),并利用肠杆菌基因间重复一致序列为引物的聚合酶链式反应(Enterobacterial Repetitive Intergenic Consensus-PCR,ERIC-PCR)分型技术扩增具有不同来源大肠杆菌(包括动物粪便,舍内空气和舍外空气)的DNA图谱。通过这种方法研究动物舍环境微生物向舍外环境的传播问题。研究结果显示:鸡舍舍内空气中大肠杆菌的浓度要远远高于舍外环境(P<0.05或P<0.01),但仅仅依靠大肠杆菌的浓度的这种变化并不能很好地说明舍外空气中的大肠杆菌来源于舍内;而ERIC-PCR结果表明从鸡的粪便中分离的大肠杆菌与从舍内空气中分离的多数大肠杆菌具有极高的同源性,而与从鸡舍上风分离到的大肠杆菌同源性较远;从鸡舍舍外下风方向分离到的大多数大肠杆菌与舍内空气或粪便中的大肠杆菌也具有极高的同源性,而与上风方向分离到的大肠杆菌遗传进化关系较远。所以,我们可以说鸡粪便中的大肠杆菌既能传播到舍内空气中,又能传播到舍外下风不同的距离。也就是说鸡粪便中的大肠杆菌既能污染舍内空气,又能对其周围的环境构成污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动物舍论文参考文献
[1].马小萍,伍清林,邓长林,陈洋,汪磊.圈养野生动物舍内外环境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研究[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16
[2].段会勇,武博,柴同杰.用ERIC-PCR方法研究动物舍内大肠杆菌向周围环境中的传播[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微生态学分会第五届第十二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6
[3].伍清林,金兰梅,李明杰,邓长林,周正凯.圈养野生动物舍致病菌分离鉴定与消毒剂敏感性试验[J].畜牧与兽医.2012
[4].伍清林,金兰梅,邓长林,周正凯,花雯.动物园部分动物舍内外环境中常见病原菌的调查[J].家畜生态学报.2010
[5].伍清林,金兰梅,邓长林,周正凯,花雯.动物园部分动物舍内外环境中常见病原菌的调查[C].畜牧业环境、生态、安全生产与管理——2010年家畜环境与生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
[6].段会勇.动物舍微生物气溶胶及其向周围环境的传播[D].山东农业大学.2008
[7].柴同杰,张绍学,Wolfgang,Mueller.ELISA对动物舍环境气悬魏氏梭菌型别的研究[C].第四届中国畜牧兽医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1
[8].柴同杰,张绍学,常维山,侯彦平,姜世金.ELISA对动物舍气载魏氏梭菌型别的研究[J].畜牧兽医学报.2001
[9].张秀文.强毒动物舍改建情况报道[J].中国兽药杂志.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