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叁次谐波注入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逆变器,SPWM,叁次谐波,抑制策略
叁次谐波注入法论文文献综述
李新君,伍铁斌[1](2018)在《基于叁次谐波注入法的逆变器谐波抑制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详细分析了叁相电压型SPWM逆变器输出电压谐波及其产生规律,并提出了一种基于叁次谐波注入法的谐波抑制策略,该方法生成的SPWM波形是通过在正弦波上注入叁次谐波而形成的,然后用这个SPWM波形控制开关器件的通断从而使输出电压波形得以优化。理论分析表明该方法在提高输出电压幅值,提高直流电压利用率的同时,还可以降低输出电压的THD,仿真结果也证明了这种谐波抑制策略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电脑知识与技术》期刊2018年06期)
曹钰[2](2016)在《基于叁次谐波注入法的逆变器控制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为了提高叁相逆变器的直流电压利用率,采用了用叁次谐波注入的逆变器,其次本论文对基于叁次谐波注入法的逆变器进行了系统建模,设计了输入输出电压电流的采样调理电路,以及精密整流电路,双T滤波电路和峰值保持电路等等。最后根据样机的性能要求对逆变器主功率电路、控制电路、驱动电路、保护电路进行了详细的设计。针对输入电压:250-280Vdc;输出功率为6k VA/400Hz;输出电压为叁相115V/400Hz;电源参数指标符合GJB181A;并对叁相逆变器进行了仿真和实验验证。(本文来源于《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期刊2016年15期)
李宋[3](2008)在《采用叁次谐波注入法的多电平级联H桥逆变器》一文中研究指出阐述了级联H桥七电平逆变器拓扑结构和工作原理,分析了比较多电平逆变器常用PWM调制技术的优缺点,得出采用叁次谐波注入方法控制多电平逆变器具有两个突出优点:电压调制度可以达到1.15;由N个单元组成的H桥逆变器的负载电压等效开关频率是每个单元开关频率的N倍.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和DSP实验装置对叁次谐波注入法多电平逆变器进行了仿真和实验研究,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南昌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4期)
官二勇,宋平岗,叶满园[4](2005)在《基于叁次谐波注入法的叁相四桥臂逆变电源》一文中研究指出叁相四桥臂逆变电源的叁相负载可以是任意的,但由于第四桥臂的加入,使控制变得非常复杂。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对叁相四桥臂逆变电源各种控制方法的优缺点,分析了叁相四桥臂逆变电源的调制信号与输入直流电压的关系,提出了一种叁次谐波注入法的新的PWM控制方案,同时谐波的注入不会影响输出电流,并能带任意负载。仿真和实验结果证实了该方案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电工技术学报》期刊2005年12期)
叁次谐波注入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论文为了提高叁相逆变器的直流电压利用率,采用了用叁次谐波注入的逆变器,其次本论文对基于叁次谐波注入法的逆变器进行了系统建模,设计了输入输出电压电流的采样调理电路,以及精密整流电路,双T滤波电路和峰值保持电路等等。最后根据样机的性能要求对逆变器主功率电路、控制电路、驱动电路、保护电路进行了详细的设计。针对输入电压:250-280Vdc;输出功率为6k VA/400Hz;输出电压为叁相115V/400Hz;电源参数指标符合GJB181A;并对叁相逆变器进行了仿真和实验验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叁次谐波注入法论文参考文献
[1].李新君,伍铁斌.基于叁次谐波注入法的逆变器谐波抑制策略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
[2].曹钰.基于叁次谐波注入法的逆变器控制设计[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
[3].李宋.采用叁次谐波注入法的多电平级联H桥逆变器[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8
[4].官二勇,宋平岗,叶满园.基于叁次谐波注入法的叁相四桥臂逆变电源[J].电工技术学报.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