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茂名市茂南区高山镇中心小学525000
摘要: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直以来都备受社会的关注,因为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个人发展甚至是社会发展,小学阶段作为学生人生发展的重要奠基时期,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将探讨一下,如何在小学阶段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德育教学之中,以期引起大家的思考,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小学德育教学探讨
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它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心理发展走向,但是,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得不到老师们的重视,这是非常错误的教育观念,这将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是否能够思考一下,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德育教学。本文将从以下方面,简要论述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到小学德育教学之中的必要性。
一、小学阶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小学阶段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奠基时期,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对学生施加积极的影响,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就目前调查情况来看,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这许多问题,一部分老师认为: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相对幼稚,不会产生心理问题,更不会有心理障碍;也有部分老师存在消极的思想,认为学校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只需要给学生讲授一些理论性知识即可。在我看来,这两者是非常错误的,学校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既是落实上级要求,也是对学生的发展负责,老师要端正思想,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所以说,家庭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以下这些情况,都会对学生心理发展产生影响。(1)家长与周围邻居不和。家长如果不能跟邻居们和睦相处,将会导致小学生出现不合群、胆小、孤僻等情况;(2)家长的溺爱。目前的小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家人的父母、老人都比较溺爱,对小学生缺乏教育,进而滋长了小学生的恶习;(3)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极易出现焦虑等不良心理。
2.社会因素。(1)不良社会文化。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现在社会上流传着许多文化思想,比如:小学生接触到的不良书籍、网络媒体、报纸等,长期接触这些不良文化影响,将会造成小学生的不健康心理。(2)不良社会现象。比如:在现实生活中,诸如做事凭关系、走后门之类的不良社会现象会影响小学生,会使他们丧失进取心,出现懒惰心理。
3.学校因素。(1)在管理小学生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年龄较小,且比较好动,教师具有较大的压力,故设置了很多规则,扼杀学生的天性,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2)教师一味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当学生出现不良心理时,教师未能及时发现、疏导等。(3)学前教育与小学教学缺乏良好的关联性。在日常管理中,学校将高年级的标准用在低年级学生身上,学生出现较大的压力。
三、小学德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途径
1.建立良好的班级心理环境。对于学生来讲,大多数时间是和同学们待在一起,良好的班级心理环境,可以感染学生,促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具体来讲,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教师自身保持心理健康。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重视为人师表的作用。因为小学生的心理具有向师性特点,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所以,老师自身保持心理健康,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重大影响。(2)营造良好班风、学风。教师要注意班级中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改善学生的心理环境,同时积极鼓励、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调控,让小学生在长期的反思中不断提升、完善人格。
2.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心理施加影响,是将心理健康与德育教学进行融合的最好途径。
3.在德育实践活动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教学中,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实际的德育实践活动中,教师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内。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1)校园物质文化建设;(2)精神文化建设;(3)制度文化建设,包括教学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等。
综上所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学生的发展,但是,受多方面的影响,要让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家庭、学校、社会负有重大的责任,老师在德育教学中,要将此三者的影响融合到德育教学过程中,进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思想品德端正、心理健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李绪臣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小学德育教学中[J].教育教学论坛,2012,(S4):277-278。
[2]高霞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小学德育教学中[J].新课程学习(上),2014,(12):14。
[3]李桂萍如何在小学德育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考试周刊,2012,(93):178。
[4]温朝明以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德育教育的时效性[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10):199-200。
[5]谭军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渗透[J].教学与管理,2011,(36):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