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血习性论文-王海防,王怀位,程鹏,郭秀霞,杨培培

嗜血习性论文-王海防,王怀位,程鹏,郭秀霞,杨培培

导读:本文包含了嗜血习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华按蚊,嗜血习性,rDNA-ITS2,遗传分化

嗜血习性论文文献综述

王海防,王怀位,程鹏,郭秀霞,杨培培[1](2014)在《嗜血习性同域分化的中华按蚊种群rDNA-ITS2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同域分布而嗜血习性不同的中华按蚊种群是否存在基于rDNA-ITS2序列差异的遗传分化。方法在中华按蚊密度高的自然村和按蚊孳生地之间,同时设人饵和牛饵帐通宵诱捕大量野外按蚊种群;经过形态鉴定分离两组中华按蚊,并带回实验室常规饲养。选择一温湿度适宜的大型封闭温室作为雌蚊标记-释放-重捕技术的场所,将以上人饵组和牛饵组中华按蚊分别经红色和黄色荧光粉标记后在温室的中间一起释放,同时在温室两端分别设人饵帐和牛饵帐再次诱捕(重捕)中华按蚊。将两次均被人饵帐和牛饵帐诱捕的中华按蚊雌蚊分成嗜人血组和嗜牛血组,带回实验室饲养传代,并分别饲以其蚊虫人血和牛血。两组中华按蚊的子1代雌蚊再次使用上述标记-释放-重捕技术,筛选嗜人血和嗜牛血的中华按蚊品系;并对该两品系的中华按蚊rDNA-ITS2基因进行PCR扩增测序比对。结果野外亲代嗜人血组中华按蚊人饵帐和牛饵帐的重诱捕比例分别为54.07%(339/627)和45.93%(288/627),嗜牛血组牛饵帐和人饵帐的重捕比例分别为58.01%(409/705)和41.99%(296/705),两组亲代嗜血习性均趋向选择原吸血宿主(χ2=19.42,P<0.01)。子1代嗜人血组中华按蚊人饵帐和牛饵帐的重捕比例分别为63.43%(765/1206)和36.57%(441/1206),嗜牛血组牛饵帐和人饵帐的重捕比例分别为68.22%(1039/1523)和31.78%(484/1523),两组蚊虫群体嗜血习性有更显着的选择原吸血宿主的特性(χ2=271.69,P<0.01),表现出遗传分化现象。但PCR扩增测序比对结果显示,两品系蚊虫的rDNAITS2基因碱基序列无差异,均为469 bp。结论嗜血习性不同的中华按蚊同域种群未发生基于rDNA-ITS2序列的遗传分化。(本文来源于《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期刊2014年05期)

邱志敏,郑立星,谢汉国[2](2010)在《厦门中华按蚊吸血活动规律及嗜血习性的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厦门市集美区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微小按蚊曾经是厦门疟疾的主要传播媒介。随着农田改造及田间管理方式改变、农药用量的增加以及城镇的改造扩建,微小按蚊自90年代后在该地区就难以捕获,而中华按蚊虽传疟能力较弱,但因孳(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期刊2010年01期)

余静[3](2007)在《淡色库蚊嗜血习性的嗅觉生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蚊虫搜寻宿主行为主要受宿主气味物质调控。目前已知淡色库蚊对鸡、鸭、鸽子等禽类宿主偏好,嗜血习性存在分化;骚扰库蚊在分类地位上和淡色库蚊同为尖音库蚊复合组,但是骚扰库蚊发展为自育蚊虫。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尝试将野生的不同嗜血习性淡色库蚊进行分离,以获得稳定的、有嗜血偏好的蚊株,为今后进行深入的嗜血习性分化机制研究奠定基础;分析和测试宿主动物的气味物质及影响蚊虫搜寻宿主行为的化学物质,研究结果有助于发展新的蚊虫引诱剂和驱避剂,用于蚊虫控制和种群监测。此外,通过测试淡色库蚊和骚扰库蚊对宿主动物气味化合物的行为反应差异,为揭示蚊虫与宿主互作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为发展新的防治方法干扰蚊虫与宿主之间的化学联系从而阻断虫媒病的流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偏好鸽子和偏好鼠的淡色库蚊株的建立过去的不少研究表明:淡色库蚊是有宿主偏好性差异的蚊种,对禽类的偏好胜过对哺乳类的偏好,但是也有部分研究显示,有部分环境采集的淡色库蚊更偏好哺乳动物。这表明自然界淡色库蚊的宿主偏好存在分化。通过宿主筛选可能将野生种群区分为不同嗜血习性的蚊株。据此,本研究从北京西郊采集淡色库蚊,用鸽子和昆明小鼠作为宿主,通过筛选和多次继代纯化,将野生淡色库蚊分为偏好鸽子和偏好鼠的蚊株。实验结果表明:初次筛选的野生种群中选择鸽子的蚊虫仅为27%,选择鼠的蚊虫有16%;继代筛选能逐步提高这两个蚊株选择其偏好宿主的比例。经过6次继代筛选和纯化后,偏好鸽子的蚊株选择鸽子的比例为55%左右,选择鼠的比例为10%左右;偏好鼠的蚊株选择鸽子的比例为31%左右,选择鼠的比例维持在34%左右。χ2检验F0代至鸽(或鼠)F7代的选择率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到第六代后,这两个蚊株选择鸽子和鼠的比例变化不大,这显示已经将野生种群分为两个不同宿主偏好蚊株。尽管本研究尚未得到专一性选择鸽子和老鼠的蚊株,但是,分离获得不同宿主偏好的蚊株也为今后宿主选择的遗传学研究提供了较好的材料。2.鸽子、家鸡和昆明小鼠的气味物质组成为了进一步揭示其中影响淡色库蚊寻找宿主行为的化学成分,本研究对宿主动物气味物质组成进行了分析。本研究采用吸附剂和羽毛浸提方法收集气味物质,应用GC/MS方法分析化学物质组成。结果:(1)从GDX-101吸附鸽子气味物质中检测出42个化合物,烷烃类和芳香类化合物约占总数的81%,醛酮类、羧酸类化合物占13%,其它约为6%;二氯甲烷羽毛浸提液检测出59个化合物,其中烷烃及芳香类约占总数的60%,醛酮、羧酸类、醇酯类化合物占总数的32%,其它物质占8%。(2)从GDX-101吸附家鸡气味物质中检测出69个化合物,包含烷烃类、醛酮类、羧酸类、杂环芳香类以及萜类化合物。其中醛类化合物为优势成分(69个化合物中有12个醛类化合物,占17.4%),吲哚和对甲苯酚含量高(分别占总峰面积的10.77%和10.67%);家鸡羽毛浸提液检测出61个化合物,包含烷烃类(32个占总数的53%,)、羧酸酯类(占总数的13%)、杂环芳香类、烯烃类和胆固醇类(含量较高,占总峰面积的41.26%)。(3)从GDX-101吸附昆明小鼠气味物质中检测出30个化合物,主要包含烷烯烃类(11个,占总数的33.3%)、杂环芳香类(8个)、醛酮醇类(7个)和羧酸类(3个)等化合物。从鼠体毛浸提物中共鉴定出45个化合物,其中以烷烯烃类化合物为主(21个占总数的46.7%),其次醛酮类7个、羧酸和酯类6个、杂环芳香类化合物3个、胆固醇类4个、其它4个。胆甾醇和固醇类化合物含量较高,共占总峰面积的41.99%,为体毛提取物的主要成分。由于没有使用标准化合物,本文所有化合物的鉴定都是暂时鉴定。3.影响淡色库蚊搜寻宿主行为的气味物质的鉴定结合上述3种宿主动物气味物质分析结果和已有的人体气味物质的报道,使用触角电生理实验和行为实验对影响淡色库蚊搜寻宿主行为的化学物质进行鉴定。触角电生理实验选用乳酸、氨水、α-蒎烯和苯甲醛等4种化合物测试了4个浓度(0.01, 0.1, 1和10μL/mL),实验结果表明:乳酸、苯甲醛和氨水引发了淡色库蚊雌蚊明显的触角电位(EAG)反应。乳酸在1μL/mL剂量时引发了最大的EAG反应,当浓度增加到10μL/mL,触角电位峰值反而下降。氨水在10μL/mL剂量时引发了最大的EAG反应。淡色库蚊雌蚊对苯甲醛和氨水的EAG反应与剂量正相关,即随着剂量的增加反应值增大。对α-蒎烯四个剂量的刺激都没有产生明显的EAG反应,说明该雌蚊可能对α-蒎烯不敏感。实验结果表明宿主气味物质中存在能明显引起该蚊虫EAG反应的物质,进一步证实淡色库蚊与宿主存在化学联系。行为实验采用“Y”型嗅觉仪测定部分宿主气味物质对偏好鸽子淡色库蚊株的引诱作用。测试物质选用羧酸类、醛类、烷烯烃类、萜烯类、杂环芳香类及氨水等5类共19种化合物,测定了3个浓度(0.1, 1和10μL/mL)对淡色库蚊的引诱作用。结果表明:羧酸类化合物中,辛酸和肉豆蔻酸表现引诱活性,且引诱活性随着浓度升高而增大。特别是辛酸浓度达到10μL/mL时,对淡色库蚊引诱作用超过80%(P=0.0031)。10μL/mL乳酸对淡色库蚊有微弱引诱作用(57.27±4.49%,P=0.042),0.1μL/mL和1μL/mL浓度引诱作用与对照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P=0.362)。苯甲酸和壬酸在测试的叁个剂量都没有明显引诱作用(P=1.133,P=0.675)。4种醛类物质对淡色库蚊没有明显引诱作用。壬醛、苯甲醛、己醛浓度超过1μL/mL,对淡色库蚊引诱率明显下降,几乎不到15%,这显示这几种醛可能存在潜在的驱避作用,需要进一步的驱避实验验证。5种烷烯烃类物质对淡色库蚊都没有明显的引诱作用(P>0.05);3种杂环芳香类物质中,吲哚和对甲苯酚表现出明显引诱活性,0.1μL/mL和1μL/mL吲哚对淡色库蚊引诱率超过80%(P=0.0047,P=0.0072)。0.1μL/mL对甲苯酚的引诱率最高(87.31±5.11%,P=0.0096),浓度升高引诱率下降,浓度10μL/mL时引诱率为64.38±6.34%,仍然表现引诱活性(P=0.023)。3个浓度的萘都不显示明显的引诱活性(P>0.05);高浓度的氨水(10μL/mL)对淡色库蚊表现明显引诱活性,引诱率达到73%左右(P=0.0385)。淡色库蚊对a-蒎烯不表现明显的趋向行为(P>0.05)。选用辛酸、氨水、对甲苯酚、壬醛、β-月桂烯等5种化合物,研究对两个不同宿主偏好蚊株的引诱作用。结果显示:两个不同宿主偏好的蚊株对上述5种化合物反应没有明显差异,只10μL/mL辛酸和0.1μL/mL对甲苯酚引起的引诱反应在两个蚊株之间有差异(P=0.007, P=0.024),辛酸和对甲苯酚对偏好鸽子的蚊株的引诱作用大于对偏好鼠的蚊株的引诱作用。其余对偏好鸽子蚊株有明显引诱活性的化合物,对偏好鼠的蚊株同样表现为引诱活性,只是引诱率有所差别。只在昆明小鼠气味物质中检测出来的氨对两个蚊株都表现为或多或少的引诱作用。4.骚扰库蚊对动物及气味物质的行为反应虽然自育蚊虫在第一次生殖周期无需吸血可完成产卵,但是否会有搜寻宿主行为却值得关注,本研究就骚扰库蚊在第一次生殖周期是否表现搜寻宿主行为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使用筛选笼和”Y”型嗅觉仪,测试了处于第一次生殖周期的骚扰库蚊对鸽子和昆明小鼠以及5种气味化合物的行为反应,结果该蚊虫对活体动物和化合物都表现出行为反应,飞向气味陷阱中。动物选择实验中,选择鸽子的比例为7.7%,选择鼠的比例为8.3%,选择率明显低于淡色库蚊。化合物引诱实验中,辛酸、对甲苯酚和氨水对骚扰库蚊具引诱作用,辛酸和氨水在10μL/mL时产生最大引诱效果(72.02±1.20%,P=0.00012;70.57±1.44%,P=0.00034);对甲苯酚在0.1μL/mL浓度产生最大引诱率(76.45±1.99%,P=0.00028)。β-月桂烯在叁个浓度下没有产生明显引诱作用,同对照之间没有显着差异(P=0.92)。壬醛在1μL/mL和10μL/mL时,引诱率分别为17.97±1.15% (P=0.00012)和12.58±1.49% (P=0.00013),显示潜在的驱避作用。本结果说明,骚扰库蚊在自育产卵期间也可表现搜寻宿主行为,这暗示骚扰库蚊的嗅觉受体可能在羽化时即已成熟了。通过对自育和非自育蚊虫搜寻宿主行为进行比较研究,将有利于揭示蚊虫搜寻宿主行为发生或抑制的机理。这对通过控制蚊虫刺叮行为来控制蚊虫危害,将是蚊虫控制的新途径和新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期刊2007-06-10)

郑彬,汤林华,王学忠,马雅军,周水森[4](2006)在《云南省微小按蚊A、C种群密度高峰及嗜血习性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云南省勐腊县微小按蚊A、C种群密度高峰及其与当地疟疾发病的相关性,并比较微小按蚊A、C的嗜血习性。方法在云南省勐腊县选取人房,逐月收集微小按蚊,以复合PCR方法分子鉴别其为微小按蚊A或C,观察密度高峰;收集当地疟疾发病情况,分析其与微小按蚊A或C密度高峰的相关性。对勐腊和元江县人房和牛栏采集的吸血蚊经复合PCR方法分子鉴别后,以ELISA方法检测胃血来源。结果微小按蚊A的密度高峰出现在9月,微小按蚊C则在7月,两者密度高峰的出现均会引起当地疟疾发病人数的增加。微小按蚊A的吸人血率(19 .1 %)略高于微小按蚊C的(12 .8 %) ,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微小按蚊A、C的的种群密度高峰略有不同,两者均嗜吸牛血,尚不能认为微小按蚊A、C的嗜血习性存在差异。(本文来源于《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期刊2006年04期)

朱传泰,刘作功,景晓,张世水,赖世宏[5](2006)在《山东地区常见蚊种嗜血习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调查和分析山东不同地区蚊类的嗜血习性,并对常见蚊种选择吸血宿主的嗜好作出判断。方法用人帐诱捕法、人体诱捕法、网捕法、人工小时法等采集不同场所的蚊虫,鉴定蚊种后,将其杀死作胃血沉淀试验,对血源相近的宿主在不易鉴别时,采用凝集抑制试验方法。结果从人房、家畜舍及野外共采集蚊虫14种,获得胃血标本13 283份。不同蚊种的偏嗜性不同,淡色库蚊的嗜血范围广泛,但以人血和鸡血为主,兼吸其他动物的血;叁带喙库蚊主要嗜吸牛(羊)、马(驴、骡)、猪等家畜血,并兼吸人血;中华按蚊的主要嗜血对象是牛、羊,其次是马、驴、骡、猪,而吸人血者较少;骚扰阿蚊主要吸人血、牛血并兼吸猪、鸡及其他家畜、禽血。另对山东地区其他6种蚊虫也进行了选择吸血宿主嗜好的判断。结论蚊虫对人或不同动物的血液有不同的偏嗜性。(本文来源于《中华卫生杀虫药械》期刊2006年03期)

杨文,许国君,陈怀录,严晋川,冯声正[6](2003)在《四川省嗜人按蚊、中华按蚊的栖息习性和嗜血习性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进一步了解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的栖息习性和嗜血习性及变化情况。 方法 选择不同类型栖息场所进行按蚊密度调查 ,在人房、牛房分别安装外逸窗阱观察蚊虫外逸情况 ,采取全捕法将人房、牛房、猪房内捕获的吸血蚊作胃血沉淀试验。 结果 人房、牛房、猪房中的嗜人按蚊密度分别为 3 .3 5、18.2 5和 9.3 8只 /人工小时 ;人房、牛房、猪房的嗜人按蚊平均数分别为 0 .63、9.5 5、1.68只 /间。人房、牛房及猪房中的中华按蚊密度分别为 2 .72、88.86、61.2 5只/人工小时 ;人房、牛房、猪房的中华按蚊平均数分别为 0 .3 2、3 3、3 .78只 /间。胃血沉淀试验 ,人房中的嗜人按蚊吸人血率为 94.5 7% (87/92 ) ,牛房为 5 .0 4% (6/119) ,猪房为 6.15 % (4 /65 )。中华按蚊吸人血率在人房、牛房和猪房分别为11.43 % (4 /3 5 )、3 .17% (2 /63 )和 0。 结论 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的主要栖息场所为牛房 ,其次为猪房和人房。嗜人按蚊主要嗜吸人血 ,中华按蚊则嗜吸其它动物血。(本文来源于《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期刊2003年05期)

冯声正,唐书贵,宋志勇,徐中正,黄步治[7](2002)在《嗜人按蚊、中华按蚊现场嗜血习性和传疟作用定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嗜人按蚊、中华按蚊嗜血习性和传疟作用 ,为探索经济有效的疟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血检阳性病人计算发病率。人工诱饵法观察通宵叮人率。半通宵叮人率与晨间蚊帐按蚊密度之和计算睡前睡后叮人率 ,捕获新吸血按蚊 ,制成滤纸血膜送上海寄研所测定嗜血习性 ,解剖卵巢观察经产蚊比率。结果 1 .嗜人按蚊通宵叮人率平均为 3只 /人·夜 ,中华按蚊为 3 3只 /人·夜 ;睡前睡后叮人率平均分别为 2 .2 8只 /人·夜 ,4.43只 /人·夜 ,与 1 982调查比较 ,下降显着。2 .嗜人按蚊分布区 95 .0 9%的疟疾病人由嗜人按蚊传播 ,4.91 %由中华按蚊传播 ,嗜人按蚊传疟作用相当于中华按蚊的 2 0倍。 3 .嗜人按蚊媒介能量为 0 .0 75 2 ,中华按蚊为0 .0 0 60 ,基本繁殖率 <1 ;临界叮人率大于实际值。结论灭蚊、防蚊和及时治疗病人是防治疟疾的两大关键措施(本文来源于《实用寄生虫病杂志》期刊2002年04期)

高白荷[8](2002)在《云南省1976~1986年按蚊嗜血习性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了解云南省按蚊种类及嗜血习性 ,判断传疟媒介 ,为制定疟疾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环状沉淀试验法 (沉淀法 )及对流免疫电泳法 (电泳法 ) ,以自制兔抗人、牛、猪 3种血清 ,对人、牛房采集的按蚊胃血滤纸标本进行鉴定。结果 :人房采集的 14种按蚊中 ,嗜人按蚊及昆明按蚊的人血指数最高 ,分别为 93 .18%及 88.96% ;中华按蚊及微小按蚊次之 ,分别为 3 7.92 %及 11.3 7% ,吉甫按蚊及八代按蚊人血指数虽较高 ,但种群数量太少 ,不足为判断依据。牛房采集的 18种按蚊均以吸牛血为主。结论 :根据人房采集的 4种按蚊与人类关系的密切程度及云南媒介按蚊睡腺解剖的报道 ,证实它们为云南省主要传疟媒介。(本文来源于《医学动物防制》期刊2002年09期)

熊美华,邹亚丁,徐丽娜[9](1997)在《贵州思南和荔波县蚊媒嗜血习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思南、荔波两县为我省淋巴丝虫病、疟疾等寄生虫病流行区,主要传播媒介为致倦库政、中华按蚊和雷氏按蚊,但缺乏嗜血习性方面的资料。为此,1995~1996年对两县进行了调查及试验研究c回材料和方法11收集蚊虫胃血标本分别在两县选择有代表性的人房、牛房和猪圈作捕(本文来源于《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期刊1997年02期)

张爱军,石健峰,孙俊,朱昌亮,叶炳辉[10](1997)在《中华按蚊对不同血型健康人嗜血习性的现场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按蚊对不同血型健康人嗜血习性的现场调查张爱军石健峰孙俊(江苏省卫生防疫站,南京210009)朱昌亮叶炳辉(南京医科大学寄生虫学教研室,南京210029)关键词中华按蚊;嗜叮率中华按蚊属赫坎按蚊种团,是我国疟疾和丝虫病的重要传播媒介,在我国大部分地...(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学报》期刊1997年01期)

嗜血习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厦门市集美区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微小按蚊曾经是厦门疟疾的主要传播媒介。随着农田改造及田间管理方式改变、农药用量的增加以及城镇的改造扩建,微小按蚊自90年代后在该地区就难以捕获,而中华按蚊虽传疟能力较弱,但因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嗜血习性论文参考文献

[1].王海防,王怀位,程鹏,郭秀霞,杨培培.嗜血习性同域分化的中华按蚊种群rDNA-ITS2序列分析[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4

[2].邱志敏,郑立星,谢汉国.厦门中华按蚊吸血活动规律及嗜血习性的调查[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0

[3].余静.淡色库蚊嗜血习性的嗅觉生理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7

[4].郑彬,汤林华,王学忠,马雅军,周水森.云南省微小按蚊A、C种群密度高峰及嗜血习性的观察[J].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2006

[5].朱传泰,刘作功,景晓,张世水,赖世宏.山东地区常见蚊种嗜血习性的研究[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06

[6].杨文,许国君,陈怀录,严晋川,冯声正.四川省嗜人按蚊、中华按蚊的栖息习性和嗜血习性调查[J].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2003

[7].冯声正,唐书贵,宋志勇,徐中正,黄步治.嗜人按蚊、中华按蚊现场嗜血习性和传疟作用定量研究[J].实用寄生虫病杂志.2002

[8].高白荷.云南省1976~1986年按蚊嗜血习性调查研究[J].医学动物防制.2002

[9].熊美华,邹亚丁,徐丽娜.贵州思南和荔波县蚊媒嗜血习性试验研究[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1997

[10].张爱军,石健峰,孙俊,朱昌亮,叶炳辉.中华按蚊对不同血型健康人嗜血习性的现场调查[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7

标签:;  ;  ;  ;  

嗜血习性论文-王海防,王怀位,程鹏,郭秀霞,杨培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