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碳同位素组成值论文-黄甫昭,李冬兴,王斌,向悟生,郭屹立

植物碳同位素组成值论文-黄甫昭,李冬兴,王斌,向悟生,郭屹立

导读:本文包含了植物碳同位素组成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喀斯特季节性雨林,稳定碳同位素,水分利用效率,生境类型

植物碳同位素组成值论文文献综述

黄甫昭,李冬兴,王斌,向悟生,郭屹立[1](2019)在《喀斯特季节性雨林植物叶片碳同位素组成及水分利用效率》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喀斯特季节性雨林不同生境代表性树种及同一树种不同生境下叶片δ~(13)C值及水分利用效率(WUE),丰富喀斯特季节性雨林物种生态位分化及物种共存理论,可为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树种选择及配置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喀斯特季节性雨林树种叶片δ~(13)C值的范围为-34.13‰~-29.69‰,平均值为(-31.40±1.19)‰,WUE的范围为9.08~58.76μmol·mol~(-1),均值为41.79μmol·mol~(-1),低于更高纬度的亚热带和暖温带森林,但高于更低纬度的热带雨林和同一纬度的非喀斯特季节性雨林;从洼地到山顶,随着干旱指数的增加,不同生境代表性树种的水分利用效率逐渐增大;同一树种δ~(13)C值和WUE也是从洼地到山顶逐渐增高.树种水分利用效率除了与气候等因子相关外,还与植物所处生境的地质背景、水分可利用性相关.同一气候条件下,喀斯特区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要高于非喀斯特区、干旱生境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高于湿润生境,说明不同的水分利用效率是喀斯特地区植物适应不同生境、实现多物种共存的策略之一.(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周咏春,张文博,程希雷,徐新阳[2](2019)在《植物及土壤碳同位素组成对环境变化响应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和土壤的δ~(13)C(碳同位素组成)能可靠记录环境信息,综合反映植物的生理生态特征以及碳循环过程中的生物化学过程,为人们理解生态系统碳循环提供有用信息.因此,研究植物和土壤的δ~(13)C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可以揭示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格局及其控制因子,进而有效预测全球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对植物和土壤的δ~(13)C以及二者的差值(Δδ~(13)C)与气候因子(如温度、降水量、大气压强等)、土壤因子(如C/N、土壤质地、土壤pH等)的关系进行了综述.现有研究表明:C3植物的δ~(13)C与降水量、大气压强均呈负相关,与温度的关系非常复杂,而针对C4植物和在群落水平上开展的研究还较少;土壤δ~(13)C与降水量、土壤C/N、土壤w(粉粒)及w(黏粒)均呈负相关,与温度、土壤pH、土壤w(砂粒)均呈正相关,然而环境因素间的耦合作用使得情况复杂化,多种环境因素的匹配关系究竟如何影响土壤δ~(13)C的机制问题仍有待深入研究;Δδ~(13)C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反映土壤碳循环信息,但对其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较少,并且影响Δδ~(13)C的驱动因子及机制也不明确.因此,在土壤-植物体系内,同时在物种和群落水平上,进行植物和土壤δ~(13)C特别是Δδ~(13)C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能够更加准确地预测和揭示环境变化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这也将是今后该领域的研究重点.(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赵丹,程军回,刘耘华,刘利利,李瑞霞[3](2017)在《荒漠植物梭梭稳定碳同位素组成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广泛分布于新疆荒漠地区的建群种植物——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为研究对象,通过对23个样地101份梭梭同化枝样品δ~(13)C值的测定,分析了梭梭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海拔、日照时数、潜在蒸散量、年平均降水量和年平均温度)的关系,并讨论了不同生境下梭梭同化枝δ~(13)C值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梭梭同化枝δ~(13)C平均值为-14.15‰,其在95%置信区间的变化范围为-13.14‰—-15.38‰,表明梭梭是C_4光合途径的植物。(2)梭梭同化枝δ~(13)C值与年平均降水量和年平均温度呈显着负相关关系,而与日照时数、潜在蒸散量和海拔呈显着正相关关系。我们推测梭梭同化枝δ~(13)C值对各环境因子响应趋势的不同,可能是由气孔限制因素造成的,它是梭梭适应干旱荒漠环境的一种策略。(3)在不同生境下,梭梭同化枝的碳同位素组成存在显着差异。当梭梭群落中的主要伴生种为白刺、红砂时,其δ~(13)C值最高,当主要伴生种为沙拐枣和假木贼时,其δ~(13)C值最低。在灰漠土与灰棕漠土样地中的梭梭δ~(13)C值高于棕钙土、风沙土、石质土样地;盆地中梭梭同化枝δ~(13)C值低于平原、山地、丘陵地形条件下的样地。以上结果表明:梭梭水分利用效率在不同环境梯度和生境中,存在着显着不同,表现出显着的适应策略差异。(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7年08期)

邓志民,刘金珍,潘国艳[4](2016)在《鄱阳湖湿地土壤-植物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收集2013年9月鄱阳湖湿地两个断面表层0~100cm的土壤样品,分析了鄱阳湖湿地土壤中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及空间分布特征;然后于2014年收集断面表层0~30cm深的土壤和优势种植被样品,分析了表层土壤有机质中d~(13)C值与植被及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的d~(13)C值与d~(15)N值呈弱负相关关系,该地区土壤有机质来源多样化,表层土壤d~(13)C值明显低于深层的;南荻的d~(13)C值最高,苔草的d~(13)C值最低,表明南荻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苔草最低,故在水分受限的情况下,南荻的竞争能力最强,而苔草的竞争能力最弱;水分越多,d~(13)C值越大。(本文来源于《面向未来的水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第十四届中国水论坛论文集》期刊2016-08-25)

李嘉竹,王国安[5](2015)在《贡嘎山东坡植物碳同位素组成与叶片氮含量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诸多研究者尝试探讨了植物δ13C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相关结果被广泛应用在生态学和地学的相关研究中,为人们深入了解古气候/古生态变化、全球碳循环过程、生态系统生产力等提供了可靠依据和新的视角。氮素被认为是陆生植物最重要的限制性营养成分。一些学者对于叶片氮含量与植物δ13C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较多研究得出叶片δ13C与基于面积的叶氮含量(Narea)之间有显着正相关性。相比而言,(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5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期刊2015-06-24)

杭红涛,吴沿友,谢腾祥[6](2015)在《双向标记培养植物测定大气二氧化碳稳定碳同位素组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植物能够利用体内的碳酸酐酶来催化碳酸氢根离子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作为底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特性,采用两种δ13CPDB值差值大于10‰的碳酸氢钠分别作为外源碳酸氢根离子的碳同位素标记物,通过室内双向水培诸葛菜和芥菜型油菜实验,分别向水培处理液里添加已知δ13CPDB值的碳酸氢钠并培养24 h,利用同位素比值质谱(IRMS)技术,测定并计算了两个时间、两种环境下的大气二氧化碳稳定碳同位素日平均组成。结果表明:在环境1(不同浓度的Na HCO3处理液)下所得到的δCa值与添加到处理液中的碳酸氢根离子的浓度有关;在环境2(不同浓度的PEG处理液)下所得到的δCa值与添加到处理液中的PEG的浓度无关;两种环境下所测得的大气二氧化碳稳定碳同位素日平均组成δCa值与实验中培养的植物种类无关,而与添加到培养液中碳酸氢根离子的浓度及植物的生长速率有关。数据重现性好,结果准确可靠,可以高精度的测定不同待测环境下大气二氧化碳稳定碳同位素比值,其可为以后监测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大气二氧化碳碳同位素组成及来源提供非常有效的方法和信息。(本文来源于《广西植物》期刊2015年02期)

刘贤赵,张勇,宿庆,田艳林,全斌[7](2014)在《现代陆生植物碳同位素组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组织的碳同位素组成(δ13C)能够记录气候变化的信息,因而被作为指示气候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代用指标,并广泛应用于全球变化研究。然而,气候环境变化引起的现代植物δ13C及其指示的气候环境意义的不确定性限制了植物δ13C在气候环境变化等领域研究中的应用。在概述植物碳同位素分馏和不同光合型植物碳同位素分布的基础上,综述了温度、降水、大气CO2浓度和海拔高度等气候环境因子对陆生植物δ13C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分析了植物δ13C对气候因子变化的响应机理。指出为更准确地认识气候历史,在利用植物碳同位素技术进行全球变化的研究过程中,需要突出C4植物δ13C对气候环境参数的响应研究,加强不同尺度植物δ13C的转换关系以及与相关学科的交叉渗透、探索与多种代用指标和科学方法的联合研究。(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进展》期刊2014年12期)

刘贤赵,宿庆,李嘉竹,全斌,李朝奎[8](2015)在《控温条件下C3、C4草本植物碳同位素组成对温度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采取人工控制实验,探讨了6种C3、C4草本植物在昼/夜温度指标为20/12℃!36/28℃的范围内植物碳同位素组成(δ13C)及其对温度变化的响应,并结合植物比叶面积(SLA)、胞间CO2浓度(ci)与环境CO2浓度(ca)的比值、碳同化率(净光合速率Pn/胞间CO2浓度ci)等光合生长指标对植物δ13C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有C3、C4植物样品的δ13C值分别变化在-28.3‰!-32.1‰和-14.4‰!-17.6‰之间;在C3植物中,油菜δ13C值分布范围最集中,位于-31.1‰!-32.1‰之间;C4植物中,谷子δ13C值分布范围最窄。在控制的温度范围内,3种C3植物的平均δ13C值随温度升高而显着变低,而C4植物δ13C平均值与温度呈先增大后减小的抛物型关系,但线性回归结果未达到显着水平(P>0.05)。单个植物种的δ13C值对温度的响应不同,茄子、高粱的δ13C值与温度呈线性负相关,其它4种植物与温度均呈二次抛物线关系,这可能与不同植物种具有不同的光合最适温度以及植物δ13C分馏对温度变化的敏感程度不同有关。(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5年10期)

李军,张成君,李瑞博,王彩红,任雅琴[9](2013)在《中国西部地区水-热综合环境因素对植物碳同位素组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中国西部地区新疆、柴达木盆地、甘肃、西藏等地148种植物叶片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分析,讨论了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西部地区优势建群种δ13C为10.5‰~32.6‰,主要以C3植物为主,少量C4植物.C3植物的δ13C为22.8‰~32.6‰,平均为26.9‰;C4植物的δ13C为10.5‰~15.8‰,平均为13.1‰.在生长季节,C3植物的δ13C受降水量、湿度的影响较大,随降水量减少,δ13C逐渐偏重,随相对湿度增加,δ13C逐渐偏轻.温度对植物碳同位素组成的影响较为复杂,年均温度在0~4 C时植物碳同位素组成最轻,而随温度从4 C升高、从0 C降低时,植物碳同位素组成均呈现偏重的趋势.中国西部地区植物碳同位素组成受多种因素同时作用,植物生长期降水量和温度对植物碳同位素组成影响较大.(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6期)

李嘉竹,王国安,刘贤赵,李潇云[10](2013)在《中国北方地区植物碳同位素组成随温度的变化及其在古植被重建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的碳同位素组成(δ~(13)C)反映了光合作用与气孔导度之间的平衡及其随环境因子的变化。温度和降水是影响植物δ~(13)C值的最主要因素。当前,对于降水对植物δ~(13)C的影响,诸多研究已基本达成共识,即:除了在部分极湿润环境下,C_3植物叶片δ~(13)C通常会随降水量的(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期刊2013-04-21)

植物碳同位素组成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植物和土壤的δ~(13)C(碳同位素组成)能可靠记录环境信息,综合反映植物的生理生态特征以及碳循环过程中的生物化学过程,为人们理解生态系统碳循环提供有用信息.因此,研究植物和土壤的δ~(13)C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可以揭示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格局及其控制因子,进而有效预测全球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对植物和土壤的δ~(13)C以及二者的差值(Δδ~(13)C)与气候因子(如温度、降水量、大气压强等)、土壤因子(如C/N、土壤质地、土壤pH等)的关系进行了综述.现有研究表明:C3植物的δ~(13)C与降水量、大气压强均呈负相关,与温度的关系非常复杂,而针对C4植物和在群落水平上开展的研究还较少;土壤δ~(13)C与降水量、土壤C/N、土壤w(粉粒)及w(黏粒)均呈负相关,与温度、土壤pH、土壤w(砂粒)均呈正相关,然而环境因素间的耦合作用使得情况复杂化,多种环境因素的匹配关系究竟如何影响土壤δ~(13)C的机制问题仍有待深入研究;Δδ~(13)C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反映土壤碳循环信息,但对其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较少,并且影响Δδ~(13)C的驱动因子及机制也不明确.因此,在土壤-植物体系内,同时在物种和群落水平上,进行植物和土壤δ~(13)C特别是Δδ~(13)C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能够更加准确地预测和揭示环境变化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这也将是今后该领域的研究重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植物碳同位素组成值论文参考文献

[1].黄甫昭,李冬兴,王斌,向悟生,郭屹立.喀斯特季节性雨林植物叶片碳同位素组成及水分利用效率[J].应用生态学报.2019

[2].周咏春,张文博,程希雷,徐新阳.植物及土壤碳同位素组成对环境变化响应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研究.2019

[3].赵丹,程军回,刘耘华,刘利利,李瑞霞.荒漠植物梭梭稳定碳同位素组成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生态学报.2017

[4].邓志民,刘金珍,潘国艳.鄱阳湖湿地土壤-植物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分析[C].面向未来的水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第十四届中国水论坛论文集.2016

[5].李嘉竹,王国安.贡嘎山东坡植物碳同位素组成与叶片氮含量的关系研究[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5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2015

[6].杭红涛,吴沿友,谢腾祥.双向标记培养植物测定大气二氧化碳稳定碳同位素组成[J].广西植物.2015

[7].刘贤赵,张勇,宿庆,田艳林,全斌.现代陆生植物碳同位素组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14

[8].刘贤赵,宿庆,李嘉竹,全斌,李朝奎.控温条件下C3、C4草本植物碳同位素组成对温度的响应[J].生态学报.2015

[9].李军,张成君,李瑞博,王彩红,任雅琴.中国西部地区水-热综合环境因素对植物碳同位素组成的影响[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10].李嘉竹,王国安,刘贤赵,李潇云.中国北方地区植物碳同位素组成随温度的变化及其在古植被重建中的应用[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2013

标签:;  ;  ;  ;  

植物碳同位素组成值论文-黄甫昭,李冬兴,王斌,向悟生,郭屹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