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超谐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超谐波,电磁兼容,电能质量,电器设备
超谐波论文文献综述
庄双勇,赵伟,何学农,黄松岭[1](2019)在《超谐波引发的电能质量问题及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网中电力电子化电器设备不断增多,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应用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超谐波发射注入电网中,其引发的新的电能质量问题日益突出。在全面梳理超谐波发射干扰造成电器设备非人为通断、电力线通信失败、电能表计量准确性下降及滤波设备烧毁等故障,归纳盘点国内外在超谐波的产生机理、传播特性、等效电路及仿真模型、测量方法和标准制定等方面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发现超谐波造成的电能质量问题仍未引起足够重视,目前相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然而电器设备的电力电子化与智能控制是大势所趋,超谐波发射引发的电器设备故障、运行不正常等将有增无减,因此需及时加大研究力度,以应对超谐波所引发的电能质量新问题所带来的多方面挑战。(本文来源于《电测与仪表》期刊2019年01期)
庄双勇,赵伟,黄松岭[2](2018)在《基于压缩感知OMP的超谐波测量新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一种压缩感知正交匹配追踪(CS-OMP)超谐波测量新算法,即运用压缩感知理论,通过引入插值系数,基于离散傅里叶变换(DFT)系数向量和狄利克雷核矩阵,构建了高频率分辨率的压缩感知模型,并基于正交匹配追踪算法,在不增加被测数据观测时间前提下,将超谐波测量的频率分辨率提高了一个数量级。数值仿真分析以及两种非线性负荷的实测数据验证的结果表明,该算法可将测得数据频率分辨率由2 k Hz细化为200 Hz,能实现对被测信号中超谐波频率成分的精确定位,也可准确求解出其幅值信息,从而有效地弥补了DFT算法存在的观测时间与频率分辨率互相限制的固有缺陷,在更准确测量超谐波方面展现出良好前景。(本文来源于《仪器仪表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赵珧冰,金波,赵跃宇,黄超辉[3](2018)在《考虑温度效应的悬索超谐波共振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引入与张拉力和垂度相关的无量纲参数,可推导出整体温度变化影响下悬索面内非线性运动微分方程.首先利用Galerkin法得到离散后的无穷维方程,然后运用多尺度法求解其二阶和叁阶单模态超谐波共振响应的近似解,并得到幅频响应方程,最后通过数值算例探究叁种垂跨比的悬索,温度变化对其单模态超谐波共振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垂跨比较小时,一定程度的温度变化会导致其超谐波共振响应发生定性和定量的改变,改变系统软硬弹簧的性质和程度,即改变其幅频响应曲线的偏转方向和程度;温度变化会改变激励-响应幅值曲线的单值/多解情况.然而当垂跨比逐渐增大后,温度变化对其共振响应仅会产生定量的影响,且温度变化与幅频响应曲线向左偏转程度呈正比,即温度上升,曲线向左偏转程度加剧,软弹簧特性增强,反之则减弱.由于悬索存在初始张拉力,升高和降低相同温度对超谐波共振特性影响呈现出不对称性.(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吴子英,叶文腾,刘强[4](2017)在《双稳态电磁式振动能量捕获器超谐波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谐波响应是非线性振动系统在较大激励下表现的特性,在某种条件下双稳态振动能量捕获系统的超谐波响应可使系统产生优越的输出功率。本文将质量-非线性弹簧-阻尼系统与双稳态振动能量捕获器相结合,提出了附加非线性振子的双稳态电磁式振动能量捕获器,建立系统的力学模型及控制方程。采用两项式谐波平衡法,获得了双稳态系统在简谐激励下产生大幅运动的基谐波和超谐波响应的解析解,借助数值仿真分析了质量比和调频比对双稳态振动能量捕获器产生大幅运动的影响规律,获得了双稳态系统的结构参数的最佳配置范围,且当外部激励频率处于低频段时,系统发电主要表现为超谐波发电,随着激励频率的增大,振动发电系统主要呈现基谐波发电。上述研究,为双稳态能量捕获装置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计算力学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吕建根,韩强,王荣辉[5](2015)在《地震作用下非弹性地基桩的3次超谐波共振》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地震作用下非线性地基中桩基的3次超谐波共振问题.从地基桩中抽象出力学模型,考虑地基的非线性因素,运用Hamilton变分原理建立了桩基的非线性控制方程.利用Galerkin方法离散上述方程,基于多尺度摄动法研究了地震作用下非线性地基中桩的3次超谐波共振问题.以某嵌岩圆形桩为例,研究了地基土层厚度、剪切波速度及频率比对地震力的影响,数值模拟了非线性地基桩的3次超谐波共振响应,探讨了地震力、地基弹性及非弹性系数对超谐波幅频响应的影响,最后研究桩基产生3次超谐波共振时的时间历程曲线.结果表明,当地震波频率约等于桩基固有频率的1/3时,容易激发桩的3次超谐波共振响应;桩基的3次超谐波共振响应随着地震力、非弹性系数的增大而变得更加显着,随着弹性系数的增大而逐渐变小.(本文来源于《动力学与控制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许亚兰,江金光,刘江华[6](2015)在《基于超谐波注入锁定的低相噪QVCO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基于注入锁定的正交压控振荡器(QVCO)电路进行了研究和分析,设计了一个低相位噪声、低相位误差的QVCO电路,该电路由两个电感电容压控振荡器(LC VCO)在正交相位进行超谐波耦合,通过一个频率倍增器在交叉耦合对的共模信号点注入同步信号。通过对相位误差公式的推导,提出了降低相位误差的方法,由于该电路在共模点采用二倍频取样,抑制了尾电流的闪烁噪声,降低了相位噪声。电路基于TSMC 0.18μm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工艺实现,测试结果表明,当谐振频率从4.5 GHz调谐到4.9 GHz时,在电源电压为1.8 V时,电路消耗功率为13 m W,1 MHz频偏处的单边带(SSB)相位噪声为-129.95 d Bc/Hz,与传统的QVCO相比,噪声性能得到了改善。(本文来源于《半导体技术》期刊2015年03期)
朱拥勇,王德石,代仁文[7](2014)在《含万向铰偏斜轴系的超谐波共振及其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固有结构偏斜与实际误差偏斜共同作用下含万向铰偏斜轴系的非线性扭转振动问题。首先推导出偏斜转子系统的弱非线性扭转振动方程,然后利用多尺度法求得其在超谐波共振情形下的周期解,并给出稳态周期解的幅频特性关系式。运用李雅普诺夫第一近似稳定性理论,对系统平衡点进行稳定性研究,得到超谐波共振解振幅随调谐参数变化的稳定区与不稳定区。最后对不同初始条件下非线性扭转振动的超谐波共振进行仿真计算。研究结果揭示了含万向铰偏斜转子系统非线性动力学的基本特性,也为进一步分析偏斜转子系统的分岔与奇异性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舰船科学技术》期刊2014年05期)
黄永玉,赵伟东[8](2013)在《不可移简支梁在横向激振力作用下的9倍超谐波共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Hamilton原理,得到了梁在横向简谐激励作用的非线性强迫振动控制方程组。运用Kantorovich平均法将非线性偏微分方程转化成一组常微分方程,考虑不可移简支边界条件,采用打靶法得到了9倍超谐波共振的数值结果。详细考察了不同参数对超谐波共振响应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6期)
刘灿昌,刘露[9](2014)在《智能结构超谐波振动的最优化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最优化控制方法研究智能结构体超谐波振动的减振控制。由非线性振动定常解的稳定条件得到结构超谐波振动稳定的速度和位移反馈控制参数范围。以超谐波振动有控制和无控制自由振动峰值的比值为超谐波减振的衰减率,分别以该衰减率和能量函数为目标函数,以反馈控制参数范围为约束条件,利用最优化方法计算得到衰减率和能量函数值最小的速度和位移反馈控制参数,实现智能结构体超谐波振动的控制器设计。计算发现速度反馈控制参数数值越大,衰减率越小,控制效果越好;通过选择最优的位移反馈控制参数可以使得输入能量和振动能量最小。由超谐波振动试验实测数据计算出最优化控制参数,设计非线性超谐波振动试验控制系统,进行减振控制试验研究。(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朱拥勇,王德石,代仁文[10](2013)在《含万向铰偏斜轴系的超谐波共振及其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万向铰被普遍应用于各类传动系统。在该类转子系统中,由万向铰引起的角速度波动会导致系统的非线性振动及其运动稳定性问题。本文研究了固有结构偏斜与实际误差偏斜共同作用下含万向铰偏斜轴系的非线性扭转振动问题。首先推导出偏斜转子系统的弱非线性扭转振动方程,然后利用多尺度法求得其在超谐波(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十一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摘要集与会议议程》期刊2013-05-10)
超谐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提出一种压缩感知正交匹配追踪(CS-OMP)超谐波测量新算法,即运用压缩感知理论,通过引入插值系数,基于离散傅里叶变换(DFT)系数向量和狄利克雷核矩阵,构建了高频率分辨率的压缩感知模型,并基于正交匹配追踪算法,在不增加被测数据观测时间前提下,将超谐波测量的频率分辨率提高了一个数量级。数值仿真分析以及两种非线性负荷的实测数据验证的结果表明,该算法可将测得数据频率分辨率由2 k Hz细化为200 Hz,能实现对被测信号中超谐波频率成分的精确定位,也可准确求解出其幅值信息,从而有效地弥补了DFT算法存在的观测时间与频率分辨率互相限制的固有缺陷,在更准确测量超谐波方面展现出良好前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超谐波论文参考文献
[1].庄双勇,赵伟,何学农,黄松岭.超谐波引发的电能质量问题及相关研究[J].电测与仪表.2019
[2].庄双勇,赵伟,黄松岭.基于压缩感知OMP的超谐波测量新算法[J].仪器仪表学报.2018
[3].赵珧冰,金波,赵跃宇,黄超辉.考虑温度效应的悬索超谐波共振响应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4].吴子英,叶文腾,刘强.双稳态电磁式振动能量捕获器超谐波响应研究[J].计算力学学报.2017
[5].吕建根,韩强,王荣辉.地震作用下非弹性地基桩的3次超谐波共振[J].动力学与控制学报.2015
[6].许亚兰,江金光,刘江华.基于超谐波注入锁定的低相噪QVCO的设计[J].半导体技术.2015
[7].朱拥勇,王德石,代仁文.含万向铰偏斜轴系的超谐波共振及其稳定性分析[J].舰船科学技术.2014
[8].黄永玉,赵伟东.不可移简支梁在横向激振力作用下的9倍超谐波共振分析[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9].刘灿昌,刘露.智能结构超谐波振动的最优化控制[J].机械工程学报.2014
[10].朱拥勇,王德石,代仁文.含万向铰偏斜轴系的超谐波共振及其稳定性分析[C].第十四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十一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摘要集与会议议程.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