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密点麻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宁夏密点麻蜥,含药血清,人胃癌细胞,细胞凋亡
密点麻蜥论文文献综述
李卫强,王骄,关芳,艾梦环[1](2019)在《宁夏密点麻蜥不同部位含药大鼠血清对人胃癌细胞凋亡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宁夏密点麻蜥不同部位含药大鼠血清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凋亡影响及其抗癌机制。研究选取SPF级雄性SD大鼠分别以生理盐水、宁夏密点麻蜥不同部位水煎液灌胃,制备含药血清加于胃癌细胞,通过MTT检测细胞活性,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blot检测胃癌细胞Sirt1和P53蛋白表达。结果显示,宁夏密点麻蜥不同部位各组可明显降低Sirt1和P53蛋白表达水平,抑制细胞增殖,促进凋亡,以尾部组最明显。综上所述,宁夏密点麻蜥不同部位可能通过抑制SIRT1,降低P53,诱导细胞凋亡,其中以宁夏密点麻蜥尾部抗肿瘤作用最显着。(本文来源于《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期刊2019年08期)
王佳林,朱西杰[2](2019)在《宁夏密点麻蜥治疗胃肠道疾病》一文中研究指出宁夏本土道地药材密点麻蜥对胃肠道有亲和力和靶向作用,可修复甚至逆转胃肠道损伤的黏膜,临床将其用于治疗慢性萎缩/非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病、胃癌前病变、胃癌、溃疡性结肠炎等胃肠道疾病,效果显着。朱西杰教授在临床治疗脾胃病过程中,创新蜥蜴散剂的给药途径及制作过程,从胃肠道微生态系统研究胃黏膜细胞的氧稳态和血流稳态,保障胃黏膜细胞的外环境稳态平衡;应用复方蜥蜴散治疗胃食管反流,根据辨病本、辨病位,采用通降胃气之法,调节中焦气机,脾升胃降,以达标本兼顾;治疗胃黏膜损伤,临证参合"内疡""内痈"的治疗方法提出护膜愈疮,保护修复胃黏膜治本之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从浊毒着手,提出护膜愈疮、保护肠黏膜的治疗思路。运用蜥蜴治疗胃肠道方面疾病疗效较好,具有较大的深入研究空间。(本文来源于《中医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张建萍,王强,李小鲁[3](2019)在《温度对南疆沙蜥和密点麻蜥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不同温度对南疆沙蜥Phrynocephalus forsythii和密点麻蜥Eremias multiocellata消化酶活性的影响,本研究测定了不同温度下南疆沙蜥和密点麻蜥的肝脏、胃及十二指肠的消化酶——淀粉酶(碘-淀粉比色法)、脂肪酶(比浊法)及胰蛋白酶(紫外线吸收法)的活性。结果显示,南疆沙蜥和密点麻蜥消化酶活性在4~45℃随着温度升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40℃驯化的南疆沙蜥、35℃驯化的密点麻蜥肝脏、胃及十二指肠的淀粉酶、脂肪酶及胰蛋白酶活性最高。南疆沙蜥和密点麻蜥消化酶活性具有温度依赖性,这与机体在不同温度下的生理机能是密切相关的。同时,2种蜥蜴的消化酶活性最大时的驯化温度明显不同,这与它们偏好的环境温度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四川动物》期刊2019年02期)
万丽霞,张海军,李海娇[4](2018)在《甘肃密点麻蜥叁个地理种群的两性异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测量和比较采自甘肃省兰州市、张掖市和民勤县3个地区的密点麻蜥Eremias multiocellata成体样本的8个形态学量度指标,分析密点麻蜥雌雄间的两性差异和异速生长。结果表明,密点麻蜥兰州种群和张掖种群体长的两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民勤种群雄性体长显着大于雌性。3个种群的头部大小、附肢长、尾部及最大腹宽在两性间均存在差异,具有两性异形现象。雄性个体头部较大、附肢和尾部较长;而最大腹宽在不同种群中有所不同,兰州种群和张掖种群雄性的最大腹宽显着小于雌性,民勤种群雄性则显着大于雌性。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前肢长、后肢长、头长、头宽、头高、尾长及最大腹宽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速生长。(本文来源于《四川动物》期刊2018年02期)
杨扬[5](2017)在《密点麻蜥两地理种群繁殖特征及认知能力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5月下旬对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十二连城乡和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额仁淖尔苏木的密点麻蜥,采用实验室饲养与问题箱相结合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与分析。通过比较鄂尔多斯地区和二连浩特地区两地的密点麻蜥的繁殖特征、成体学习行为及幼体学习行为,来探讨不同的生存环境中的生态因子对动物行为的影响,以及动物对环境中生态因子的变化做出何种响应。旨在为保护密点麻蜥种群延续提供基础资料,得出以下结果。1.密点麻蜥两地理种群繁殖特征的研究通过记录两地理种群密点麻蜥的母体体长、产后体重、窝仔数、窝仔重、幼体体重、幼体头体长、相对窝仔重7个指标,研究两地种理群雌体的繁殖特征。结果表明:(1)两地理种群繁殖母体体长差异显着,具体表现为鄂尔多斯种群的繁殖母体体长大于二连浩特种群;鄂尔多斯种群母体产后体重显着大于二连浩特种群;窝仔数、窝仔重、幼仔体重在两地理种群间均无显着差异;二连浩特种群的幼体头体长显着大于鄂尔多斯种群的幼体头体长。(2)密点麻蜥年产单窝仔,鄂尔多斯种群窝仔数与繁殖母体SVL呈显着正相关(R~2=0.2573,F_(1,17)=5.889,P=0.027);窝仔重与繁殖母体SVL呈显着正相关(R~2=0.2089,F_(1,17)=4.490,P=0.049);相对窝仔重与繁殖母体SVL呈显着正相关(R~2=0.2089,F_(1,17)=4.490,P=0.049),由此得出鄂尔多斯密点麻蜥通过增加窝仔数和窝仔重增大繁殖输出。(3)二连浩特种群窝仔数与繁殖母体SVL相关不显着(R~2=0.050,F_(1,13)=0.697,P=0.429);窝仔重与繁殖母体SVL相关不显着(R~2=4E-05,F_(1,13)=0.001,P=0.981)。相对窝仔重与繁殖母体SVL相关不显着(R~2=4E-05,F_(1,13)=0.001,P=0.98)由此得出二连浩特种群繁殖输出与母体状态无关。2.两地理种群密点麻蜥学习能力研究(1)两地理种群的密点麻蜥成体、幼体的学习能力均无显着差异。通过记录和分析35秒内成功逃跑得分情况、错误次数、120秒内成功逃跑次数叁个指标得出:两地蜥蜴均表现出学习行为,且随实验次数增多,35秒内得分增多,错误次数减少,成功逃跑次数增加。(2)两地理种群间密点麻蜥成体35秒内成功逃跑得分情况无显着差异(F_(1,30)=0.259,P=0.745);逃跑过程中的错误次数无显着差异(F_(1,30)=0.159,P=0.319);120秒内逃跑次数无显着差异(F_(1,30)=0.130,P=0.275)(3)两地理种群间密点麻蜥幼体逃跑过程中的错误次数差异不显着(F_(1,38)=0.838,P=0.176)、35秒内成功逃脱得分情况无显着差异(F_(1,38)=0.134,P=0.108),120秒内成功逃脱次数差异不显着(F_(1,38)=0.613,P=0.715)。(4)两地理种群密点麻蜥35秒内成功逃跑得分情况、错误次数、120秒内逃跑次数叁个指标在测试次数间均无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7-06-02)
窦静莉,万丽霞,李宏伟,瞿丹[6](2016)在《关于密点麻蜥与荒漠麻蜥遗传距离小而形态学差异大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密点麻蜥和荒漠麻蜥亲缘关系很近,且遗传距离非常小,然而在形态学上密点麻蜥又与荒漠麻蜥截然不同。从微观角度阐述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mtDNA基因渗透或者不完全谱系分拣。为物种间基因渗透提供理论依据,也为物种进化的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生物学通报》期刊2016年04期)
李宏伟[7](2015)在《兰州北山密点麻蜥种群密度、栖息地选择及年龄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动物种群参数和栖息地选择是种群生态学的重要内容,对他们的研究有助于人们了解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对分布在甘肃省兰州市北山安宁段的密点麻蜥进行了种群数量和栖息地选择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随机性捕捉密点麻蜥,并对其进行了体尺量度的测量和骨龄分析。在对样地中密点麻蜥种群数量进行统计时,对样地中的丽斑麻蜥也进行了数量统计。主要结果如下:(1)2014年4月至6月,选择晴天9:00~13:00,对研究地点随机性设置的9个30×30m2样方中的密点麻蜥和丽斑麻蜥进行调查统计。得出:各个样方中蜥蜴的数量不尽相同,侧柏-柠条锦鸡儿群落中密点麻蜥的数量最多,共有21尾;柠条锦鸡儿-狗尾巴草群落中密点麻蜥的数量最少,仅有5尾。9个样方中,总共记录到密点麻蜥94尾,样方内的平均个体数为10.44尾,其密度约为0.0116/m2。柠条锦鸡儿-茵陈蒿群落中丽斑麻蜥的种群数量最多,有12尾;在狗尾巴草群落、红柳群落和柠条锦鸡儿-狗尾巴草群落中却没有调查到丽斑麻蜥。9个样方中,丽斑麻蜥总共调查到34尾,样方内的平均个体数为3.78尾,其密度约为0.0042/m2。(2)样方法对密点麻蜥栖息地选择进行研究中共设置了栖息地样方23个,对照样方25个。运用两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比较分析选择样方和对照样方的7个生态因子,结果表明:选择样方与对照样方中的灌木种数、灌木盖度、灌木高度、草本种数、草本盖度、植被盖度之间没有显着的差异性,但是选择样方与对照样方的裸地比例之间有显着的差异性,表明裸地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密点麻蜥对栖息地的选择。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密点麻蜥栖息地生态因子进行分析,第一主成分与草本种数、盖度正相关,与裸地比例负相关。第二主成分与灌木盖度和植被盖度正相关。第叁主成分与灌木种数正相关。可见蜥蜴栖息地选择过程中主要受到食物因子、安全因子、日晒因子的影响。(3)对63尾密点麻蜥形态学指标聚类分析得出,密点麻蜥14个体型性状变量之间差异的大小不同。其中,密点麻蜥的头长(HL)、头宽(HW)、后肢长(HLL)、胫长(TL)、吻长(SL)、前肢长(FLL)、眼间距(IOS)和后跗足长(LFT)这8个性状变量之间的相似程度较高,体重(W)、头体长(SVL)和腋至胯距(AGS)3个性状变量之间的相似程度较高,而尾长(TAL)、眼径(ED)、全长(TOL)这3个性状变量之间以及它们各自与其他的11个性状变量之间相似程度较小。通过头体长的次数分布图可以把密点麻蜥划分为2个年龄段,即37.5mm~50mm为第一年龄段,52.5~67.5mm为第二年龄段。通过骨龄学方法对捕捉到的所有密点麻蜥进行年龄鉴定,得到1龄组(SVL=42.63±2.49m),样本量10尾;2龄组(SVL=52.93±3.37mm),样本量17尾;3龄组(SVL=59.12±1.03mm),样本量28尾;4龄组(SVL=63.09±1.01mm),样本量7尾。(4)除去头体长在50mm以下的个体之后,密点麻蜥的两性异形指数SDI≈-0.0019。两样本均数差异性检验得出密点麻蜥个体大小无显着性差异(P﹦0.903>0.05)。按Powell的划分方法,密点麻蜥则属于第叁种类型,即个体在性成熟后无明显的体型大小差异。(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1)
刘睿,毕俊怀,付明霞,陈绍勇[8](2015)在《鄂尔多斯地区密点麻蜥的食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采自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库布齐沙漠85只密点麻蜥Eremias multiocellata,采用胃剖法作食性分析,分别计算出它们的食物数量和频次百分比、营养生态位宽度、营养生态位重迭值和有益系数等。结果显示,密点麻蜥以觅食昆虫为主,其次为蛛形类和植物种子;其中包括2纲13目41科的节肢动物门物种。雌、雄个体的取食食性差异不显着,但幼体、亚成体和成体间食性有显着的差异。雌、雄个体的营养生态位重迭值较大。亚成体的营养生态位宽度与食物多样性指数最大,而成体最小。密点麻蜥的总有益系数为正值,表明该物种摄食较多的害虫。(本文来源于《四川动物》期刊2015年02期)
高利霞,毕俊怀,陈绍勇,赵雪,何志超[9](2013)在《夏季密点麻蜥生境的选择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境丧失或片段化是物种多样性丧失及物种灭绝原因之一。本文选择密点麻蜥的叁种生境类型,优势植物分别是油蒿(Artemisia ordosica Krasch)、羊柴(Hedysarum mongdicum Turcz Var)和麻黄(Ephedra sinica)。对不同生境的密点麻蜥种群密度及优势植物高度、植被盖度、植被丰富度、食物(昆虫)资源量、昆虫丰富度、裸地比例6个生态因子进行调查。计算密点麻蜥密度,采用U检验及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密点麻蜥偏爱中等植被高度、盖度及具有一定裸地比例的生境;A样地中食物(昆虫)资源量、昆虫丰富度对被提取的公因子的解释能力非常强,其次是植物丰富度;而其余叁个变量的解释能力不是太强。(本文来源于《草原与草业》期刊2013年02期)
岳丰[10](2013)在《密点麻蜥的能量代谢以及叁种沙蜥的繁殖生物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从能量代谢和繁殖生物学的角度出发,分两部分研究并探讨了密点麻蜥和叁种沙蜥对荒漠环境的适应机制。第一部分以密点麻蜥Eremias multiocellata为研究对象,对其雌性繁殖能量消耗和代谢的种群差异做了详细阐述;第二部分以荒漠沙蜥Phrynocephalus przewalskii、变色沙蜥P. versicolor(?)口叶城沙蜥P. axillaris为研究对象,从形态学和雌性繁殖以及孵化条件对卵孵化率、后代形态和运动能力的影响等方面,研究了生境差异对蜥蜴种间形态和繁殖特征的影响。具体结果如下:环境温度的变化对卵胎生蜥蜴密点麻蜥的体温、静止代谢率和雌性繁殖能量消耗有显着影响。密点麻蜥的体温随环境温度的上升而升高,雌性密点麻蜥具有一定的体温调节能力,25℃下密点麻蜥的体温比环境温度稍高,35℃下其体温比环境温度稍低;怀孕密点麻蜥临近生产前用于维持怀孕状态的能量消耗(maintenance costs of pregnancy, MCP)在其能量分配中是相对固定的,在25℃、30℃和35℃下分别为4.219,4.220和4.448mg CO2·min-1,占总能量消耗的19.40%、14.15%和12.32%,在低温时MCP占总能量消耗的比例明显升高。作者认为MCP对于维持卵胎生密点麻蜥的怀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在不利的环境条件下,怀孕雌性可能通过提高MCP在整体能量分配中的比例来保证怀孕的正常进行。温度补偿现象在爬行动物中较为普遍。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密点麻蜥的两个种群之间,生境较为寒冷的天祝种群其静止代谢率以及心脏、肝脏和骨骼肌的线粒体呼吸控制率(RCR)均显着大于民勤种群,天祝种群心肌中的乳酸脱氢酶(LDH)和己糖激酶(HK)活性以及骨骼肌中的LDH活性也显着高于民勤种群。天祝种群的密点麻蜥经过长期的低温适应,线粒体对氧的利用效率较高,心脏和骨骼肌等组织的糖酵解途径加强,维持了较高的能量代谢水平,这对于在较短的活动时间内加速生长发育、增加个体的生存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对荒漠沙蜥、变色沙蜥和叶城沙蜥的繁殖生物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叁种沙蜥的性二态性和繁殖策略有显着差异,荒漠沙蜥和叶城沙蜥个体大小性二态性显着,表现为成体雄性吻肛长(SVL)大于成体雌性,但变色沙蜥个体大小无显着的两性差异。叁种沙蜥的局部形态特征皆与体长呈正相关,雄性的尾长、后肢、头长和头宽均大于雌性;荒漠沙蜥和变色沙蜥成体雄性的腹长小于雌性。作者认为这些性别差异很可能是两性间选择压力的不同造成的。另外,种间的形态差异很可能也与生境差异有关,随荒漠沙蜥、变色沙蜥和叶城沙蜥生境平均气温逐渐降低和降水量的逐渐减少,其体型也有逐渐减小的趋势。蜥蜴的形态学特征与其生育力和繁殖策略也紧密相关。荒漠沙蜥、变色沙蜥和叶城沙蜥的部分繁殖特征存在共性,如窝卵数和单枚卵大小呈负相关,窝卵重与雌体SVL呈正相关,窝卵数与母体产后状态呈正相关,说明叁个物种在后代的数量和大小之间以及窝卵数与母体产后状态之间均存在权衡。同时,叁个物种产卵时间、产后母体体重、窝卵数、窝卵重和相对窝卵重等特征都存在显着的种间差异,随荒漠沙蜥、变色沙蜥和叶城沙蜥生境平均气温的下降和生存环境干旱程度的加剧,其产卵时间逐渐推迟,产后母体体重、卵重和窝卵重也逐渐降低。叁个物种采取的生殖策略各不相同,荒漠沙蜥为“小窝大卵”,变色沙蜥为“大窝小卵”,叶城沙蜥为“小窝小卵”;荒漠沙蜥和变色沙蜥可能通过增加窝卵数的大小来增加繁殖输出,而叶城沙蜥则通过增加单枚卵重来增加繁殖输出。为了探究温度和湿度对卵孵化和孵出幼体形态特征及运动表现的影响,将叁种沙蜥的卵在叁个恒定温度(26℃、30℃和34℃)和两个湿度(-440kPa和-620kPa)下进行孵化。结果显示湿度对孵化过程和幼体形态特征几乎没有影响,但孵化温度显着影响叁种沙蜥的孵化期、孵化成功率、新生幼体的形态学特征和运动能力。26℃和30℃下荒漠沙蜥和变色沙蜥孵化成功率较高,孵出幼体体型较大、发育较好、且有较好的运动表现,这些个体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作者推测30℃可能是荒漠沙蜥和变色沙蜥卵孵化的最适温度,而34℃可能是变色沙蜥卵孵化的临界高温。由于叶城沙蜥卵孵化成功率较低,其卵孵化和幼体特征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3-04-01)
密点麻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宁夏本土道地药材密点麻蜥对胃肠道有亲和力和靶向作用,可修复甚至逆转胃肠道损伤的黏膜,临床将其用于治疗慢性萎缩/非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病、胃癌前病变、胃癌、溃疡性结肠炎等胃肠道疾病,效果显着。朱西杰教授在临床治疗脾胃病过程中,创新蜥蜴散剂的给药途径及制作过程,从胃肠道微生态系统研究胃黏膜细胞的氧稳态和血流稳态,保障胃黏膜细胞的外环境稳态平衡;应用复方蜥蜴散治疗胃食管反流,根据辨病本、辨病位,采用通降胃气之法,调节中焦气机,脾升胃降,以达标本兼顾;治疗胃黏膜损伤,临证参合"内疡""内痈"的治疗方法提出护膜愈疮,保护修复胃黏膜治本之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从浊毒着手,提出护膜愈疮、保护肠黏膜的治疗思路。运用蜥蜴治疗胃肠道方面疾病疗效较好,具有较大的深入研究空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密点麻蜥论文参考文献
[1].李卫强,王骄,关芳,艾梦环.宁夏密点麻蜥不同部位含药大鼠血清对人胃癌细胞凋亡的影响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9
[2].王佳林,朱西杰.宁夏密点麻蜥治疗胃肠道疾病[J].中医学报.2019
[3].张建萍,王强,李小鲁.温度对南疆沙蜥和密点麻蜥消化酶活性的影响[J].四川动物.2019
[4].万丽霞,张海军,李海娇.甘肃密点麻蜥叁个地理种群的两性异形研究[J].四川动物.2018
[5].杨扬.密点麻蜥两地理种群繁殖特征及认知能力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7
[6].窦静莉,万丽霞,李宏伟,瞿丹.关于密点麻蜥与荒漠麻蜥遗传距离小而形态学差异大的思考[J].生物学通报.2016
[7].李宏伟.兰州北山密点麻蜥种群密度、栖息地选择及年龄结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
[8].刘睿,毕俊怀,付明霞,陈绍勇.鄂尔多斯地区密点麻蜥的食性分析[J].四川动物.2015
[9].高利霞,毕俊怀,陈绍勇,赵雪,何志超.夏季密点麻蜥生境的选择机制[J].草原与草业.2013
[10].岳丰.密点麻蜥的能量代谢以及叁种沙蜥的繁殖生物学研究[D].兰州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