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可编程增益放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可编程增益放大器,斩波稳定技术,缓冲器,带隙基准源
可编程增益放大论文文献综述
陆序长[1](2017)在《斩波稳定型全差分可编程增益放大电路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Sigma-Delta模数转换器(Sigma-Delta Analog to Digital Converter,Σ-ΔADC)具有高分辨率、高可靠性、易于集成等优点,并被广泛应用。由于ADC处理的信号通常比较微弱,故可编程增益放大电路在模数转换过程中不可或缺,且性能要求十分严格。一方面,可编程增益放大器对信号起放大和传递作用,其精度好坏直接影响整个Σ-ΔADC的分辨率;另一方面,Σ-ΔADC中调制器模块的输入端为采样保持电路,时钟每切换一次,会为通路引入剧烈的电压抖动。因此,可编程增益放大器必须具备很强的驱动能力,使信号能够快速建立,保证信号的真实度。针对上述问题,本次课题基于110nm CMOS工艺,设计了一款高性能可编程增益放大电路,将其应用于16bit、10Msps的Σ-ΔADC芯片中。本设计主要由可编程增益放大器(Programmable Gain Amplifier,PGA)、缓冲器(Buffer)以及带隙基准源(Bandgap Reference,BGR)等电路模块组成。其中,核心模块为PGA,在结构选取上,采用全差分型折迭式共源共栅结构,以增强抗共模干扰能力;而在技术应用上,一方面,采用斩波稳定技术和AB类推挽技术,提高PGA的精度和动态性能,另一方面,其电流源采用自级联结构,提高PGA的电压余量和鲁棒性。为了进一步增强PGA输出端的驱动能力,在PGA输出端增加缓冲器电路,以适应调制器中采样开关的不断切换;另外,Buffer中采用斩波稳定技术,用于降低失调和噪声,使得PGA输出端传至调制器模块的信号失真大大减小。BGR为课题中最基本的模块,运用电流熔断修调技术,提高电路温漂性能,为PGA共模反馈单元提供精准的参考电压;同时,用BGR产生基准电流,为PGA和Buffer提供参考电流,保证所有电路可产生静态偏置,从而正常工作。基于110nm CMOS工艺,采用Cadence-spectre软件对本课题电路做仿真验证,其中,PGA的等效输入噪声为1.11nV/sqrt(Hz)、失调电压为61.5uV、共模抑制比为111dB、电源电压抑制比为107dB;Buffer的等效输入噪声为18.6nV/sqrt(Hz)、失调电压为27.4uV、共模抑制比为126dB、电源电压抑制比为91.9dB;BGR的温漂系数为9.07ppm/℃、电源抑制为-97.9dB。仿真结果显示,各模块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且整体ADC的综合性能良好。(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7-05-01)
陆楠[2](2012)在《可编程放大器解决可变增益放大瓶颈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FDA(全差放大器)和DVGA(数字可变增益放大器)是目前主要的两种放大器,它们在设计中各有不同的难题:用FDA每次更改增益设置时都要重新设计和调试,其总体性能取决于外部电阻的精度和匹配,而外部电阻会增加成本并加大板级空间,并且如果带宽增加,增益会变小;DVGA则有随着电压增益从最大值逐dB降低,噪声性能也逐dB下降(或者说噪声系数逐dB升高)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TI日前推出了全球(本文来源于《电子设计技术》期刊2012年11期)
汤瑜瑜,翁东山,危峻,冯旗[3](2005)在《一种基于I~2C总线的新型可编程增益放大电路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获得多档位、高性能、易实现可编程增益放大电路的新方法,并系统地介绍了该方法的硬件电路和软件设计。(本文来源于《电子产品世界》期刊2005年17期)
熊京民[4](2005)在《可编程增益放大电路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移动通信是当前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和最前沿的通信领域之一,据统计在2003年全球移动用户已经达到10亿。移动通信技术现在已经发展到了以WCDMA为代表的第叁代,而相互兼容各种移体动通信技术的第四代标准目前也在逐步成熟中。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人们社会活动速率的加快,移动通信又提高了人们社会活动的效率,所以移动通信在中国发展速度惊人,现在已经发展到第叁代数字通信阶段。第叁代与前两代的主要区别是在传输声音和数据的速度上的提升,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另外,3G系统为现有服务的传输提供效率更高的系统,这些服务包括语音、文字和数据。论文的主要服务对象是针对中国自己的3G标准,设计拥有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手机芯片。论文涉及工作主要是设计该手机芯片中,模拟信号处理电路中的一部分,包括前期调研、电路设计、版图验证、后期测试以及最终的文档整理工作。在设计过程中,针对不同的信号通路,选择了不同的电路形式来实现相似的功能。在整个设计流程中,无论是电路还是版图均采用全定制方法设计。论文首先对两种不同的可编程增益放大电路做了基本的介绍;接着在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介绍如何实现增益的编程;然后就PGA电路中的核心部分运放的设计作详细讨论,最后讲解整体电路的测试方法,并根据测试结果进行总结。通过对两种不同形式相似功能电路的比较,分析其各自的特点以及适用背景。电路部分着重研究了模拟放大电路的特色电路,包括开关电容电路,共源共栅电路,两级运放电路,共模反馈电路及其它相关电路。(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05-05-01)
孙伟[5](1992)在《可编程的叁通道自动增益控制放大系统的临床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报道了对叁通道自动增益控制放大系统(简称AGC)进行临床评价的过程。它以26名戴助听器的病人为受试者,以语言测听器产生的信号为测试源,通过辨别不同噪声背景下的声音,让受试者对助听器进行比较,做出评定。结果表明,这种多通道助听器比单通道助听器在复杂的语言环境中,有明显的优势。(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期刊1992年06期)
可编程增益放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FDA(全差放大器)和DVGA(数字可变增益放大器)是目前主要的两种放大器,它们在设计中各有不同的难题:用FDA每次更改增益设置时都要重新设计和调试,其总体性能取决于外部电阻的精度和匹配,而外部电阻会增加成本并加大板级空间,并且如果带宽增加,增益会变小;DVGA则有随着电压增益从最大值逐dB降低,噪声性能也逐dB下降(或者说噪声系数逐dB升高)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TI日前推出了全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可编程增益放大论文参考文献
[1].陆序长.斩波稳定型全差分可编程增益放大电路的设计[D].湘潭大学.2017
[2].陆楠.可编程放大器解决可变增益放大瓶颈问题[J].电子设计技术.2012
[3].汤瑜瑜,翁东山,危峻,冯旗.一种基于I~2C总线的新型可编程增益放大电路的设计[J].电子产品世界.2005
[4].熊京民.可编程增益放大电路的设计[D].清华大学.2005
[5].孙伟.可编程的叁通道自动增益控制放大系统的临床评价[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