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人工血管转流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主髂动脉闭塞症,腹主动脉-股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腔内血管成形术
人工血管转流术论文文献综述
董思雨[1](2018)在《TASC C-D型主髂动脉闭塞症腔内治疗和主—股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治疗方式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针对TASC C-D型主髂动脉闭塞症的患者,比较行腹主动脉-双侧股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与血管腔内治疗术在围手术期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术前及术后ABI值改变、1年、2年、5年一期血管通畅率、再干预率等方面的对比,探讨TASC C-D型主髂动脉闭塞症治疗方式的选择。背景: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外周动脉疾病(PAD)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其发病率逐年增高。相对于腹主动脉-双侧股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这一经典术式,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以其安全、方便的特点被越来越多地采用。但是,对于复杂性TASC C-D型主髂动脉闭塞症患者,治疗方案仍存在争议:一方面,现阶段TASC II指南建议针对此种情况优先选择外科手术或者杂交手术;另一方面,近年来血管腔内治疗技术不断向前发展,其适应症不断扩大,对于TASC C-D型主髂动脉闭塞症患者的试验性治疗也取得良好进展。方法:共纳入中日联谊医院血管外科2004年到2014年间于我院行TASC C-D主髂动脉闭塞症患者共183例,分为两组,其中腹主-双侧股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者(转流组)81例,腔内血管成形术者(介入组)102例。男性112例,女性71例。年龄52-81岁(61.12±9.38岁)。入选标准:1、病史:大于3个月,首次进行相关手术治疗患者;2、临床症状:慢性起病,Fontaine分级II级及以上患者。3、存在远端流出道患者。统计围手术期死亡率及并发症情况,统计患者术前及术后ABI及临床改善情况;对患者进行随访调查,要求患者术后1年、2年及5年行下肢动脉彩超检查,统计1年、2年及5年一期通畅率。如血管狭窄率大于50%视为狭窄,需再干预,统计再干预率。通过SPSS19.0软件将两组样本针对上述情况进行卡方检验和t检验,当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转流组5年一期通畅率92%,介入组5年一期通畅率为67%,P<0.05,有统计学意义;转流组与介入组在1年、2年一期通畅率上无统计学意义;转流组再干预率(3%)较介入组(14%)再干预率低。2、转流组与介入组术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转流组术前ABI值0.45±0.11,术后ABI值0.87±0.16,P<0.05,有统计学意义;介入组术前ABI值0.42±0.13,术后ABI值0.89±0.12,P<0.05,有统计学意义。3、转流组3例死亡病例,介入组无死亡病例,转流组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与介入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相比,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血管腔内治疗技术具有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及死亡率低的特点,可用于TASC C-D主髂动脉闭塞症患者的治疗;主动脉-双侧股动脉转流术具有良好的远期通畅率及较低的再干预率,仍是治疗TASC C-D型主髂动脉闭塞症的金标准。(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6-01)
姚丹,韩新巍[2](2018)在《1例股-腘动脉人工自体血管转流术的护理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动脉硬化闭塞症不是表现在局部上,而是身体整体性的疾病,根据相关资料可知:年龄在60岁左右的人群,动脉外周阻塞造成人体下体肢动脉缺血的病发率为3%左右;60~75岁间人群发病率为17%;75岁以上的人群发病率为20%以上。本疾病一般主要发生于大中型动脉中,如在股—腘动脉和腹主—髂动脉的闭塞硬化症。根据实例分析,该文将阐述左下肢动脉硬化闭塞被自体血管转流术治疗的案例,同时在文中说明自己学习护理的心得体会。(本文来源于《双足与保健》期刊2018年07期)
张云芬,沈俊,沈阳[3](2018)在《动静脉人工内瘘人工血管转流术围术期的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采用聚四氟乙烯(PTFE)行动静脉人工内瘘人工血管转流术的观察和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2017年5月我科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采用PTFE人工血管行动静脉人工内瘘人工血管转流术,术后随访3个月。[结果]8例病人术后通畅率为100%,3个月时血栓形成1例,行手术取栓,术后血管通畅。分别于第4周~第8周开始使用人工血管内瘘行血液透析治疗,效果满意。[结论]术前准备充分,术后精心护理,加强知识宣教,预防并发症发生,正确使用动静脉内瘘,能提高手术成功率,延长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本文来源于《全科护理》期刊2018年08期)
贾俊格[4](2016)在《B型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联合人工血管转流术的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B型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联合人工血管转流术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3、6、12个月随访,其中2例分别死于心力衰竭和恶性心律失常,余存活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结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一种极其凶险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极高。心血管专科的护理人员,要对冠脉病变的心电图特征及各种心律失常的特点能快速准确识别,为医生提供可靠信息,为患者抢救赢得时间。(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期刊2016年14期)
朱广昌,汪忠镐,陈忠,卞策,李震[5](2015)在《人工血管转流术治疗双腔静脉阻塞长期随访1例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双腔静脉阻塞(bicaval obstruction,BO)是上腔静脉综合征(superior vena cava syndrome,SVCS)合并下腔静脉综合征(inferior vena cava syndrome,IVCS)引起的疾病,临床罕见,治疗困难。笔者采用人工血管转流术治疗1例双腔静脉阻塞病人,随访28年,效果良好。报告如下。1病历简介1.1一般资料病人男性,25岁。因颜面、颈部及上肢肿(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外科杂志》期刊2015年12期)
鞠琦[6](2015)在《下肢股-腘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手术配合23例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报道股-腘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的术中配合及体会。方法 23例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总结术前的充分准备及术中的护理配合要点。结果 23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进行人工血管转流术均获成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积极的术中配合,可以提高手术的效率、手术质量。(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期刊2015年04期)
涂宏[7](2014)在《髂动脉支架联合人工血管转流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髂动脉支架联合人工血管转流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以供临床参考。方法选择2010年5月至2012年4月我院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髂动脉支架联合人工血管转流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和手术并发症,对比治疗前后踝/肱指数(ABI)的差异性。结果术后患者达到显效22例,有效1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24%。术后发生感染2例,术肢肿胀5例,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16.67%。经对症处理后均痊愈。与治疗前比较,患者治疗后ABI明显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髂动脉支架联合人工血管转流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满意,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4年19期)
何金龙[8](2014)在《主—股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与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TASC C、D型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远期通畅率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主-股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与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TASC C、D型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远期通畅率。背景: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传统治疗方法是主-股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被越来越多地采用,但是,这种技术的广泛应用还基于其远期通畅率的高低和临床效果的好坏。方法:搜集2007年4月到2011年4月间,于我院行外科干预的主髂动脉病变共208例,随机选取其中的77例,其中接受主-股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者(转流组)42例,包括主动脉-单侧股动脉转流15例,主动脉-双股动脉转流27例,接受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者(介入组)35例(46条髂动脉),术后对患者进行严密随访3年。结果:本组总计77例患者中,共有7例失访,随访率90.9%,随访时间为3~36个月,平均(31.7±2.4)个月,转流组3年一期通畅率和3年二期通畅率分别为92.1%和94.7%,介入组3年一期通畅率和3年二期通畅率分别为68.8%和78.1%,两组通畅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TASC C型病变转流组和介入组3年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4.7%和75.0%,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年二期通畅率分别为94.7%和83.3%,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TASC D型病变转流组和介入组3年一期通畅率分别为89.4%和50.0%,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年二期通畅率分别为94.7%和62.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主-股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TASC C、D型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均可取得较理想的远期疗效,但在远期通畅率上,主-股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要高于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我们认为,对于TASC C、D型主髂动脉病变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虽有其独特的优点,但并不能完全替代主-股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在没有明显手术禁忌的情况下应该优先选择主-股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治疗。(本文来源于《大连医科大学》期刊2014-05-01)
邵闻冲[9](2014)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人工血管转流术后闭塞相关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人工血管转流术后发生再狭窄或闭塞的相关影响因素,进一步提高人工血管转流术后通畅率,为预防或减少人工血管转流术后再狭窄或闭塞提供更好的循证医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6年1月至2013年6月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血管外科就诊且行人工血管转流手术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253例(包括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手术方式及病史资料),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根据转流术后不同时间人工血管通畅情况分为通畅组和闭塞组。统计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运用多因素分析、寿命表、Kaplan-Meier法、分类变量资料χ2检验等统计学方法,通过对患者的一般情况、术前合并症、手术术式选择及部位、流出道情况及术后是否规律口服抗血小板药物等进行分析,得出与人工血管闭塞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在253例人工血管转流术中,主-髂(股)动脉解剖途径转流术和解剖外途径转流术(股-股动脉转流术、腋-双股动脉转流术)1月、1年、2年、3年累积通畅率分别为93.5%、90.2%、85.5%、74.8%和92.6%、73.2%、64.3%、59.3%,主-髂(股)动脉解剖途径转流术通畅率高于解剖外途径转流术(股-股动脉转流术、腋-双股动脉转流术),但统计学上并无显着性差异(P>0.05)。以膝关节为分界线,膝上股-腘动脉转流术和膝下股-腘动脉转流术1月、1年、2年、3年累计通畅率分别为94.0%、73.0%、66.0%、56.0%和89.1%、53.5%、41.6%、34.9%,膝上股-腘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较膝下股-腘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有更好的通畅率,中远期通畅率统计学上有显着性差异(P<0.05)。流出道良好和流出道欠佳1月、1年、2年、3年累计通畅率分别为97.0%、76.0%、69.0%、59.0%和83.3%、48.6%、38.9%、31.1%,流出道良好的患者人工血管通畅率明显高于流出道欠佳的患者,统计学有显着性差异(P<0.05)。人工血管转流术后闭塞的影响因素包括糖尿病、吸烟等,股-腘人工血管转流术后中远期通畅率在糖尿病、吸烟、是否规律口服抗血小板药物等因素上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人工血管术后中远期闭塞行手术治疗发现吻合口内膜增生是导致吻合口狭窄或血栓形成的最主要原因。结论:1.早期人工血管闭塞考虑与手术操作不恰当及血管吻合技术不成熟有关,中晚期闭塞考虑是血管内膜增生导致吻合口狭窄继发形成血栓及动脉硬化的进展。2.糖尿病、吸烟、不规律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是影响下肢股-腘人工血管转流术后中远期闭塞的危险因素。3.流出道情况及远端吻合口部位是影响术后中远期闭塞的关键因素。(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4-04-01)
李晓辉,李勇,车建波,赵辉,王一[10](2013)在《髂动脉支架联合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与人工血管转流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分析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后置入髂动脉支架与人工血管转流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68例患者(80条患肢)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患者应用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后置入髂动脉支架治疗,38例应用人工血管转流术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近期临床症状的改善、疗效等级、并发症的发生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近期自觉症状均明显缓解,髂动脉支架联合球囊扩张血管成形组(总体有效率为81.58%)的自觉症状改善比人工血管转流术(总体有效率为69.05%)更明显,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前者的疗效等级略优于人工血管转流术组。结论:两种治疗方式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均可明显缓解患者的自觉症状;如果患者的自身条件允许,可优先考虑析髂动脉支架联合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进行治疗。(本文来源于《中国普通外科杂志》期刊2013年06期)
人工血管转流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动脉硬化闭塞症不是表现在局部上,而是身体整体性的疾病,根据相关资料可知:年龄在60岁左右的人群,动脉外周阻塞造成人体下体肢动脉缺血的病发率为3%左右;60~75岁间人群发病率为17%;75岁以上的人群发病率为20%以上。本疾病一般主要发生于大中型动脉中,如在股—腘动脉和腹主—髂动脉的闭塞硬化症。根据实例分析,该文将阐述左下肢动脉硬化闭塞被自体血管转流术治疗的案例,同时在文中说明自己学习护理的心得体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工血管转流术论文参考文献
[1].董思雨.TASCC-D型主髂动脉闭塞症腔内治疗和主—股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治疗方式的比较[D].吉林大学.2018
[2].姚丹,韩新巍.1例股-腘动脉人工自体血管转流术的护理体会[J].双足与保健.2018
[3].张云芬,沈俊,沈阳.动静脉人工内瘘人工血管转流术围术期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8
[4].贾俊格.B型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联合人工血管转流术的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
[5].朱广昌,汪忠镐,陈忠,卞策,李震.人工血管转流术治疗双腔静脉阻塞长期随访1例报告[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5
[6].鞠琦.下肢股-腘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手术配合23例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
[7].涂宏.髂动脉支架联合人工血管转流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4
[8].何金龙.主—股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与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TASCC、D型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远期通畅率比较[D].大连医科大学.2014
[9].邵闻冲.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人工血管转流术后闭塞相关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14
[10].李晓辉,李勇,车建波,赵辉,王一.髂动脉支架联合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与人工血管转流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比较[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3
标签:主髂动脉闭塞症; 腹主动脉-股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 腔内血管成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