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结肠造口病人生活质量护理干预(论文文献综述)
张云飞,骆惠玉,朱虹玉,黎茂璐,徐珍华,柯熹[1](2021)在《延续性护理对结直肠癌造口病人干预效果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系统评价延续性护理对结直肠癌造口病人的干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e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搜集关于延续性护理干预结直肠癌造口病人的随机对照研究(RCT),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筛查、资料提取、文献质量评价,并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5篇RCT,Meta分析结果显示,延续性护理可以降低造口并发症发生率[RR=0.45,95%CI(0.27,0.74),P=0.002],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SMD=1.46,95%CI(0.88,2.03),P<0.000 01]、自我效能[MD=15.28,95%CI(7.36,23.20),P=0.000 2]、造口自理能力[SMD=1.89,95%CI(1.32,2.46),P<0.000 01]、造口适应水平[SMD=1.93,95%CI(0.81,3.05),P=0.000 7],缓解造口病人的焦虑情绪[SMD=-0.85,95%CI(-1.08,-0.62),P<0.000 01]。结论:现有证据表明,延续护理应用于结直肠癌造口病人,可以降低造口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自我效能、造口自理能力及造口适应水平,缓解造口病人的焦虑情绪。
闫媛媛[2](2021)在《基于循证与叙事构建肠造口适应实践模式》文中认为背景:造口患者存在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多方面适应问题,使造口护理呈现专科性和复杂性特点,造口适应对于全面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但造口适应过程复杂,有待探索一条有效途径全面解决造口患者身-心-社-灵综合需求。叙事循证医学模式提倡循证医学与叙事医学的联合,初步开发出理论与实践的可操作模型,可使客观数据与主观体验相互联合,具有实践的可操作性,在解决造口患者综合需求方面具有优势。目的:本研究基于叙事循证医学模式理论框架联合行动研究实施,探索造口患者适应需求,调查造口专科护理实践现状;探索肠造口患者适应因素影响机制;构建基于最佳证据的肠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检验肠造口适应实践模式的有效性,探索标准化实践方案联合叙事护理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评估对患者健康结局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以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循环过程作为研究实施基本框架,在每阶段实施过程联合不同方法:第一阶段,以质性研究描述性现象学调查造口患者适应需求与造口专科护理现状;第二阶段,通过整合综述法获取造口适应相关文献,分析造口适应因素影响机制;第三阶段,以循证方法检索、筛选、评价、汇总造口适应最佳证据,并对证据进行分级和级别推荐,包括造口护理临床实践指南、造口专科护士角色与实践职责相关文献、第二阶段获取的造口适应相关文献;第四阶段,通过改良德尔菲法构建基于最佳证据,且适宜本土特色的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确定模式的具体维度和标准实践方案的具体条目;第五阶段,以叙事探究结合个案研究形式,探索标准化实践方案联合叙事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途径及临床意义,完善造口适应实践模式。结果:(1)造口患者适应需求调查与造口专科护理现状:通过对11名造口患者及7名相关医务工作者半结构化访谈和现场观察得出四个主题类属:主题1:造口患者适应需求多元化,包含6个次级主题(生理性需求、支持性需求、信息需求、情感需求、社会文化适应需求、自我护理需求);主题2:造口患者适应过程与时间具有相关性;主题3:造口适应与个人经历有关;主题4:造口专科护理存在发展机遇。(2)造口适应因素分析:获取符合评价标准的造口心理-社会-文化适应相关文献22篇,获取45条相关证据,持续比较分析法得出结果,造口适应与支持具有相关性,通过作用于多种适应因素,促进造口患者达到个人-行为-环境的适应状态,由此构建造口适应支持要素模式图,包含3个适应条件:家庭支持、医疗支持、社会支持;9个适应因素:时间、认知、生理、心理、自我护理、信息、经济、文化、同伴支持;3个适应要素:个人、行为、环境。(3)造口适应最佳证据获取:共获取经AGREEII质量评价工具A级和B级推荐的造口护理相关临床实践指南8篇,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造口专科护士角色与实践职责相关文献6篇,结合前期获取的造口心理-社会-文化适应22篇相关文献,共提取实践者、评估、专项护理、自我护理、健康教育、生活重建、出院前指导、延续护理8个类属,获取最佳汇总证据30项。(4)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实践方案构建:通过一轮改良德尔菲法达成专家共识,问卷函询专家权威系数为0.86,最终确定造口适应实践模式6个维度:时间、实践者、实践内容、实践措施、实践工具、评价;时间维度:疾病诊断期、术后住院期、出院准备期、调整适应期4个分期;实践内容:评估、专项护理支持、信息支持、心理社会适应支持4项;实践措施:基于提取的30项最佳证据,以时间维度为纵轴,实践内容为横轴,确定每一阶段相应实践内容下具体执行措施,各执行措施以条目清单形式列出,可根据时间分期选择相应条目内容,共形成73条推荐建议;实践工具:提供经检验有效的相应工具;评价:各阶段过程性考核和综合评价。(5)叙事与循证联合可行性评估:以前期拟定的造口适应实践模式为指导依据,研究者运用叙事探究方式介入造口术后患者生活,与患者、家属及相关医务工作者形成三维叙事探究空间,选取其中3例造口术后参与者,以个案护理故事形式展示标准化护理方案执行联合叙事干预过程,患者负性情绪改善,未发生并发症,或已发生并发症患者在干预后得到缓解。结论:叙事循证医学模式可实现循证医学与叙事医学的联合,用于造口专科护理实践中,借助行动研究框架为最佳证据与人文关怀在同一情境下发挥共同作用提供理论基础;基于循证方法构建的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在造口专科性护理实践中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叙事与循证联合可用于造口适应实践的应用,叙事可发挥评估收集资料、健康教育、心理干预、质性研究的联合作用,易于探索患者内心体验。
金英爱[3](2021)在《基于实施科学理论的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健康结局研究:一项混合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遵循实施科学理论,构建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实施科学的护理干预方案,为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健康结局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质+量+量”顺序的探究性混合研究方法。1.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术后生活体验的质性研究采用Colaizzi现象学数据分析方法,以信息饱和原则为抽样标准,根据提出的访谈提纲,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方法,对12名访谈者进行面对面访谈,了解他们的真实生活经历,发掘患者潜在的护理需求。2.肠造口患者自我护理能力量表(CAESPO)的汉化及跨文化调适获得CAESPO原版的使用权限,遵循Brislin翻译模式完成中文版翻译;邀请15名专家,通过两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进行文化调适,检验量表的信效度。3.实施科学护理干预在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应用效果研究遵循实施科学CFIR整合理论框架的指导,运用FOCUS-PDCA程序,构建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的实施科学干预方案。本研究属于类实验性研究,采用分段便利抽样方法,抽取于2019年4月~2020年8月在吉林省某三甲医院行结直肠癌肠造口手术患者16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科学护理干预。干预后,在出院当日、出院后1个月、出院后3个月收集肠造口患者健康结局指标,包括生命质量、健康素养、自我护理能力、肠造口并发症及患者对护理干预的满意度,两组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分析。所有数据应用统计软件SPSS22.0进行分析。结果:1.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术后生活体验的质性研究通过对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访谈内容的分析,归纳出5大主题:自我护理能力低下、负性情绪的表现、性生活质量下降、经济压力大、希望创伤后成长。自我护理能力低下包括自我护理技能低下、缺乏自我护理相关知识、自我概念变化;负性情绪的表现包括情绪失控、孤独和逃避、病耻感;性生活质量下降包括性生活的改变、性健康信息获取不足、消极的性行为。经济压力的来源包括购买造口产品、手术后放化疗及造口并发症导致的支出。创伤后成长表现为努力参加社会活动、提升自我价值并希望能获得社会支持。2.肠造口患者自我护理能力量表(CAESPO)的汉化及跨文化调适经过两次德尔菲法专家咨询,内容相似的8个条目整合成4个条目,修改1个条目,增加2个条目并删除4个条目,最终形成52个条目。专家两次问卷回收率>90%,专家权威系数>0.8,专家的协调程度采用肯德尔和谐系数检验,两轮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说明专家积极系数、权威系数、评分的一致性较高,咨询结果较为可靠。每个条目的重要性评分为4.333~5.00分,变异系数CV为0.00~0.136,进一步验证了中文版CAESPO肠造口患者自我护理能力量表可靠性强。3.实施科学护理干预在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应用效果研究(1)基于上述研究,实施科学护理干预方案包括五个干预主题:实施医护一体化全程化管理、编制双语版《结直肠癌肠造口健康素养手册》、开展多学科护理合作模式、建立患者自我评估机制及提高延伸护理服务内涵。(2)两组一般社会人口学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可比性。(3)健康结局1:生活质量总分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时间效应(F=795.56,P<0.05)、处理效应(F=160.88,P<0.05)、两者之间交互效应(F=42.62,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4)健康结局2:自我护理能力总分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时间效应(F=795.56,P<0.05)、处理效应(F=160.88,P<0.05)、两者之间交互效应(F=42.62,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5)健康结局3:健康素养总分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时间效应(F=1158.82,P<0.05),处理效应(F=161.14,P<0.05),两者之间交互效应(F=316.16,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6)健康结局4:肠造口并发症发生率卡方检验分析,出院当天,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x2=0.074,P=0.786);出院1个月,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x2=7.656,P=0.006);出院3个月,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x2=6.632,P=0.010),均具有统计学意义。(7)健康结局5:患者满意度总得分比较,对照组平均为(7.42±0.79)分,观察组平均为(8.55±0.54)分,两者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1.对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进行质性研究,解析主题,进一步理解患者真实需求,制定实施科学护理干预提供依据。2.中文版CAESPO量表适合中国文化,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科学性。从知识、技能、态度三个方面充分体现了肠造口患者的生活、活动、社会交往、自我成长和特殊护理能力。3.实施科学的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自我护理能力和健康素养,减少肠造口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最终改善健康结局。
于玲玲[4](2021)在《永久性肠造口患者与配偶感知压力和二元应对对夫妻生活质量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永久性肠造口患者和配偶的生活质量、感知压力和二元应对三者之间的关系,探讨患者和配偶感知压力和二元应对对夫妻生活质量影响的主客体效应,为今后护理领域积极开展“以夫妻为中心”的二元干预研究以提高患者、配偶及整个家庭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11月在吉林省五所三甲医院行结直肠癌手术的150对永久性肠造口患者及其配偶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健康状况调查问卷、中文版感知压力量表、二元应对量表进行调查。运用SPSS26.0和AMO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统计方法采用描述性分析、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主客体互倚模型分析。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永久性肠造口患者和配偶的生活质量、感知压力和二元应对状况:永久性肠造口患者和配偶的生活质量平均得分分别为432.39±118.04和416.57±107.30。无论是患者还是配偶在年龄大于70岁以上、文化程度低、家庭平均月收入小于1000元、夫妻关系一般、有慢性病、造口术后时间在1~3个月、完全不能造口自理、有造口并发症的人群生活质量得分均较低。除了上述共性的部分外,患者在排便不规律、每月购买造口用品的费用在300元以上方面生活质量得分更低,而配偶在患者术后性生活减少方面生活质量得分更低。永久性肠造口患者和配偶的感知压力平均得分分别为31.67±5.71和32.71±5.30。无论是患者还是配偶在文化程度低、家庭平均月收入低、夫妻关系一般、部分或完全不能造口自理的人群感知压力得分均较高。除了上述共性的部分外,患者在造口术后时间为1~3个月、有慢性病、有造口并发症方面的感知压力得分更高,而配偶在患者造口术后时间为1个月~方面感知压力得分更高。永久性肠造口患者和配偶的二元应对平均得分分别为102.51±8.52和101.14±7.65。无论是患者还是配偶在文化程度低、家庭平均月收入小于1000元、夫妻关系一般、有慢性病、造口术后时间在1个月~、有造口并发症的人群二元应对得分均较低。除了上述共性的部分外,患者在完全不能进行造口自理方面二元应对得分更低。(2)永久性肠造口患者和配偶生活质量、感知压力和二元应对间的差异:在生活质量方面,患者生活质量总分、精力、精神健康得分均高于配偶(t=2.035~5.947,P<0.05),生理功能、社会功能得分均低于配偶(t=-2.089~-2.069,P<0.05);在感知压力方面患者得分低于配偶(t=-2.340,P<0.05);在二元应对方面,患者压力沟通、消极二元应对得分均高于配偶(t=4.805~9.592,P<0.05),委托二元应对得分低于配偶(t=-14.852,P<0.05)。(3)永久性肠造口患者和配偶生活质量、感知压力和二元应对间的关系:患者生活质量得分与配偶生活质量得分呈正相关(r=0.646,P<0.01)。患者感知压力得分与配偶感知压力得分呈正相关(r=0.513,P<0.01)。患者压力沟通、支持二元应对、委托二元应对、消极二元应对和共同二元应对得分与配偶压力沟通、支持二元应对、委托二元应对、消极二元应对和共同二元应对得分呈正相关(r=0.378~0.519,P<0.01)。(4)永久性肠造口患者和配偶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主客体效应分析:主体效应方面,患者和配偶的压力沟通、支持二元应对、委托二元应对和共同二元应对均能正向预测自身的生活质量(P<0.05),而感知压力和消极二元应对均能负向预测自身的生活质量(P<0.05)。客体效应方面,患者和配偶的压力沟通、支持二元应对、委托二元应对和共同二元应对均能正向预测对方的生活质量(P<0.05),而感知压力和消极二元应对均能负向预测对方的生活质量(P<0.05)。结论:(1)永久性肠造口患者及其配偶的生活质量均处于相对较低水平,仍有待提高。无论是患者还是配偶其年龄越大、文化程度越低、家庭月收入越低、夫妻关系一般、有慢性病、造口术后时间越短、完全不能造口自理是患者和配偶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除了上述共性的部分外,排便不规律、每月购买造口用品费用越高是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而患者术后性生活减少是配偶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因此,提供护理服务时在考虑其共性部分的同时也应注意个体差异。(2)永久性肠造口患者在生活质量总分、精力、精神健康、压力沟通和消极二元应对方面的得分高于配偶,在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感知压力和委托二元应对方面的得分低于配偶。(3)永久性肠造口患者和配偶的生活质量、感知压力和二元应对间彼此相关。永久性肠造口患者和配偶的生活质量分别受自身及对方感知压力和二元应对的影响。患者和配偶的压力沟通、支持二元应对、委托二元应对和共同二元应对越高,则自身及对方的生活质量越高;患者和配偶的感知压力和消极二元应对越高,则自身及对方的生活质量越低。建议医护人员在对具有特殊健康管理需求的永久性肠造口患者和配偶等进行研究和实际疾病控制时,应将患者和配偶视为一个整体,制定有效的“以夫妻为中心”的慢性病健康干预措施,以提高患者、配偶及整个家庭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程铃[5](2021)在《基于TTM理论的护理模式对临时性肠造口术后患者自我效能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了解临时性肠造口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并探索基于TTM理论的护理模式对临时性肠造口患者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达到提高自我效能、自我管理行为和生活质量的目的,同时为基于TTM理论的护理模式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深入推广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本研究共纳入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胃肠肛门外科的70例临时性肠造口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干预组、对照组各35例。期间有4例患者退出(其中对照组1例失访,1例不愿继续,干预组1例不愿继续,1例死亡)。最终共纳入病例66例。干预前对患者进行基线对比并用行为阶段性量表评估患者所处的行为阶段。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则在此基础上加以基于TTM理论的护理模式,干预时间3个月。第一次出院时对患者进行造口袋更换合格的评分,干预结束后采用造口相关自我效能量表、自我管理行为问卷、造口患者生活质量量表和行为阶段性量表对干预效果评价并统计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采用SPSS26.0进行统计学分析,所得数据经检验后均呈正态分布,故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干预前后观察指标之间的差异性;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和秩和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患者自我效能的得分比较:干预后两组自我效能总分及各维度得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六个单独条目中,干预组中性生活效能得分(1.67±0.69)较对照组(1.39±0.50)得分无明显差异(P>0.05)。2.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得分比较:干预后两组自我管理行为总分及各维度得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的信息管理维度干预前得分(6.58±1.12)分较干预后(6.42±0.97)分无明显差异(P>0.05)。3.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得分的比较:干预后干预组生活质量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造口袋更换合格率比较:干预组出院时造口袋更换合格的患者22例(66.7%),结果优于对照组13例(39.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造口并发症情况比较:经统计干预组患者造口并发症发生5(15.15%)次;结果低于对照组发生造口并发症14(42.42%)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患者行为变化阶段比较:干预后干预组行为变化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基于TTM理论的护理模式可以提高临时性肠造口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但是对于性生活效能的改善作用并不明显,有待进一步专业的研究探讨。2.基于TTM理论的护理模式,通过不同阶段的干预,逐步巩固患者的健康行为,提高了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改善了临时性肠造口患者的生活质量。3.基于TTM理论的护理模式改善了临时性肠造口患者的行为阶段分布,提高了患者的造口袋更换合格率,减少患者的造口并发症的发生。
王帅颖[6](2021)在《基于互联网平台的4C延续性护理模式在肠造口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 的]探讨基于互联网平台的4C延续性护理模式对肠造口患者出院后生活质量、自我护理能力及造口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通过组建多学科团队,制定4C延续性护理干预计划,明确本研究对患者院外康复的应用价值及意义,为今后4C延续性护理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指导。[方 法]抽取2019年12月-2020年8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云南省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胃与小肠外科96例肠造口患者,根据入院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编号,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基于互联网平台的4C延续性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前、出院1个月和出院3个月生活质量得分、自我护理能力得分、造口并发症发生率。[结 果]1.两组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前生活质量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院1个月、出院3个月生活质量得分有所升高,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组间比较、时间点比较及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组内比较:与出院前相比,试验组出院1个月、出院3个月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出院1个月、出院3个月心理健康得分及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出院1个月、出院3个月的试验组生活质量得分高于同期对照组,除出院1个月精神健康得分无差异,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得分与总分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前自我护理能力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院1个月、出院3个月自我护理能力得分有所升高,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组间比较、时间点比较及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组内比较:与出院前相比,试验组除出院1个月自我护理技能得分无差异,出院1个月、出院3个月自我护理概念、自我护理责任感、健康知识水平得分与总分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出院1个月、出院3个月自我护理能力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出院1个月、出院3个月的试验组自我护理能力得分高于同期对照组,除出院1个月自我护理责任和自我护理技能得分无差异,自我护理概念、健康知识水平得分与总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出院前造口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1、3个月,试验组造口并发症发生率分别14.58%和2.08%,对照组为29.17%和14.58%,试验组造口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互联网平台的4C延续性护理模式有助于提升肠造口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患者生理、心理、精神和社会健康,掌握自我护理知识和技能,降低造口并发症发生率。
黄甜[7](2020)在《基于赋能理论的护理干预在预防性肠造口患者自我管理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基于赋能理论的护理干预对预防性肠造口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社会心理适应水平、造口周围皮肤、造口并发症的影响;为提高预防性肠造口患者自我管理和社会心理适应能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湖南省某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2019年4月9月腹外一科和腹外二科的结直肠预防性肠造口患者108例作为研究对象,每组各5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进行为期12周的基于赋能理论的护理干预。两组分别在术前一天(T0)、出院后1月(T1)、出院后3月(T2)收集资料。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肠造口自我管理能力问卷、造口患者社会心理适应量表、造口周围皮肤评分、造口并发症发生情况来分析基于赋能理论的护理干预的效果。采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干预前(T0)两组患者一般资料、造口相关资料、造口自我管理能力、造口社会心理适应水平等资料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后(1)自我管理能力比较:T1时间点心理管理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和T2时间点两组总分和其余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总分和各维度得分时间主效应和干预主效应存在交互作用(P<0.05)。(2)造口社会心理适应比较:T1、T2时间点社会生活适应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2两组总分和其余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造口社会心理适应总分和各维度得分的时间主效应和干预主效应存在交互作用(P<0.05)。(3)造口相关护理知识比较:T1时间点饮食相关知识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2两组总分和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造口并发症发生例数、造口周围皮肤评分比较:T1、T2两组并发症发生例数、造口周围皮肤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造口周围皮肤评分的时间主效应和干预主效应存在交互作用(P<0.05)。(5)两组不同时间点造口更换方式组间比较:T1时间点两组患者造口更换方式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T2时间点两组患者造口更换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基于赋能理论的护理干预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预防性肠造口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社会心理适应水平、造口相关护理知识水平,且能降低造口并发症发生率和改善造口周围皮肤状况。
董亚娟[8](2020)在《基于HBM及Orem自护理论的护理在Miles术肠造口患者康复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了解Miles术患者入院时肠造口自我护理能力、相关自我效能现状;2.构建基于健康信念(Health belief model,HBM)模式及Orem自护理论的护理方案;3.观察该护理方案对Miles术肠造口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相关自我效能的影响;4.探讨促进Miles术肠造口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相关自我效能的护理方法。方法1.本研究是类实验性研究。2018年11月至2019年6月,采用便利取样法选取60例在某市三甲医院行Miles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患者入院时间先后顺序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研究对象纳入对照组(n=30)、干预组(n=30)。2.对照组给予Miles术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基于HBM及Orem自护理论的护理,入院时建微信群并发放《关爱造口》手册,给予患者肠造口并发症易感性、严重性、改变自身行为益处与障碍的认知干预以及肠造口护理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住院期间动态评估患者自我健康管理的认知水平,根据患者住院期间不同阶段面临的护理问题、自护需求及自理能力给予针对性的护理。3.应用造口自我护理能力量表、相关自我效能问卷,在入院当天、术前1天、术后10天、出院当天对患者的肠造口自我护理能力、相关自我效能进行评价;统计两组患者术后自我护理意向产生的时间、肠造口并发症情况、住院时间。肠造口自我护理能力量表得分区间为12-75分,<45分为低,45-59分为一般,60-66分为较强,≥67分为强;肠造口相关自我效能问卷得分区间为28-140分,<84分为低,84-110分为一般,111-124分为较强,≥125分为强。4.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及健康相关行为,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入院时患者的肠造口自我护理能力总均分为:干预组42.27±3.732,对照组41.77±3.402,无统计学差异(P>0.05)。3.入院时患者的肠造口相关自我效能总均分为:干预组45.10±7.341,对照组47.13±6.499,无统计学差异(P>0.05)。4.两组患者入院时、术前1天、术后10天、出院当天,肠造口自我护理能力总均分为:干预组42.27±3.732、54.30±3.261、58.17±2.842、65.47±2.849,对照组41.77±3.402、42.37±4.189、48.60±3.480、58.40±3.158;其中出院当天自我护理意愿总均分为:干预组43.87±2.374,对照组40.60±2.787;自我护理知识总均分为:干预组16.08±1.215,对照组14.07±1.337;自我护理技能总均分为:干预组4.80±0.610,对照组3.73±0.640。干预后两组患者的肠造口自我护理能力总均分及各维度总均分均逐步升高,且干预组各时间点肠造口自我护理能力总均分及各维度总均分高于对照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各时间点两组患者肠造口自我护理能力总均分的组内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5.两组患者入院时、术前1天、术后10天、出院当天,肠造口相关自我效能总均分为:干预组45.10±7.341、60.07±6.888、65.23±5.177、77.40±6.223,对照组47.13±6.499、48.27±6.502、55.93±4.495、65.20±3.699;其中出院当天自我照顾效能总均分为:干预组43.57±4.761,对照组35.77±2.750;社交效能总均分为:干预组17.33±2.139,对照组15.77±1.851。两组患者的肠造口相关自我效能总均分及肠造口照顾效能总均分均逐步升高,且干预组各时间点肠造口相关自我效能总均分及肠造口照顾效能总均分高于对照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患者的社交效能总均分在术前1天下降,出院当天干预组社交效能总均分高于对照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各时间点两组患者肠造口相关自我效能总均分的组内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6.两组患者自我护理意向产生时间:干预组为术后3.93±0.158天,对照组为术后6.76±0.256天,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7.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干预组为18.83±2.679天,对照组为20.96±2.658天,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8.两组患者肠造口并发症情况:干预组共1例,对照组共4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入院时Miles术患者的肠造口自我护理意愿较强,但缺乏肠造口护理相关知识,其自我护理技能及肠造口相关自我效能均处于低水平。2.基于HBM及Orem自护理论的护理可提高Miles术肠造口患者自我护理意愿、自我护理知识水平及自我护理技能,增强患者的肠造口照顾和社交效能。3.基于HBM及Orem自护理论的护理有助于降低肠造口并发症的风险。
黄理好,庄惠真,王小燕[9](2019)在《激励式护理干预对直肠癌术后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心理状态、自我效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对直肠癌术后行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实施激励式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将2017年1月-2018年1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0例直肠癌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行腹腔镜手术及永久性结肠造口,对照组予以患者常规围术期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实施激励式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分别为(42.26±4.21)、(41.36±4.2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8.56±4.75)、(47.52±4.59)分(t=6.278、9.753,P=0.000);观察组自我效能为90.00%,显着高于对照组的62.50%(X2=9.352,P=0.004);护理后观察组功能量表评分为(140.26±12.29)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31.28±11.87)分(t=3.324,P=0.001);护理后观察组症状积分为(86.69±8.47)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6.63±9.77)分(t=9.753,P=0.000)。结论:对直肠癌术后行永久性结肠造口的患者实施激励式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患者自我效能及生活质量。
袁理,冯红,丁淑贞[10](2019)在《肠造口病人造口适应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分析肠造口病人造口适应水平现状,阐述国内外肠造口病人适应水平的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以促进我国对肠造口病人造口适应的深入研究,为临床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提供参考。
二、结肠造口病人生活质量护理干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结肠造口病人生活质量护理干预(论文提纲范文)
(1)延续性护理对结直肠癌造口病人干预效果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1.1 研究设计 |
1.1.2 研究对象 |
1.1.3 干预措施 |
1.1.4 评价指标 |
1.2 排除标准 |
1.3 文献检索策略 |
1.4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
1.5 文献质量评价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2.3 方法学质量评价 |
2.4 Meta分析结果 |
2.4.1 造口并发症发生率 |
2.4.2 生活质量 |
2.4.3 自我效能 |
2.4.4 造口自理能力 |
2.4.5 造口适应水平 |
2.4.6 焦虑 |
2.5 发表偏倚风险评估 |
3 讨论 |
3.1 延续性护理可以降低造口并发症的发生率 |
3.2 延续性护理可以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自我效能、自理能力及造口适应水平 |
3.3 延续性护理可以缓解造口病人的焦虑情绪 |
4 小结 |
(2)基于循证与叙事构建肠造口适应实践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1.1 造口适应意义 |
1.2 循证医学与叙事医学整合研究 |
2 理论基础 |
2.1 叙事循证医学模式 |
2.2 行动研究 |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意义 |
4 技术路线图 |
5 概念界定 |
6 研究内容 |
6.1 成立行动研究小组 |
6.2 研究步骤 |
6.3 研究方法 |
7 伦理问题 |
8 质量控制过程 |
8.1 方法控制 |
8.2 研究团队协作完成 |
8.3 提高研究者可信度 |
第一部分 造口适应需求分析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参与者 |
3 研究内容 |
3.1 研究过程 |
3.2 研究工具 |
3.3 数据分析 |
4 研究结果 |
4.1 主题1:造口患者适应需求多元化 |
4.2 主题2:造口患者适应过程与时间具有相关性 |
4.3 主题3:造口适应与个人经历有关 |
4.4 主题4:造口专科护理存在发展机遇 |
5 讨论 |
5.1 造口患者多元适应需求亟待关注 |
5.2 造口患者个人经历与社会文化具有相关性 |
5.3 造口患者适应过程与时间具有相关性 |
5.4 造口专科实践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 |
6 反思评价 |
第二部分 造口适应因素分析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过程 |
3.1 确定研究主题 |
3.2 文献检索 |
3.3 证据筛选与提取 |
3.4 数据评估 |
3.5 数据分析 |
4 研究结果 |
5 讨论 |
第三部分 造口适应最佳证据总结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内容 |
2.1 肠造口护理相关指南评价研究 |
2.2 造口专科护士角色与实践相关文献质量评价 |
2.3 肠造口适应最佳证据总结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4.1 纳入指南整体质量较高 |
4.2 造口专科护士角色定位 |
5 反思评价 |
第四部分 造口适应模式实践方案的初步建构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对象 |
4 研究内容与统计结果 |
4.1 文献回顾与证据整合 |
4.2 改良德尔菲函询调查 |
4.3 改良德尔菲专家论证会 |
5 研究结果 |
5.1 《造口适应实践模式》构建 |
5.2 《造口适应标准化实践方案》构建 |
6 讨论 |
6.1 造口评估工具有待进一步完善 |
6.2 《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构建的重要性 |
6.3 《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构建的科学性 |
7 反思评价 |
第五部分 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可行性评估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内容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收集数据方法 |
2.4 数据分析方法 |
2.5 质量控制 |
2.6 伦理原则 |
3 研究结果 |
3.1 患者资料 |
3.2 个案研究结果 |
4 讨论 |
4.1 叙事在造口适应实践中的作用 |
4.2 叙事在护理中的应用 |
5 反思评价 |
第六部分 讨论与建议 |
1 讨论 |
1.1 研究设计的适宜性分析 |
1.2 叙事循证医学模式在专科护理实践中的应用探讨 |
2 未来建议 |
2.1 加强造口专科护理体系完善 |
2.2 研究的可持续性改进与优化 |
2.3 本研究后续展望 |
3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综述 叙事循证医学模式在护理中的应用:一个理论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基于实施科学理论的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健康结局研究:一项混合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概念界定 |
1.4 文献回顾 |
1.5 理论依据及研究框架 |
1.6 总体研究设计与方法 |
第二章 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术后生活体验的质性研究 |
2.1 研究背景 |
2.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3 研究方法 |
2.4 研究工具 |
2.5 资料收集 |
2.6 资料分析 |
2.7 伦理问题 |
2.8 质量控制 |
2.9 技术路线 |
2.10 研究结果 |
2.11 讨论 |
第三章 肠造口患者自我护理能力量表(CAESPO)跨文化调适研究 |
3.1 研究背景 |
3.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3.3 研究设计 |
3.4 研究方法 |
3.5 研究结果 |
3.6 讨论 |
第四章 构建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实施科学护理干预方案 |
4.1 研究背景 |
4.2 研究步骤 |
4.3 研究结果 |
4.4 小结 |
第五章 实施科学护理干预在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应用效果研究 |
5.1 研究背景 |
5.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5.3 研究设计与方法 |
5.4 结果 |
5.5 讨论 |
第六章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的创新性 |
6.3 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 B (知情同意书) |
附录 C (问卷调查) |
附录 D (患者访谈提纲) |
附录 E (朝汉双语肠造口患者健康素养教材) |
附录 F 量表授权同意证明 |
附录 G 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表 |
(4)永久性肠造口患者与配偶感知压力和二元应对对夫妻生活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主要概念 |
1.5 文献回顾 |
1.6 理论依据及研究框架 |
1.7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2.1 设计类型 |
2.2 研究对象与抽样方法 |
2.3 研究工具 |
2.4 资料收集 |
2.5 统计分析 |
2.6 质量控制 |
2.7 伦理学考虑 |
2.8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和正态性检验 |
3.2 永久性肠造口患者和配偶的一般人口学和患者疾病特征 |
3.3 永久性肠造口患者和配偶生活质量现状及其单因素分析 |
3.4 永久性肠造口患者和配偶感知压力现状及其单因素分析 |
3.5 永久性肠造口患者和配偶二元应对现状及其单因素分析 |
3.6 永久性肠造口患者和配偶生活质量、感知压力和二元应对间的差异性分析 |
3.7 永久性肠造口患者和配偶生活质量、感知压力和二元应对间的相关性分析 |
3.8 永久性肠造口患者和配偶感知压力、二元应对与生活质量的主客体互倚模型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永久性肠造口患者和配偶的生活质量现状 |
4.2 永久性肠造口患者和配偶的感知压力现状 |
4.3 永久性肠造口患者和配偶的二元应对现状 |
4.4 永久性肠造口患者和配偶生活质量、感知压力和二元应对间的差异性 |
4.5 永久性肠造口患者和配偶生活质量、感知压力和二元应对间的相关性 |
4.6 永久性肠造口患者和配偶感知压力、二元应对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本研究创新性 |
5.3 本研究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附录 B:量表授权 |
附录 C:调查问卷 |
附录 D:医学伦理审查报告 |
附录 E:综述 慢性病患者和配偶二元应对理论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5)基于TTM理论的护理模式对临时性肠造口术后患者自我效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肠造口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肠造口术后自我效能的研究现状 |
2.2 肠造口术后自我管理行为现状 |
2.3 肠造口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现状 |
2.4 造口并发症的研究现状 |
3 TTM理论 |
3.1 TTM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3.2 理论模型结构及成分 |
4 研究目的 |
5 研究意义 |
6 相关定义 |
6.1 TTM理论 |
6.2 自我效能 |
6.3 自我管理 |
6.4 生活质量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案 |
1 研究对象 |
1.1 对象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剔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1.6 样本量估算 |
1.7 抽样及分组 |
2 评价指标 |
2.1 社会人口学资料 |
2.2 自我效能 |
2.3 自我管理行为 |
2.4 生活质量 |
2.5 行为阶段变化 |
2.6 造口袋更换合格率 |
2.7 造口并发症发生率 |
3 研究方法 |
3.1 前期工作 |
3.2 对照组护理 |
3.3 干预组护理 |
4 资料收集与整理 |
5 统计学计算方法 |
6 质量控制 |
6.1 课题设计的质量控制 |
6.2 课题组成员培训 |
6.3 数据收集 |
6.4 数据录入及分析 |
7 医学伦理原则 |
8 技术路线图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
2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3 干预前两组患者组间比较 |
3.1 干预前两组患者自我效能评分的组间比较 |
3.2 干预前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得分的组间比较 |
3.3 干预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stoma-QOL)得分的组间比较 |
4 两组患者干预后各指标得分比较 |
4.1 两组患者自我效能水平得分比较 |
4.2 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得分比较 |
4.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得分比较 |
4.4 两组患者出院时造口袋更换合格率的组间比较 |
4.5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
5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行为阶段分布的比较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基于TTM理论的护理模式可提高临时肠造口患者的自我效能 |
2 基于TTM理论的护理模式可提高临时肠造口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 |
3 基于TTM理论的护理模式可提高临时肠造口患者的生活质量 |
4 基于TTM理论的护理模式可提高临时肠造口患者的造口袋更换合格率 |
5 基于TTM理论的护理模式可降低临时肠造口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
6 基于TTM理论的护理模式干预后两组患者行为阶段分布的变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老年肠造口患者自我效能感测评及干预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6)基于互联网平台的4C延续性护理模式在肠造口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创新性 |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移动技术在肠造口延续性护理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基于赋能理论的护理干预在预防性肠造口患者自我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操作性定义 |
1.5 理论依据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干预方案 |
2.4 资料的收集 |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6 伦理原则 |
2.7 质量控制 |
2.8 技术路线 |
第3章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纳入情况 |
3.2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3.3 两组间的均衡性比较 |
3.4 干预前两组患者造口自我管理能力、造口社会心理适应、造口相关护理知识得分情况 |
3.5 干预后两组患者造口自我管理能力得分情况比较 |
3.6 干预后两组造口社会心理适应得分情况比较 |
3.7 干预后两组间造口相关护理知识得分情况比较 |
3.8 干预后两组间造口并发症发生例数、造口周围皮肤评分组间比较 |
3.9 两组不同时间点造口更换方式组间比较 |
第4章 讨论 |
4.1 预防性肠造口患者干预前造口自我管理能力、社会心理适应、造口相关护理知识的现状 |
4.2 基于赋能理论的护理干预对预防性肠造口患者的影响 |
4.3 研究的创新与特色 |
4.4 研究的局限与建议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读研期间学术成果 |
致谢 |
(8)基于HBM及Orem自护理论的护理在Miles术肠造口患者康复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说明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 |
1.4 理论依据 |
1.5 操作性定义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性质 |
2.2 研究对象与分组 |
2.3 伦理原则 |
2.4 研究工具 |
2.5 干预方案 |
2.6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研究结果 |
3.1 研究对象流失情况 |
3.2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及均衡性比较 |
3.3 两组患者健康相关行为比较 |
3.4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肠造口自我护理能力比较 |
3.5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肠造口相关自我效能比较 |
3.6 术后两组患者自我护理意向产生时间及住院时间的比较 |
3.7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肠造口并发症发生例数比较 |
第4章 讨论 |
4.1 入院时Miles术患者肠造口自我护理能力现状 |
4.2 入院时Miles术患者肠造口相关自我效能现状 |
4.3 基于HBM及 Orem自护理论的护理对Miles术患者肠造口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 |
4.4 基于HBM及 Orem自护理论的护理对Miles术患者肠造口相关自我效能的影响 |
4.5 干预对Miles术患者自我护理意向产生时间的影响 |
4.6 干预对Miles术患者住院时间的影响 |
4.7 干预对Miles术患者肠造口并发症的影响 |
4.8 研究的创新与特色 |
4.9 研究的局限与建议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激励式护理干预对直肠癌术后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心理状态、自我效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心理状态比较 |
2.2 两组自我效能比较 |
2.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
3 讨论 |
(10)肠造口病人造口适应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肠造口病人造口适应水平的现状 |
2 肠造口病人造口适应水平的影响因素 |
2.1 造口因素 |
2.2 希望水平 |
2.3 心理韧性 |
2.4 应对方式 |
2.5 疾病不确定感 |
2.6 病耻感 |
2.7 压力水平 |
2.8 其他 |
3 肠造口病人造口适应水平干预措施 |
3.1 网络信息平台 |
3.2 基于家庭或社区的护理模式 |
3.3 同伴教育 |
3.4 配偶支持 |
3.5电话随访 |
3.6小组活动 |
3.7 其他 |
4 小结 |
四、结肠造口病人生活质量护理干预(论文参考文献)
- [1]延续性护理对结直肠癌造口病人干预效果的Meta分析[J]. 张云飞,骆惠玉,朱虹玉,黎茂璐,徐珍华,柯熹. 循证护理, 2021(15)
- [2]基于循证与叙事构建肠造口适应实践模式[D]. 闫媛媛.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3]基于实施科学理论的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健康结局研究:一项混合方法研究[D]. 金英爱. 延边大学, 2021(02)
- [4]永久性肠造口患者与配偶感知压力和二元应对对夫妻生活质量的影响[D]. 于玲玲. 延边大学, 2021(02)
- [5]基于TTM理论的护理模式对临时性肠造口术后患者自我效能的影响[D]. 程铃.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6]基于互联网平台的4C延续性护理模式在肠造口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D]. 王帅颖.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2)
- [7]基于赋能理论的护理干预在预防性肠造口患者自我管理中的应用[D]. 黄甜. 南华大学, 2020(01)
- [8]基于HBM及Orem自护理论的护理在Miles术肠造口患者康复中的应用研究[D]. 董亚娟. 南华大学, 2020(01)
- [9]激励式护理干预对直肠癌术后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心理状态、自我效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黄理好,庄惠真,王小燕. 中外医学研究, 2019(34)
- [10]肠造口病人造口适应的研究进展[J]. 袁理,冯红,丁淑贞. 护理研究, 20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