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村沼气价格的重新确定(论文文献综述)
张哲[1](2021)在《村镇生物质沼气供暖技术测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物质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在我国农村地区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随着中国农村能源的快速发展以及构建农村现代能源体系步伐的加快,人们对于生物质能的研究和利用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同时也暴露出来一些农村在生物质能的建设和发展中的问题,尤其是缺少对典型项目的实测和评价,无法准确预判生物质供暖应用于农村地区的适用性和可行性,因此本文对此展开研究。首先本文结合生物质沼气供暖应用于农村地区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从技术特性、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可承受性和原料条件适宜性这五个方面选取了16个指标来评价村镇建筑生物质沼气供暖,建立了一套村镇建筑生物质沼气供暖评价指标体系;随后通过对比常用的综合评价方法,选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来对村镇建筑生物质沼气供暖进行评价。按照层次分析法的步骤确定了各指标权重,其中技术特性、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可承受性和原料条件性这五个准则层指标相对于目标层的权重值分别为0.087、0.303、0.043、0.45、0.117;最后本文建立了村镇建筑生物质沼气供暖评价指标体系评价表,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来对村镇建筑生物质沼气供暖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在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本文对徐州地区一沼气供暖示范户进行测评。首先进行现场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对沼气供暖系统的室内采暖效果和经济性进行分析;然后利用De ST软件模拟了住宅的能耗情况,计算出逐时热负荷和能耗量等数据,结合模拟结果对比分析了沼气供暖与传统燃煤和天然气供暖系统的经济、环境效益。结果表明:沼气供暖的初投资和运行费与燃煤供暖相比都较高,还需进一步提升沼气供暖的经济性,但是沼气供暖环保效益比较可观,整个供暖季减排二氧化碳2190kg、减排二氧化硫17.73kg、减排氮氧化物1.29kg、减排粉尘量8.87kg;沼气供暖相比于天然气供暖,在热负荷较低时,两者供暖费用差别不大,对沼气产量比较丰富的农村地区更应因地制宜选用沼气供暖,以减少天然气的用气压力。最后本文将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应用,对一生物质沼气供暖项目进行综合评价,最终得出该项目评价等级为“较差”。
黄涵荣[2](2021)在《赣南农宅绿色节能建筑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劣,气候和能源是全球人类共同面对的一大难题。建筑能源的节约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到2018年我国农宅面积为229亿平方米,占全国总建筑面积的38.1%,农村地区商品能耗达到2.16亿tce,占全国总能耗的22%,说明了我国农宅节能的重要性。随着农民生活水平和经济收入的增长,赣南地区农村居民对农宅的热舒适度要求在不断增高,农宅采暖降温所消耗的能源也在增加。所以当下赣南地区农宅工作的重点是采取切实可行的绿色建筑策略,在保证农宅热舒适度的情况下降低建筑能耗,充分利用当地可再生能源,从而设计出适合赣南的绿色节能农宅,为我国农宅节能建设提供参考。为了找出赣南地区农宅的实际问题,本研究通过问卷访谈和实地调研发现赣南农宅热舒适性差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外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差和平面形体策略方面不合理导致的,同时农宅可再生能源产量丰富,但未得到合理的利用,而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年轻村民的增加导致建筑能耗在不断增加。调研结果进一步明确了在热舒适性方面和可再生能源方面进行策略研究的正确性。将相关绿色建筑规范与作者的实际调研结果相结合,确定室内热舒适度范围,通过软件模拟分析,对典型农宅的平面形体和围护结构进行设计策略优化,主要从附加阳光间、体形系数、建筑朝向、非透明围护结构、透明围护结构和屋顶进行了策略研究,找出其在夏热冬冷气候下的作用规律。基于赣南农宅可再生能源丰富的现状,在生态适应性、被动节能性以及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指导下,通过对比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光伏系统、生物质能固缩技术和生物质能气化技术的成本投入和节能效益,来研究验证其在赣南农村地区是否具有普适性。通过合理的使用前文研究的热舒适性和可再生能源设计策略,基于农户可承受成本和当地文化特色,分别设计了高、低成本的两种绿色农宅,通过软件模拟室内热环境和节能分析,来分析验证其有效性和合理性。该绿色节能农宅设计既为赣南农村的新建农宅提供设计方案参考,也为我国农村地区的节能工作提供一些实质性的帮助。
颜佳旺[3](2021)在《喀斯特石漠化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高效利用机制及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南方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要求科学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利用是实现石漠化治理中农村生物质能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对巩固石漠化治理成果、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地理学、生态学、能源科学涉及的能源替代理论、农户行为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针对农户的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意愿影响因素不明确和能源化利用方式单一、能效低下的科学问题和科技需求,在代表南方喀斯特总体环境结构的贵州高原山区,选择毕节撒拉溪、关岭-贞丰花江和施秉喀斯特三个研究示范区,2018-2021年通过社会经济与农村能源调查,运用草谷比法、生物质能潜力估算法、二元Logit回归等计量方法,围绕石漠化治理中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高效利用基础前沿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应用示范与产业化推广进行全链条设计、一体化部署、分模块推进进行系统研究,重点探明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潜力和空间分布格局,分析农户利用意愿的影响因素及调整策略,揭示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高效利用机制,提出适宜于该地区的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利用关键技术并进行应用示范验证,为国家石漠化治理工程提高农村生物质能利用效率、优化农村能源结构、缓解能源贫困提供科技参考。(1)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农业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潜力较大,地域性特征明显,与石漠化等级之间呈现较强关联性:在山地峡谷无-潜在石漠化地区、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和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地区的户均农业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潜力分别为2433.74 kgce、2343.86 kgce、2188.03 kgce;户均秸秆废弃物能源化潜力分别为1332.91 kgce、777.74 kgce、81.07 kgce;户均农业加工副产品废弃物能源化潜力分别为71.98 kgce、30.42 kgce、3.67 kgce;户均畜禽粪便能源化潜力分别为1028.86kgce、1535.7 kgce、2103.29 kgce。石漠化等级越低,户均秸秆废弃物、农业加工副产品废弃物的能源化潜力越高,而户均畜禽粪便能源化潜力越低,可能由于喀斯特地区土地破碎化程度高,耕地可利用面积小且较为分散,随着石漠化程度的加重导致耕地面积的缩减,秸秆资源潜力不够理想,难以进行有效利用,而畜禽粪便资源利用可行性强,且对耕地的要求较小,从而引发农业生产方式变化,即传统种植业向畜禽养殖转变。能源化作为资源化利用中的重要一环,而资源化利用是一个综合的系统,需在下一步考虑于肥料化、饲料化、基质化等其他资源化利用的竞争性用途研究。(2)山地峡谷无-潜在石漠化地区林业废弃物能源化潜力巨大,且只有该地区的林业废弃物能源化储量超过了当地户均年薪柴利用量:林业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潜力大小为山地峡谷无-潜在石漠化地区>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地区>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地区,户均林业废弃物能源化储量分别为26668.34 kgce、1478.77 kgce、839.61kgce。山地峡谷无-潜在石漠化地区、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和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地区的户均年薪柴利用量分别为3530.39 kgce、1481.83 kgce、2870.11 kgce,只有山地峡谷无-潜在石漠化地区的户均林业废弃物能源化储量超过了当地户均年薪柴利用量,即喀斯特石漠化等级越高,薪柴的直接利用对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产生的消极影响越强。(3)基于农户视角,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农户对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的利用意愿较高,受农户个体特征、家庭禀赋特征、认知特征和农户所在的地区特征的影响:从农户个体特征看,农户年龄与农户对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利用意愿呈显着负向影响,是否村干部的户主对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利用意愿呈显着正向影响。农户家庭禀赋特征因素中,家庭耕地面积,养殖规模和在务农收入占比对农户的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利用意愿影响显着。农户感知特征因素中,农户对农村生物质废弃物价值的认知、农户对农村生物质废弃物利用能够提高收入和改善环境的感知这两种影响因子为对其进行能源化利用意愿有显着的正向作用;地区特征因素中,农户对鼓励性政策的认知程度对农户的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意愿影响显着。(4)提出适合于不同喀斯特石漠化农村地区的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高效利用技术,并进行验证示范,效果显着:基于三个示范区中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利用现有技术和共性技术,提出纤维质农村生物质废弃物收储技术、生态棚圈系统结构、生物质高效节能直燃炉灶、环保型炭化炉、农村户用生物质能源综合利用系统关键创新技术。通过在毕节撒拉溪示范点进行了生物质高效直燃技术+生态圈舍改良技术的示范,在关岭-贞丰花江示范点进行了生物质废弃物收储改良技术+户用沼气利用技术的示范,在施秉喀斯特江示范点进行了生物质高效直燃技术+户用秸秆-沼气利用技术的示范,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在改善农户生产生活环境的同时,提高了能源的可支付性,示范效果明显。但当前石漠化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技术分散性强,随着农村地区产业规模化发展,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利用技术由分散转为集中规模化利用,是下一步的研究的方向。
薛豫南[4](2020)在《基于循环经济的畜禽污染治理动力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畜禽养殖业是农业污染的主要来源,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既是保障我国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我国农业污染治理的主要领域,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及人类命运共同体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行动之一。循环经济为实现畜禽污染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提供了可行性,但目前中国循环经济推行很大程度上是作为自上而下的行政目标推行的,如何实现循环经济模式运行的自发性,使其成为自下而上的环境管理工具,需要开展其动力机制的研究。本文从循环经济视角,分析通过废弃物资源化实现畜禽污染治理的重要动力,研究畜禽污染治理系统自发性运作的动力机制,揭示畜禽污染治理中的一些科学方案,具有本质性意义。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相关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循环经济视角,从模式治污机理及治污主体间相互作用关系,对畜禽污染治理系统进行解析,以识别畜禽污染治理实现的动力。通过循环经济实现污染治理的机理分析,指出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有效统一的有效污染治理方式;进一步解析畜禽污染治理相关主体行为相互作用机理及其博弈关系,识别基于循环经济的畜禽污染治理动力点,提出建立政策—效益—主体模型,系统研究循环经济施行动力机制,是实现污染治理与经济发展的有效探索。(2)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中国国家层面出台的155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相关政策文本进行量化分析,通过政策工具分类、内容编码、频数统计等分析方式识别中国畜禽污染治理环境政策演变特征。研究表明,中国畜禽污染治理政策体系演变特征大致符合环境政策演变的命令控制型主导、经济手段介入、自愿参与引导的三阶段特征。资源化是未来环境政策导向,而循环经济模式是资源化的有效载体,中国畜禽污染治理政策体系完善主要是为循环经济资源化实现畜禽污染治理自发性提供政策动力。而循环经济实现污染治理的根本动力是经济增长的实现,污染治理与经济发展协调统一的政策设计才能发挥动力,经济激励型政策的完善是自愿参与引导政策发挥作用的关键。(3)基于参照模式,构建循环经济模式效益评价模型,对模式运行根本动力—效益评价,明确不同政策情境下模式施行的经济可行性和动力。以辽宁省规模养殖场为研究对象,通过生命周期评价与成本效益分析相结合,对省域层面循环经济模式效益开展研究,通过效益测算,增强对循环模式效益创造的认知;通过动态投资回收期、净现值及内部收益率,明晰基于不同效益评价的循环经济模式的经济可行性和吸引力。研究表明,技术创新不能通过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实现污染治理的经济可行,环境政策管理是循环模式经济可行的必然要求。循环经济模式综合效益这一全效益主要受资源化产品的价值、污染排放的成本即环境保税、碳减排环境效益影响。环境税、碳交易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循环能提高经济模式的经济可行性,但由于沼气工程初期投资较高,不同情境下的动态投资回收期均较长,模式经济吸引力较小,模式自主性施行的动力不足,需要政府不同程度的财政资金扶持。(4)从循环产业链的角度构建了企业、政府和消纳方三个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相关利益主体的演化博弈模型,通过循环产业链上行为博弈研究,探究循环模式稳定运行策略及其实现条件。研究表明,一定条件下,循环产业链上企业、政府和消纳方主体行为博弈的演化稳定策略主要有(不采取,不监管,不购买)、(不采取,监管,不购买)、(采取,不监管,不购买)和(采取,不监管,购买)四种纯策略组合。其中(采取,不监管,购买)演化稳定策略是最优策略,循环经济产业链的稳定运行,实现畜禽污染治理。长期来看,循环经济主体实现污染治理目标的演化稳定策略条件实现,最终主要归结到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资源产品价格影响消纳方行为决策,进而影响养殖企业采取循环经济模式的条件;碳交易价格影响碳减排效益;模式建设、运行所涉及的原材料、设备等价格影响模式施行成本。
陶君颖[5](2020)在《基于UTAUT模型的畜禽废弃物处理与补偿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畜禽养殖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最大污染源,伴随着畜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畜禽粪污问题越发严峻。2017年我国畜禽粪污产生量约为38.18亿吨,相比2010年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的数据32.52亿吨,上升了5.66亿吨,其中畜禽养殖的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约为1080.10万吨,总氮和总磷排放量分别为85.36万吨和13.37万吨,畜禽污染物的大量排放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给环境治理带来了巨大压力,也影响着农民生产生活质量的提升和畜禽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与产业转型。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处理与利用是畜禽粪污治理的根本途径,近年来,虽然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畜禽污染控制与粪便资源化利用的政策条例,但直至2017年,畜禽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仅为60%,总体仍然偏低,现有政策效用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实际的政策效果距目标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养殖户是畜禽废弃物最直接的处置者,也是畜禽养殖产业中最基本、最庞大的微观主体,从源头上改善养殖户的生产行为,引导其进行畜禽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与利用是改善畜禽粪污问题,引导畜禽养殖循环发展的有力途径。但由于畜禽废弃物处理的公共物品属性与非排他性,养殖户缺乏废弃物资源化处理与保护环境的内在动力。不少学者研究指出,只有在充分利用政府生态补偿政策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调动养殖户资源化处理畜禽废弃物的积极性,提升畜禽废弃物处理的正外部性,实现畜禽养殖的绿色转型。因此,本文以畜禽废弃物处理的“环境影响研究—潜在价值评估—行为意愿分析—补偿意愿估计—补偿标准讨论—补偿机制构建”为逻辑主线,系统分析畜禽养殖户的废弃物处理方式与行为意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生态补偿标准的估计与补偿机制的设计,以期为政府的畜禽粪污治理给予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本研究的主体主要由五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主要以国家的统计资料数据为基础介绍畜禽养殖的发展概况以及畜禽废弃物的排放现状与环境影响,同时对其资源化处理的潜在价值进行测算与估量;第二部分主要基于实地调研数据揭示畜禽养殖户的废弃物处理现状,分析其行为特点,并借助UTAUT模型与无序多分类Logit回归分析养殖户畜禽废弃物处理方式的主要影响因素;第三部分对养殖户三种不同程度的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意愿进行了现状描述与原因分析,并以UTAUT模型为基础,基于二元Logit回归进一步识别影响养殖户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主观意愿与资金投入意愿的主要因素;第四部分主要依靠条件价值评估法与Heckman两阶段选择模型对养殖户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的补偿意愿进行讨论与估计,同时以UTAUT模型为研究框架分析影响养殖户资源化处理补偿意愿和意愿补偿水平的主要因素;第五部分则是在前文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对影响养殖户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意愿、处理方式、补偿意愿及其水平的相关因素的综合分析考量,结合养殖户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补偿意愿的偏好描述与补偿标准估计结果,参考以往学者的研究结论与我国实际情况,从基本思路与原则、基本框架、配套措施与保障等方面进行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生态补偿机制的优化设计。通过本文研究,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我国畜禽废弃物排放的环境污染严重,但其资源化利用的价值潜力巨大,畜禽粪尿肥料化与能源化利用的价值空间与发展前景均十分可观;现阶段养殖户畜禽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水平很低,资源化利用的相关知识与技术在推广和应用上也缺乏力度,畜禽废弃物的处理总体上还处于低效利用阶段;养殖户大多具备资源化处理畜禽废弃物的意愿,但主要考虑到处理成本与家庭的经济压力难以将意愿转变为实际行动,而政府提供相应的生态补偿可以有效弥补养殖户的费用开销,激励畜禽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置;养殖户补偿意愿和意愿补偿水平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的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便利条件与自身基本特征和养殖特征的影响,在消除样本选择性偏误后,养殖户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的补偿意愿期望值为98.02元/月·户;构建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生态补偿机制需融合经济、行政、法律、技术、文化等多方面的努力,坚持公平性、普惠性、多样性、及时性、差异化、透明化、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等基本原则,明确补偿主客体、确定补偿对象及范围、丰富补偿方式与形式、扩充资金来源、细化补偿标准与定价方式,进一步完善补偿相关条例,同时通过完善相关政策与法律法规、设立和优化相关组织机构与管理体制、加大教育宣传与社会监督、进行技术研究与示范工程建设等工作,进一步落实配套辅助措施,加强多方位保障。
洪振国[6](2020)在《中国农村家庭能源消费与清洁可再生能源节能潜力评估》文中研究表明能源是人类生存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保障。我国正处于能源转型关键期,农村能源同样受到国家层面更多关注,农业农村节能已被列入“十三五”节能减排重点领域。农村能源消费不仅关乎居民的生活质量,还关系到国家能源转型和能源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随着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村家庭生活能源模式也发生了巨大转变。然而宏观统计数据一定程度上低估了农村能源消费,扩充能源消费列表,有助于深入分析农村能源消费演进特征。在绿色、低碳能源转型背景下,从技术可行性和资源禀赋方面考虑清洁再生能源节能潜力,模拟未来能源消费量和结构特征,进而选取实例研究清洁可再生能源的经济可行性和相关效益,可以为制定农村能源发展战略和推广清洁可再生能源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论文以农村家庭能源消费和清洁可再生能源为研究对象,以能源可持续发展理论、能源阶梯理论和能源堆集理论、可耗竭资源理论和替代能源为基础理论。宏观上,总结梳理已有研究成果,全面掌握农村能源种类、数量和设备保有量数据,阐明当前统计数据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添加了太阳能、畜粪和微小型发电三类能源消费数据,从消费量、结构、属性和模式四个方面对农村能源演化特征进行系统性解读,阐明农村能源消费的突出问题和开发利用清洁可再生能源的意义,进而展开清洁可再生能源节能潜力的研究。以节能潜力和能源消费数据为基础,预测未来农村能源消费和模拟两种情景下的能源结构变动。利用效率和效益是直接体现用能技术是否具备推广潜力的指标,论文选取太阳能热水器作为实例,通过结构式访谈和实地观测,获取大量一手数据,从农户生活角度出发,研究太阳能热水器实际利用效率,分析其经济、环境效益和社会影响,以期为其他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评价提供参考。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我国农村能源从低效、以固体能源和非商品能源为主导、清洁可再生能源发展极低的消费模式转向相对高效、非固体能源比例较高、商品能源与非商品能源基本平行、清洁可再生能源占比较低的消费模式。农村能源系统朝高效、清洁、可再生、便捷和多元化方向发展。但农村能源消费依然存在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开发利用清洁可再生能源是助力农村能源转型的重要途经。(1)农村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从1989年的20.78%增长至2016年的31.64%。与此同时,LPG、电力、太阳能等高品质能源消费量大幅提升,能源消费种类多元化趋势增强。(2)清洁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有效能消费中低效、高污染的生物质能不再是主要贡献者。19892016年清洁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占实物量消费的比重从0.33%上升到10.04%。实物量消费中,直接利用的生物质能虽占48%以上,但在2014年以后化石能源有效能消费超过了直接利用的生物质能,清洁可再生能源消费与生物质能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小,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3)能源属性变化显示,农村能源清洁性、便捷性和能源用途多样性不断提升。随着居民收入增加,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人们更加倾向于选择清洁、便捷和多用途的能源,相比之下这类能源价格也更高。19892016年,农村能源经济性(单位用能支出)提高了4.86倍,清洁性和便捷性分别提升了5.97和3.34倍,用途多样性提高了1.85倍。(4)能源消费模式从固体能源和非商品能源为主导的模式转向非固体能源比例较高、商品能源与非商品能源基本平行的消费模式。1989年农村能源消费以固体能源和非商品能源为主,分别占实物量消费的98.82%和75.4%。19892016年,非固体能源消费从1.18%增加到34.15%,商品能源消费从24%上升到45%,能源消费模式发生了明显地转变。(5)农村主导能源品味差、能源结构不合理、生物质能浪费严重、能源社会化服务能力弱等问题制约着农村能源的良性发展。开发利用清洁可再生能源,建立健全农村能源服务体系,能助力农村能源走出当前困境,促进农村能源系统转型和生态新农村建设。2.相比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区,太阳能、沼气和微小型发电在农村地区的适用性更强,节能潜力巨大。但清洁可再生能源节能潜力和未来消费量预测值之间有着较大差距,仍然需要加强清洁可再生能源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生活用能结构优化升级。(1)不考虑联网的清洁可再生电力时,到2020年农村清洁可再生能源总节能潜力为32.31 Mtce,约为2020年能源消费预测量的10.61%。其中太阳能、沼气和微小型发电的节能潜力分别为9.113 Mtce、23.11Mtce和0.088 Mtce。太阳能利用中,当前研究未充分考虑到单一的太阳能热水器具有“寒冷冬季不适用”特殊性,对其节能效果有一定的高估。沼气利用方面,户用沼气和大中型沼气单位有效池容节能潜力相当,但受劳动力外流、原料难以保障等因素影响,户用沼气发展状况不佳,大中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是未来沼气发展重点领域。微小型发电仅有小型光伏发电获得了发展良好,微型水电和小型风电缺乏顶层设计,短期内发展前景不佳。(2)农村能源消费量持续降低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GM(1,1)模型预测显示到2030年,农村能源实物量消费将降至272.6818 Mtce。清洁可再生能源比重大幅增加,马尔可夫预测指出,到2030年农村清洁可再生能源将占实物量消费的20.65%,约合56.07 Mtce。但对比2030年清洁可再生能源预测量和2020年节能潜力,还有23.76 Mtce的差额。能源设备设施无法满足未来能源发展需求,未来十年内仍需加强建设。与此同时,要加强宣传,强化农村居民清洁可再生能源利用意识,促进农村生活用能结构优化升级。3.以实地调研为基础的太阳能热水器利用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太阳能热水器有效利用效率仅为理论转换效率的1/3左右,扩大热水用量的提升空间巨大。以太阳能热水器有效利用热量替代其它燃料提供热水时,结果显示热水器的经济效益不明显,但环境效益和社会影响显着。(1)研究区内太阳能热水器,可利用期为263天,期间太阳能热水器理论可转换热量为3661.7 MJ。但现实生活中,居民仅利用了1168.6 MJ的热量,太阳能热水器的实际热效率仅为12.77%,为太阳能热水器理论热效率(40%)的1/3左右,仍有2/3的未用热量可用,同时区域内热水器应用普及率仅为123.86 m2/千人,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37m2/千人,热水器推广扩散也依然存在巨大的潜力。(2)以实际利用热量计算,太阳能热水器经济收益不高,但环境效益明显,社会影响显着。一台太阳能热水器在其生命周期内,可减少碳排放1.837.89 t,其每年减少的碳排放与乘用车行驶10684550 km所产生的碳排放水平相当。太阳能热水器大面积安装使用时,能极大的减轻环境污染压力。热水器的使用改变了居民个人卫生习惯和室内居住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节能环保、低碳生活的理念。(3)基于实际利用的热水器推广建议:农民自身要改善使用习惯,提高热水器利用效率。在热水器选购时,根据家庭规模选择适当水箱容量的热水器。同时政府也应该为热水器的购买者提供相应补贴,作为对热水器所带来的环境效益的补偿。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清洁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推广的建议。要因地制宜地发展成本较低的清洁可再生能源、建设多能互补的能源系统、加快推进能源技术进步和推广,引导农村能源向着低碳高效、清洁、可持续方向发展。
汪玲[7](2020)在《ZQN公司大中型沼气项目商业模式研究》文中提出大中型沼气项目是我国农村沼气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对推进农村清洁可再生能源利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助推乡村生态振兴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长期以来大中型沼气项目普遍面临着运行状态不佳,成本回收缓慢,长期可持续运行能力较低等问题。基于此,本文从商业模式视角,以ZQN公司为案例,利用9模块商业模式画布分析框架研究了ZQN公司的商业模式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首先,ZQN公司商业模式的研究表明:ZQN公司的客户细分种类较少导致经营风险无法分摊,产能不足价值主张没有完全实现产品需要升级改造,渠道通路太少,客户关系维系界面不足,收入来源主要是沼气产品销售收入数量少受客户需求制约大,核心资源优势不明显供给不足产能缺乏,关键业务受采购技术产能影响大,关键合作不稳固,成本结构结构不合理原材料采购占比过大。其次,ZQN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表明:创新动力来源于沼气生产制备及产成品制造新技术的市场推动力、商业环境压力和市场机会拉动力,阻力来源于内部组织结构,资源配置和外部市场认可压力。针对ZQN公司大中型沼气工程项目商业模式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如下商业模式创新途径:第一,升级价值主张,从生产粗沼气升级为生产绿色电力、生物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和提供有机肥,助推农村循环经济。第二,客户从原来的农户、畜禽养殖厂(原料供应商)、周边工厂(沼气需求方)扩展至电网(电力需求方)、城市燃气运营商、城市加气站(车载燃气使用者);有机肥客户从原来的城市绿化养护拓展至周边农业粮食、蔬菜种植户。第三,从原来的沼气生产设施转变到沼气生产设施、发电装置、沼气提纯加压、净化设施、有机肥生产设施。第四、收入来源从原来的出售沼气,变为电力销售收入、生物质天然气收入、有机肥收入。而ZQN公司大中型沼气工程项目商业模式创新顺利实施,需要企业按照商业模式画布作出改进和政府政策的支持。研究提升大中型沼气工程项目长期可持续运行能力问题,研究内容主要从细分客户、明确价值主张、增加渠道通路、建立更为完善的客户关系、增加收入来源、改进核心资源、紧抓关键业务、加强与周边的合作、优化成本九个方面进行。并通过项目的经济效果、环境效益和就业和增收贡献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对比。基于以上研究,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改变目前大型清洁能源项目补贴形式,实行奖励制度,安排国有制造企业参与出资建设大中型沼气项目,推行沼气配额制,强制部分制造业企业必须购买沼气,强制天然气管道网接受大中型沼气项目企业的沼气。
毕婷婷[8](2019)在《漾濞县沼肥种植核桃技术推广策略》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世界核桃的原产地之一,拥有悠久的种植历史,是世界核桃生产第一大国,且年均产量也位居首位。云南是华夏核桃种植王国,“漾濞泡核桃”是云南省的优良品种,驰名中外,漾濞核桃品种有大泡核桃、小泡核桃、铁核桃等三大品系32个品种。截止2018年,漾濞县核桃种植面积达107万亩,产量5.1万吨,产值11.37亿元,农民人均核桃收入5800元,因此,核桃成为漾濞县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的有效支柱产业。但是长期以来,漾濞县在核桃种植管理方面一直存在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现象,导致核桃产量、质量下降、土壤板结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沼肥是一种绿色无污染的优质有机肥,可以提高核桃品质,促进核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故提出在漾濞县推广沼肥种植核桃技术。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专家访谈法、经验总结法,分析了漾濞县推广沼肥种核桃技术所具备的条件。得出:漾濞县利用畜禽粪便产沼肥158.146万吨可完全满足核桃种植最高需肥量107.0万吨,依据云南省大理州采用沼肥对各种农作物种植经验,漾濞县农户沼肥种植核桃实践基础,以及有关沼肥种植核桃提质增效效果,为漾濞县沼肥种植核桃提供借鉴。同时国家、云南省、大理州及漾濞县相关政策支持发展漾濞核桃产业和沼肥种植核桃;推广沼肥种植核桃,可以有效缓解施用化肥、农药造成的危害,有助于提高核桃品质和发展有机核桃产业,同时,能够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沼肥的推广应用,既能有效解决漾濞县畜禽粪污的污染问题,带来良好的生态效益,又能支撑有机核桃产业的发展,因此,在漾濞县推广沼肥种植核桃技术是可行且必要的。总结获得了沼肥种植核桃的技术。基肥(用环状施肥、放射状施肥均可):每年11月12月份,沼渣用量幼树期1260千克/株(16年),结果初期90150千克/株(715年),盛果期300600千克/株,>200千克/株(>16年),次年4月上中旬、5月中旬、7月上旬追肥,幼树期宜2040千克/株,结果初期宜80150千克/株,盛果期宜200250千克/株,同时在次年4月初和5月初,用浓度为30%沼液作叶面追肥。结合漾濞县的现状需求,制定了推广沼肥种植核桃技术推广方案,最主要围绕两方面进行:明确定位战略目标-观念转变、制定完善相关政策、将废弃沼气池重新启动;制定推广方案,分三个阶段,即大力宣传阶段:提高人民的思想认识;示范、技术应用推广阶段:通过“示范带动”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程跟踪服务阶段:确保此项技术能够长期实施,最后实现此项技术在漾濞县的成功推广。
闫杨[9](2019)在《秸秆资源综合利用费用效益评价研究 ——以黑龙江省为例》文中认为农作物产生的秸秆是一种被大量浪费的资源,尤其是在黑龙江地区对秸秆的使用情况,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必须建立一套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利用模糊数学相关理论,搭建出一套专用于秸秆的费用效益模型,目的是进行效果评价。从经济效应、生态效应以及社会效应3个层面着手,建立了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秸秆项目的经济、社会、生态和综合效益进行了评价,为黑龙江省秸杆资源合理利用提供了依据。目前秸秆用途广泛,除了传统方式外还可用于制作刨花板、活性炭等,由于未能获取到足够数据但效果可能更好,本文主要从还田、发电、饲料、沼气发酵四个方面研究。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为了对作物秸秆利用的综合效益进行科学地评价,本文从秸秆利用能达到生态的合理性、经济的可行性和社会的可接受性三方面出发,建立了秸秆利用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3项主体指标,9项群体分指标。(2)使用层次分析方法明确了各个指标的相应权重,同时利用模糊数学理论,依次建立了与秸秆利用有关的各效益评价指标的隶属函数,从而实现了指标的量化,使具有不用量纲的具体指标值规范到0~1区间。在此基础上,采用模糊加权综合法,建立了以模糊综合评判为评价结果的秸秆利用效益评价模型。(3)从项目的效益评价结果来看,秸秆发电具有最佳的综合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最好,能够带来大量就业,经济效益较好;秸秆还田的经济效益最好,但是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不佳;秸秆沼气也具有最佳的生态效益,但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佳;秸秆饲料的经济效益最差,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一般。(4)从黑龙江秸秆资源利用角度出发,黑龙江应该大力利用秸秆发电,不但能带来大量就业岗位,形成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能获得较佳的经济效益,是秸秆利用最佳方式。同时也要鼓励使用秸秆还田,以为农民带来好的经济效益,秸秆饲料和沼气也可以适当使用,提高生态效益。
周杰灵[10](2019)在《美国生猪养殖粪污治理研究(1910-2010)》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百年来,美国生猪养殖粪污的治理观念、制度与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观念上,从将生猪粪污当作废弃物到将其视为资产,经历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转变;制度上,从粪肥还田到综合养分管理,经历了种养结合到种养分离,再到种植业与养殖业的综合养分管理的制度转换;治理方式上,从小规模生猪牧养粪肥治理方式到大规模粪污泻湖系统,再到环境优先技术的应用,经历了经济与环境相互平行、相互冲突、以及协调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根据生猪养殖方式的不同,美国生猪养殖粪污治理阶段大致分为四个时期:1910-1958年间的小规模家庭农场养殖时期;1959-1971年间的集约化生猪养殖萌芽时期;1972-1998年间的集约化生猪养殖快速发展时期;1999-2010年间的农工商垂直一体化养殖发展时期。20世纪初,受到资源保护及荒野保护运动的影响,美国人开始从原来那种建立在以“征服自然”为价值导向,以疯狂破坏和浪费自然资源为表现形式的人与自然关系模式中转向对自然的欣赏和对其内在价值的肯定,并试图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寻求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崭新关系模式。这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取向在美国生猪牧养阶段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展现。生猪养殖和作物生长都依靠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作物——土地——猪粪尿之间形成密闭的养分循环,能有效防止养分流失和环境污染问题。然而,战争打破了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氛围,也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生猪养殖方式和粪污治理方式随之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二战之后的二十多年间,美国军工行业开始大批转向民用,农业领域产生新的分工,农业生产全面进入机械化和化学化阶段。原本在战争期间应用哈伯-博施的大批量工业合成氮素方法制造炸药的化工厂纷纷转向生产农用化肥;同时,二战期间被实验证明可以促进农业增产的杀虫剂和除草剂也开始被大规模地生产和使用。化肥的大量使用割裂了养殖业与种植业之间通过动物粪便还田形成的传统养分循环链条,猪粪被完全当做一种废弃物进行处理。农户处理生猪养殖废弃物所造成的污染问题根据《妨害法》由具有物产保护权的农户自行解决,政府很少干涉,监管上几乎是空白。随着生猪养殖规模的扩大,新的生猪清粪方式也开始出现。1951年,挪威首次发明使用了漏缝地板技术来取代人工清粪。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这种大量节省劳动力的清粪方式被介绍到美国并被广泛应用于美国的生猪养殖业。漏缝地板技术的出现对于生猪养殖粪污处理来说是一项具有革命性的技术变革,不仅大大减少了人工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也为规模化生猪养殖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1959-1971年间,大规模养殖粪污清粪技术的出现促进了养殖设施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出现了1000头以上的养殖场,集约化养猪开始萌芽。然而,清粪方式改变后的储粪池管理成为一个新的问题。储粪池随着猪舍建设的扩大而扩大,成为了猪舍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种替代传统储粪池的泻湖储粪系统开始得到开发和应用。随着集约化生猪养殖的发展,美国养殖污染问题开始显现,美国社会中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重新审视其以往的价值观念。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从生物学的角度,用自然选择理论阐述农业过度使用化学产品而人为创造“超级昆虫”和“超级细菌”的恶果,批判了“人类中心论”的自大观点——为了满足自身的利益需求而不惜与万物竞争,甚至破坏生态系统,成为现代环保运动诞生的导火索。环保运动的推进唤醒了一些普通民众的环保意识,人们更多地提倡与万物协调共生的理念而不是通过诸如消灭不利于人类的物种等利己行为来获得短视的利益。一些经济学家开始探索经济制度的新思路。美国经济学家科斯和鲍尔丁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了环保制度建设的新观念。科斯通过运用“社会成本”这一概念,考虑了受害人和加害人的主客观因素,用控制社会总成本最小化的分析方法来确定环境污染中的责任比重,希望通过最缜密的制度设计来使得稀缺的自然资源流动到能够最有效使用这些资源的人手中。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每年从工厂、城市居民、和畜禽养殖场排出的大量污水造成河流湖泊的严重污染。1972年美国颁布《清洁水法》,首次在全国层面将养殖粪污作为监管的对象。由于当时大部分污水来自于工厂和城市居民的污水排放,美国政府便将工厂、城市居民的污水连同畜禽养殖场的粪污按照点源污染进行政策规范和治理。20世纪80年代,尽管美国废水排污点源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水体的质量并未发生重大改善,非点源污染代替了点源污染成为美国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1982-1997年间,美国大规模生猪养殖农场中只有25%左右的饲料养分转化为动物产品,另外约75%的饲料养分存在于生猪粪污中。这些粪肥被施用在养殖场内部有限的农田后,大约有51%的氮素养分和64%的磷素养分超出其农田需用量,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由于污染治理政策的偏差,环境不公现象开始显现,成为环境正义运动关注的焦点。为应对养殖污染形成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1999年美国农业部和环境保护局联合发布畜禽养殖粪污治理统一国家战略,并推出畜禽粪便综合养分管理计划(CNMP),要求规模化养殖场将粪污作为养分还田的管理对象,以减少养殖粪污通过农田径流和氨挥发形成的农业面源污染。综合养分管理计划的推行将粪污养分管理从养殖业延伸到了种植业,将种植土地的粪肥施用养分管理也纳入了综合养分管理的范围。在美国农业部的督导下,化肥行业率先引入一种全球通用,具有科学开创意义的4R养分管理制度。这种养分管理制度将化肥养分管理又延伸到了粪肥管理领域,可以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区域的农业生产禀赋来不断完善各层面养分管理水平,促使农户采用适合当地条件的最佳肥料管理实践措施,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21世纪初,原来在美国东南部地区被广泛应用的泻湖或露天厌氧化粪池(泻湖)系统,因产生氨气排放、臭味、病原体传播、以及水质污染等环境与健康问题而广遭诟病。2000年7月,在环境正义运动的影响下,美国最大的猪肉生产企业史密斯菲尔德食品公司与北卡罗来纳州政府以及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同意开发和使用新的生猪养殖粪污处理技术来改变原有的储粪系统,集约化养猪环境优先技术(EST)应运而生。环境优先技术是在推行综合养分管理计划过程中所形成的以环境优先为原则的技术系统。它由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养猪实验基地负责开发并被州政府指定为用来淘汰露天厌氧化粪池的生猪养殖粪污处理系统。而环境优先或环境保护优先原则主要是指“为了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以环境利益为优先,使主体对环境的保护行为优先于对环境的开发利用行为。”在美国生猪养殖粪污治理的百年变迁中,资源禀赋与经济因素、社会环境与政策导向、技术进步与金融创新、以及市场环境等因素都起到了重要的驱动作用。其中不乏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教训。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生猪养殖大国及养殖粪污最多的国家,中国应充分借鉴美国的生猪养殖粪污治理经验,从观念、制度和技术上探索出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能满足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生猪养殖粪污治理道路。美国经验对中国的启示最主要是在观念上要树立环境优先的理念即在处理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的冲突时,坚持以环境利益为先的原则;在制度上要推行综合养分管理计划,即将养殖业与种植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政策规范;在技术上要倡导环境优先技术,实现绿色养殖的目标。
二、农村沼气价格的重新确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村沼气价格的重新确定(论文提纲范文)
(1)村镇生物质沼气供暖技术测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外沼气发展技术现状 |
1.3.2 国内外生物质供暖技术研究进展 |
1.3.3 国内外能源应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展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研究路线 |
第二章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2.1 构建的基本原则 |
2.2 评价指标的选取依据 |
2.3 评价指标的确定 |
2.3.1 技术特性 |
2.3.2 经济效益 |
2.3.3 环境效益 |
2.3.4 社会可承受性 |
2.3.5 原料条件适宜性 |
2.4 村镇建筑生物质供暖评价指标的确定 |
2.5 各评价指标数据来源和计算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村镇建筑生物质沼气供暖评价方法 |
3.1 评价方法的概述 |
3.1.1 主观赋权法 |
3.1.2 客观赋权法 |
3.2 AHP-模糊综合评价法 |
3.2.1 评价方法的选取 |
3.2.2 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
3.3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
3.3.1 判断矩阵的构造 |
3.3.2 权重的计算和一致性检验 |
3.4 模糊综合评价法基本步骤 |
3.4.1 模糊数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
3.4.2 模糊综合评价的基本步骤 |
3.5 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应用 |
3.5.1 建立村镇建筑生物质供暖影响因素和评价等级论域 |
3.5.2 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3.5.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3.5.4 村镇建筑生物质沼气供暖指标评价等级的确定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生物质沼气供暖案例评价分析 |
4.1 生物质沼气供暖示范户现场测试与结果分析 |
4.1.1 测试流程 |
4.1.2 测试仪器 |
4.1.3 测试方案 |
4.1.4 生物质沼气供暖示范户测试结果与分析 |
4.2 生物质沼气供暖示范户能耗模型的建立 |
4.2.1 建筑基本信息 |
4.2.2 DeST-h模拟 |
4.2.3 供暖热负荷模拟结果验证 |
4.3 整个供暖季热负荷模拟结果与分析计算 |
4.3.1 生物质沼气供暖的经济效益分析 |
4.3.2 生物质沼气供暖的环境效益分析 |
4.3.3 生物质沼气供暖适用性分析 |
4.4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
4.4.1 各指标权重 |
4.4.2 模糊评价矩阵 |
4.4.3 一级模糊综合评价 |
4.4.4 二级模糊综合评价 |
4.5 评价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赣南农宅绿色节能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建筑节能与气候环境的关系 |
1.1.2 社会发展对建筑节能的要求 |
1.1.3 农宅节能在建筑节能中的意义 |
1.1.4 研究目标和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国外乡村绿色住宅研究现状 |
1.2.2 国内乡村绿色住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简析 |
1.3 相关名词的界定 |
1.3.1 赣南地区 |
1.3.2 农村住宅 |
1.3.3 农宅热舒适 |
1.3.4 农宅节能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赣南地区农村住宅现状调研分析 |
2.1 赣南地区农宅问卷调查 |
2.1.1 问卷访谈设计 |
2.1.2 问卷访谈方法和内容 |
2.1.3 问卷访谈可行度检验 |
2.1.4 问卷访谈范围 |
2.2 现场调研方案设计 |
2.2.1 调研所用仪器 |
2.2.2 调研所遵循的标准 |
2.2.3 调研所采用的计划 |
2.2.4 调研所针对的对象 |
2.3 赣南地区农村住宅现状统计分析 |
2.3.1 赣南地区农宅属性分析 |
2.3.2 赣南地区农宅室内热环境现状 |
2.3.3 赣南地区用能属性分析 |
2.3.4 调研结论 |
第三章 赣南绿色农宅室内热舒适度设计策略 |
3.1 赣南农宅室内热舒适度设计指标 |
3.1.1 平面形体设计指标 |
3.1.2 外围护结构设计指标 |
3.1.3 室内热环境舒适指标 |
3.2 农宅平面形体设计策略 |
3.2.1 附加阳光间 |
3.2.2 体形系数 |
3.2.3 建筑朝向 |
3.3 农宅外围护结构设计策略 |
3.3.1 非透明围护结构 |
3.3.2 透明围护结构 |
3.3.3 屋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赣南农宅可再生能源设计策略 |
4.1 农宅可再生能源设计的基本原则 |
4.1.1 生态适应性原则 |
4.1.2 被动节能优先原则 |
4.1.3 可持续发展原则 |
4.1.4 小结 |
4.2 农宅太阳能节能设计策略 |
4.2.1 太阳能热水系统 |
4.2.2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 |
4.3 农宅生物质能节能设计策略 |
4.3.1 生物质能固缩技术 |
4.3.2 生物质能气化技术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绿色建筑农宅设计与模拟实验验证 |
5.1 绿色农宅设计的基本原则 |
5.1.1 经济性原则 |
5.1.2 适应性原则 |
5.2 低成本绿色农宅设计策略及效果 |
5.2.1 低成本绿色农宅设计策略 |
5.2.2 低成本绿色农宅节能效果 |
5.3 高成本绿色农宅设计策略及效果 |
5.3.1 高成本绿色农宅设计策略 |
5.3.2 高成本绿色农宅节能效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赣南地区农村住宅情况调查问卷(冬天) |
附录2 赣南地区农村住宅情况调查问卷(夏季补充调研) |
附录3 赣南地区农村住宅情况数据整理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喀斯特石漠化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高效利用机制及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 研究现状 |
(一)农村生物质能与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 |
(二)石漠化农村生物质废弃物高效利用与能源化 |
(三)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利用研究进展 |
二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
(二)技术路线与方法 |
(三)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
(四)资料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
三 石漠化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潜力评估及空间分布 |
(一)农业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潜力评估 |
1 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地区 |
2 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地区 |
3 山地峡谷无-潜在石漠化地区 |
(二)林业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潜力评估 |
1 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地区 |
2 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地区 |
3 山地峡谷无-潜在石漠化地区 |
(三)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潜力对比分析 |
四 石漠化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高效利用机制 |
(一)样本基本特征 |
1 户主个体特征 |
2 农户家庭禀赋特征 |
(二)农户对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利用障碍因素分析 |
1 农户对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利用的认知分析 |
2 农户的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利用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
(三)石漠化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高效利用调节策略 |
1 内生性因素调节策略 |
2 外部因素调节策略 |
(四)对比分析 |
五 石漠化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验证 |
(一)石漠化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现有成熟技术 |
1 户用沼气技术 |
2 林木剩余物固化成型燃料技术 |
3 小型生物质直燃供热技术 |
(二)石漠化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共性关键技术研发 |
1 纤维质农村生物质废弃物收储技术 |
2 养殖棚圈畜禽粪便收集系统设计 |
3 生物质高效节能直燃炉灶设计 |
4 环保型炭化炉结构设计 |
5 农村户用生物质能源综合利用系统设计 |
(三)石漠化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技术应用示范验证 |
1 示范点选择与代表性论证 |
2 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内容 |
3 示范点现状评价与措施布局 |
4 示范点规划设计与应用示范过程 |
5 示范点技术应用示范成效与验证分析 |
六 结论与讨论 |
1 主要结论 |
2 主要创新点 |
3 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4)基于循环经济的畜禽污染治理动力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问题特性及研究范围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2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
2.1 相关概念 |
2.2 基础理论 |
2.2.1 外部性理论 |
2.2.2 产权与公共产品理论 |
2.2.3 生态补偿理论 |
2.2.4 循环经济理论 |
2.2.5 演化博弈论 |
2.3 研究综述 |
2.3.1 畜禽养殖污染及其处理方式相关研究 |
2.3.2 循环经济及其在畜禽污染治理领域相关研究 |
2.3.3 畜禽污染环境管理研究 |
2.3.4 研究评述 |
3 基于循环经济的畜禽污染治理解析 |
3.1 畜禽污染治理的循环经济选择 |
3.1.1 畜禽污染产生的经济学本质 |
3.1.2 畜禽污染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
3.1.3 畜禽污染实现的循环经济减排机理 |
3.2 畜禽污染治理主体行为及博弈关系解析 |
3.2.1 政府行为特征 |
3.2.2 企业行为特征 |
3.2.3 资源化产品消纳行为 |
3.2.4 治理主体的博弈关系 |
3.3 基于循环经济实现畜禽污染治理的动力 |
3.3.1 政府有效的环境政策体系建设 |
3.3.2 畜禽污染治理循环经济模式可行性 |
3.3.3 循环经济产业链稳定运行 |
3.3.4 循环经济模式自发运行的动力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文本量化的畜禽污染治理政策演变特征识别 |
4.1 数据处理与研究方法 |
4.1.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4.1.2 研究方法 |
4.2 政策文本外部属性特征 |
4.2.1 政策文本数量变化趋势 |
4.2.2 政策发布部门 |
4.2.3 政策发布形式 |
4.3 基于政策工具的政策文本内涵特征 |
4.3.1 政策文本编码 |
4.3.2 政策工具运用结构特征 |
4.3.3 政策演变特征 |
4.4 政策演变趋势与启示 |
4.4.1 政策演变趋势 |
4.4.2 政策启示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循环经济的畜禽污染治理效益评价 |
5.1 研究问题界定 |
5.1.1 研究对象 |
5.1.2 问题特性 |
5.1.3 效益定义 |
5.2 经济效益 |
5.2.1 研究方法 |
5.2.2 经济效益测算 |
5.2.3 经济效益评价 |
5.3 环境效益 |
5.3.1 模式碳减排测算方法 |
5.3.2 清单分析 |
5.3.3 碳减排效益评价 |
5.4 综合效益 |
5.4.1 综合效益内涵 |
5.4.2 综合效益测算 |
5.4.3 综合效益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6 畜禽污染治理主体行为博弈研究 |
6.1 演化博弈模型构建 |
6.1.1 问题描述与研究假设 |
6.1.2 演化博弈模型描述 |
6.2 单方演化稳定分析 |
6.2.1 养殖企业 |
6.2.2 政府 |
6.2.3 消纳方 |
6.3 双方演化稳定分析 |
6.3.1 废弃物处理——企业和政府 |
6.3.2 再生资源利用——政府和消纳方 |
6.4 主体行为博弈的演化稳定策略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建议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对策建议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1 畜禽污染治理政策文本目录 |
附录A2 效益评价的现金流量表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基于UTAUT模型的畜禽废弃物处理与补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述评 |
1.3.1 畜禽废弃物排放与环境影响研究 |
1.3.2 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式研究 |
1.3.3 养殖户畜禽废弃物处理行为与意愿研究 |
1.3.4 养殖户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的补偿意愿研究 |
1.3.5 畜禽废弃物生态治理政策研究 |
1.3.6 研究述评 |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畜禽养殖户 |
2.1.2 畜禽养殖废弃物 |
2.1.3 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 |
2.1.4 生态补偿 |
2.1.5 相关概念对本研究的借鉴 |
2.2 理论基础 |
2.2.1 行为经济学理论 |
2.2.2 外部性理论 |
2.2.3 激励理论 |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循环经济理论 |
2.2.5 整合型技术接受与使用模型 |
2.2.6 相关理论对本研究的借鉴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畜禽废弃物的排放现状与环境影响 |
3.1 畜禽养殖的发展概况 |
3.2 畜禽废弃物排放的环境影响 |
3.2.1 畜禽粪尿的排放量与污染物产生量测算 |
3.2.2 畜禽粪尿排放的环境承载力评价 |
3.3 畜禽废弃物处理的潜在价值评估 |
3.3.1 畜禽粪尿的可收集利用量测量 |
3.3.2 畜禽粪尿肥料化利用的潜在价值估算 |
3.3.3 畜禽粪尿能源化利用的潜在价值估算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养殖户畜禽废弃物处理行为研究 |
4.1 养殖户畜禽废弃物处理行为研究的样本来源 |
4.1.1 数据来源 |
4.1.2 调查区域与抽样方法 |
4.2 养殖户特征的描述性统计 |
4.2.1 养殖户基本特征 |
4.2.2 养殖户养殖特征 |
4.2.3 养殖户相关态度与认知特征 |
4.3 养殖户畜禽废弃物处理的行为特点与现状描述 |
4.4 养殖户畜禽废弃物处理方式的影响因素研究 |
4.4.1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
4.4.2 研究方法与变量说明 |
4.4.3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养殖户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意愿研究 |
5.1 养殖户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意愿的现状描述 |
5.2 养殖户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
5.2.1 研究方法与模型构建 |
5.2.2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补偿意愿与生态补偿标准研究 |
6.1 研究方法 |
6.1.1 条件价值评估法(CVM) |
6.1.2 Heckman两阶段选择模型 |
6.2 养殖户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补偿意愿的非参数估计 |
6.3 养殖户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补偿意愿的参数估计 |
6.3.1 养殖户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补偿意愿及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 |
6.3.2 养殖户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补偿意愿的参数估计结果 |
6.4 养殖户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生态补偿标准的估计与讨论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生态补偿机制的优化设计 |
7.1 畜禽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与概念内涵 |
7.2 国内外畜禽废弃物管理生态补偿的实践经验 |
7.2.1 国外实践 |
7.2.2 国内实践 |
7.2.3 启示与建议 |
7.3 构建畜禽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思路与原则 |
7.3.1 基本思路 |
7.3.2 基本原则 |
7.4 畜禽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框架 |
7.4.1 补偿主体与补偿客体 |
7.4.2 补偿对象与补偿范围 |
7.4.3 补偿方式与补偿形式 |
7.4.4 资金来源与支付模式 |
7.4.5 补偿标准与定价方式 |
7.5 畜禽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机制的配套保障措施 |
7.5.1 法律法规与政策条例保障 |
7.5.2 组织机构与管理体制保障 |
7.5.3 教育宣传与社会监督保障 |
7.5.4 技术研究与示范工程建设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不足之处与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B:养殖户畜禽废弃物处理行为与生态补偿意愿调查问卷 |
附录C:论文图表清单 |
(6)中国农村家庭能源消费与清洁可再生能源节能潜力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能源消费引起的环境问题 |
1.1.2 能源消费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
1.1.3 家庭部门是重要的能源消费部门之一 |
1.1.4 农村家庭能源消费问题突出 |
1.2 基本概念 |
1.2.1 能源相关概念 |
1.2.2 能源研究的理论基础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家庭能源消费特征 |
1.3.2 家庭能源消费影响因素 |
1.3.3 家庭能源转型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数据来源 |
1.5.2 研究内容 |
1.5.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我国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结构及模式变动 |
2.1 家庭能源消费和属性得分计算 |
2.1.1 能源消费量的计算 |
2.1.2 能源属性赋值与计算 |
2.2 农村家庭能源消费量变化 |
2.2.1 能源实物量消费 |
2.2.2 有效能消费 |
2.3 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结构变化 |
2.4 农村能源属性变化 |
2.5 农村能源消费模式变动 |
2.6 影响我国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的主要因素 |
2.7 开发清洁可再生能源的意义 |
2.7.1 农村能源消费存在的问题 |
2.7.2 开发清洁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农村清洁可再生能源节能潜力评估 |
3.1 可再生能源资源特点及分布 |
3.1.1 太阳能 |
3.1.2 生物质能 |
3.1.3 风能 |
3.1.4 水能 |
3.2 农村太阳能节能潜力 |
3.2.1 太阳能利用发展 |
3.2.2 太阳能热水器节能潜力 |
3.2.3 太阳灶节能潜力 |
3.2.4 太阳能暖房节能潜力 |
3.2.5 小型光伏节能潜力 |
3.3 农村生物质沼气节能潜力 |
3.3.1 沼气利用发展 |
3.3.2 户用沼气池节能潜力 |
3.3.3 大中型沼气工程节能潜力 |
3.3.4 其他生物质能清洁化利用方式 |
3.4 农村小型风电节能潜力 |
3.4.1 小型风电利用发展 |
3.4.2 小型风电节能潜力 |
3.5 农村微型水电节能潜力 |
3.5.1 微型水电利用发展 |
3.5.2 微型水电节能潜力 |
3.6 农村清洁可再生能源综合节能潜力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节能潜力的农村能源消费预测 |
4.1 农村能源消费量预测 |
4.1.1 灰色GM(1,1)预测模型 |
4.1.2 能源消费量预测 |
4.2 农村家庭能源结构预测 |
4.2.1 马尔可夫链预测 |
4.2.2 农村家庭能源结构概率转移矩阵 |
4.2.3 无规划约束的能源结构预测 |
4.2.4 有规划约束的能源结构预测 |
4.2.5 清洁可再生能源发展需求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及效益评估—以太阳能热水器为例 |
5.1 太阳能热水器分类及工作原理 |
5.1.1 热水器分类 |
5.1.2 工作原理 |
5.2 数据来源及研究区概况 |
5.2.1 数据来源 |
5.2.2 研究区概况 |
5.3 调研数据 |
5.3.1 问卷分布及家庭基本情况 |
5.3.2 太阳能热水器技术参数 |
5.3.3 热水器实际使用情况 |
5.4 太阳能热水器综合评价思路与效益计算 |
5.4.1 太阳能热水器综合评价思路 |
5.4.2 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辐射量计算方法 |
5.4.3 太阳能热水器有效利用热量计算方法 |
5.4.4 太阳能热水器经济、环境效益评价方法 |
5.5 太阳能热水器效益评价 |
5.5.1 太阳能热水器理论转换热量和有效利用热量 |
5.5.2 太阳能热水器的经济效益 |
5.5.3 太阳能热水器的环境效益 |
5.5.4 太阳能热水器的社会影响 |
5.5.5 太阳能热水器发展前景 |
5.5.6 太阳能热水器利用发展建议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3 创新点 |
6.4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7)ZQN公司大中型沼气项目商业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关于商业模式研究现状 |
1.2.2 关于沼气工程商业模式现状 |
1.2.3 大中型沼气项目商业模式研究 |
1.2.4 关于沼气工程商业模式创新现状 |
1.2.5 研究综述小结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沼气工程规模划分标准 |
2.2 大中型沼气工程工艺类型 |
2.3 商业模式的概念 |
2.4 商业模式分析框架 |
2.5 商业模式创新分析框架的构建 |
3 ZQN公司概况 |
3.1 ZQN公司简介 |
3.1.1 项目基本情况 |
3.1.2 项目运行基本情况 |
3.2 ZQN公司沼气项目商业模式分析 |
3.3 ZQN公司沼气项目商业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ZQN公司大中型沼气项目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
4.1 ZQN公司沼气项目商业模式创新动力和阻力分析 |
4.1.1 商业模式创新动力分析 |
4.1.2 商业模式创新阻力分析 |
4.2 商业模式创新过程 |
4.2.1 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
4.2.2 商业模式创新实施研究 |
4.2.3 商业模式创新评价 |
4.3 本章小结 |
5 全文总结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5.1.1 商业模式及问题总结 |
5.1.2 商业模式创新总结 |
5.2 政策建议 |
5.3 本文存在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漾濞县沼肥种植核桃技术推广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核桃概述 |
1.1.2 漾濞县核桃种植现状与问题 |
1.2 沼肥对核桃提质增效的理论研究 |
1.2.1 沼肥自身营养及主要用途 |
1.2.2 沼肥与传统有机肥堆沤肥比较 |
1.2.3 沼肥对核桃生长及土壤影响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关于国内外核桃种植现状研究 |
1.3.2 关于国内外沼气发展现状研究 |
1.3.3 关于沼肥对种植业的影响研究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论文创新之处 |
1.7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漾濞县推广沼肥种植核桃技术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 |
2.1 沼肥种植核桃试验 |
2.2 沼肥种植核桃技术方案 |
2.3 漾濞县推广沼肥种植核桃技术的可行性 |
2.3.1 沼肥原料充足 |
2.3.2 政策支持 |
2.3.3 沼肥使用经验 |
2.3.4 技术支撑 |
2.4 漾濞县沼肥种植核桃技术的必要性 |
2.4.1 时代需求 |
2.4.2 环境质量 |
2.4.3 提质增效 |
2.4.4 有机市场 |
2.4.5 产业集聚 |
2.4.6 精准扶贫 |
2.5 沼肥种植核桃效益 |
2.5.1 经济效益 |
2.5.2 生态效益 |
2.5.3 社会效益 |
2.6 小结 |
第三章 漾濞县沼肥种植核桃技术推广方案 |
3.1 农业推广基础理论 |
3.1.1 农业推广含义与方法 |
3.1.2 农业推广沟通 |
3.2 漾濞县沼肥种植核桃技术推广方案 |
3.2.1 漾濞县沼气池利用现状 |
3.2.2 明确定位推广目标 |
3.2.3 制定完善相关政策 |
3.2.4 推广方案流程图 |
3.2.5 具体推广方案实施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4.1 总结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9)秸秆资源综合利用费用效益评价研究 ——以黑龙江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基础理论概述 |
2.1 费用效益分析理论 |
2.1.1 费用与效益的分类 |
2.1.2 费用效益分析的目的 |
2.1.3 费用效益的分析原则 |
2.2 国民经济评价理论 |
2.3 国内外发展现状 |
2.3.1 国外发展情况 |
2.3.2 国内发展情况 |
2.3.3 相关成果简述 |
2.3.4 文献评述 |
第3章 黑龙江省秸秆资源及综合利用现状 |
3.1 我国秸秆资源现状 |
3.2 黑龙江省秸秆资源概况 |
3.2.1 秸秆资源产量 |
3.2.2 秸秆资源类型 |
3.2.3 秸秆资源分布 |
3.3 黑龙江省秸秆资源利用现状 |
3.3.1 秸秆发电 |
3.3.2 秸秆饲料 |
3.3.3 秸秆还田 |
3.3.4 秸秆沼气发酵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黑龙江省秸秆综合利用费用效益评价研究 |
4.1 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
4.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2.1 经济效益指标 |
4.2.2 生态效益指标 |
4.2.3 社会效益指标 |
4.2.4 评价指标体系 |
4.3 秸秆利用效益分析 |
4.3.1 秸秆还田 |
4.3.2 秸秆发电 |
4.3.3 秸秆饲料 |
4.3.4 秸秆沼气发酵 |
4.4 秸秆资源综合利用项目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模糊综合评判法效益评价分析 |
5.1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
5.2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5.2.1 计算方法 |
5.2.2 计算结果 |
5.3 费用效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10)美国生猪养殖粪污治理研究(1910-201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三、研究内容与文章结构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与存在的问题 |
第一章 美国生猪养殖发展背景及历史分期 |
第一节 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背景 |
第二节 1910-2010年间美国农业发展概况 |
第三节 美国生猪养殖粪污治理阶段的大致分期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1910-1958年间的美国生猪粪污治理 |
第一节 1910-1958年间的美国生猪养殖方式 |
第二节 牧养方式下的粪污治理观念及政策导向 |
第三节 美国早期生猪养殖粪污的资源化利用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1959-1971年间的美国生猪粪污治理 |
第一节 集约化生猪养殖方式的动因及初期发展 |
第二节 观念及法律制度的影响 |
第三节 粪污治理的具体措施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1972-1998年间的美国生猪粪污治理 |
第一节 集约化养猪快速发展 |
第二节 社会环境及政策驱动 |
第三节 环境正义追求下的生猪养殖粪污治理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1999-2010年代的生猪粪污治理(一) |
第一节 生猪养殖的发展状况 |
第二节 粪污治理的困境与综合养分管理概念的提出 |
第三节 综合养分管理计划与4R养分管理制度 |
第四节 综合养分管理的变革措施与管理成效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1999-2010年代的生猪粪污治理(二) |
第一节 环境优先技术的产生及基本规范 |
第二节 环境优先技术的升级换代 |
第三节 环境优先技术中的无害化处理方法 |
第四节 环境优先技术的应用推广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粪污治理百年变迁动因分析 |
第一节 资源禀赋与治理范式 |
第二节 社会环境与政策导向 |
第三节 技术进步与金融创新驱动 |
第四节 市场环境与经济动因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生猪养殖粪污治理经验及教训 |
第一节 政策制度层面经验总结 |
第二节 资源化利用层面经验总结 |
第三节 各国/地区生猪养殖粪污治理方式比较 |
第四节 生猪养殖粪污治理的失败教训 |
第九章 对中国的启示 |
第一节 价值取向与道德风险的防范 |
第二节 粪污治理方式与环境正义的实现路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四、农村沼气价格的重新确定(论文参考文献)
- [1]村镇生物质沼气供暖技术测评研究[D]. 张哲.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1)
- [2]赣南农宅绿色节能建筑设计研究[D]. 黄涵荣. 江西理工大学, 2021(01)
- [3]喀斯特石漠化农村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化高效利用机制及技术研究[D]. 颜佳旺.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4]基于循环经济的畜禽污染治理动力机制[D]. 薛豫南.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5]基于UTAUT模型的畜禽废弃物处理与补偿机制研究[D]. 陶君颖. 江南大学, 2020(01)
- [6]中国农村家庭能源消费与清洁可再生能源节能潜力评估[D]. 洪振国. 兰州大学, 2020(01)
- [7]ZQN公司大中型沼气项目商业模式研究[D]. 汪玲.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8]漾濞县沼肥种植核桃技术推广策略[D]. 毕婷婷.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9]秸秆资源综合利用费用效益评价研究 ——以黑龙江省为例[D]. 闫杨.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10]美国生猪养殖粪污治理研究(1910-2010)[D]. 周杰灵.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