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类错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安氏Ⅱ类,下颌后缩,上下颌联合扩弓,头影测量
类错颌论文文献综述
张容秀,刘姗姗,刘芳,徐丽,赵桂芝[1](2019)在《上下联合扩弓矫治安氏Ⅱ类错颌软组织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上下颌联合扩弓在以下颌后缩为主的安氏二类青少患者矫治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3—2018年于本院口腔正畸科就诊的36例8~13岁以下颌后缩为主的安氏Ⅱ类错颌患者,应用上下颌联合扩弓结合直丝弓矫治技术,对每位患者治疗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软组织分析。结果治疗后上颌凸度、下颌凸度及下唇凸度增大,上下软组织面高比、颏唇沟深度,下唇颏比减小,变化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下颌联合扩弓结合MBT直丝弓矫治方法明显改善以下颌后缩为主的安氏Ⅱ类患者的软组织侧貌,使面部软组织比例更加协调。(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20期)
李泓,魏任雄,郭佳[2](2019)在《骨性Ⅲ类错颌术的手术效果及对患者唇部形态变化和微笑改善程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骨性Ⅲ类错颌术的手术效果及对患者唇部形态变化和微笑改善程度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93例骨性Ⅲ类错颌患者。所有患者均在手术前进行正畸治疗,在完成正畸治疗后进行正颌手术,术后1~3个月实施术后正畸治疗,同时在术后进行相应的肌功能训练。比较患者手术效果、矫正前后唇部形态变化以及微笑改善程度。结果所有患者在经过矫正后面型达到直面型,覆颌覆盖正常,其口颌功能得到改善。患者矫正后SNA、SNB、ANB、U1-SN、L1-MP、U1-L1、OVERJRT及OVERBITR等头影测量项目均比矫正前有显着改善(P<0.05)。患者矫正后鼻唇角、上唇倾角、上唇基角、上下唇角比矫正前均有显着增加(P<0.05);患者矫正后下唇倾角、下唇基角、颏唇沟角比矫正前均显着减少。患者矫正后理想笑弧形态显着高于矫正前,而平行笑弧形态、反向笑弧形态均显着低于矫正前(P<0.05)。结论骨性Ⅲ类错颌术联合术前术后正畸治疗具有良好的手术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面部形态、口颌功能、唇部形态以及微笑形态。(本文来源于《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陈新娟,曲卫国[3](2019)在《骨性Ⅲ类错颌畸形患者正颌术前术后舌骨位置变化的CBCT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CBCT研究骨性Ⅲ类错颌畸形患者行BSSRO术前一周(T0),术后一周(T1),术后10个月(T2)舌骨的位置变化相关性,分析下颌骨后退量与舌骨位置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选取2015年5月—2018年12月就诊于大连市口腔医院临床及影像学检查均诊断为骨性Ⅲ类错颌畸形需进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16名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18~28岁,根据其术中下颌骨的后退量将所有受试者分为两组:Ⅰ组(n=7,下颌后退量<5 mm),Ⅱ组(n=9,下颌后退量≥5 mm,<10 mm)。所有受试者均在正颌外科手术前一周(T0),术后一周(T1),手术后10个月(T2)于我院影像科进行了叁维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拍摄完成后所得CBCT图像均使用Invivo five软件进行图像处理和测量研究。使用SPSS 25.0软件对所有测量值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舌骨位置随时间的变化,以及下颌骨后退量与舌骨的位置关系。结果 1.Ⅰ组病人和Ⅱ组病人T1舌骨的位置相较于T0均发生了向后移动和向下移动;T2舌骨的位置相较于T0均发生了向后下移动。2.Ⅰ组病人和Ⅱ组病人T2舌骨的位置相较于T1发生了向前移动和向上移动,但相较于T0仍位于靠后下的位置。3.在垂直方向上,Ⅱ组病人T1和T2分别与T0相比舌骨移动距离的差值均大于Ⅰ组病人舌骨移动距离的差值。在水平方向上,Ⅱ组病人T1和T2分别与T0相比舌骨移动距离的差值均小于Ⅰ组病人舌骨移动距离的差值。结论 1.下颌后退术后即刻舌骨的位置相较于术前在后下的位置,经过观察舌骨的位置相较于术前也在后下的位置。2.经过发现,舌骨的位置有向前上移动恢复术前位置的趋势,但仍位于相较术前靠后下的位置,且下颌骨的后退量在一定范围内不会影响舌骨这种移动趋势。3.下颌后退术中下颌骨后退距离较大者与术中下颌骨后退距离较小者相比术后舌骨的位置更靠后下。(本文来源于《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23期)
罗成,杨馥榕,雷延颖[4](2019)在《锥形束CT对安氏Ⅰ~Ⅲ类错颌畸形正畸治疗中牙根吸收的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锥形束CT在安氏Ⅰ~Ⅲ类错颌畸形正畸治疗中牙根吸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72例错颌畸形患者,分别接受锥形束CT检查及数字化曲面体层X线摄影检查,检查结束后给予所有患者正畸治疗,并再次实施锥形束CT检查。以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作"金标准",统计分析两种诊断方法在不同程度牙根吸收中的诊断结果、治疗前后牙根体积锥形束CT测量结果变化情况及错颌畸形正畸治疗前后锥形束CT表现。结果经X线头影测量得知,本组72例患者中,正畸治疗后无牙根吸收19例,轻度牙根吸收21例,中度牙根吸收18例,重度牙根吸收14例;锥形束CT检查对牙根吸收与X线头影测量的总符合率为87.50%(63/72),较曲面体层片检查[56.94%(41/72)]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锥形体CT检查示,治疗后72例患者右下侧切牙、右下中切牙、左下侧切牙、左下中切牙、左上侧切牙、左上中切牙、右上侧切牙、右上中切牙体积较治疗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安氏Ⅰ~Ⅲ类错颌畸形患者正畸治疗后通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牙根吸收,经锥形束CT检查可有效检出并辨别牙根吸收程度及牙根体积变化情况,可为临床制定进一步干预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研究》期刊2019年07期)
董杰,陈向飒,魏莉莉[5](2019)在《MRC矫治器在儿童安氏Ⅱ类错颌畸形早期矫治中应用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MRC矫治器在儿童安氏Ⅱ类错颌畸形早期矫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96例安氏Ⅱ类错颌畸形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接受MRC矫正器治疗,分析矫正前后骨骼及牙齿变化情况。结果矫治后,患儿的SNA角、 ANB角、 U1-SN角均低于矫治前, SNB角高于矫治前(P均<0.05);矫治后,患者的前牙覆牙合、前牙覆盖、下牙弓拥挤度及上牙弓拥挤度均低于矫治前,下牙弓宽度与上牙弓宽度均高于矫治前(P均<0.05)。结论在疾病早期进行矫治可有效促进错颌畸形患儿恒牙萌出与替换,且通过MRC矫正器矫治后,效果明显,可有效调整牙齿咬合关系。(本文来源于《临床医学工程》期刊2019年07期)
苗朝旭,王竞博,房博[6](2019)在《正畸微型种植体对安氏Ⅱ类错颌畸形患者牙周炎症及MMP-2、MMP-9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正畸微型种植体对安氏Ⅱ类错颌畸形患者牙周炎症及金属基质蛋白酶2 (MMP-2)、金属基质蛋白酶9 (MMP-9)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6年9月至2018年12月西安市中心医院口腔科接诊的安氏Ⅱ类错颌畸形患者108例。按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4例,对照组患者予以传统正畸治疗,观察组患者予以正畸微型种植体治疗。治疗3个月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 (IL-6)、白细胞介素-8 (IL-8)等炎症因子水平、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MMP-2和MMP-9的表达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IL-1β、IL-6、IL-8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IL-1β、IL-6、IL-8水平均有明显提高,但观察组患者上述炎症因子提升的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7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MMP-2、MMP-9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MMP-2、MMP-9表达均明显提高,观察组患者的MMP-2和MMP-9表达水平分别为(2.01±0.19)灰度值、(1.61±0.20)灰度值,其提升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5±0.15)灰度值、(3.12±0.32)灰度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畸微型种植体矫正治疗安氏Ⅱ类错颌畸形患者取得满意疗效,其不仅降低炎症因子水平,使患者牙周炎性微环境得到有效缓解,同时使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有效降低,且创造极佳条件促使患者牙周组织修复,值得临床借鉴并推广实施。(本文来源于《海南医学》期刊2019年12期)
王晓雅[7](2019)在《一例双颌手术矫治骨性Ⅲ类错颌畸形之回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观察一例骨性Ⅲ类错颌患者正颌手术后骨骼面型的稳定性;2.观察一例骨性Ⅲ类错颌患者正颌手术后上气道生理的变化;3.观察一例骨性Ⅲ类错颌患者正颌手术后髁突位置的变化。实验方法:选取于山东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严重骨性Ⅲ类错颂畸形患者1例,女性,19岁,采用正颂正畸联合治疗,手术方式:上颂Lefort Ⅰ型前徙+BSSRO配合颏成形术。对患者进行手术前正畸治疗,排齐整平,去除胎干扰;正颌手术;精细调整咬合关系。分别在初诊(TO)、术后3个月(T1)、术后1年(矫治结束)(T2)、术后2年(T3)、术后3年(T4)五个时间点拍摄CBCT及填写Epworth嗜睡量表。拍摄CBCT时,患者呈站立位,上下牙轻咬合,上下唇自然闭合,避免吞咽动作,平静呼吸。采用Dolphin软件进行头颅和上气道叁维影像的重建以及各个项目的测量。在正中矢状面上确定标志点及参考平面,测量上下颂骨、舌骨的前后向及垂直向位置变化。在上气道界面,测量上气道各部分容积、最小横截面积变化,包括鼻咽、腭咽、舌咽、喉咽四个部分,并在正中矢状面上测量头姿(包括颈倾斜度及颅颈角)的变化。在叁维界面上测量髁突轴角,在矢状面上测量关节间隙的变化。使用Epworth嗜睡量表对患者上气道功能进行检测。结果:1.手术使上颂前移1.4mm,前部下降1.6mm,下颌后退4.6mm;术后第一年,上颌位置基本稳定,下颌骨向前复发0.8mm,术后2、3年上下颂骨位置均趋于稳定。术后舌骨表现为向后下移动,术后有恢复至原来的趋势,但垂直向上仍未回到原位置。2.术后,上气道的腭咽、舌咽部分明显缩窄,并在1年内表现为持续缩窄,而在术后2、3年,上气道各部分明显增宽。3.术后1年内头姿无明显变化,术后2、3年,头姿显着伸展。4.正颌手术后左右矢状髁突轴角略增加,术后第一年角度减小,术后2、3年无明显变化。术后左侧冠状髁突轴角减小,术后1~3年无明显变化。5.患者在此期间未出现OSAHS症状。结论:1.尽管下颂后退量有限,我们仍然发现该患者上气道在一定程度上缩窄,推测由此激发了患者较强的生理代偿机制,头姿发生伸展使气道得到开放;2.在BSSRO术中,近心端骨段发生以髁突内外极为轴的顺旋,术后由于咬合不稳定,有恢复到原来的趋势,下颂骨随之略前移;3.术后精调建立了正中胎及动态胎平衡,这有利于颌面部神经肌肉-颞下颂关节的稳定,进而有利于术后骨骼面型的稳定。(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4-20)
何洪旭,王伦海,王宏梅,刘枫,李滨田[8](2019)在《改良式前牵矫治器快速矫治骨性III类错颌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改良式前牵矫正器作为一种新型矫治器在临床上治疗乳牙期骨性III类反合的舒适性和高效性。方法选择50例4-6岁乳牙期骨性前牙反合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比较俩组治疗前及治疗后.每个测量项目计算均值和标准差,采用配对t检验统计治疗组治疗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研究模型分析及头影测量分析表明,其骨性III类错颌畸形得到有效矫正。结论改良式前牵矫正器在治疗乳牙期骨性I I类反合疗效显着,优于传统式垫式活动矫正器,可以在临床治疗中广泛开展。(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疗美容》期刊2019年01期)
罗彩云,郑杰,蔡艺英[9](2018)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骨性Ⅲ类错颌畸形伴下颌偏斜效果及稳定性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骨性Ⅲ类错颌伴下颌偏斜的效果及稳定性。方法:对我院口腔科2015年1—12月收治的骨性Ⅲ类错颌伴下颌偏斜的28例患者采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使上下颌颌骨处于设计好的咬合状态,牙齿咬合于理想的位置。结果:28例患者术前平均正畸时间(8. 7±2. 8)个月,术后正畸平均时间为(13. 2±3. 6)个月。治疗结束后患者咬合关系恢复良好。21例患者对面貌非常满意,7例满意,满意率100%。术后无1例患者发生颌骨移位和复发,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并发症发生率为21. 43%,无1例发生牙根损伤、骨粘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正畸治疗是提高正颌外科治疗效果的必要保证,与正颌手术联合治疗骨性Ⅲ类错颌伴下颌偏斜可达到良好的疗效和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医学理论与实践》期刊2018年24期)
林小臻,刘彦普,Sean,Edwards[10](2018)在《骨性二类和叁类错颌畸形正颌术后面型、头位和咽腔的综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面型-头位-咽腔在发育上互相影响;我们已经报告下颌前徙可以引起头位发生改变。本研究设计回顾性研究,拟对骨性二类和叁类错颌畸形正颌术后面型、头位和咽腔的变化做综合分析。研究方法:自2010年2月到2011年12月在密西根大学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接受正颌手术矫正的43例骨性二类和叁类畸形的患者纳入本研究。男性13例,女性30例,平均年龄23.0±12.3岁。骨性二类30例,骨性叁类13例,下颌手术19例,双颌手术24例。收集术前和术后6周的CBCT数据,以叁维测量的方式记录术前和术后的面型、头位及咽腔;在术前术后两个时间水平对描述面型、头位和咽腔的各项指标做独立样本t检验,用配对t检验分析面型、头位和咽腔的术后变化。研究结果:术前二类和叁类的面型和头位差异较大,咽腔未见明显差异;术后二类和叁类的面型和头位差异减小,咽腔体积和截面积均较术前显着增加。研究结论:正颌手术矫正面型并间接矫正畸形的头位,此过程中伴随咽腔形态的改善。(本文来源于《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8-10-19)
类错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骨性Ⅲ类错颌术的手术效果及对患者唇部形态变化和微笑改善程度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93例骨性Ⅲ类错颌患者。所有患者均在手术前进行正畸治疗,在完成正畸治疗后进行正颌手术,术后1~3个月实施术后正畸治疗,同时在术后进行相应的肌功能训练。比较患者手术效果、矫正前后唇部形态变化以及微笑改善程度。结果所有患者在经过矫正后面型达到直面型,覆颌覆盖正常,其口颌功能得到改善。患者矫正后SNA、SNB、ANB、U1-SN、L1-MP、U1-L1、OVERJRT及OVERBITR等头影测量项目均比矫正前有显着改善(P<0.05)。患者矫正后鼻唇角、上唇倾角、上唇基角、上下唇角比矫正前均有显着增加(P<0.05);患者矫正后下唇倾角、下唇基角、颏唇沟角比矫正前均显着减少。患者矫正后理想笑弧形态显着高于矫正前,而平行笑弧形态、反向笑弧形态均显着低于矫正前(P<0.05)。结论骨性Ⅲ类错颌术联合术前术后正畸治疗具有良好的手术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面部形态、口颌功能、唇部形态以及微笑形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类错颌论文参考文献
[1].张容秀,刘姗姗,刘芳,徐丽,赵桂芝.上下联合扩弓矫治安氏Ⅱ类错颌软组织变化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9
[2].李泓,魏任雄,郭佳.骨性Ⅲ类错颌术的手术效果及对患者唇部形态变化和微笑改善程度的影响[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9
[3].陈新娟,曲卫国.骨性Ⅲ类错颌畸形患者正颌术前术后舌骨位置变化的CBCT研究[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
[4].罗成,杨馥榕,雷延颖.锥形束CT对安氏Ⅰ~Ⅲ类错颌畸形正畸治疗中牙根吸收的诊断价值[J].中国临床研究.2019
[5].董杰,陈向飒,魏莉莉.MRC矫治器在儿童安氏Ⅱ类错颌畸形早期矫治中应用观察[J].临床医学工程.2019
[6].苗朝旭,王竞博,房博.正畸微型种植体对安氏Ⅱ类错颌畸形患者牙周炎症及MMP-2、MMP-9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9
[7].王晓雅.一例双颌手术矫治骨性Ⅲ类错颌畸形之回顾[D].山东大学.2019
[8].何洪旭,王伦海,王宏梅,刘枫,李滨田.改良式前牵矫治器快速矫治骨性III类错颌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疗美容.2019
[9].罗彩云,郑杰,蔡艺英.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骨性Ⅲ类错颌畸形伴下颌偏斜效果及稳定性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8
[10].林小臻,刘彦普,Sean,Edwards.骨性二类和叁类错颌畸形正颌术后面型、头位和咽腔的综合分析[C].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