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地适宜度论文-王筠

栖息地适宜度论文-王筠

导读:本文包含了栖息地适宜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人类干扰,MaxEnt模型,丹顶鹤,栖息地

栖息地适宜度论文文献综述

王筠[1](2019)在《人为干扰对松嫩平原丹顶鹤栖息地适宜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球变化与人为干扰不断加剧的环境背景下,明确珍稀濒危水禽栖息地的影响因素对于湿地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丹顶鹤是世界级珍稀濒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松嫩平原拥有我国东北部地区重要的湿地生态类型和多个保护鹤类等珍稀水禽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为干扰活动的增强致使松嫩平原地区丹顶鹤等珍稀水禽种群数量急剧减少,适宜生境面积不断缩小,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因此,研究人为干扰活动对松嫩平原地区丹顶鹤栖息地适宜性的影响,对于保护湿地水禽的生物多样性、促进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3S技术平台,以松嫩平原作为研究区,利用1995年、2000年、2010年、2016年Landsat TM、Landsat OLI、DEM等遥感影像,从丹顶鹤(Red-crowned cranes)栖息地选择的角度考虑了人为干扰、食物来源、隐蔽条件、地形特征等影响因素,共选择了8个生境因子来评估丹顶鹤栖息地的生境质量,包括:土地利用类型、居民地距离、耕地距离、道路距离、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坡度、坡向和水域距离,且采用一种数据驱动的生态位模型—最大熵模型(Maximum Entropy,MaxEnt),结合丹顶鹤地理分布数据,评价和预测了研究区丹顶鹤的适宜栖息区并分析了1995-2016年人为干扰加剧对松嫩平原丹顶鹤栖息地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保护我国东北地区丹顶鹤生存繁殖生境提供技术支持,为今后规划与制定丹顶鹤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文构建了1995-2016年4个时间段的栖息地适宜性评价模型,应用ROC曲线对MaxEnt模型结果进行评价,训练集与验证集AUC的值均大于0.9,表明评价结果达到较高水平,证明MaxEnt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并且在预测物种适宜栖息地分布、环境变量的权重分析以及定量分析各环境变量对物种栖息地适宜性影响等方面表现优异。(2)本文结合丹顶鹤地理分布数据与环境变量数据,采用Jackknife法计算各环境变量重要性,并分析人为干扰影响下丹顶鹤栖息地适宜性的分布。从4期MaxEnt模型模拟结果分析得出,对丹顶鹤栖息地适宜性影响程度最大的因子是人为干扰因子,累积贡献率分别为58.09%、70.69%、78.73%、78.14%,其次为食物来源因子、地形因子和隐蔽特征因子。此外,随着耕地面积、建设用地及路网密度的不断增加,松嫩平原丹顶鹤的适宜栖息生境面积愈加减少,1995-2016年共减少了16749 km~2,所占研究区的面积百分比下降了6.7%,非适宜栖息地面积增加了52684.69km~2,所占研究区的面积百分比增长了21.32%。表明,在人类活动强烈的干扰之下,丹顶鹤的生境质量受到了巨大影响。(3)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与本研究分析我们发现,丹顶鹤的适宜栖息地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西部大范围的河滩地、浅水区及沼泽湿地附近,水源与食物相对充足,隐蔽性相对较高,且距离人为干扰比较远的地区。利用各人为干扰因子对丹顶鹤出现概率的反应曲线,可以看出丹顶鹤距离道路、距离耕地、距离居民地回避的阈值分别为1.3km、1.4km、2.1km。该类地区比较适合丹顶鹤生存和栖息,是丹顶鹤隐蔽、觅食和繁殖的最佳场所。(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蒋宁,蒋波,雷国平[2](2019)在《航道整治对东流水道四大家鱼栖息地适宜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长江下游东流水道二期整治工程对河段内四大家鱼繁殖水流条件的影响,根据平面二维水流数学模型和四大家鱼适宜度曲线,建立了四大家鱼栖息地适宜度模型,并对东流水道不同时期的四大家鱼适宜度分布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初步评估了东流水道二期整治工程对四大家鱼适宜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东流水道二期工程能增加四大家鱼产卵期理想的适宜性区域,有助于四大家鱼的产卵繁殖;对四大家鱼在生长期的影响因时期不同而有略有差异,在二期工程施工刚完成时不利于鱼群生长,但在施工完成较长一段时间后则有利于鱼群生长。建议在进行航道整治工程的整体布局和尺寸设计时考虑工程对目标鱼群栖息地适宜度的影响,使航道整治工程对目标鱼群栖息地适宜度的影响达到最小,甚至增加目标鱼群的理想适宜度和范围。(本文来源于《人民长江》期刊2019年05期)

易倩,余为,陈新军[3](2019)在《西北太平洋柔鱼栖息地适宜性变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是西北太平洋重要的经济头足类,其栖息地受到气候变化的显着影响。根据中国鱿钓渔船在38°~45°N、140°~160°E作业渔场内的生产数据以及卫星遥感数据,利用信息增益技术选取关键环境因子,以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作为适应性指数,使用算术平均法(AM)和联乘法(GM)分别建立综合栖息地指数模型,对比异常环境条件下(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柔鱼栖息地适宜性变动情况。结果表明,1998年La Ni■a事件发生时,西北太平洋传统作业渔场温度升高,海表温度(SST)相对正常年份2008年平均上升2. 72℃;而2009年El Ni■o事件发生时,SST相对正常年份降低0. 45℃。栖息地综合指数模型结果表明,1998年作业比重主要分布于在栖息地指数(HSI)大于0. 8的范围内,作业比重达到80%;2008年作业比重主要分布在HSI值0. 6~0. 8和0. 8~1. 0之间,所占比重在30%~50%左右; 2009年作业比重主要分布在HSI值0. 4~0. 6、0. 6~0. 8和0. 8~1. 0之间,作业比重平均约为32%。此外HSI值低于0. 2的区间面积随着La Ni■a事件、正常年份和El Ni■o事件递增,而HSI值大于0. 4的区间面积随着La Ni■a事件、正常年份和El Ni■o事件递减。研究认为,1998年La Ni■a事件发生时西北太平洋海域柔鱼适宜栖息地面积增加,而2009年El Ni■o事件发生时柔鱼栖息地适宜性变差,导致柔鱼产量变低。(本文来源于《海洋渔业》期刊2019年03期)

李英雪,周为峰,崔雪森[4](2018)在《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在渔业生境评价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是目前渔业生境评价中常用评价方法。在模型构建过程中,环境因子的选择、因子适宜性评价、因子组合算法和模型计算等模型评估的每个环节均对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产生影响。由于不同水域环境特征的差异,根据研究对象的特点及环境特征选择适宜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对生境评价至关重要。本文对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构建过程中环境因子的选择、因子适宜性评价、时空尺度选择等方面进行总结,对模型在河口、湖泊、海洋、湿地等不同水生环境中对渔业生境评价的应用加以概述。同时,总结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为该模型在今后的应用提供一定地参考。(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1-15)

陈得仿,李纯厚,王腾,孙涛,刘永[5](2018)在《大亚湾多齿蛇鲻栖息地适宜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评估鱼类对大亚湾栖息地的选择偏好,保护大亚湾的渔业资源。2015年4月(春季)、8月(夏季)、10月(秋季)以及12月(冬季)对大亚湾进行了4个航次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选取大亚湾优势种多齿蛇鲻为模式物种,以水深、温度、盐度和底质类型作为多齿蛇鲻栖息地指示因子,建立栖息地适宜度曲线,并且利用连乘法(CPM)、最小值法(MINM)、最大值法(MAXM)、算术平均值法(AMM)和几何平均值法(GMM)等5种方法建立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SI)模型。研究表明:通过对这5种方法进行比较,连乘法、最大值法、算数平均值法和几何平均值法均得到较好的拟合效果,其中几何平均值法最优;大亚湾杨梅坑海域及大辣甲以南、以东海域HSI普遍较高,表明这片海域是多齿蛇鲻最适宜栖息地,应该优先进行保护和管理,同时说明这一海域也是大亚湾多齿蛇鲻进行增殖放流的最适海域。(本文来源于《第二届现代化海洋牧场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水产学会渔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委员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10-28)

丁晨晨,胡一鸣,李春旺,蒋志刚[6](2018)在《印度野牛在中国的分布及其栖息地适宜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印度野牛(Bos gaurus)在中国分布在云南省南部和西藏藏南地区。2016年2–3月和2016年11–12月,我们在西双版纳州、普洱市及高黎贡山区域开展印度野牛调查,并对藏南地区进行文献调研,共获得47处印度野牛有效出现位点数据。目前云南地区印度野牛种群数量约180–210头,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在高黎贡山未发现印度野牛。利用印度野牛分布位点数据,选取地形、土地覆被类型、人类足迹指数、距水源和道路距离以及气候共5类14种因子作为自变量建立MaxEnt生态位模型,通过模拟云南和西藏印度野牛的适宜分布区,分析各环境因子对该物种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模型预测精度较高,平均AUC (area under the curve)值为0.994。印度野牛潜在适宜栖息地可划分为高适宜、次适宜、低适宜和不适宜4个等级。高适宜栖息地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和藏南地区,其中西双版纳部分镶嵌有次适宜和低适宜栖息地斑块,面积为4,987 km2;藏南部分高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3,995 km2。次适宜栖息地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南部、高黎贡山区域以及藏南高适宜栖息地区的边缘,总面积为32,778 km2。低适宜和不适宜栖息地区连接成片,位于云南省中部、北部地区和藏南地区北部。Jackknife检验结果显示,季节温度变化和等温线对印度野牛潜在分布区的影响较大,而地形因子和降水变化的影响较弱。遥感地物分类结果表明:橡胶林等人工经济林的种植占据了西双版纳野牛的适宜栖息地,降低了景观连接度。建议管理部门加大对天然林的保护力度,控制橡胶林等人工林在野牛适宜栖息地的扩张,提高景观连接度,以促进该物种种群的恢复。(本文来源于《生物多样性》期刊2018年09期)

[7](2018)在《对《印度野牛在中国的分布及其栖息地适宜性分析》一文中若干问题的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1野牛数量估计及时间跨度引起的误差申哲:种群数量估计需要有充分的依据,除了访问信息外,不知是否有实际观察数据?因发现时间涉及到较大的跨度,访问数据要慎重使用,文中也没有解释清楚180–210头印度野牛的计算依据,在访问调查记录中需说明如何去除发现时间跨度较大的误差。(本文来源于《生物多样性》期刊2018年09期)

王筠,那晓东,臧淑英[8](2018)在《人类活动干扰下4个时期松嫩平原丹顶鹤栖息地适宜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丹顶鹤(Grus japonensis)的生境选择角度出发,综合考虑了人类活动干扰、食物来源、隐蔽条件和地形特征等因素,选取了土地利用类型、与居民地的距离、与耕地的距离、与道路的距离、归一化植被指数、坡度、坡向和与水源地的距离共8个因子,对丹顶鹤栖息地的生境质量进行评价。采用一种数据驱动的生态位模型——最大熵(Maximum Entropy,Max Ent)模型,在人类活动干扰强度逐渐增大的背景下,研究1995~2016年松嫩平原丹顶鹤栖息地的适宜性。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1995年、2000年、2010年和2016年4个时期的生境适宜性评价模型的评价效果都达到较高的水平,土地利用类型、与居民地的距离、与耕地的距离、与道路的距离是影响丹顶鹤栖息地分布的主要因素。随着松嫩平原耕地面积、建设用地面积和路网密度的增加,与1995年相比,2016年丹顶鹤栖息地的最适宜和较适宜区的面积共减少了16 749 km2,其占研究区总面积的比例减小了6.7%。针对强烈的人类活动干扰,丹顶鹤采取远离的方式进行回避,其选择的栖息地与道路、耕地和居民地的距离的阈值分别为1.3 km、1.4 km和2.1 km。(本文来源于《湿地科学》期刊2018年03期)

蔡卓岐[9](2018)在《基于遥感的水禽栖息地适宜性监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湿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生态环境之一。近几十年来受温度的升高和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全国的湿地发生明显的变化,影响其生态功能、环境功能和生产功能的稳定,破坏了水禽赖以生存和繁殖的栖息地适宜性。黑龙江省富锦沿江自然保护区地处松花江流域下游、叁江平原腹地,沿江湿地生态系统类型、水利格局、农业生产方式等在叁江平原地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由于保护区内存在因长期开垦、挖沙等活动而导致植被破化、湿地退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的现象。自2012年起,松花江流域启动了沿江湿地保护与下游湿地恢复工程,使得松花江干流水质有所改善,流域生态环境有所恢复。这些保护和恢复工程对湿地恢复的效果如何?对水禽栖息地有何影响?这些问题需要通过科学的评价加以回答。基于高分辨率遥感信息技术,对富锦沿江自然保护区湿地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探讨水禽栖息地适宜性空间格局,评估水禽栖息地恢复状况,对于提出针对性的水禽栖息地管理和保护对策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黑龙江省富锦沿江自然保护区2011年SPOT遥感影像和2016年GF-1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结合野外实测数据,实现黑龙江省富锦沿江自然保护区2011年和2016年土地覆被数据的精确提取,分析湿地分布动态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选取合适的评价因子,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因子的权重,构建水禽栖息地适宜性评价模型,完成保护区5年间水禽栖息地恢复状况评价。主要结论如下:1)黑龙江省富锦沿江自然保护区的湿地广泛分布于沿河流等水量充足的区域,2011-2016年间湿地面积约增加82.80km~2,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部;西部和中北部的湿地有部分丧失,消失的面积约为56.12km~2。耕地和水体是湿地转入的主要土地覆被类型,转入面积分别为46.39km~2和8.75km~2。保护区湿地景观面积和斑块平均面积有所增加,斑块个数减少,说明保护区内湿地的破碎化程度减弱,有利于水禽栖息地的恢复。以上结果表明,保护区湿地景观在2011-2016年间有所恢复。2)保护区2016年的水禽栖息地水分条件和遮蔽条件相较于2011年而言有所变好,使保护区为水鸟提供充足的水分,抵抗对外来物种入侵的能力增强,保护区内部分水禽栖息地适宜性变好。但由于基础设施的扩建等,人类干扰增强,供给食物的能力减弱,保护区内部分水禽栖息地适宜性变差。3)黑龙江省富锦沿江自然保护区2011-2016年水禽栖息地适宜性最好的等级面积增加了58.81km~2,适宜性一般等级面积增加了18.78km~2,但适宜性良好等级的面积减少了74.08km~2,适宜性差的等级面积变化相较于其他适宜性等级面积变化而言变动幅度不大。(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8-06-06)

党莉,马超,练继建[10](2018)在《水库调节对下游鱼类栖息地适宜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库运行引发的天然径流情势改变会对下游河道水生生物栖息地产生显着影响.以海南省万泉河流域牛路岭水库下游加积至河口河段为对象,选择区域内的典型经济鱼类(草鱼、鲢鱼、鳙鱼)作为目标物种,针对鱼类整个生命周期(洄游、产卵、幼鱼、成鱼)构建栖息地适宜性模型,耦合区域内的平面二维水动力模拟,计算并分析水库调节对目标物种不同生命阶段栖息地适宜性的影响特性.结果表明:水库现有运行方案对目标物种洄游较有利,对成鱼生长影响不大,但却显着削减了年内整体的产卵适宜面积,并使得大范围的幼鱼适宜栖息地消失.(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期刊2018年06期)

栖息地适宜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讨长江下游东流水道二期整治工程对河段内四大家鱼繁殖水流条件的影响,根据平面二维水流数学模型和四大家鱼适宜度曲线,建立了四大家鱼栖息地适宜度模型,并对东流水道不同时期的四大家鱼适宜度分布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初步评估了东流水道二期整治工程对四大家鱼适宜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东流水道二期工程能增加四大家鱼产卵期理想的适宜性区域,有助于四大家鱼的产卵繁殖;对四大家鱼在生长期的影响因时期不同而有略有差异,在二期工程施工刚完成时不利于鱼群生长,但在施工完成较长一段时间后则有利于鱼群生长。建议在进行航道整治工程的整体布局和尺寸设计时考虑工程对目标鱼群栖息地适宜度的影响,使航道整治工程对目标鱼群栖息地适宜度的影响达到最小,甚至增加目标鱼群的理想适宜度和范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栖息地适宜度论文参考文献

[1].王筠.人为干扰对松嫩平原丹顶鹤栖息地适宜性的影响[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2].蒋宁,蒋波,雷国平.航道整治对东流水道四大家鱼栖息地适宜度的影响[J].人民长江.2019

[3].易倩,余为,陈新军.西北太平洋柔鱼栖息地适宜性变动研究[J].海洋渔业.2019

[4].李英雪,周为峰,崔雪森.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在渔业生境评价中的应用[C].2018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5].陈得仿,李纯厚,王腾,孙涛,刘永.大亚湾多齿蛇鲻栖息地适宜性评价[C].第二届现代化海洋牧场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水产学会渔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委员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

[6].丁晨晨,胡一鸣,李春旺,蒋志刚.印度野牛在中国的分布及其栖息地适宜性分析[J].生物多样性.2018

[7]..对《印度野牛在中国的分布及其栖息地适宜性分析》一文中若干问题的讨论[J].生物多样性.2018

[8].王筠,那晓东,臧淑英.人类活动干扰下4个时期松嫩平原丹顶鹤栖息地适宜性研究[J].湿地科学.2018

[9].蔡卓岐.基于遥感的水禽栖息地适宜性监测[D].内蒙古大学.2018

[10].党莉,马超,练继建.水库调节对下游鱼类栖息地适宜性的影响[J].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2018

标签:;  ;  ;  ;  

栖息地适宜度论文-王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