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理精神论文-郭卫华

情理精神论文-郭卫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情理精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先秦儒家,情理精神,理性,现代转化

情理精神论文文献综述

郭卫华[1](2018)在《论先秦儒家情理精神的现代转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先秦儒家情理精神的现代转化面临两大挑战:一是从时代需求出发,重新呈现适应人类生命之需的价值真理;二是涵容现代理性精神,既积极吸收现代理性精神的先进价值理念,又要超越现代理性精神的局限性。具体而言,从个体层面看,要建构个体与整体之间的精神联结,以"情"为主的先秦儒家德性论需与基于现代理性精神的权利论相整合;从整体层面看,为适应血缘文化淡化的现代公民社会的伦理诉求,先秦儒家情理精神的核心价值,即"仁爱"思想,需由以"爱亲"为核心理念向以"爱人"为核心理念提升,发挥"情"之合同功能,以有机整体主义的思维方式化解当今"伦理—道德"精神链断裂的时代难题。(本文来源于《石家庄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刘洁[2](2016)在《孟子血亲情理精神及其当代价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血亲问题在中国文化历史上享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体现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情本位思想并加以扩充和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血亲情理精神的理论体系。孟子的血亲情理精神以性善论为基础,认为人天生具有善的四端,因而人性本善。但这些与生俱来的善良本心只是道德的萌芽状态,还需要我们在后天的生活中不断扩充、培养。孟子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原则,制定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的道德规范:父慈子孝、君惠臣忠、兄友弟恭,也正是在此基础上,他将家、国、天下构成了“同心圆”式的联系,实现了“家国同构”的社会格局。在孟子的血亲理论中,国家是家族的扩大,家族是家庭的延伸,血缘亲情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处在中心位置的父家长拥有至尊的地位和至大的权力,其所在单位——家庭也处在至上的位置,是国之本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孟子的血亲理论中“家”的概念也早已发生了变迁,重团体的思想不断抑制人的个性发挥,其强调的等级观念也与当今社会的平等理念相冲突。尽管如此,孟子的血亲理论中仍有许多值得我们继承的合理成份:“不仁之心”、孝敬父母、慈爱子女、乐于合群、贵在和谐等等,这些对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7)

郭卫华[3](2015)在《中国情理精神的现代价值——基于“现代性”和“后现代”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方现代文明中,"现代性"和"后现代"的道德论争既反映着西方正遭遇着深刻的精神危机,也表明西方正在为走出危机寻找出路。但是,无论现代性和"后现代"对西方现代文明进行何种反思,都未从根本上走出西方理性主义传统的"窠臼"。而中国从人之真性情出发、注重生命觉解安顿的情理精神与"现代性"的深度悖论,以及其与"后现代"的某种价值契合都彰显着其独特的现代价值,即中国情理精神对"情"的伦理设计、对价值理性的推崇,以及"有机整体主义"的生态观都包含着西方"现代性"和"后现代"无法深刻触及到的价值真理,特别是中国情理精神孕育的"伦理优先"传统既为现代社会遭遇的"无伦理,没精神"文明困境提供了疏解之道,又在一定意义上回答了"我们如何在一起"的文明追问。(本文来源于《甘肃社会科学》期刊2015年04期)

孙辰辉[4](2015)在《浅谈专利申请“依法审查”中的“情理精神”》一文中研究指出《专利审查工作"十二五"规划》明确将审查质量持续改进作为"十二五"期间的主要任务,国家知识产权局各相关部门不断创新审查质量管理方法,推动审查质量持续改进,为更广泛地收集社会公众对专利审查工作的意见与建议,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11年建立了专利审查投诉平台,本文基于该投诉平台数据结合申请人表扬案例,提出了在"依法审查"的同时,怀有"情理精神"的专利审查理念,以使得专利审查工作能够真正遵从《专利法》保护专利权人合法权益的立法宗旨。(本文来源于《2015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第六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集》期刊2015-05-22)

文敏,杨文宇[5](2014)在《论孟子德性思想之情理精神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从"面子"是情理精神在中国人社会生活方面的体现,耻感是情理精神在中国人性格方面的体现,乐观精神是情理精神在中国人精神生活方面的体现叁个方面,论述了孟子伦理的基本内容。认为孟子伦理不仅在理论上决定了中国文化的风格和发展方向,而且对中国人的现实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来源于《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1期)

郝巍[6](2013)在《试论孔子哲学中的血亲情理精神》一文中研究指出孔子哲学的血亲情理精神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儒者。本文从孔子和宰我关于叁年之丧的谈话中进行分析,讨论孔子哲学中的血亲情理精神,孔子在这段话中提出了一个非常着名的行为准则,那就是心安理得,将人类生活的终极本根定义为血缘亲情。(本文来源于《新西部(理论版)》期刊2013年19期)

刘清平[7](2011)在《论孔子哲学的血亲情理精神——解读关于“叁年之丧”的对话》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与宰我围绕"叁年之丧"展开的对话中,孔子提出了"心安理得"的行为准则,要求人们凭借道德情感超越自然欲望,并进一步把血缘亲情看成是人类生活的终极本根和至上原理,从而展示了儒家"血亲情理"精神的几乎所有基本内涵。(本文来源于《江苏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杨帆,付玉成[8](2010)在《“情理精神”视阈下的中国文化——从中国伦理的“情”与“理”角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血缘关系,是氏族组织的最大财富,是连接原始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纽带。中国文化沿袭了原始社会的氏族制,将其改造为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情理精神"宗法制,即中国文化的"情理精神"。中国文化用"情"凝合大家,再用"理"建构社会秩序,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情理"文化。(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期刊2010年11期)

郭卫华[9](2010)在《儒家道德哲学的情理精神及其现代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作为情感与理性相统一的生命存在,二者的失衡将会给人类带来一系列生命困境和道德困境。对于当今时代而言,经济理性和科技理性的绝对主导地位已经导致人类处于"神圣遭劫"、物欲横飞的道德哲学困境中。从人的本性来看,儒家以情为主、情理统一的情理精神为我们超越现代道德哲学困境能够提供有益的价值启示:通过以"情"论"性"为人类提供终极关怀系统,以道德之"情"构筑意义世界,以伦理之"情"重塑人的"伦理整体性"。(本文来源于《唐山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1期)

陈怡[10](2008)在《教育要研究人性、提升人性——兼谈中国文化中的情理精神》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现代的话语系统中很少谈及人性,我们的教育也很少讨论人性、研究人性。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政治的原因是。在战争年代、斗争年代,谈人性是要受到批判的,认为那是属于资产阶级的东西。学理的原因是,认为只有具体的人性,没有抽象的人性。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异常的状况。因为人性和很多问题密切相关,我们知之不多,却不去研究,岂非怪事?而且上述原因真能成立吗?难道只有资产阶级能谈人性、无产阶级就不能谈人性?当时不是也提倡发(本文来源于《北京大学教育评论》期刊2008年03期)

情理精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血亲问题在中国文化历史上享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体现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情本位思想并加以扩充和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血亲情理精神的理论体系。孟子的血亲情理精神以性善论为基础,认为人天生具有善的四端,因而人性本善。但这些与生俱来的善良本心只是道德的萌芽状态,还需要我们在后天的生活中不断扩充、培养。孟子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原则,制定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的道德规范:父慈子孝、君惠臣忠、兄友弟恭,也正是在此基础上,他将家、国、天下构成了“同心圆”式的联系,实现了“家国同构”的社会格局。在孟子的血亲理论中,国家是家族的扩大,家族是家庭的延伸,血缘亲情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处在中心位置的父家长拥有至尊的地位和至大的权力,其所在单位——家庭也处在至上的位置,是国之本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孟子的血亲理论中“家”的概念也早已发生了变迁,重团体的思想不断抑制人的个性发挥,其强调的等级观念也与当今社会的平等理念相冲突。尽管如此,孟子的血亲理论中仍有许多值得我们继承的合理成份:“不仁之心”、孝敬父母、慈爱子女、乐于合群、贵在和谐等等,这些对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情理精神论文参考文献

[1].郭卫华.论先秦儒家情理精神的现代转化[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8

[2].刘洁.孟子血亲情理精神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

[3].郭卫华.中国情理精神的现代价值——基于“现代性”和“后现代”的考察[J].甘肃社会科学.2015

[4].孙辰辉.浅谈专利申请“依法审查”中的“情理精神”[C].2015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第六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集.2015

[5].文敏,杨文宇.论孟子德性思想之情理精神对中国文化的影响[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6].郝巍.试论孔子哲学中的血亲情理精神[J].新西部(理论版).2013

[7].刘清平.论孔子哲学的血亲情理精神——解读关于“叁年之丧”的对话[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1

[8].杨帆,付玉成.“情理精神”视阈下的中国文化——从中国伦理的“情”与“理”角度分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

[9].郭卫华.儒家道德哲学的情理精神及其现代价值[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

[10].陈怡.教育要研究人性、提升人性——兼谈中国文化中的情理精神[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

标签:;  ;  ;  ;  

情理精神论文-郭卫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