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自动充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自动识别,IC卡模块,消费充值
自动充值论文文献综述
陈佳鑫,贾婷,白鑫[1](2018)在《自动识别IC卡消费充值系统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次设计就利用自动识别技术来设计一款方便,快捷的IC卡消费充值系统。本篇论文将在两个方面对系统进行描述,硬件结构和软件程序上。硬件包括了对各个模块进行介绍,包括对天线的介绍,以及IC卡刷卡模块的介绍。软件方面则是进行了代码编写的介绍。本系统设计简单、性能优良,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本文来源于《数码世界》期刊2018年04期)
何培东,陈迎春,杨凯麟,陈世英,陈世洪[2](2016)在《本地费控智能电表电费自动充值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支付方式被广泛的运用开来,同时也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不少方便,但网络支付受着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尤其是网络环境。如今网络上盗号的、钓鱼的、含恶意程序的网站比比皆是,一不小心就掉进了网络陷阱,因此如果要进行网络支付,首先必须确认网络环境是否安全,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个专业性的问题,很难把控。如果进行网络交易时,能与一个权威的第叁方签订叁方协议,那将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这个问题的发生,比如说用电户日常购电充值或缴费,用电户和电力公司之间也需要一个第叁方的加入与合作,由于银行的足够权威性,无疑是他们最佳的选择。(本文来源于《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期刊2016年12期)
牟春丹[3](2015)在《手机自动充值系统相关问题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当前通信行业的快速发展,手机自动充值系统设计与实现方面的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且由于手机自动充值系统有助于人们对功能需求的满意度,因而在此背景下,当代通信行业在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必须加强手机自动充值系统的设计,继而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自动化服务平台,满足其业务办理需求。文章从手机自动充值系统功能分析入手,并详细阐述了手机自动充值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旨在其能推动当前通信行业服务系统的创新与发展。(本文来源于《无线互联科技》期刊2015年14期)
林晓群[4](2013)在《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自动充值管理软件研制与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电子阅览室的工作现状,通过编程对电子阅览室管理软件数据库进行操作,为了提升自动充值管理,使读者更方便地使用电子阅览室获取信息资源,提高电子阅览室工作人员工作效率。详细介绍了利用VB编程开发实现自动充值的具体思路、各个功能模块的创建及系统的实现。(本文来源于《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期刊2013年02期)
李勇波,方绍熙,陈毅,项千[5](2012)在《自动零售传媒系统的研究及IC卡自助充值功能的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国内自动售货机还存在一些不足,多媒体传输不具备高清视频处理能力,IC卡不能自助充值。针对这一现状,研究设计一种基于ARM11处理器的具有高清视频处理播放,远程控制和IC卡自助充值等功能为一体的新型自动售货系统——自动零售传媒系统。本文详细讲解了系统的结构框架和实现IC卡自助充值功能的关键技术,并对系统进行测试,给出结论!(本文来源于《计算机系统应用》期刊2012年05期)
胡俊霞,安栋平[6](2010)在《北京首批智能电能表在怀柔试运行》一文中研究指出8月25日,在北京市怀柔区南大街35号院,怀柔供电公司员工将140户居民的老电表换成了崭新的智能电能表。首批“全覆盖、全采集、全费控”智能电能表在北京投入试运行。 据悉,此次在怀柔地区安装智能电能表,是北京市电力公司2010年运行智能电能表的第(本文来源于《国家电网报》期刊2010-08-31)
陈喆[7](2009)在《ETC项目储值卡自动充值方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按照国标要求,我国的ETC建设绝大部分采取双界面CPU卡+两片式电子标签的组合式技术方案。作为非现金付费卡的CPU卡主要包括储值卡和记账卡两种。其中,记账卡属于"先使用、后付费"的贷记卡,容易产生坏账,需要较高的用户信用保障,难以大规模推广使用;储值卡则属于典型的电子钱包应用,用户需先向卡内充值才能进行消费,当卡内资金用尽,需充值后方可继续使用,不存在资金风险,市场门槛低,易于大规模推广使用。(本文来源于《中国交通信息产业》期刊2009年11期)
黄文森[8](2009)在《手机充值卡自动充值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手机是现代文明社会中与每个人关系最密切的一种通信工具,为了保证持续的通信就需要对手机充值,现在可以进行手机充值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其中一种广泛的方式是购买充值卡,刮开卡片密码,打电话进行充值,但这种方式存在费时费力且易误输卡片密码等缺陷.针对上面所述现状,本课题设计开发了一套充值卡自动充值系统,使用这套系统,用户只需刮开卡片密码,将卡片放入系统的扫描装置中,并输入手机号,系统将自动完成充值.系统主要组成包括扫描仪控制子系统,图像预处理及OCR卡片密码识别子系统,modem拨号充值通信子系统.本文完成了下面主要内容:1.扫描仪的选用,及扫描仪通用接口Twain的C++类封装,以及编程实现扫描仪获取充值卡图像.2.对扫描仪获得的图像进行几何变换,模板校正,锁定卡片密码图像区;然后对卡密区图像进行进一步图像处理,包括滤波,二值化,细化等操作,为图像识别做好准备,实现DIB(设备无关位图)的C++类的封装3.通过分析几种OCR方法及其识别效果,选择使用MS office提供的OCR接口,完成对卡片密码数字串的识别提取4.实现modem通信模块AT指令操作C++封装,通过串口编程,将获得的卡片密码及用户输入的电话卡号通过modem拨号充值.5.通过对系统数据流动的分析,分析并设计了便捷的用户界面。(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09-06-01)
[9](2009)在《玩家可用“快易付”为账户自动充值 畅享游戏新境界》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网络游戏的兴起,玩家的口味也越来越挑剔,不仅游戏要精彩绝伦,购买点卡、道具等支付操作也要便捷、安全,哪怕一点点不人性化也会导致玩家的流失。"便捷",俨然成为网络游戏发展中新的瞩目点。不久前,国内领先的独立第叁方支付企业快钱推出了一项新的支付产品——快易付,使消费者可以在没有任何人工操作的情况下,完成相关协定的(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与网络》期刊2009年02期)
黎明[10](2008)在《数字电视地面广播充值卡自动缴费系统的分析与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产业链的成熟,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网络的应用已经得到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应用也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其中如何解决网内费用回收的问题逐渐成为运营商关注的焦点,妥善地设计和分析合适的系统解决这个问题对运营支撑有莫大的帮助。本文作者通过分析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网络费用回收工作的实际特点,结合UML分析工具对数字电视地面广播充值卡自动缴费系统进行了针对性分析和设计。(本文来源于《2008国际传输与覆盖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8-10-23)
自动充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支付方式被广泛的运用开来,同时也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不少方便,但网络支付受着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尤其是网络环境。如今网络上盗号的、钓鱼的、含恶意程序的网站比比皆是,一不小心就掉进了网络陷阱,因此如果要进行网络支付,首先必须确认网络环境是否安全,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个专业性的问题,很难把控。如果进行网络交易时,能与一个权威的第叁方签订叁方协议,那将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这个问题的发生,比如说用电户日常购电充值或缴费,用电户和电力公司之间也需要一个第叁方的加入与合作,由于银行的足够权威性,无疑是他们最佳的选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动充值论文参考文献
[1].陈佳鑫,贾婷,白鑫.自动识别IC卡消费充值系统的设计[J].数码世界.2018
[2].何培东,陈迎春,杨凯麟,陈世英,陈世洪.本地费控智能电表电费自动充值系统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
[3].牟春丹.手机自动充值系统相关问题探讨[J].无线互联科技.2015
[4].林晓群.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自动充值管理软件研制与开发[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3
[5].李勇波,方绍熙,陈毅,项千.自动零售传媒系统的研究及IC卡自助充值功能的实现[J].计算机系统应用.2012
[6].胡俊霞,安栋平.北京首批智能电能表在怀柔试运行[N].国家电网报.2010
[7].陈喆.ETC项目储值卡自动充值方案研究[J].中国交通信息产业.2009
[8].黄文森.手机充值卡自动充值系统设计[D].厦门大学.2009
[9]..玩家可用“快易付”为账户自动充值畅享游戏新境界[J].计算机与网络.2009
[10].黎明.数字电视地面广播充值卡自动缴费系统的分析与设计[C].2008国际传输与覆盖研讨会论文集.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