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瓦列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瓦列兹,声音解放,多元化声响聚合,声音投射
瓦列兹论文文献综述
贾达群[1](2015)在《瓦列兹:声音解放的先行者及多元化声响聚合与晶状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从声音解放诉求到多元化声响聚合的使用、物理维度探索到声音投射技术的实践,以及突破传统曲式到晶状结构形式的构建等几个方面,并通过对作品《多棱镜》的音乐分析,比较深入地探究了瓦列兹音乐观念与其音乐创作形式化程序间的关联。(本文来源于《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胡舜方[2](2014)在《音乐科学家的探索之作》一文中研究指出埃德加·瓦列兹(Edgard·Varèse,1883—1965)是20世纪现代派音乐的代表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虽然存世不多,但每一部都体现出作曲家不断探索的创作精神,都有着极为突出的音乐风格。《电子音诗》是瓦列兹最为重要的一个作品,这个作品是一部纯电子音乐作品。通过这部作品,瓦列兹不仅进一步的拓宽了音乐的定义,还打破了音乐与科学的边界。在作品中,瓦列兹使用了大量的噪音,噪音充斥着整部作品。噪音的比例大大的高于乐音,成为作品中最为主要的音响构成。除此之外,作品中还有大量的人工音响,这些诞生于实验室的音响,早已脱离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的声音范畴。这些音响的产生和使用都体现出了作曲家的科学性的创作理念。《电子音诗》作为早期的电子音乐的代表作品,瓦列兹从人工音响采集、加工,到整个作品中人工音响与乐音、噪音的编排的技术手段,再到创作理念和音乐美学观念,对于后来电子音乐的创作乃至20世纪现代派音乐的创作提供了参考。本文是对《电子音诗》的音乐学层面的研究。通过对作曲家的成长环境、作品创作环境的考察;对作品音乐本体的分析;对作曲家的创作理念和音乐美学观念的探究,这叁个主要方面的研究,揭示出瓦列兹在《电子音诗》中如何将理性思维的科学和感性思维的音乐结合起来。(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4-05-21)
杨凡[3](2009)在《试论瓦列兹长笛独奏《密度21.5》的创作特色》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试图从音程动机和节奏两方面的构思来揭示长笛无伴奏作品《密度21.5》的艺术特色,以此更深入的了解瓦列兹的创作观念和艺术风格。(本文来源于《艺术探索》期刊2009年06期)
朱慧[4](2009)在《瓦列兹“双棱体”的音高组织及音响结构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法裔美籍作曲家瓦列兹在20世纪20年代为管乐和打击乐创作的《双棱体》为研究对象,笔者除了着重研究该作品中乐音系统的音高组织,非乐音系统的音高音响以及两个系统之间的逻辑关系外,还对该作品的音响结构进行初步探索性的分析。论文采用文字论述与谱例说明相结合的写作方式,由引言、正文、注释、结束语、附录以及参考文献几个方面构成,其中正文由叁章组成。第一章主要对瓦列兹的生平、创作时期和音乐观念以及《双棱体》这部作品的基本情况和宏观的曲式结构进行简单的概括性介绍。第二章重点从音级集合、核心音程以及对称这叁个方面剖析了《双棱体》这部作品中乐音系统的音高组织关系,并较全面的分析了非乐音系统的音高音响和材料运用,纯噪音性非乐器的“打击乐器”的运用以及乐音系统与非乐音系统之间的逻辑关系。第叁章主要对《双棱体》这部作品的音响结构进行初步宽泛性的分析。(本文来源于《上海音乐学院》期刊2009-06-01)
沈旋,梁晴[5](2005)在《世博会与音乐系列漫谈(二)1958世博会与瓦列兹《电子音诗》》一文中研究指出1958年,比利时布鲁塞尔主办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第一次世界博览会,主题为“科学、文明和人性”。会期:1958年7月6日至9月29日,参加国家四十二个,人次多达四千一百五十万。(本文来源于《音乐爱好者》期刊2005年12期)
梁晴[6](2004)在《《电子音诗》:瓦列兹缔造的现代音诗》一文中研究指出在20世纪乐坛,瓦列兹的音乐始终以独特的魅力及严肃的挑战性立足于经典作品行列。《电子音诗》是瓦列兹一生探索的最后总结,又被认为是早期电子音乐创作中最广为人知的重要作品之一。本文通过时《电子音诗》的创作背景、具体音乐参数及手段、创作意图及观念等问题的阐述,深化对西方现代音乐声音观念及技术的认识。(本文来源于《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期刊2004年03期)
冈瑟·舒勒,王逢麟[7](1985)在《和瓦列兹的谈话》一文中研究指出舒:您在早年有过哪些重要的音乐经历?瓦:当我十一岁时,我根据儒尔·凡尔纳的《马尔丁·帕茨》写了一部歌剧,剧中我已在专心一意地搞音响问题和一些不常见的音。我讨厌钢琴和所有的传统乐器,当我最初学习音阶时,我的唯一反应是:“嗯,它们听上去都很象。”直到那时,我完全是自学的。我的父亲反对我学音乐,而希望我到苏黎世的工业大学去学数学和物理,他甚至把家里的钢琴锁起来,使我不能碰它。但是(本文来源于《音乐艺术》期刊1985年03期)
瓦列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埃德加·瓦列兹(Edgard·Varèse,1883—1965)是20世纪现代派音乐的代表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虽然存世不多,但每一部都体现出作曲家不断探索的创作精神,都有着极为突出的音乐风格。《电子音诗》是瓦列兹最为重要的一个作品,这个作品是一部纯电子音乐作品。通过这部作品,瓦列兹不仅进一步的拓宽了音乐的定义,还打破了音乐与科学的边界。在作品中,瓦列兹使用了大量的噪音,噪音充斥着整部作品。噪音的比例大大的高于乐音,成为作品中最为主要的音响构成。除此之外,作品中还有大量的人工音响,这些诞生于实验室的音响,早已脱离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的声音范畴。这些音响的产生和使用都体现出了作曲家的科学性的创作理念。《电子音诗》作为早期的电子音乐的代表作品,瓦列兹从人工音响采集、加工,到整个作品中人工音响与乐音、噪音的编排的技术手段,再到创作理念和音乐美学观念,对于后来电子音乐的创作乃至20世纪现代派音乐的创作提供了参考。本文是对《电子音诗》的音乐学层面的研究。通过对作曲家的成长环境、作品创作环境的考察;对作品音乐本体的分析;对作曲家的创作理念和音乐美学观念的探究,这叁个主要方面的研究,揭示出瓦列兹在《电子音诗》中如何将理性思维的科学和感性思维的音乐结合起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瓦列兹论文参考文献
[1].贾达群.瓦列兹:声音解放的先行者及多元化声响聚合与晶状结构[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5
[2].胡舜方.音乐科学家的探索之作[D].华南理工大学.2014
[3].杨凡.试论瓦列兹长笛独奏《密度21.5》的创作特色[J].艺术探索.2009
[4].朱慧.瓦列兹“双棱体”的音高组织及音响结构初探[D].上海音乐学院.2009
[5].沈旋,梁晴.世博会与音乐系列漫谈(二)1958世博会与瓦列兹《电子音诗》[J].音乐爱好者.2005
[6].梁晴.《电子音诗》:瓦列兹缔造的现代音诗[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
[7].冈瑟·舒勒,王逢麟.和瓦列兹的谈话[J].音乐艺术.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