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抗性细菌论文-马贵党,李崇华,王飞,董彬彬,沈越

铜抗性细菌论文-马贵党,李崇华,王飞,董彬彬,沈越

导读:本文包含了铜抗性细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不动杆菌,铜,生物修复,耐性机制

铜抗性细菌论文文献综述

马贵党,李崇华,王飞,董彬彬,沈越[1](2019)在《一株铜抗性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耐铜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微生物修复铜污染环境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筛选铜污染环境生物修复的菌种,研究其耐铜机制对铜污染土壤修复具有重要的意义.从铜矿附近的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具有较强铜抗性的细菌,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实验及系统发育分析,鉴定该菌株为不动杆菌属,命名为Acinetobacter sp. MA9.为探索MA9对铜的耐性、富集及其可能机制,研究不同浓度铜处理下菌株的生长和细菌对培养基铜的去除效率,同时分析铜胁迫下MA9胞外聚合物的含量、菌体表面形貌和官能团的变化.结果表明,铜处理细菌36 h后,以培养基铜浓度表征的半数效应浓度(EC_(50))值为251mg/L,细菌对溶液铜的去除量最高达到了溶液铜浓度的68%.与对照相比,铜胁迫使得MA9产生了更多的胞外聚合物,其中多糖增加62%,蛋白增加185%;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发现,与无铜处理的菌株相比,铜处理菌体表面存在大量颗粒物;能谱分析也显示,MA9细胞表面检测到铜,这说明铜可能与细菌代谢物结合产生胞外吸附;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菌株在铜处理后细胞表面与醛基官能团相关的吸收峰消失,说明铜主要和菌体表面的醛基官能团结合.本研究表明胞外吸附和胞外沉淀是不动杆菌MA9主要的耐铜机制,醛基是参与MA9和铜反应的主要基团;结果可为MA9在铜污染环境修复中的应用提供数据和基础.(图6表2参36)(本文来源于《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孙士顺[2](2016)在《重金属铜抗性细菌的筛选鉴定、吸附特性与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物理、化学法处理含铜废水存在运行成本高、效率低等缺点,本研究基于微生物吸附法治理重金属污染。从尾矿渣中筛选高抗铜细菌并开展吸附实验,探究不同环境因子对抗性细菌活、死细胞吸附水中铜离子的影响,确定吸附效率和吸附量变化规律;运用SEM、EDS、FTIR技术对吸附机理进行分析;采用动力学模型和等温吸附模型解析吸附过程。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从吉林某矿渣中成功筛选出一种抗铜细菌,当Cu2+浓度为200 mg/L时该菌仍可以正常存活。通过对该菌菌落和细胞形态学分析、生理生化特性检验以及16S rDNA分子测序,鉴定该细菌为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命名为Citrobacter freundii JPG1。(2)活、死细胞最佳吸附条件为:pH分别为5.0和6.0,摇速均为150 r/min,吸附剂投加量均为0.5 g/L。在最适条件下,当Cu2+初始浓度为60 mg/L时,活、死细胞吸附效率分别为17.76%和21.38%,吸附量分别为19.6 mg/g和23.6 mg/g。对吸附前后的活、死细胞进行SEM、EDS、FTIR分析和活细胞胞内积累分析,证实活细胞以表面吸附为主,并伴有胞内积累过程,吸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官能团有羟基、氨基和磷酸基团等;死细胞只存在表面吸附作用,吸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官能团有酰胺基、羟基、氨基和磷酸基团等。(3)等温模型拟合结果表明活细胞吸附铜离子过程更适合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模型拟合,R2均在0.9以上。死细胞拟合相关系数较低,R2均在0.8左右。Langmuir等温方程拟合结果,死细胞吸附常数b(0.056)大于活细胞b(0.011),且死细胞另一常数RL(0.1004)小于活细胞的RL(0.3623)。Freundlich等温方程拟合结果,死细胞吸附常数KF(2.002)、n为(1.6473),高于活细胞的KF(1.0254)和n(1.4687)。以上均表明死细胞的吸附能力大于活细胞的吸附能力。(4)活、死细胞动力学拟合结果表明一级和二级动力学方程相关系数R2均>0.97。二级动力学拟合结果,活、死细胞理论最大吸附量分别为25.36 mg/g和31.82 mg/g与实际吸附量23 mg/g和29 mg/g相近,说明活、死细胞吸附过程更符合二级动力学模型。死细胞吸附过程约60 min完成,而活细胞需要90 min左右,这表明活细胞存在胞内积累作用,延缓吸附过程。最后,研究了不同pH下,活、死细胞吸附剂解吸能力,当pH为1.0时,活、死细胞的解吸率分别为62.68%和81.05%,随着pH升高,两者解吸率逐渐下降,但死细胞解吸率一直高于活细胞。(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6-06-01)

吴亚男,高必达,杨玉文,赵廷昌[3](2012)在《植物相关细菌铜抗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围绕铜的生理作用及毒性、抗铜基因在植物相关细菌中的分布、植物相关细菌的抗铜机制、植物相关细菌铜抗性与动植物的关系、植物相关细菌铜抗性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概述。(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2年11期)

孙乐妮,何琳燕,张艳峰,张文辉,王琪[4](2009)在《海州香薷(Elsholtzia splendens)根际铜抗性细菌的筛选及生物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重金属耐性植物海州香薷根际铜抗性细菌的筛选及生物多样性研究将有助于了解微生物-超富集植物相互关系和植物修复机理、开发微生物-香薷重金属修复新技术。【方法】采用稀释平板涂布法从海州香薷根际筛选铜抗性菌株,测定菌株溶磷和产生吲哚乙酸、铁载体、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脱氨酶的特性,采用16S rDNA限制性酶切多态性分析(amplified rDNA restriction analysis,ARDRA)研究铜抗性细菌的遗传多样性,根据16S rDNA相似性对产ACC脱氨酶的菌株进行了鉴定。【结果】分离纯化到27株抗Cu2+20 mg/L的细菌,所有菌株均能产生吲哚乙酸或其衍生物,44.4%的分离菌株能够分泌高量的铁载体。分离菌株在60%相似性水平上可聚类分为7个群。5株细菌具ACC脱氨酶活性,菌株2EBS12、2EBS13、2EBS15、3EBS11属于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菌株2EBS14属于产碱菌属(Alcaligenes)。【结论】海州香薷根际铜抗性细菌具有丰富多样的生物学特性和遗传多样性,不动杆菌属和产碱杆菌属细菌具ACC脱氨酶活性。(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2009年10期)

王雪峰,林建群,韩梅,林建强[5](2009)在《细菌铜抗性机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硫化铜矿生物冶金过程中,由于高浓度铜离子对浸矿细菌具有毒性,抑制了细菌的浸矿活性。一些细菌,如丁香假单胞菌、大肠杆菌、肠球菌存在铜抗性机制。在丁香假单胞菌中,铜抗性是由4个结构基因copABCD和2个调节基因copRS控制的。在大肠杆菌中与之相似的基因被称为pcoABCD和pcoRS。pcoABCDRS的基因产物与copABCDRS的基因产物的氨基酸相似性分别达到76%,55%,60%,38%,61%,和30%。在大肠杆菌pcoABCDRS的末端还有一个pcoE基因,其功能目前还不清楚。另外,大肠杆菌的铜抗性还受染色体基因的调控。G+肠球菌的铜抗性机制研究的最清楚,其操纵子基因包括copYZAB,copYZ为调节基因。肠球菌copAB编码的蛋白CopA和CopB为P型ATP酶,分别负责铜的摄入和排出。对细菌铜抗性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论述。对于浸矿细菌铜抗性基因工程改造具有理论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09年01期)

马海艳[6](2008)在《铜矿废弃地优势植物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及铜抗性菌株强化植物富集铜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技术具有绿色廉价、操作简单等优点,但是超积累植物往往生物量低、生长速度慢,现有的强化植物修复的物理化学等方法又存在修复成本高,环境风险大等缺点。因此寻求一条能够大幅度提高植物修复效率,并且环境友好的微生物强化植物修复途径,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研究首先对铜矿废弃地重金属耐性优势植物根际土壤中的细菌多样性进行了分析。DGGE结果显示植物根际土壤中的重金属抗性细菌存在着丰富的多样性,但不同植物根际微生物区系差异不明显,相似性均在87%以上,从DGGE图谱上也可以看出共有条带占大多数。结合传统的微生物平板分离技术从11种铜耐性植物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到89株可以在含Cu 50 mg·L~(-1)的平板上生长的细菌,逐步提高Cu浓度并进行铜活化试验,筛选到17株既能抗Cu(200 mg·L~(-1))又能活化铜的细菌。对这17株细菌进行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了它们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摇瓶条件下的铜活化试验结果显示了它们的功能多样性。ACC脱氨酶活性、铁载体、IAA等促生特性测定试验显示了它们的代谢多样性。17株细菌对温度、pH、盐浓度的耐受性以及对其他重金属离子和抗生素的抗性也都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综合考虑,在17株铜抗性细菌中选择生长速度快,产酸多,铜活化效果好,抵抗外界不良环境因素能力强,具有促生能力的4株:JYC17、MT16、YAH27和HQN2为供试菌株进行研究。摇瓶条件下供试菌株对培养液中碱式碳酸铜和氢氧化铜的活化试验表明,菌株不仅能耐受铜,而且能够通过自身代谢产酸使沉淀态铜活化。菌株JYC17、MT16、YAH27和HQN2能使含碱式碳酸铜和氢氧化铜的有氮改良培养液的pH值比对照降低2.29-3.04个单位和0.19-2.64个单位,有效态Cu含量比对照增加136%-402%和103%-218%。测定菌株JYC17、MT16、YAH27和HQN2培养液中低分子量有机酸发现,不同菌株产生的有机酸的种类和含量各不相同,并且,铜的存在能够促进菌株有机酸的合成。在土壤活化试验中,菌株HQN2的活化能力最强,YAH27次之。培养10 d,接菌土壤中细菌数量为10~6-10~7cfu·g~(-1)土。由于土壤体系强的缓冲能力,接菌土壤的pH值与对照相比仅有略微下降。采用叁亲本杂交的方法成功地对铜抗性细菌JYC17、MT16、YAH27和HQN2进行了gfp基因标记,获得标记菌株JYC17-gfp、MT16-gfp、YAH27-gfp和HQN2-gfp。研究表明,gfp在标记菌株JYC17-gfp、MT16-gfp、YAH27-gfp和HQN2-gfp中稳定性良好,且不影响菌株活化重金属铜的性能。定殖试验表明,标记菌株JYC17-gfp、MT16-gfp、YAH27-gfp和HQN2-gfp虽然不能进入玉米根内部定殖,但可以在根表面定殖,并可以促进玉米苗期的生长。盆栽试验表明,接种菌JYC17-gfp、MT16-gfp、YAH27-gfp和HQN2-gfp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玉米的生长从而使植株生物量增加。其中,菌株JYC17-gfp对玉米的促生效果最好,既能够显着提高玉米地上部的生物量(增加了23.0%),又可以显着提高玉米根部的生物量(增加了14.7%)。接菌处理玉米根际土壤中有效态铜含量明显增高,玉米植株富集重金属铜的量也随之增加,与对照相比,玉米地上部铜浓度分别增加了26.7%-63.3%,根部铜浓度分别增加了25.6%-45.2%。玉米吸收的铜多集中在根部,难于向地上部转移,转运系数均小于1,接菌处理有助于Cu~(2+)向玉米地上部转移。(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08-06-01)

铜抗性细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传统的物理、化学法处理含铜废水存在运行成本高、效率低等缺点,本研究基于微生物吸附法治理重金属污染。从尾矿渣中筛选高抗铜细菌并开展吸附实验,探究不同环境因子对抗性细菌活、死细胞吸附水中铜离子的影响,确定吸附效率和吸附量变化规律;运用SEM、EDS、FTIR技术对吸附机理进行分析;采用动力学模型和等温吸附模型解析吸附过程。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从吉林某矿渣中成功筛选出一种抗铜细菌,当Cu2+浓度为200 mg/L时该菌仍可以正常存活。通过对该菌菌落和细胞形态学分析、生理生化特性检验以及16S rDNA分子测序,鉴定该细菌为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命名为Citrobacter freundii JPG1。(2)活、死细胞最佳吸附条件为:pH分别为5.0和6.0,摇速均为150 r/min,吸附剂投加量均为0.5 g/L。在最适条件下,当Cu2+初始浓度为60 mg/L时,活、死细胞吸附效率分别为17.76%和21.38%,吸附量分别为19.6 mg/g和23.6 mg/g。对吸附前后的活、死细胞进行SEM、EDS、FTIR分析和活细胞胞内积累分析,证实活细胞以表面吸附为主,并伴有胞内积累过程,吸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官能团有羟基、氨基和磷酸基团等;死细胞只存在表面吸附作用,吸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官能团有酰胺基、羟基、氨基和磷酸基团等。(3)等温模型拟合结果表明活细胞吸附铜离子过程更适合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模型拟合,R2均在0.9以上。死细胞拟合相关系数较低,R2均在0.8左右。Langmuir等温方程拟合结果,死细胞吸附常数b(0.056)大于活细胞b(0.011),且死细胞另一常数RL(0.1004)小于活细胞的RL(0.3623)。Freundlich等温方程拟合结果,死细胞吸附常数KF(2.002)、n为(1.6473),高于活细胞的KF(1.0254)和n(1.4687)。以上均表明死细胞的吸附能力大于活细胞的吸附能力。(4)活、死细胞动力学拟合结果表明一级和二级动力学方程相关系数R2均>0.97。二级动力学拟合结果,活、死细胞理论最大吸附量分别为25.36 mg/g和31.82 mg/g与实际吸附量23 mg/g和29 mg/g相近,说明活、死细胞吸附过程更符合二级动力学模型。死细胞吸附过程约60 min完成,而活细胞需要90 min左右,这表明活细胞存在胞内积累作用,延缓吸附过程。最后,研究了不同pH下,活、死细胞吸附剂解吸能力,当pH为1.0时,活、死细胞的解吸率分别为62.68%和81.05%,随着pH升高,两者解吸率逐渐下降,但死细胞解吸率一直高于活细胞。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铜抗性细菌论文参考文献

[1].马贵党,李崇华,王飞,董彬彬,沈越.一株铜抗性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耐铜机制[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9

[2].孙士顺.重金属铜抗性细菌的筛选鉴定、吸附特性与机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

[3].吴亚男,高必达,杨玉文,赵廷昌.植物相关细菌铜抗性研究进展[J].湖北农业科学.2012

[4].孙乐妮,何琳燕,张艳峰,张文辉,王琪.海州香薷(Elsholtziasplendens)根际铜抗性细菌的筛选及生物多样性[J].微生物学报.2009

[5].王雪峰,林建群,韩梅,林建强.细菌铜抗性机制研究进展[J].湖北农业科学.2009

[6].马海艳.铜矿废弃地优势植物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及铜抗性菌株强化植物富集铜作用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

标签:;  ;  ;  ;  

铜抗性细菌论文-马贵党,李崇华,王飞,董彬彬,沈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