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孔洞论文-丁佳

纳米孔洞论文-丁佳

导读:本文包含了纳米孔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纳米孔洞,体心立方金属,定量预测模型

纳米孔洞论文文献综述

[1](2019)在《我首次建立金属中纳米孔洞俘获氢定量预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获悉,该所刘长松课题组吴学邦与麦吉尔大学宋俊合作,首次建立了体心立方金属中纳米孔洞氢俘获和聚集起泡的定量预测模型,为理解氢致损伤,以及设计新型抗氢致损伤材料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和工具。该成果发表在《自然·材料》杂志上。氢极易钻进金属材料的内部,导致材料损伤。(本文来源于《有色金属材料与工程》期刊2019年04期)

[2](2019)在《首次建立金属中纳米孔洞俘获氢定量预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刘长松课题组吴学邦与麦吉尔大学宋俊合作,首次建立了体心立方金属中纳米孔洞氢俘获和聚集起泡的定量预测模型,为理解氢致损伤,以及设计新型抗氢致损伤材料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和工具。该成果日前发表在《自然·材料》杂志上。氢极易钻进金属材料的内部,导致材料损伤。例如,在磁约束核聚变反应堆的核心部位,燃料氢同位素极易渗透进保护其他部件的钨金属装甲,与中子辐照产生的纳米孔洞结合,从而形成氢气泡并产生裂纹,最终对材料的(本文来源于《汽车零部件》期刊2019年07期)

丁佳[3](2019)在《“氢”举“望”洞》一文中研究指出氢是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也是元素周期表上最小的元素。正因为“个头小”,氢能够轻而易举地钻进金属材料的内部,在里面大肆“搞破坏”,导致材料的损伤。特别是在一些特殊场合,这种“调皮捣蛋”的行为可能会招致非常可怕的后果。比如,在磁约束核聚变反应堆的核(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报》期刊2019-07-18)

吴长锋[4](2019)在《我首次建立金属中纳米孔洞俘获氢定量预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日报合肥7月16日电 (吴长锋)从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获悉,该所刘长松课题组吴学邦与麦吉尔大学宋俊合作,首次建立了体心立方金属中纳米孔洞氢俘获和聚集起泡的定量预测模型,为理解氢致损伤,以及设计新型抗氢致损伤材料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和(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9-07-17)

潘小东[5](2019)在《含纳米孔洞或夹杂的非均匀材料弹塑性力学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含纳米孔洞或夹杂的非均匀材料的力学性能正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纳米尺度下的界面弹性以及界面滑动等弱界面效应对复合材料宏观力学性能具有重要的影响。本论文采用细观力学方法重点研究纳米多孔铝和石墨烯片/氧化石墨烯片增强陶瓷这两类典型的纳米非均匀材料的宏观弹塑性力学性能,分析了界面弹性、夹杂尺寸以及不完美界面对材料均匀化的弹塑性力学性能的影响。具体完成的工作如下:(1)本文给出了预测含旋转椭球夹杂复合材料有效弹性性能的细观力学模型和基于场扰动和应力二阶矩的评估塑性力学性能的细观力学模型。以闭孔多孔铝为例,通过与有限元模拟对比研究,验证了细观力学模型预测材料宏观弹塑性力学行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2)针对含一般旋转椭球孔洞的纳米多孔材料,考虑椭球纳米孔洞的随机分布和孔洞表/界面弹性,采用Mori-Tanaka细观模型给出了含表/界面弹性、孔洞形状和尺寸的有效弹性参数的显式表达式,重点分析了纳米孔洞形状和尺寸对材料有效弹性参数的影响。另外,采用基于场扰动和应力二阶矩的细观力学模型研究了界面弹性、椭球孔洞尺寸、形状对材料单轴弹塑性拉伸-压缩和屈服面等力学行为的影响。(3)针对石墨烯片/氧化石墨烯片增强的陶瓷基纳米复合材料,考虑纳米片状夹杂随机分布和弱界面效应(不完美界面),采用Mori-Tanaka细观模型给出了含界面滑动参数的有效弹性参数的显式表达式,对比研究了石墨烯片和氧化石墨烯片对弱界面陶瓷复合材料宏观弹性参数的影响。同时,采用基于场扰动和应力二阶的细观力学模型对比研究了石墨烯片和氧化石墨烯片对陶瓷基纳米复合材料宏观弹塑性力学性能的影响,并讨论了刻画弱界面效应的界面滑动参数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9-06-01)

李亚林[6](2019)在《位错及纳米孔洞对UN在冲击压下相变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计算了 UN晶体在静压下的晶格参数,弹性性质和声速。我们计算的UN的Fm-3m和R-3m结构的晶格常数、体模量及弹性常数与实验值及其他第一性原理结果符合一致。通过计算弹性常数及声速随静压的变化,验证了在35GPa静压下的由Fm-3m结构到R-3m结构的相变,表明本文所采用的势函数能很好地描述UN晶体在高压下相变这一特性。对理想单晶UN,分别对<100>、<110>和<111>晶向施加冲击压,发现在相同冲击压下,沿着<100>晶向施加冲击压时的声速US和粒子速度UP最大。施加冲击压的晶向不同,Fm-3m→R-3m所需的相变冲击压也不同,对于<100>、<110>和<111>晶向,相变时的冲击压分别为42GPa、32GPa和29GPa,由此可知沿着<100>密排晶向的相变冲击压最大,其次为<110>晶向,最小的为<111>晶向。由于施加冲击压的晶向不同,相变时冲击压不同,从而在冲击压下得到的R-3m结构也略微不同。考虑到位错对晶体相变的影响,研究发现相变冲击压随着位错密度增大而减小,当位错刚开始增大的时候,相变压强急剧地减小,然后随着位错密度继续增加,这种下降趋势变得平缓。由于多余半原子面所受压应力更集中更大,更容易发生相变,R-3m相优先在位错处形核并沿着<100>晶向上部区域发射生长形成带状相变区,相对于未发生相变的Fm-3m结构,相变产生的R-3m相所受到的压应力更大。然后随着冲击压的加载,R-3m相也沿着<1()0>晶向从位错处向位错下部区域发射出来。UN晶体的密排方向为<100>晶向,这意味着沿着<100>方向原子之间的距离最小,已发生相变的原子更容易沿着<100>方向带动未相变区原子发生相变。所以相变都是沿着<100>方向发射和延伸。随着冲击压的进一步加载,一些新的相变带也在未相变区被激发出来。随着这些相变带向为相变区的扩展延伸,UN晶体Fm-3m结构最终全部转变为R-3m相。由此可知位错对相变起到诱导作用,相变优先从位错处被激发并沿着<100>晶向向外发射在整个冲击压加载过程中,位错都在晶体中心不发生滑动。这是由于离子晶体中位错宽度非常窄,位错需要克服很大的点阵阻力才能在晶体中滑移。对于纳米孔洞,研究发现相变冲击压随着纳米孔洞直径增大而减小,当位错刚开始增大的时候,相变压强急剧地减小,然后随着位错密度继续增加,这种下降趋势变得平缓。在施加冲击压的过程中,纳米孔洞逐渐坍塌。伴随着孔洞的坍塌,R-3m相优先在空洞周围产生。随着冲击过程的进行,相变区域从孔洞周围沿着<100>晶向延伸形成带状相变区,并进一步向未相变区传播。随着冲击压进一步加载,晶胞从Fm-3m相完全转变为R-3m相。与包含有位错的晶胞相变过程类似,纳米孔洞周围原子能量高于其他晶体内原子,这种高能量的原子团对相变也起到了诱导作用,促使相变优先发生在纳米孔洞周围。另外,包含两个孔洞的晶胞对相变的影响更加证明了对相变也起到了诱导作用用,促使相变优先发生在纳米孔洞周围。(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期刊2019-03-01)

侯捷[7](2018)在《多尺度模拟钨中氢自俘获及纳米孔洞对氢的俘获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未来的商业核聚变反应堆当中,金属钨因其优异的物理性能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面向等离子体材料候选者,因此也将面临反应堆中严苛的服役环境。在高通量的氢同位素等离子体以及高能中子辐照下,聚变燃料会在钨中滞留并引发表面起泡、鼓起、脱落等现象,从而影响聚变堆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本论文利用自主研发的多尺度模拟方法,围绕钨中氢滞留以及起泡关键问题展开研究。研究结果阐明了钨中氢自俘获及氢在纳米孔洞中的俘获机理,并建立起了相应的物理模型,为相关实验研究给出了定量的解释和预测。本论文中自主研发了一套对象动力学蒙特卡洛模拟软件,通过应用多种加速算法,实现了在微米和小时级时空尺度下对材料中缺陷演化的模拟,并利用该软件对缺陷的俘获强度进行了计算。通过对比模拟结果和解析理论结果,揭示了模拟-解析之间差异的来源,并给出了相应的修正方法。这些修正能够让各类平均场方法更加准确的描述辐照环境下的缺陷演化,从而提供更为精确的模拟数据来解释实验现象,有助于对氢在缺陷处俘获、聚集,成泡、长大等现象的定量理解。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我们首次发现钨中的氢能够通过自俘获形成沿着{001}面生长的二维片层状氢团簇。氢的自俘获能力来自于氢·氢之间长程弹性吸引力和短程电子排斥力的竞争结果,且随着团簇尺寸的增大而增强。当钨中的氢浓度超过一定的临界值时,氢团簇的形核在热力学和动力学上都是可行的。基于这一临界浓度,我们给出了相应的离子注入临界条件判据。该判据与实验观察到的氢泡形成判据高度一致。基于这些计算结果,我们提出了一种在无缺陷钨晶格中氢通过自俘获引发起泡的机制,为钨中氢离子注入导致的表面起泡现象提供了定量的理论解释。以钨为代表研究了体心立方金属中纳米孔洞对氢的俘获行为。清晰的展示了氢原子在纳米孔洞的Wigner Seitz正方形表面上的顺序吸附行为,及对应的五个俘获能能级。提出并验证了一个幂律函数来准确描述吸附氢原子间的相互作用。进一步结合高压氢的状态方程,我们建立了一个通用的物理模型来预测纳米孔洞中氢的能量、结构、以及氢压。以该模型为基础的多尺度模拟取得了与近年来的热脱附实验高度吻合的结果。本工作阐明了主导纳米孔洞对氢俘获行为的本质物理规律,给出了氢在纳米孔洞中俘获的多尺度预测模型,为理解氢致金属材料损伤提供了寻求已久的关键性预测信息。(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8-12-01)

朱凯,秦静,王海人,屈钧娥[8](2018)在《基于微纳米孔洞结构的彩色超疏水不锈钢表面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电化学活化和化学蚀刻法在304不锈钢表面制备了微纳米复合孔洞结构,再经氟化改性溶液修饰和着色处理分别获得超疏水不锈钢表面和彩色超疏水不锈钢表面。采用扫描电镜、接触角测试仪等研究了活化时间、蚀刻液配比、蚀刻温度、蚀刻时间以及不同着色方法对不锈钢表面微纳米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化学腐蚀可在不锈钢表面形成均匀的微纳米复合孔洞结构,在此基础上制备的超疏水不锈钢表面的疏水角达155.50°,彩色超疏水不锈钢表面的疏水角为151.83°。(本文来源于《电镀与精饰》期刊2018年11期)

李晨[9](2018)在《锗纳米晶与纳米孔洞在二氧化硅基质中的空间分布、微观结构及扩散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主要利用透射电子显微学对包埋于二氧化硅基质中的锗纳米晶及纳米孔洞进行了研究。主要围绕不同退火时间以及铒离子、硅离子与锗离子共注入对锗纳米晶与纳米孔洞的分布以及微观结构的影响展开研究。本论文分为四章。第一章,对半导体纳米材料的基本特性、特殊性能以及应用进行了综述。第二章,介绍了制备半导体纳米晶的离子注入法以及用于表征纳米晶的透射电子显微学。第叁章,通过将锗离子注入到二氧化硅基质中,经过1000 ~oC的退火过程后制备得到锗纳米晶。利用高分辨透射显微镜表征了所形成的锗纳米晶的形态以及随退火时间变化而引起的分布变化。证明了纳米孔洞形成能够释放锗纳米晶中由二氧化硅基质引起的应力。一些锗纳米晶位于纳米孔洞内部,并且可以通过纳米孔洞辅助扩散的机制进入注入层。这可以解释锗纳米晶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第四章,利用离子注入法分别制备了锗离子注入,硅离子和锗离子共注入以及铒离子、硅离子和锗离子共注入的纳米晶。利用高分辨透射显微镜表征了所形成的纳米晶的形态以及微观结构。研究表明,在二氧化硅基质引入额外的硅离子能够降低锗纳米晶中锗原子的向外扩散,抑制了纳米孔洞的形成。并且通过注入铒离子能够抑制锗纳米晶通过奥斯特瓦尔德熟化机制长大,使得锗纳米晶尺寸较为均匀。(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8-05-12)

赵金奎[10](2018)在《半空间内浅埋纳米孔洞/可移动夹杂对SH波散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纳米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材料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在纳米尺度下,由于材料表面面积与体积之比明显增大,表面原子与内部原子产生巨大的势能差,从而导致表面效应显着,使得纳米材料与纳米元器件的力学性能明显不同于宏观尺度下的材料性能。本文基于经典弹性理论与表面弹性理论,利用虚源法得到预先满足半空间水平边界处应力自由的散射波函数,研究了弹性半空间内浅埋纳米孔洞/可移动夹杂对SH波散射的影响,得到了固体中的应力场,计算了孔洞和夹杂周围的应力强度因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复变函数法和Graf加法公式,研究了纳米尺度下半空间内浅埋圆孔对SH波散射的影响。(2)利用复变函数方法、波函数展开法和牛顿第二定律研究了纳米尺度下半空间内浅埋可移动刚性夹杂对SH波散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考虑表面效应之后,孔洞和夹杂周围的动应力集中因子不仅与孔洞和夹杂的大小、入射波波数和入射角有关,而且与表面参数有关。(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8-04-02)

纳米孔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刘长松课题组吴学邦与麦吉尔大学宋俊合作,首次建立了体心立方金属中纳米孔洞氢俘获和聚集起泡的定量预测模型,为理解氢致损伤,以及设计新型抗氢致损伤材料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和工具。该成果日前发表在《自然·材料》杂志上。氢极易钻进金属材料的内部,导致材料损伤。例如,在磁约束核聚变反应堆的核心部位,燃料氢同位素极易渗透进保护其他部件的钨金属装甲,与中子辐照产生的纳米孔洞结合,从而形成氢气泡并产生裂纹,最终对材料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纳米孔洞论文参考文献

[1]..我首次建立金属中纳米孔洞俘获氢定量预测模型[J].有色金属材料与工程.2019

[2]..首次建立金属中纳米孔洞俘获氢定量预测模型[J].汽车零部件.2019

[3].丁佳.“氢”举“望”洞[N].中国科学报.2019

[4].吴长锋.我首次建立金属中纳米孔洞俘获氢定量预测模型[N].科技日报.2019

[5].潘小东.含纳米孔洞或夹杂的非均匀材料弹塑性力学性能[D].河北大学.2019

[6].李亚林.位错及纳米孔洞对UN在冲击压下相变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9

[7].侯捷.多尺度模拟钨中氢自俘获及纳米孔洞对氢的俘获行为[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

[8].朱凯,秦静,王海人,屈钧娥.基于微纳米孔洞结构的彩色超疏水不锈钢表面的制备[J].电镀与精饰.2018

[9].李晨.锗纳米晶与纳米孔洞在二氧化硅基质中的空间分布、微观结构及扩散现象研究[D].青岛大学.2018

[10].赵金奎.半空间内浅埋纳米孔洞/可移动夹杂对SH波散射的影响[D].兰州理工大学.2018

标签:;  ;  ;  

纳米孔洞论文-丁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