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山地地域文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地域文化,照明,设计,文化
山地地域文化论文文献综述
吴杰[1](2018)在《喧嚣的闪耀——基于地域文化的山地城市照明设计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照明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但很多城市的照明缺乏其地域文化特色。地域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印记,在照明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融入地域文化。以重庆万盛为例,通过对地域文化与照明设计的分析,简要阐述在山地城市照明设计如何融入地域文化特色,从而增添城市魅力与韵味。(本文来源于《建筑与文化》期刊2018年03期)
李新新[2](2017)在《黔东南台江红阳苗寨的地域文化研究及山地建筑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黔东南地区是我国西南少数民居聚居的区域之一,台江县拥有97%的苗族常住人口,是世界上最大的苗族聚居地,被称为“天下第一苗乡”。台江苗寨依山就势,千百年来保留着“晨起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和“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存理念。生活在山林里的苗家人很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因此,他们的居住、劳作、饮食、服饰、歌舞等习俗依旧保留着苗家传统。作为我国西南地区典型民居形式,傍山而建的苗寨吊脚楼是勇敢智慧的苗家人适应山地地形和气候条件,创造出的具有地域特点和民族价值的民居建筑。然而,随着生活生产方式的变革,更多苗族村民选择放弃传统的生活、居住方式,有的搬出大山,完全融入城镇生活。苗族村寨正面临发展与保护的矛盾,吊脚楼的建造工艺也因被忽视,随之逐渐失传。苗寨风貌和吊脚楼工艺的地域性价值需要被认同,其现代文化价值亟待发掘。本文将以跨地域、民族文化的视角,对黔东南台江县的典型村寨和吊脚楼建筑群展开调研。基于调查资料,选定红阳村进行村寨公共空间布局研究和规划设计,进一步以苗族村民生活生产需要为前提,以激发村寨活力为目的,进行一组村寨公共建筑的设计。本文主要包含四个部分:1)准备阶段:学习地区建筑理论的相关知识,研究乡土建筑实践的既有案例;2)调研阶段:开展苗寨村落和吊脚楼建筑的实地调研;3)调研资料整理、研究阶段:关注民族特色和地域特性给村落布局和建筑形式带来的影响,发掘传统吊脚楼营造工艺的现代价值;4)案例设计:基于村民生活模式研究的红阳苗绣博物馆及村民中心建筑设计。本文以田野调查法获得的直接资料为基础,以传统村落建设的实践活动为目的,设计建造红阳苗绣博物馆及村民中心,一方面关注民族文化活动,以激活村落活力;另一方面关注地域特色建筑,以传承物质遗产。苗寨的空间布局与吊脚楼的建造技艺集中体现着苗家人对劳动的热爱,对自然的尊重和依赖,以及对神灵的信仰。作者以汉文化的视角,阅读苗族先民的神话、历史,欣赏苗族歌舞、服饰,体验苗族的生活、习俗,更能感受到地域性、民族性文化在建筑多样性上的价值。希望通过此次研究,对苗寨吊脚楼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依据,对苗族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做出贡献。(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17-05-01)
佘俊涛[3](2014)在《地域文化山地酒店设计研究及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发展,酒店服务设施和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者消费阅历的不断深化、消费需求的日趋多样化,人们越来越追求个性,对酒店的品质和独特性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尤其是需要酒店提供一种与众不同的体验,以及精神文化上的享受。于是,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酒店顺势产生了,同时也给酒店设计者们带来了更多对这种新的消费要求的理解以及在设计上如何配合这种要求的思考。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涵盖了丰富、广袤的山区旅游资源,景色秀美的自然生态资源,与众不同、历史意义极强的人文生态资源……国内旅游产业特别是山地酒店行业则是以它们为基础发展。针对已有山地酒店的分析研究表明,如何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省建设经费,同时使山地酒店最大限度地获得经济利益是本领域中的重要研究课题;然而若是只着眼于经济利益,难免会忽略了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必会毁掉山地酒店所依赖的自然生态资源,违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而导致山地区域经济发展的萎缩。本论文通过对山地酒店以及地域文化性建筑的概述和相关要素的研究,分析归纳了地域文化山地酒店的设计策略,包括前期地域文化资源的整理,直到规划和设计主题成型的整个过程。有别于普通酒店的设计思路,论文更强调的是山地酒店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与自然生态环境共融发展。全文将采用竖向论述结构,首先阐述了酒店业的历程发展过程,以史为鉴归纳总结出酒店建筑发展的动力源泉及其影响因素;之后对相关理论进行的研究论述,分析相应的优秀实践案例,为地域性山地酒店建筑设计提供相关设计准则;然后根据不同的生态要素,在地域文化这一特定的背景之下,研究地域文化山地酒店设计的地域性表达,及山地酒店与山地生态的联系,进而总结出合理的设计策略;最后对笔者亲身参与的帽峰沁园项目从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的整个过程经历入手,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总结,提出自己的建议、对策。(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4-09-10)
刘艳[4](2013)在《基于地域文化景观塑造的山地城市步行空间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交通拥堵、环境和资源遭到破坏的今天,人们开始对以机动车为主导的城市规划方式进行反思,一度被忽略的以行人为主的步行交通方式重新受到重视。在意识到城市发展陷入风貌趋同的困境时,人们开始注重对城市自身地域文化的挖掘。在过去,步行空间(传统街道)是城市空间结构的骨架;在现代,它仍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山地城市的步行空间更是在特殊环境的影响下极具地域特色。同时在城市发展过程里,步行空间中积累了大量的历史遗存和文化符号。它们和长久以来逐步形成的城市生活共同构成了山地城市步行空间的地域性特色。本文针对目前关于车行交通和城市风貌趋同的反思入手,在重庆开展“山城步道”建设的背景下,进行山地城市步行空间地域文化景观塑造方法的研究,希望通过特色步行空间的打造,创造出特色鲜明的城市景观风貌,引导市民使用绿色、健康的出行方式,缓解城市的交通压力,实现城市发展和文化传承的双赢。本文的主体内容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即论文的第一章,主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是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准备章节。该部分明确了研究对象和选题原因,并收集、介绍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提出本文的研究研究方法和框架。第二部分是论文的第二章和第叁章,属于基础研究部分。其中第二章是对地域文化的认知,明确文化景观是地域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从存在形式上将文化景观分为物质和非物质两类,为后文针对这两类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该章节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明确文化景观在塑造城市文化和景观特色方便的重要作用,也进一步阐释本文研究的意义。第叁章分析了山地城市中步行空间的中主要的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针对步行空间本身、人的活动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山地特色进行分析和归纳,为设计方法的提出通过理论支撑。第叁部分是论文的第四章,属于理论建构部分。在前面基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景观的设计原则,并针对物质空间和空间中人的活动两个方面提出了不同的设计方法。最后一部分是针对已经建成的“山城步道”进行案例研究,总结设计中所涉及的地域文化景观的设计方法,与前文提出的方法相应正。(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3-06-01)
刘蕊[5](2013)在《传统地域文化视域下的山地城市广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在吸纳表达地方文化的同时,也见证着城市文脉的演变历程,可以说景观的地域性决定着其地域文化属性。但在传统认知中大多存在以民居建筑为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核心的误区,忽视地域景观在公共空间,特别是广场空间上的展示作用。随着全球化、现代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影响,许多优秀的地域文化由于找不到合适的表现载体正面临着消亡的严重危机。各地区间地域文化的差异归根到底是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在文化形态上的体现。山地环境下,自然地理的复杂性和民族文化内涵的多样性极大的丰富了山地地区建筑空间类型,而形式多样的民众公共生活,客观上为广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此外,山地城市广场在与地形环境适应、融合的过程中,不仅保存了大量的物质形态化的历史信息和非物质形态的文脉精粹,还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反映着城市独特的山水环境,形成了别具一格广场景观风貌,呈现出不同于平原城市广场的空间特征,其叁大主要景观构成:竖向的结构体系、转承迭带的筑台空间、立体多维的空间感受,彰显了个性鲜明的山地地域文化。因而,如何保持山地广场传统地域文化的传承,如何进行当下具有地方性特色的山地城市广场创造,成为山地地区城市化进程中的迫切问题。通过研究传统地域文化与山地城市广场的内在联系与表达途径,探讨构成山地广场空间形态的成因要素,归纳出八类具有共性的山地广场空间形态,并对山地城市广场空间特征和价值内涵进行深入解读,客观分析了山地广场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继而提出了延续山地广场空间格局、协调原生自然背景关系、保护传统山城文脉肌理、提炼山地地域文化内涵和强化形成文脉高潮之地五项山地城市广场设计技术策略,由表及里,前叁项技术策略从物质形态上保证山地广场具有显着的地域特征,进而将隐型化的文化内涵精粹给予提炼呈现,为系统展现山地城市的地方性特色提供新思路。(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3-05-01)
唐邵峰[6](2013)在《关于山地度假酒店的地域文化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一个历史不曾断裂的文明古国,一个山地面积约占陆地面积2/3的国土,无疑,拥有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和良好的山地旅游资源。那么,如何将这两种资源进行有效结合,使之成为当今建筑设计的动力,这值得建筑师反思。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看到了杭州富春山居度假村,被它浓烈的地域风情与周边山清水秀的环境所深深打动,不禁顿生疑问:山地度假酒店独特的魅力如何营造?为了课题研究,笔者选择了一家以“度假酒店”为特色的设计公司实习。期间,接触到山地度假酒店几个设计项目,也同时阅读到建筑的地域性和文化性相关理论,倍感兴趣与信心,自然而然地,心中也产生了问题:什么是山地度假酒店?什么是地域性及地域文化?构成山地度假酒店的地域文化因素有哪些?如何运用这些因素去传播地域文化?基于此,论文由如下六个章节组成:第1章介绍了研究的缘起、研究对象和相关概念,提出了研究的五个基本问题,叙述了研究的方法、目的和意义,初步提出了论文框架。第2章归纳了山地度假酒店的定义及特征,简要介绍了国内度假酒店的发展情况,阐述了地域性与建筑地域文化对于山地酒店的意义。第3章通过酒店与山地地形、气候、水体、地域生态技术之间的四个对话,阐述了山地度假酒店地域性的自然属性表征,归纳出酒店与山地自然因素结合的表达要素。第4章通过阐述地方文化、传统元素与古典风格叁个要素在山地酒店中的应用,总结出酒店的地域文化表达特征与方式。第5章基于理论分析与实际案例分析相结合的原则,从地域性的两大构成因素来解读贵州凯里嘉瑞禾度假酒店,归纳出山地度假酒店地域文化表达的要点。山地度假酒店作为当代度假旅游界热门的话题之一,其学术研究任重而道远。本文中,笔者以地域文化为切入点,对地域文化在山地酒店中的表达进行了初步分析,期待能够抛砖引玉,为山地度假酒店地域性设计拓展新观念、新方法,提供一定的基础研究。(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3-01-05)
申杨婷[7](2012)在《重塑西南山地城市景观的地域文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作为西南地区历史文化名城的山城重庆为例,选取不同类型的几处典型反映地域文化的城市景观案例进行分析,探讨重塑西南山地城市地域文化特征的有益模式,对山地城市地域文化的传承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2年29期)
何桂珍,查泽骏,董世永[8](2008)在《地域文化特色下的山地滨水区旅游景观打造》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中国西南地区地域文化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就重庆特色旅游文化进行了论述,探讨了地域文化与旅游景观的关系,以期在城市建设中尽量发扬和构建地域文化特色。(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08年33期)
山地地域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黔东南地区是我国西南少数民居聚居的区域之一,台江县拥有97%的苗族常住人口,是世界上最大的苗族聚居地,被称为“天下第一苗乡”。台江苗寨依山就势,千百年来保留着“晨起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和“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存理念。生活在山林里的苗家人很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因此,他们的居住、劳作、饮食、服饰、歌舞等习俗依旧保留着苗家传统。作为我国西南地区典型民居形式,傍山而建的苗寨吊脚楼是勇敢智慧的苗家人适应山地地形和气候条件,创造出的具有地域特点和民族价值的民居建筑。然而,随着生活生产方式的变革,更多苗族村民选择放弃传统的生活、居住方式,有的搬出大山,完全融入城镇生活。苗族村寨正面临发展与保护的矛盾,吊脚楼的建造工艺也因被忽视,随之逐渐失传。苗寨风貌和吊脚楼工艺的地域性价值需要被认同,其现代文化价值亟待发掘。本文将以跨地域、民族文化的视角,对黔东南台江县的典型村寨和吊脚楼建筑群展开调研。基于调查资料,选定红阳村进行村寨公共空间布局研究和规划设计,进一步以苗族村民生活生产需要为前提,以激发村寨活力为目的,进行一组村寨公共建筑的设计。本文主要包含四个部分:1)准备阶段:学习地区建筑理论的相关知识,研究乡土建筑实践的既有案例;2)调研阶段:开展苗寨村落和吊脚楼建筑的实地调研;3)调研资料整理、研究阶段:关注民族特色和地域特性给村落布局和建筑形式带来的影响,发掘传统吊脚楼营造工艺的现代价值;4)案例设计:基于村民生活模式研究的红阳苗绣博物馆及村民中心建筑设计。本文以田野调查法获得的直接资料为基础,以传统村落建设的实践活动为目的,设计建造红阳苗绣博物馆及村民中心,一方面关注民族文化活动,以激活村落活力;另一方面关注地域特色建筑,以传承物质遗产。苗寨的空间布局与吊脚楼的建造技艺集中体现着苗家人对劳动的热爱,对自然的尊重和依赖,以及对神灵的信仰。作者以汉文化的视角,阅读苗族先民的神话、历史,欣赏苗族歌舞、服饰,体验苗族的生活、习俗,更能感受到地域性、民族性文化在建筑多样性上的价值。希望通过此次研究,对苗寨吊脚楼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依据,对苗族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做出贡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山地地域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1].吴杰.喧嚣的闪耀——基于地域文化的山地城市照明设计探讨[J].建筑与文化.2018
[2].李新新.黔东南台江红阳苗寨的地域文化研究及山地建筑设计[D].清华大学.2017
[3].佘俊涛.地域文化山地酒店设计研究及实践[D].华南理工大学.2014
[4].刘艳.基于地域文化景观塑造的山地城市步行空间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13
[5].刘蕊.传统地域文化视域下的山地城市广场研究[D].重庆大学.2013
[6].唐邵峰.关于山地度假酒店的地域文化表达[D].湖南大学.2013
[7].申杨婷.重塑西南山地城市景观的地域文化特征[J].山西建筑.2012
[8].何桂珍,查泽骏,董世永.地域文化特色下的山地滨水区旅游景观打造[J].山西建筑.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