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仇现象论文-张钰

复仇现象论文-张钰

导读:本文包含了复仇现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复仇,孝义观念,司法不公,宗法制

复仇现象论文文献综述

张钰[1](2018)在《试论中国古代复仇现象盛行的原因》一文中研究指出复仇现象之所以在中国古代盛行不衰,有着诸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它与历代法律对复仇的时纵时禁有关,立法者对复仇态度的摇摆不定,导致了民间复仇现象的频发。其次,它与古代司法不公有关,国家司法权救济不及时与司法权不公正,也导致民间私自复仇的泛滥。再次,它与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对孝义的推崇备至有关,为亲、友、君复仇正是儒家孝义的表现,民间道德舆论对其大多予以嘉许与宣扬,这对中国古代复仇现象层出不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最后,复仇现象的盛衰还与中国古代血缘宗法制的遗留、宗教鬼灵信仰、各地的民族风俗、君主的好恶以及时局的治乱等因素有着深层次的关联。总而言之,复仇现象之所以在古代中国盛行不息,是人性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来源于《天中学刊》期刊2018年04期)

李长亭[2](2015)在《对康拉德小说中复仇现象的伦理学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旨在通过对康拉德小说中复仇现象的伦理学解读以及与传统复仇现象的对比,揭示复仇者的心路历程和复仇的被动性及合理性,从而进一步挖掘康拉德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取向,即伦理行为与个人责任间的矛盾是其中心话题。(本文来源于《外文研究》期刊2015年01期)

杨薇[3](2014)在《“复仇”的“原型、仪式、跨文化性”——从《基督山伯爵》的影视改编谈文学经典的传播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基督山伯爵》作为一部广为流传的文学经典作品,自1908年以来,被改编为英、法、美、意、苏联、西班牙、埃及、韩国等版本的影视作品,在多个国家上映,影响深远。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分析了《基督山伯爵》的多部改编电影在情节上的异同,试用荣格学派的"原型"理论、热奈特的"跨文本"理论、凯瑞的"仪式观"传播学理论以及巴特的互文性理论中的一些观点来探究多部影视作品在情节上异同的深层文化原因和传播机制。可以看到,"出卖"和"复仇"是原着及各个版本影视作品不变的主题,"复仇"是每部影视作品着力塑造的内容,这是因为在传播过程中要与受众分享复仇的文化"仪式"。另外,改编后的各版本包含各国文化和政治的影子,还受到同时代其它流行影视作品的影响,带有其它影视作品的一些模式、风格和框架。(本文来源于《当代电影》期刊2014年06期)

梁满仓[4](2013)在《从魏晋南北朝复仇现象看“礼”对“法”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复仇是中国古代社会经常出现的现象,秦汉时期,有关禁止复仇的法令,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但复仇现象始终未得到有效的遏制。魏晋南北朝明令禁止复仇,所见文献记载的复仇事件也大大少于秦汉时期。这种情况的出现与礼制的变化及礼对法的影响密切相关。礼法结合使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讲究法"理",重视生命,法贵得中,宽法倡德,越来越充满了"礼"的精神。在这种结合中,礼对法产生的影响有其不可忽视的积极的一面。在礼的影响下,冷峻严酷的法具有了尊重生命的人性,刚硬的律条注入情和理的灵魂,杀罚止恶的同时又兼道德提倡,从而提高了服务国家政治的效率。(本文来源于《求是学刊》期刊2013年05期)

李周平[5](2012)在《先秦两汉复仇现象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血亲复仇,亦称血族复仇,是原始社会中氏族成员遭受到外来伤害时,其所属的氏族成员集体向伤害方进行报复的一种行为。进入文明时代以后,虽然已经产生了相应的国家机关来处理杀伤事件,但是血亲复仇这种行为作为旧有的风俗在阶级社会中仍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先秦时期,复仇风俗非常盛行,不仅有一些为自尊复仇的案例,还存在一些国家间的复仇战争,而发展到两汉时,复仇行为大体上局限于血亲复仇的范围之内,对比研究两个阶段的复仇案例,我们会发现复仇现象的演变轨迹,进一步指出其对我国当前法制建设的深远意义。本文分为叁大部分,绪言,正文和结语。绪言部分对复仇现象内涵,研究概况以及研究思路做一简单阐述。正文分为叁章:第一章对先秦时期的复仇案例分为血债血偿型复仇、自尊型复仇、政治意义型复仇和亡魂复仇等四种类型,对先秦时期的复仇现象的特点做一概括。这一阶段,复仇行为不仅仅可以针对君主,而且往往和军事战争、政治斗争掺杂在一起。第二章对两汉时期的血亲复仇现象做一概括归纳,系统分析该时期为什么血亲复仇依旧盛行的原因,同时对社会上的其他类型的复仇案例进行归纳分析。第叁章,首先指出了向君主复仇变为了不可能,反而为君主复仇却被历代统治者提倡。其次分析说明了私人复仇行为被国家逐步禁止的过程,并且指出中国法治社会中礼与法的冲突的症结所在。结语对正文做了总结性的叙述,并指出了血亲复仇现象对现代社会法制建设的意义。(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2-04-01)

秦双星[6](2011)在《危机与应策——论当代复仇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复仇作为一种制度随着国家化的进程已经消失了,但作为一种现象在历史上是长期存在的,在现实中还是不断发生的。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存在复仇现象的阴影,形成巨大的社会和国家危机。从法律角度而言,复仇现象有着复杂的理论基础,不仅对于复仇本身的产生和处理有着意义,对于法律的发展也是意义重大。同时就世界范围内而言,复仇现象有着更为复杂的因素和发展趋势,因此对复仇现象必须全方位多角度采取措施,使其得到有效控制。(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2期)

谢丹[7](2010)在《杀人有礼,复仇无罪——汉晋民间复仇现象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民间复仇现象甚为普遍。这种现象在乐府诗中也有所反映。从乐府复仇诗入手,试探民间复仇现象的根源及其缘何于汉晋时期如此普遍的原因。(本文来源于《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秦双星,龙云华[8](2009)在《复仇现象与登闻鼓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复仇问题是我国传统社会法制发展中一个永远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文明传承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复仇现象与登闻鼓文化存在着因果的联系。本文指出登闻鼓制度是直诉制度的体现,个体复仇者需要在特殊情况下援用登闻鼓进行诉讼,法律本身需要在登闻鼓中对违法者实现复仇。(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社会》期刊2009年14期)

秦双星[9](2009)在《情理法视阈下中国古代复仇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复仇现象既是社会现象也是法律现象。中国古代复仇现象在其产生和发展中,深受情理法的影响与调整。在天理、人情的共同影响下,传统法对复仇现象主要是以限制为主,但也有一定的宽容性。复仇现象是个体私力救济的表现,对于法制具有补充作用。但复仇现象冲击了社会秩序,危害了封建国家的整体利益,因此其危害性不容忽视。复仇现象在情理法之间不断地调整中呈现出递减趋势,但是没有完全消失。在当代国内外复仇现象出现了新特点和新趋势,对此我们需要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调整,从而达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期刊2009-04-30)

李柯[10](2008)在《我眼中“陶德”的复仇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理发师陶德》是一个结合了音乐、谋杀、通俗闹剧、人肉馅饼和一个男人因为绝望而寻求报复的血腥传奇。陶德成为作者笔下刻画的一个典型人物,更深层次的揭露了当时社会的弊端。"邪恶也是需要激发的,一旦觉醒,将不会受到任何控制,只能摧毁和吞食进入眼前的一切,凝聚成一种让人胆颤心惊的力量。"在这部以黑暗为主色调的影片中,还强调了复仇的主题和主人公陶德冰冷的心境。(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科技信息》期刊2008年16期)

复仇现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旨在通过对康拉德小说中复仇现象的伦理学解读以及与传统复仇现象的对比,揭示复仇者的心路历程和复仇的被动性及合理性,从而进一步挖掘康拉德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取向,即伦理行为与个人责任间的矛盾是其中心话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复仇现象论文参考文献

[1].张钰.试论中国古代复仇现象盛行的原因[J].天中学刊.2018

[2].李长亭.对康拉德小说中复仇现象的伦理学解读[J].外文研究.2015

[3].杨薇.“复仇”的“原型、仪式、跨文化性”——从《基督山伯爵》的影视改编谈文学经典的传播现象[J].当代电影.2014

[4].梁满仓.从魏晋南北朝复仇现象看“礼”对“法”的影响[J].求是学刊.2013

[5].李周平.先秦两汉复仇现象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6].秦双星.危机与应策——论当代复仇现象[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7].谢丹.杀人有礼,复仇无罪——汉晋民间复仇现象初探[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

[8].秦双星,龙云华.复仇现象与登闻鼓文化[J].法制与社会.2009

[9].秦双星.情理法视阈下中国古代复仇现象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

[10].李柯.我眼中“陶德”的复仇现象[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

标签:;  ;  ;  ;  

复仇现象论文-张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