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贝氏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旋毛虫,幼虫,旋毛形线虫,消化法
贝氏法论文文献综述
姜鹏,王中全,崔晶,张玺[1](2011)在《消化法与贝氏法检验低度感染时肉类中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效果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工消化法(artificial digestion method,简称消化法)是国际旋毛虫病委员会(InternationalCommission on Trichinellosis,ICT)推荐用于肉类中旋毛虫检验的首选方法,目前已在世界各国的旋毛虫病流行区方法应用,主要是检验肉类中成囊期幼虫。前期研究表明旋毛虫感染后14-18d的成囊前期幼虫(pre-encapsulated larvae,PEL)对新宿主已有感染性。但目前国内外尚无关于肉类中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检验方法的报道。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消化法)和贝氏法检验肉类中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将45只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5只),分别经口感染20、10、5条旋毛虫肌幼虫,感染后18 d剖杀,将3组小鼠肌肉剪碎后,分别应用消化法与贝氏法进行PEL的检验。结果发现消化法与贝氏法对感染20条旋毛虫幼虫的小鼠肌肉中PEL的检出率均为100%(15/15);感染10条幼虫小鼠肌肉,2种方法的PEL检出率分别为93.33%(14/15)及100%(15/15)(χ~2=1.034,p>0.05).;感染5条幼虫的小鼠肌肉,2种方法的PEL检出率分别为63.33%(19/30)及100%(30/30)(p<0.05)。感染旋毛虫后18d的小鼠肌肉分别消化1h、2h、3h、4h与5h,PEL死亡率分别为8.49%(53/624)、29.77%(181/608)、58.46(449/768)、67.83%(407/600)及84.70%(515/608),PEL的死亡率与消化时间呈相关性(p<0.05),死亡率随消化时间的延长而升高(P<0.05)。对20、10及5条幼虫感染的肉样应用贝氏法收集的虫数亦明显高于消化法。成囊期幼虫因无囊包的保护作用不能完全抵抗消化液的消化而死亡,可能是消化法检出率的主要因素。本文结果表明,对肉类中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检疫时,贝氏法明显优于消化法。建立应用消化法对猪肉进行常规检疫时,若发现有一头猪感染有旋毛虫,建议对来自同一养猪场的消化法检验阴性的猪肉增加贝氏法检查,以防含有感染性成囊前期幼虫的猪肉被漏检。(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1-11-18)
徐冬梅,李婷婷,崔晶,王中全[2](2009)在《镜检法与贝氏法对肉类中旋毛虫成囊前幼虫的检验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镜检法(trichinelloscopy)与贝氏法(Baermann’s technique)对肉类中旋毛虫成囊前幼虫(pre-encap-sulated larvae,PEL)检验的效果。方法将8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8组(每组10只),每只感染旋毛虫肌幼虫300条,感染后14~21d每天剖杀1组,应用贝氏法检查小鼠肌肉中的PEL(9~16日龄),用镜检法检查膈肌中的PEL,用ELISA检测鼠血清抗旋毛虫抗体。另取12只小鼠,用于观察消化法对旋毛虫感染后17~19d(12~14日龄)PEL存活率的影响。结果小鼠感染旋毛虫后14和15d镜检法幼虫检出率分别为50.0%和89.0%,感染后16~21d检出率均为100%。感染后14~21d贝氏法的检出率均为100%;ELISA检测血清抗体阳性率为11.1%~40.0%。感染后14d贝氏法的PEL检出率与镜检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33,P<0.05);观察期间ELISA检测的抗体阳性率均显着低于镜检法和贝氏法的幼虫检出率(χ2=18.9,P<0.05)。感染后17~19d,小鼠肌肉消化4h的幼虫存活率均明显低于消化1h的存活率(χ127=117.56,χ128=37.48,χ219=96.73,P均<0.05)。结论旋毛虫感染后17~19d的成囊前幼虫不能完全抵抗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对肉类中旋毛虫成囊前幼虫的检疫效果,贝氏法优于镜检法。(本文来源于《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期刊2009年04期)
贝氏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镜检法(trichinelloscopy)与贝氏法(Baermann’s technique)对肉类中旋毛虫成囊前幼虫(pre-encap-sulated larvae,PEL)检验的效果。方法将8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8组(每组10只),每只感染旋毛虫肌幼虫300条,感染后14~21d每天剖杀1组,应用贝氏法检查小鼠肌肉中的PEL(9~16日龄),用镜检法检查膈肌中的PEL,用ELISA检测鼠血清抗旋毛虫抗体。另取12只小鼠,用于观察消化法对旋毛虫感染后17~19d(12~14日龄)PEL存活率的影响。结果小鼠感染旋毛虫后14和15d镜检法幼虫检出率分别为50.0%和89.0%,感染后16~21d检出率均为100%。感染后14~21d贝氏法的检出率均为100%;ELISA检测血清抗体阳性率为11.1%~40.0%。感染后14d贝氏法的PEL检出率与镜检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33,P<0.05);观察期间ELISA检测的抗体阳性率均显着低于镜检法和贝氏法的幼虫检出率(χ2=18.9,P<0.05)。感染后17~19d,小鼠肌肉消化4h的幼虫存活率均明显低于消化1h的存活率(χ127=117.56,χ128=37.48,χ219=96.73,P均<0.05)。结论旋毛虫感染后17~19d的成囊前幼虫不能完全抵抗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对肉类中旋毛虫成囊前幼虫的检疫效果,贝氏法优于镜检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贝氏法论文参考文献
[1].姜鹏,王中全,崔晶,张玺.消化法与贝氏法检验低度感染时肉类中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效果的比较[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
[2].徐冬梅,李婷婷,崔晶,王中全.镜检法与贝氏法对肉类中旋毛虫成囊前幼虫的检验效果[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