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白细胞血小板聚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白细胞直方图,血小板直方图,淋巴细胞绝对计数,血小板聚集
白细胞血小板聚集论文文献综述
周东铭,刘薇薇,费选文,尹俊[1](2016)在《淋巴细胞绝对计数联合血小板、白细胞直方图对判断血小板聚集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淋巴细胞绝对计数、WBC和血小板直方图的变化对判断血小板聚集的临床意义。方法:血液分析仪检测390例住院病人血常规;观察淋巴细胞绝对计数、WBC和血小板直方图,同时涂片显微镜镜检。首按有、无满足仪器警示信息或血小板、WBC直方图异常改变分为实验组(174例)和对照组(216例);次按满足血小板、WBC直方图异常改变和仪器警示信息分为直方图组(170例)和警示信息组(105例);再按有、无血小板聚集分为血小板聚集组(111例)和无聚集组(63例);收集淋巴细胞绝对计数。结果:直方图和警示信息组血小板聚集诊断率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聚集和无聚集组淋巴细胞绝对计数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下面积0.795。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取ROC曲线的cutoff1.05)并联血小板、WBC直方图异常变化,血小板聚集敏感度0.963,特异性0.603,两者串联则敏感度降为0.627,特异性升高到0.921。结论:在异常血小板、WBC直方图下,淋巴细胞绝对计数越高,血小板聚集可能性越大。(本文来源于《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白建蓉,闵兴明,黄远帅[2](2016)在《冠心病患者血清IL-8表达量与血小板gpⅡb/Ⅲa活性白细胞血小板聚集率之间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白介素-8(IL-8)表达水平与血小板糖膜蛋白(gp)Ⅱb/Ⅲa活性、白细胞血小板聚集率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确诊的冠心病患者129例,其中稳定性心绞痛患者72例(SAP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57例(UAP)组,选取同期健康人群60名作为健康组,分别对比叁组的血清IL-8、gpⅡb/Ⅲa活性、白细胞血小板聚集率等指标,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SAP组、UAP组患者的血小板中性粒细胞聚集率、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率显着高于健康组(P<0.05);SAP组与UA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UAP组患者的gpⅡb/Ⅲa、IL-8水平显着高于健康组(P<0.05);SAP组与UA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患者的IL-8水平与gpⅡb/Ⅲa、血小板中性粒细胞聚集率、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率均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的IL-8水平与gpⅡb/Ⅲa活性及血小板白细胞聚集率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IL-8在冠心病病变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贵州医药》期刊2016年07期)
刘敏,孙宏侠[3](2016)在《奥拉西坦联合瑞舒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血小板聚集率、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及核转录因子水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奥拉西坦联合瑞舒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小板聚集率(PAG)、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及核转录因子(NF-κB)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吉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脑梗死住院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奥拉西坦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s-CRP、PAG、IL-1β、IL-6及NF-κB水平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71.1%(32/4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3.3%(4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hs-CRP、PAG、IL-1β、IL-6及NF-κB水平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奥拉西坦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脑梗死患者能够显着改善血清hs-CRP、PAG、IL-1β、IL-6及NF-κB水平,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状态,提高治疗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经济学》期刊2016年05期)
吴建华[4](2014)在《力,血小板聚集与白细胞炎症反应偶联过程的关键调控因子》一文中研究指出当感染或机械创伤导致血管破损之后,破裂的血管内皮细胞将分泌超大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UL-VWF;随后,UL-VWF将被金属蛋白酶ADAMTS13所切割,生成较小的、活性较弱的vWF多聚体,并通过与胶原蛋白的结合而锚定在内皮细胞之上。受到VWF与血小板(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期刊2014-10-18)
孙亚男,邹忆怀[5](2012)在《中风病急性期证候要素与白细胞血小板聚集相关性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中风病急性期不同证候与白细胞血小板聚集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45例发病72h以内的缺血性中风病患者,分别于发病72h内及治疗14d2个时点进行相关信息的采集,包括临床症状、白细胞血小板聚集检测值,并对数据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从而找出中风病各个证候与白细胞血小板聚集水平之间的联系与差异。结果在中风病发病72h内,出现较多的为风证,白细胞血小板聚集水平多数处于低于正常值范围且与火热证和气虚证证候成立之间有显着的相关性;治疗14d时,白细胞血小板聚集水平趋于正常值范围且与痰证证候成立有显着的相关性。结论在中风病急性期白细胞血小板聚集水平处于抑制状态,随着病情稳定进入恢复期白细胞血小板聚集水平趋于正常范围。发病72h内火热证、气虚证成立组有统计学意义;14d时,痰证成立组有统计学意义。(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期刊2012年02期)
孙亚男[6](2009)在《“毒损脑络”证候变化及与白细胞血小板聚集在中风急性期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是国家973计划《基于临床的内毒损伤络脉的创新病因学研究》的一部分。针对45例中风发病72小时内及14天时病人的白细胞血小板聚集情况、以及患者在这两个时点的证候与毒邪的关系,通过临床病例的观察,研究中风病急性期治疗前后可能与毒邪相关的病证的变化,希望能在中风病急性期白细胞血小板聚集变化及与毒邪相关的证候方面找到一些内在联系,以期运用新的思路和方法,不断补充完善中医辨证论治的内容,体现其动态演变规律,从微观方面揭示中医证候的微观实质,阐明中风病发病机制,从而为该病的中医辨治提供有力的证据。并对继承与发扬中医理论与实践,研究客观、可计量、能重复的疾病诊断标准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中西医的临床研究和国际化交流打下了基础,为提高辨证水平和疗效提供依据。目的:通过对45例缺血性中风患者发病72小时内及14天的临床症状观察及白细胞血小板聚集(PAGT)水平的实验室检测,寻找急性期和恢复期不同证侯与白细胞血小板聚集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同时观察苦碟子组与血塞通组治疗前后白细胞血小板聚集水平的变化,对观察解毒法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的作用进行初步观察。方法:收集缺血性中风发病72小时之内的住院患者,患者于入院后的第二天早晨,空腹抽取静脉血,立即送实验室进行血小板聚集水平的检测。然后根据随机号分为苦碟子治疗组及血塞通对照组,治疗疗程为14天,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于治疗后第14天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送实验室进行血小板聚集水平检测。本研究主要于分别于发病72小时内及14天两个时点送行相关信息的采集,包括临床症状、白细胞血小板聚集检测值,并对数据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从而找出中风病各个证候与白细胞血小板聚集水平及治疗组、对照组与白细胞血小板聚集水平之间的联系与差异。结果:在中风病发病72小时内,证侯出现较多的为风证,后依次为痰证、火证、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进行急性期各证侯成立与不成立组之间白细胞血小板聚集检测值的比较,结果表明,火证和气虚证P值分别0.025、0.022,在证侯成立与不成立间均存在显着差异。其余证侯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14天时,风证、火热证、痰证、血瘀、气虚证发生频率较前均有所减少,尤以风证和气虚证较前减少最明显,分别是83.83%、43.48%;而阴虚阳亢证的发生频率显着增加,为50.00%。进行各证侯成立与不成立组之间白细胞血小板聚集检测值的比较,结果表明,痰证的P值为0.014,存在统计学差异。治疗组和对照组组内及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分析:从本研究可以看出,在中风病发病72小时内,白细胞血小板聚集情况基本处于被抑制状态:发病72小时内,45例患者中有28例处于低于正常值范围,17例在正常范围内,未见高于正常范围的病例发生。中风病发病14天,经治疗后白细胞血小板处于正常范围内的较前有所增加,45例病人中有19例在正常范围,但是仍有多数处于低于正常的状态,约有23例,还有3例处于高于正常的状态。统计白细胞血小板聚集数值分别于72小时及14天时的情况,经统计学分析,发现白细胞血小板聚集数值在这两个时点无统计学意义。无论是在发病72小时还是发病14天,白细胞血小板聚集数值在男性和女性之间并没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和对照组组间及组内均未见统计学差异。考虑药物治疗发挥作用,但是就数据方面看作用不明显,分析其原因之一可能为样本量较小,尚不能代表普遍情况结论:通过研究发现,在中风急性期白细胞血小板聚集水平处于抑制状态,随着病情稳定进入恢复期白细胞血小板聚集水平趋于正常范围。发病72小时内火证、气虚证成立组有统计学意义;14天时,痰证成立组有统计学意义。经过治疗,苦碟子组、血塞通组患者第14天白细胞血小板聚集水平均有趋于正常,二者无显着差别。(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09-05-01)
池云,初照成[7](2007)在《血小板聚集对仪器法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血小板聚集对仪器法白细胞计数和分类的影响。方法:采用血细胞分析仪和手工计数两种方法同时计数白细胞和分类。结果:仪器法和手工法计数白细胞和分类有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血小板聚集对仪器法白细胞计数和分类有较大影响,应注意镜检复查。(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导报》期刊2007年05期)
卢忠民,赵宝昌[8](2005)在《含RGD模体的人白细胞介素18(IL-18)突变体的酵母表达及其抗血小板聚集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定点突变及DNA重组技术,在人白细胞介素18(IL18)cDNA序列中插入GGC序列,使IL18第39位精氨酸残基和第40位天冬氨酸残基之间插入一个甘氨酸残基,从而构建了RGD模体.此重组的cDNA序列构建入表达质粒pPIC9K,并转化Pichiapastoris酵母GS115,利用表达系统进行了高效表达.用SephadexG100凝胶过滤纯化表达产物,获得初步纯化的蛋白.对该蛋白进行了血小板聚集抑制实验和对GPⅡbⅢa与Fn结合的抑制实验.含RGD模体的重组IL18(IL18RGD)显示了较强的体外抑制血小板聚集活性,IC50=8.8μmolL;并具有与GPⅡbⅢa的竞争结合活性,IC50=8.0μmolL.该含有RGD模体的重组IL18仍保存对PBMC诱导产生IFNγ能力.结果表明,此IL18RGD嵌合体在具有抗炎,抗感染的同时增添了新的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期刊2005年06期)
金亚平[9](2004)在《白细胞-血小板聚集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概述最近的研究发现,在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患者血循环中不仅有血小板-血小板的同源聚合,而且有血小板与白细胞间的异源聚合,认为这种聚合方式在研究ACS 发生和发展过程具有更重要的病理和生理意义,对临床治疗也具指导意义。有作者撰文指出白细胞-血小板聚集体(leukocyte-plateletaggregates LPAs)在动脉粥样斑块及血栓形成、炎症反应过程发挥桥梁作用。本文就白细胞-血小板聚集体的形成机理,在炎症反应和血栓形成过程中作用、临床应用综述如下:(本文来源于《2004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04-11-01)
周静,邓祖跃,朱平,邓承祺[10](2003)在《白细胞对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研究白细胞对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 72例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与72例年龄相近的相同性别正常人的血脂、脂质过氧化物进行了分析。用一次性密度梯度超速离心法分离血浆LDL。测定LDL的电泳迁移率及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质含量。分别将这种脂蛋白加入由正常人新鲜富含血小板血浆构成的反应系统中 ,用血小板聚集仪分别测定ADP诱导的血小板 5分钟最大聚集率。结果 :HC患者血浆TC含量平均升高 1 6 7倍 ,LDLC平均升高 1 4 3倍 ,同时TBARS升高 1 2 2倍。HC组LDL的REM及TBARS含量均较对照组显着增加 (P <0 0 1) ,表明HC患者血浆LDL发生了氧化修饰生成Ox -LDL。PRP +WBC组较PRP组显着抑制血小板聚集 (P <0 0 1) ,降低 0 2 4倍 ,对照组LDL对血小板聚集无明显影响 ,HC组的LDL使MAR较对照组增高 (P <0 0 5 ) ,增加 0 0 7倍。WBC使HC组的MAR较空白、对照及未加WBC的HC组明显增加 (P <0 0 1) ,分别增加 0 14、 0 13和 0 0 8倍。结论 :白细胞使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小板聚集增加(本文来源于《华西医学》期刊2003年04期)
白细胞血小板聚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白介素-8(IL-8)表达水平与血小板糖膜蛋白(gp)Ⅱb/Ⅲa活性、白细胞血小板聚集率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确诊的冠心病患者129例,其中稳定性心绞痛患者72例(SAP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57例(UAP)组,选取同期健康人群60名作为健康组,分别对比叁组的血清IL-8、gpⅡb/Ⅲa活性、白细胞血小板聚集率等指标,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SAP组、UAP组患者的血小板中性粒细胞聚集率、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率显着高于健康组(P<0.05);SAP组与UA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UAP组患者的gpⅡb/Ⅲa、IL-8水平显着高于健康组(P<0.05);SAP组与UA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患者的IL-8水平与gpⅡb/Ⅲa、血小板中性粒细胞聚集率、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率均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的IL-8水平与gpⅡb/Ⅲa活性及血小板白细胞聚集率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IL-8在冠心病病变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白细胞血小板聚集论文参考文献
[1].周东铭,刘薇薇,费选文,尹俊.淋巴细胞绝对计数联合血小板、白细胞直方图对判断血小板聚集的分析[J].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2016
[2].白建蓉,闵兴明,黄远帅.冠心病患者血清IL-8表达量与血小板gpⅡb/Ⅲa活性白细胞血小板聚集率之间的关系[J].贵州医药.2016
[3].刘敏,孙宏侠.奥拉西坦联合瑞舒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血小板聚集率、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及核转录因子水平的影响[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6
[4].吴建华.力,血小板聚集与白细胞炎症反应偶联过程的关键调控因子[C].第九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2014
[5].孙亚男,邹忆怀.中风病急性期证候要素与白细胞血小板聚集相关性的观察[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2
[6].孙亚男.“毒损脑络”证候变化及与白细胞血小板聚集在中风急性期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
[7].池云,初照成.血小板聚集对仪器法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07
[8].卢忠民,赵宝昌.含RGD模体的人白细胞介素18(IL-18)突变体的酵母表达及其抗血小板聚集活性[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5
[9].金亚平.白细胞-血小板聚集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C].2004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04
[10].周静,邓祖跃,朱平,邓承祺.白细胞对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J].华西医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