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迷宫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心内直视术,Cox-MazeⅣ迷宫术,心脏瓣膜病,心房颤动
迷宫术论文文献综述
许果,王继相,佘凯,熊伟,白上林[1](2019)在《心内直视术同期行Cox-Maze Ⅳ迷宫术治疗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的疗效和预后》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心内直视术同期行Cox-MazeⅣ迷宫术治疗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疗效和预后进行评价,为临床类似病例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9月108例手术治疗的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心内直视术同期行Cox-MazeⅣ迷宫术治疗的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52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同期行心脏基础病变手术的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的56例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情况、手术相关指标(包括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等)。术前和术后3、6、12个月超声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值(LVEF)。患者术后3、6、12个月定期门诊随访,比较两组患者预后。结果观察组术中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均长于对照组(P均<0.01)。观察组52例中,术后3个月房颤转复窦性心律为47例(90.38%),术后6、12个月维持窦性心律者分别降为45例(86.54%)、44例(84.62%);对照组56例中,术后3个月房颤转复窦性心律为12例(21.43%),6、12个月维持窦性心律者分别降为10例(17.86%)、7例(12.50%);以此计算并比较两组每个时点的房颤转复窦性心律几率,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观察组术后3、6、12个月LVEDd明显小于术前(P<0.05),且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77%vs 3.57%,P>0.05)。结论心内直视术同期行Cox-MazeⅣ迷宫术治疗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近期疗效和预后均优于仅行心脏基础病变手术患者,且不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研究》期刊2019年07期)
祝杨博[2](2019)在《改良迷宫术对瓣膜置换术患者早期心脏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改良迷宫术对瓣膜置换术后早期心脏功能的影响,准确评价患者的心功能状况,并根据心功能状况给予相应的治疗。方法:收集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在我院心血管外科行二尖瓣置换术(Mitral valve replacement MVR)和二尖瓣置换合并改良迷宫术(Cox-Maze procedure COX)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瓣膜病变合并房颤的患者共66例,其中符合入选条件的病例共28例。根据患者是否同期行改良迷宫术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仅行二尖瓣置换,治疗组在行二尖瓣置换的同时行改良迷宫术。分析其手术时间(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min),体外循环时间(min),术后ICU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h),术后ICU治疗时间(h),术后住院时间(d),术后当天及术后3天血管活性药物评分(Vasoactive-inotropic score VIS),术后连续3天术区引流量(ml/h),术前、术后的左房内径(Left atrium diameter LAD)、左室内径(Left ventricular diameter LVD)、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EF)、左室短轴缩短率(Left ventricular fraction shortening FS)值,术前、术后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对照组及治疗组患者术后房颤心律的转复例数。结果:治疗组共14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为50.541±8.501岁(34-65岁),平均BMI为21.526±2.102,对照组共14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为51.357±7.592岁(41-69岁),平均BMI为21.780±2.735;治疗组患者心功能II级的有10例,心功能III级的有4例,对照组患者心功能II级的有8例,心功能III级的有6例;治疗组术前心脏彩超提示: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内径平均值为48.571±6.098(mm)、49.643±9.467(mm),左室射血分数、左心室短轴缩短率分别为0.524±0.076、0.271±0.047,对照组术前心脏彩超提示: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内径平均值为55.500±11.494(mm)、51.500±8.419(mm),左室射血分数、左心室短轴缩短率分别为0.560±0.077、0.296±0.060;左室射血分数、左心室短轴缩短率分别为0.568±0.087、0.299±0.064;治疗组术前查心肌损伤标志物,肌红蛋白平均为23.534±9.269(ng/ml),肌钙蛋白I平均为0.051±0.046(ng/ml),B型脑利钠肽平均为1803.836±1366.578(pg/ml),肌酸激酶同工酶平均为12.214±4.577(u/l),对照组术前查心肌损伤标志物,肌红蛋白平均为24.895±5.091(ng/ml),肌钙蛋白I平均为0.048±0.030(ng/ml),B型脑钠肽平均为1290.486±567.623(pg/ml),肌酸激酶同工酶平均为12.929±3.647(u/l)。对比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术前资料,患者在年龄、性别、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左房内径、左室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心肌损伤标志物均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289.500[257.250,297.500](min),体外循环时间平均为150.500[133.250,165.250](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平均为92.000[85.000,112.250](min);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266.500[241.250,286.250](min),体外循环时间平均为120.500[95.000,143.750](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平均为75.500[60.500,100.000](min)。对比两组数据,治疗组在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相对于对照组较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平均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ICU治疗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为31.000[25.250,51.000](h)、86.500[63.250,129.500](h)、15.000[12.000,18.000](d),对照组平均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ICU治疗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为23.000[19.250,35.000](h)、61.500[47.250,94.750](h)、13.500[10.750,15.250](d)。对比两组数据,治疗组的平均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ICU治疗时间比对照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当天、术后第一天、术后第二天术区引流量分别为26.514±18.659、9.886±3.632、3.679±2.366(ml/h),对照组术后当天、术后第一天、术后第二天术区引流量分别为24.964±12.014、6.971±3.308、2.021±1.442(ml/h),对比两组数据发现,术后当天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第一天、术后第二天治疗组患者术区引流量较对照组引流量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总出血量无明显差异。治疗组患者术后5天、术后10天、术后15天心脏彩超示LAD分别为40.429±4.164、40.500±4.451、40.500±4.470(mm),对照组患者术后5天、术后10天、术后15天分别为45.929±7.488、45.500±7.251、45.929±7.560(mm),治疗组LAD小于对照组,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当日、术后第一天、术后第二天、术后第叁天血管活性药及正性肌力药物评分分别为15.207±8.693、12.343±6.851、8.571±4.636、6.250±4.362;对照组术后当日、术后第一天、术后第二天、术后第叁天血管活性药及正性肌力药物评分分别为17.114±7.184、14.743±5.921、10.786±5.192、7.329±3.758,通过对两组相同时间点评分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对两组相同时间点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比较,治疗组肌红蛋白在停体外循环10min、术后6h、12h、24h平均为788.629±228.599、389.050±72.968、320.721±98.685、232.260±87.787(ng/ml),对照组肌红蛋白在停体外循环10min、术后6h、12h、24h平均为549.121±122.697、317.000±106.361、224.807±97.337、167.386±66.869(ng/ml),同时间段内治疗组肌红蛋白比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肌钙蛋白I在停体外循环10分钟、术后6h、12h、24h、72h、术后一周分别为7.430±2.720、5.476±2.042、3.822±1.778、2.523±1.681、0.963±0.955、0.127±0.154(ng/ml),对照组肌钙蛋白I在停体外循环10分钟、术后6h、12h、24h、72h、术后一周分别为4.816±1.748、3.050±0.829、2.191±0.701、1.346±0.527、0.421±0.158、0.037±0.198(ng/ml),同时间段内治疗组肌钙蛋白I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CK-MB在停体外循环10分钟时为81.929±15.350(u/l),对照组CK-MB在停体外循环10分钟时为63.643±12.004(u/l),在停体外循环10分钟时治疗组肌酸激酶同工酶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间段对比均无差异(P>0.05)。出院时对照组14例患者2例转复窦性心律,治疗组14例患者12例转复窦性心律。结论:同期行改良迷宫术与瓣膜置换术虽然增加了手术损伤,早期术区引流量、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ICU治疗时间增加,但对患者心功能无明显影响,窦性转复率更高。(本文来源于《遵义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陈辛亮,迟立群,梁林,肖巍[3](2018)在《瓣膜置换与改良Cox Ⅲ迷宫术同期进行对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伴房颤患者的治疗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瓣膜置换联合改良CoxⅢ迷宫术对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伴房颤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伴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瓣膜置换术,观察组给予瓣膜置换联合改良CoxⅢ迷宫术。比较两组心功能、血压变异性、应激指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治疗后,观察组LAD、RAD、LVESD、LVEDD、皮质醇、IL-6和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DNN、SDANN、RMSSD和PNN50水平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电解质紊乱、低血压和心脏骤停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瓣膜置换联合改良CoxⅢ迷宫术对风心病瓣膜病伴房颤患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大医生》期刊2018年07期)
陈建乐,姜云,倪布清,堵俊杰,顾嘉玺[4](2018)在《全胸腔镜微创迷宫术治疗孤立性房颤术后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孤立性房颤行全胸腔镜微创迷宫术术后早期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6年1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全胸腔镜微创迷宫术的118例孤立性房颤患者,根据在院期间的心电图和24 h动态心电图结果,分为转律组和复发组,采集两组患者的围术期资料并进行分类,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18例患者早期复发率43.2%,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房颤类型为持续性房颤、术前应用地高辛、有脑栓塞病史以及心脏彩超中左房内径≥40 mm是术后早期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有脑栓塞病史及左房内径≥40 mm是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全胸腔镜微创迷宫术是治疗孤立性房颤的有效方法,术前有脑栓塞病史、左房内径≥40mm的患者术后早期复发率高,结果可指导我们术前筛选更为适合行全胸腔镜微创迷宫术的孤立性房颤患者,并可推测孤立性房颤的发生机制不同于合并原发性心脏病的房颤。(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曹永科,曹勇,李小芳,刘超[5](2018)在《外科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大左心房心脏瓣膜病并发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外科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大左心房(左心房前后径≥60 mm)心脏瓣膜病并发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1至2015-12在我院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并同期采用Medtronic双极消融系统按改良迷宫Ⅲ手术路线射频消融(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心房颤动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267例。根据左心房大小将患者分为左心房前后径<60 mm组(n=182)和左心房前后径≥60 mm组(n=85)。术后进行系统随访至少6个月,对比两组患者外科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心房颤动的疗效。结果:(1)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射频消融时间左心房前后径<60 mm组18~32(24±4)min,左心房前后径≥60 mm组22~38(25±6)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恢复窦性心率患者的构成比:手术结束及出院时左心房前后径<60 mm组分别为156例(86%)、152例(84%),左心房前后径≥60 mm组分别为56例(66%)、54例(64%);术后3个月、6个月,左心房前后径<60 mm组分别为149例(81.6%)和146例(80.2%),左心房前后径≥60 mm组为48例(56.4%)和46例(5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267例患者,均无需安装永久起搏器,无手术死亡和射频相关并发症。结论: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左心房前后径≥60 mm组的疗效逊于左心房前后径<60 mm组,但总体疗效仍是安全、简便,有一定的疗效。大左心房的心脏瓣膜病患者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仍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循环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肖雄,韩劲松,王辉山,尹宗涛,祝岩[6](2018)在《冷冻消融迷宫术治疗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的围术期管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冷冻消融迷宫手术治疗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的围术期管理经验。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6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住院行冷冻消融迷宫术治疗瓣膜病合并房颤的患者65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41例,年龄37~71(58.33±9.01)岁,房颤病程0.5~240(48.86±74.46)月,左房内径34~59(49.09±5.93)mm。结果全部患者无围术期死亡,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44~159(92.40±30.58)min,体外循环时间101~229(156.60±35.57)min,术中出血200~600(340.00±76.38)ml,呼吸机辅助时间15~48(23.29±11.22)h,监护室停留时间16~96(41.57±31.41)h。电复律治疗7例(10.77%),临时起搏治疗27例(41.54%),无永久起搏器植入患者。出院时,窦性心律42例(64.62%),心房扑动11例(16.92%),心房颤动12例(18.46%)。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准确熟练的操作,良好的心肌保护,密切的心律监测及心律失常的积极防治,依据漂浮导管的指导治疗,详细的出院指导,对于患者围术期管理至关重要。(本文来源于《中国体外循环杂志》期刊2018年01期)
周钰峰,赵明,刘文华,庞中一,于洪泉[7](2016)在《双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在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我国房颤患者众多且有升高的趋势,由于房颤具有很高的致死率及致残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如何治疗房颤一直为热门研究课题。目前房颤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导管射频消融,起搏器置入治疗、电复律、外科手术治疗等。其中以术中双极射频消融术(改良迷宫术)治疗房颤效果最佳。但迷宫手术比较复杂,切口较多,并发症较多,对心脏损伤大,并且手术医生成长曲线长,于是衍生出迷宫手术的改良术式:包括射频(本文来源于《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期刊2016年04期)
何翠芳[8](2016)在《心脏直视手术同期射频消融迷宫术治疗房颤的围术期护理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心脏直视手术时同期采用射频消融迷宫术治疗房颤的围术期护理措施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行心脏直视手术同期射频消融迷宫术治疗的40例房颤患者,对40例房颤患者围术期的护理服务情况进行仔细分析,并在患者出院后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应指导,告知如何准备测量脉率、脉律。结果:通过在围术期实施积极有效的护理服务,对40例患者出院后进行为期半年的随访,发现总治疗有效率为87.5%(35/40)。结论:对采用心脏直视手术同期射频消融迷宫术治疗的房颤患者,在其围术期内给予科学有效的护理服务,能够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也是提高手术治疗效果的一项重要措施。(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期刊2016年10期)
蒋伟,林辉,李香伟,温昭科,龙小毛[9](2016)在《心脏不停跳与停跳下双极射频消融迷宫术治疗房颤的近中期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比研究心内直视手术下心脏不停跳与停跳双极射频消融迷宫术治疗房颤的近、中期效果,探索一种更安全、有效的房颤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在本院行心内直视手术同期双极射频消融迷宫术的房颤患者共50例,根据消融时心脏搏动状态的不同分为不停跳组(n=25)和停跳组(n=25),对其进行围手术期、术后3个月和3年随访,对比研究各项指标,评价窦性心律恢复率在2组间的差异。结果:术前一般临床资料,2组差异无显着性(P>0.05);与停跳组比较,不停跳组术中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明显缩短[(90.31±16.53)min vs.(107.25±17.01)min,P<0.05;(38.23±12.52)min vs.(66.58±19.79)min,P<0.05];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监护时间和并发症等2组差异无显着性(P>0.05);窦性心律恢复率在出院时和术后3年明显增高(96%vs.68%,P<0.05;88%vs.60%,P<0.05)。结论 :心脏不停跳射频消融迷宫术治疗房颤在近、中期窦性心律恢复率均明显高于停跳下射频消融迷宫术。(本文来源于《实用医学杂志》期刊2016年06期)
庄媛[10](2016)在《双极射频消融迷宫术治疗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的护理配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Atricure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的手术配合方案。方法总结2013年7月-2014年12月我院103例器质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双极射频消融术手术配合经验。结果全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所有手术配合满意。全组患者无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结论 RFA对治疗器质性心脏病合并AF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手术护士的熟练配合对手术成功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护士进修杂志》期刊2016年01期)
迷宫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评价改良迷宫术对瓣膜置换术后早期心脏功能的影响,准确评价患者的心功能状况,并根据心功能状况给予相应的治疗。方法:收集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在我院心血管外科行二尖瓣置换术(Mitral valve replacement MVR)和二尖瓣置换合并改良迷宫术(Cox-Maze procedure COX)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瓣膜病变合并房颤的患者共66例,其中符合入选条件的病例共28例。根据患者是否同期行改良迷宫术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仅行二尖瓣置换,治疗组在行二尖瓣置换的同时行改良迷宫术。分析其手术时间(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min),体外循环时间(min),术后ICU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h),术后ICU治疗时间(h),术后住院时间(d),术后当天及术后3天血管活性药物评分(Vasoactive-inotropic score VIS),术后连续3天术区引流量(ml/h),术前、术后的左房内径(Left atrium diameter LAD)、左室内径(Left ventricular diameter LVD)、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EF)、左室短轴缩短率(Left ventricular fraction shortening FS)值,术前、术后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对照组及治疗组患者术后房颤心律的转复例数。结果:治疗组共14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为50.541±8.501岁(34-65岁),平均BMI为21.526±2.102,对照组共14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为51.357±7.592岁(41-69岁),平均BMI为21.780±2.735;治疗组患者心功能II级的有10例,心功能III级的有4例,对照组患者心功能II级的有8例,心功能III级的有6例;治疗组术前心脏彩超提示: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内径平均值为48.571±6.098(mm)、49.643±9.467(mm),左室射血分数、左心室短轴缩短率分别为0.524±0.076、0.271±0.047,对照组术前心脏彩超提示: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内径平均值为55.500±11.494(mm)、51.500±8.419(mm),左室射血分数、左心室短轴缩短率分别为0.560±0.077、0.296±0.060;左室射血分数、左心室短轴缩短率分别为0.568±0.087、0.299±0.064;治疗组术前查心肌损伤标志物,肌红蛋白平均为23.534±9.269(ng/ml),肌钙蛋白I平均为0.051±0.046(ng/ml),B型脑利钠肽平均为1803.836±1366.578(pg/ml),肌酸激酶同工酶平均为12.214±4.577(u/l),对照组术前查心肌损伤标志物,肌红蛋白平均为24.895±5.091(ng/ml),肌钙蛋白I平均为0.048±0.030(ng/ml),B型脑钠肽平均为1290.486±567.623(pg/ml),肌酸激酶同工酶平均为12.929±3.647(u/l)。对比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术前资料,患者在年龄、性别、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左房内径、左室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心肌损伤标志物均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289.500[257.250,297.500](min),体外循环时间平均为150.500[133.250,165.250](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平均为92.000[85.000,112.250](min);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266.500[241.250,286.250](min),体外循环时间平均为120.500[95.000,143.750](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平均为75.500[60.500,100.000](min)。对比两组数据,治疗组在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相对于对照组较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平均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ICU治疗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为31.000[25.250,51.000](h)、86.500[63.250,129.500](h)、15.000[12.000,18.000](d),对照组平均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ICU治疗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为23.000[19.250,35.000](h)、61.500[47.250,94.750](h)、13.500[10.750,15.250](d)。对比两组数据,治疗组的平均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ICU治疗时间比对照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当天、术后第一天、术后第二天术区引流量分别为26.514±18.659、9.886±3.632、3.679±2.366(ml/h),对照组术后当天、术后第一天、术后第二天术区引流量分别为24.964±12.014、6.971±3.308、2.021±1.442(ml/h),对比两组数据发现,术后当天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第一天、术后第二天治疗组患者术区引流量较对照组引流量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总出血量无明显差异。治疗组患者术后5天、术后10天、术后15天心脏彩超示LAD分别为40.429±4.164、40.500±4.451、40.500±4.470(mm),对照组患者术后5天、术后10天、术后15天分别为45.929±7.488、45.500±7.251、45.929±7.560(mm),治疗组LAD小于对照组,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当日、术后第一天、术后第二天、术后第叁天血管活性药及正性肌力药物评分分别为15.207±8.693、12.343±6.851、8.571±4.636、6.250±4.362;对照组术后当日、术后第一天、术后第二天、术后第叁天血管活性药及正性肌力药物评分分别为17.114±7.184、14.743±5.921、10.786±5.192、7.329±3.758,通过对两组相同时间点评分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对两组相同时间点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比较,治疗组肌红蛋白在停体外循环10min、术后6h、12h、24h平均为788.629±228.599、389.050±72.968、320.721±98.685、232.260±87.787(ng/ml),对照组肌红蛋白在停体外循环10min、术后6h、12h、24h平均为549.121±122.697、317.000±106.361、224.807±97.337、167.386±66.869(ng/ml),同时间段内治疗组肌红蛋白比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肌钙蛋白I在停体外循环10分钟、术后6h、12h、24h、72h、术后一周分别为7.430±2.720、5.476±2.042、3.822±1.778、2.523±1.681、0.963±0.955、0.127±0.154(ng/ml),对照组肌钙蛋白I在停体外循环10分钟、术后6h、12h、24h、72h、术后一周分别为4.816±1.748、3.050±0.829、2.191±0.701、1.346±0.527、0.421±0.158、0.037±0.198(ng/ml),同时间段内治疗组肌钙蛋白I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CK-MB在停体外循环10分钟时为81.929±15.350(u/l),对照组CK-MB在停体外循环10分钟时为63.643±12.004(u/l),在停体外循环10分钟时治疗组肌酸激酶同工酶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间段对比均无差异(P>0.05)。出院时对照组14例患者2例转复窦性心律,治疗组14例患者12例转复窦性心律。结论:同期行改良迷宫术与瓣膜置换术虽然增加了手术损伤,早期术区引流量、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ICU治疗时间增加,但对患者心功能无明显影响,窦性转复率更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迷宫术论文参考文献
[1].许果,王继相,佘凯,熊伟,白上林.心内直视术同期行Cox-MazeⅣ迷宫术治疗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的疗效和预后[J].中国临床研究.2019
[2].祝杨博.改良迷宫术对瓣膜置换术患者早期心脏功能的影响[D].遵义医科大学.2019
[3].陈辛亮,迟立群,梁林,肖巍.瓣膜置换与改良CoxⅢ迷宫术同期进行对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伴房颤患者的治疗效果[J].大医生.2018
[4].陈建乐,姜云,倪布清,堵俊杰,顾嘉玺.全胸腔镜微创迷宫术治疗孤立性房颤术后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5].曹永科,曹勇,李小芳,刘超.外科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大左心房心脏瓣膜病并发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J].中国循环杂志.2018
[6].肖雄,韩劲松,王辉山,尹宗涛,祝岩.冷冻消融迷宫术治疗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的围术期管理[J].中国体外循环杂志.2018
[7].周钰峰,赵明,刘文华,庞中一,于洪泉.双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在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6
[8].何翠芳.心脏直视手术同期射频消融迷宫术治疗房颤的围术期护理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6
[9].蒋伟,林辉,李香伟,温昭科,龙小毛.心脏不停跳与停跳下双极射频消融迷宫术治疗房颤的近中期对比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6
[10].庄媛.双极射频消融迷宫术治疗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的护理配合[J].护士进修杂志.2016
标签:心内直视术; Cox-MazeⅣ迷宫术; 心脏瓣膜病; 心房颤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