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健脾益肝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肝肿瘤,原发性肝癌,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中药疗法
健脾益肝方论文文献综述
邓兰,彭国林,蒋益兰,江摩,杨尚凌[1](2014)在《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健脾益肝方口服治疗老年原发性肝癌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健脾益肝方口服治疗老年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老年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行TACE及对症治疗,治疗组行TACE联合口服中药健脾益肝方;TACE治疗3次,中药至少服用12周。结果治疗组6个月及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85.71%、71.43%、35.71%,均高于对照组的65.79%、47.37%、15.79%(P均<0.05);术后3个月,两组肿瘤控制率无明显差异(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中医症状积分、肝功能指标、血清甲胎蛋白(AFP)下降,卡氏评分增加,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P均<0.05)。结论 TACE联合健脾益肝方口服治疗老年原发性肝癌,可改善症状及肝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降低血清AFP,从而提高生存率。(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期刊2014年16期)
欧志穗,刘友章,陈裕杲[2](2011)在《健脾益肝方对肝硬化大鼠AQP8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健脾益肝方对肝硬化模型大鼠肝组织水通道蛋白AQP8表达的影响。方法:将9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健脾益肝方高、中、低剂量组及秋水仙碱组,运用CCL4法造肝硬化模型,并对肝脏组织作AQP8 PCR定量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模型组AQP8蛋白含量及平均光密度值和积分光密度值均很低,与空白组相比有极显着差异(P<0.01);经过治疗后健脾益肝方可以使AQP8蛋白含量及平均光密度值和积分光密度值均升高,其中疗效与中药使用剂量正相关,健脾益肝方低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而健脾益肝方中剂量组及高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秋水仙碱组与模型组比较没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健脾益肝方对AQP8蛋白的升高作用是治疗肝硬化的靶点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学刊》期刊2011年07期)
刘友章,陈裕杲,黄晓燕[3](2009)在《健脾益肝方对肝硬化大鼠AQP8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健脾益肝方对肝硬化大鼠健脾利水作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采用健脾益肝方煎剂治疗肝硬化大鼠模型,并检测其对模型大鼠肝脏组织AQP8表达和含量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健脾益肝方高、中剂量组AQP8 mRNA表达及蛋白表达均有显着差异(P<0.01);健脾益肝方低剂量组有差异(P<0.05);秋水仙碱组与模型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健脾益肝方能通过提高肝硬化大鼠肝脏组织AQP8mRNA表达及蛋白表达,这是健脾益肝方实现健脾利水作用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之一。(本文来源于《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全国中医内科临床科学研究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期刊2009-10-16)
刘友章,符小聪[4](2008)在《健脾益肝方对肝硬化腹水No及ET-1调节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健脾益肝方(药)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疗效作用机制,为临床上运用健脾益肝方(药)治疗肝硬化腹水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选择2006年3月 -2007年10月就诊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患者,诊断为脾虚湿盛兼血瘀证型失代偿期肝硬化,腹水的合格受试者40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各20 例。对照组以西医基础治疗为主,治疗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健脾益肝方汤剂(五爪龙 30g、白术30g、白背叶根30g、猪苓15g、田基黄20g、茜草15g 等),每日1剂,治疗3 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腹围,主要症状,肝功能,肝、脾、腹水 B 超结果, 外周血一氧化氮(NO)及内皮素-1(ET-1)含量的变化。结果:从临床总疗效来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0%,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临床总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 B 超腹水量积分均有所下降,治疗前、后比较, 治疗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消退腹水的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 NO、ET-1含量比较,治疗组 NO、ET-1含量均明显下降(p<0.01),而对照组 NO、 ET-1含量却略有上升(p>0.05)。两组治疗后 NO、ET-1含量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治疗组外周血中 NO、ET-1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臌胀病的病机关键在于脾虚失运、水湿难化、湿邪与瘀血交阻,终致水湿内停。本方(健脾益肝方)以岭南特色中草药为主,集健脾益气、活血化瘀、清热祛湿、理气和胃功效于一体,分别从治(脾)气、治(瘀)血及治水(湿)入手,环环相扣,配伍得当,以扶正固本为主,化瘀祛湿与扶正补虚并举,可明显改善脾虚湿盛兼血瘀证肝硬化腹水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肝功能,并能下调患者外周血 NO 及 ET-1的含量,对肝硬化腹水患者的肝、脾两脏大小及门静脉与脾静脉内径亦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值得深入探讨与研究。(本文来源于《第一届全国疑难重型肝病大会、第四届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08-09-01)
陈裕杲[5](2008)在《116例肝硬化病例回顾及健脾益肝方对肝硬化大鼠AQP8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分为临床回顾研究和实验研究两部分,临床研究中对肝硬化的临床特点、症候、证型及治疗用药规律等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实验研究通过观察健脾益肝方对肝硬化大鼠肝脏水通道蛋白-8(AQP8)表达的影响,以进一步阐明健脾益肝方治疗肝硬化的作用机制,为临床用药提供有力的实验依据。方法:1.临床回顾研究全部病例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病案室调阅相关病例,将符合诊断标准的病例纳入本研究。总调查病例数225例,其中男性187人,女性38人,年龄25—83岁,符合本论文纳入标准116例,其中男96例,女20例。2.动物实验:参考杨婷等造模:健康SPF级雄性Wistar大鼠90只,随机取10只作为空白组(A组),剩余80只大鼠进行肝硬化造模。实验第1天以CCL_4按5mL/kg皮下注射(空白组除外),以后予CCL_4-橄榄油溶液(4:6),按3mL/Kg体重腹部皮下注射,每周2次,每周测体重一次以调整剂量,持续12周。均给普通饲料、自由进食;空白组于腹部皮下注射等容量橄榄油。第12周末,造模大鼠还剩54只。取8只处死做病理活检。其余大鼠再随机分为五组。进行分组干预,并观察用健脾益肝方高、中、低剂量和对照组等治疗的疗效。结果:1.临床回顾性研究显示肝硬化患者在年龄分布上,51-60岁高龄为发病高峰期,体现了该病发病的年龄相关性特点。住院天数以21-30天最多,说明肝硬化反复顽固。证候方面脾系证候、肝系证候出现最多,心、肺、肾系证候较少。可见肝硬化病人主要的证候是脾系和肝系证候。证型分布可以体现出患者以“湿”邪为主,脏腑主要涉及脾、肝;以水湿内阻型、湿热蕴结型、肝郁脾虚型为多。中药中具有健脾利湿、疏肝理气的药味最多,而其主体方剂为五苓散,其中茯苓、白术、泽泻、猪苓,为五苓散中的其中四味,可见健脾利湿在肝病治疗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由此可以看出,在此肝硬化病历回顾上明显体现了肝脾相关的特点,而且其特征和“湿邪”紧密相关,临床也紧紧围绕着“健脾祛湿利水”来治疗肝系疾病。2.实验研究结果表明:RT-PER及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模型组AOP8蛋白含量及平均光密度值和积分光密度值均很低,与空白组相比有极显着差异(P<0.01),经过治疗后健脾益肝方可使AQP8蛋白含量及平均光密度值和积分光密度值均升高,其中疗效与中药使用剂量正相关,健脾益肝方低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而健脾益肝方中剂量组及高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可见健脾益肝方对AQP8蛋白的升高作用是其治疗肝硬化的靶点之一。结论:本研究对116例肝硬化病例进行了系统的临床回顾性研究,实验研究采用荧光定量PCR与Western Blotting等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肝硬化大鼠肝脏的AQP8做基因定量表达及蛋白表达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如下:1.肝硬化在年龄分布上,51-60岁为发病高峰期,61-70岁次之,但可能与死亡病人造成缺失值有关。2.肝硬化症状频数统计显示脾系症状出现的比例最高,其次为肝系症状;五脏症候分布也是以脾系症候为主,肝系证候次之,反应该病中五脏相关,以肝脾相关最为密切。3.肝硬化证型与“湿”有关的证型比例占34.5%,与血瘀相关的证型占27.6%,体现出“湿邪”为主、血瘀次之。4.治疗的中药以茯苓、白术、甘草、丹参、泽泻、猪苓的频率为最高,其中茯苓、白术、泽泻、猪苓,为五苓散中的其中四味,由此可知健脾利湿在肝病治疗中所占比例最高,活血祛瘀次之,疏肝理气再次之。5.病历回顾显示,肝硬化患者的证候、中药使用、五脏证候、药物归经等与肝系、脾系两大脏腑系统密切相关,而中药也是以干预肝脾两大系统为主发挥治疗作用。6.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健脾益肝方可明显提高大鼠肝脏AQP8 mRNA的表达。7.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表明健脾益肝方可明显提高大鼠肝脏AQP8蛋白表达。8.动物实验表明,中药可明显提高肝硬化大鼠水通道蛋白AQP8的表达,这是健脾利水作用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之一,为肝脾相关理论指导治疗肝硬化提供了有力的实验室依据。(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期刊2008-04-01)
符小聪[6](2008)在《健脾益肝方对肝硬化腹水NO及ET-1调节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五脏相关理论是名老中医邓铁涛教授多年来提倡的中医临床理论,导师刘友章教授作为邓老的弟子之一,系统地继承了其学术思想,并对五脏相关理论的重要分支之一的“肝脾相关”理论领域有所发挥。该理论具有丰富的实质内涵:它以阐发肝和脾相关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证治方药为中心内容,认为肝系疾病,病位在肝,与脾密切相关。肝硬化腹水是临床上常见病及难治病之一,属祖国医学“胁痛”、“积聚”、“臌胀”等范畴,危害甚重,临床上多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疗效一般。刘师认为,肝硬化腹水是由于多种病因致肝失疏泄,肝脾同病,久则必虚,久则多瘀,脾虚血瘀是肝硬化腹水的基本病机,水湿内停是本病的最终表现。多年来,刘师运用肝脾相关理论,辨证施治,并以岭南特色中草药为主组方——健脾益肝方治疗肝硬化腹水,疗效显着。本课题即主要通过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来进一步验证健脾益肝方的疗效,并通过对相关指标的对比观察来探讨健脾益肝方的疗效作用机制,也为岭南中草药在肝硬化腹水治疗中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提供相关的实验数据。方法:本研究包括文献研究和实验研究。文献研究中,从古代中医对肝及肝硬化腹水(臌胀)的认识,到现代医学对肝硬化腹水、门静脉高压、血管活性物质叁者的关系,及肝硬化腹水的发生机制及其动物模型建立的研究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整理和总结。实验研究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选择符合脾虚湿盛兼血瘀证型肝硬化腹水患者40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以西医基础治疗为主,治疗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健脾益肝方汤剂,每日1剂,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腹围,主要症状,肝功能,肝、脾、腹水B超结果,外周血一氧化氮(NO)及内皮素-1(ET-1)含量的变化。第二部分选用SPF级Wistar雄性大鼠90只,随机取10只作为空白组(A组),剩余大鼠于实验第1天以四氯化碳(CCL_4)按5mL/Kg体重腹部皮下注射,以后予40%CCL_4-橄榄油溶液腹部皮下注射,每周2次(头4次后隔10天注射第5次),并以食用白酒(相当于10%乙醇)作为大鼠的唯一饮水进行肝硬化腹水造模12周,而A组大鼠自由饮水,并于腹部皮下注射等容量橄榄油。造模结束时,还剩54只大鼠,经诊断性穿刺大鼠腹腔确定44只伴有腹水,再随机分为五组进行灌胃治疗,即模型组(B组)9只、健脾益肝方大、中、小剂量组(C、D、E组)各9只、秋水仙碱组(F组)8只。除A、B两组给予等容量的生理盐水灌胃外,C、D、E组予健脾益肝方,剂量分别为52g/kg体重、26g/kg体重、16.25g/kg体重,F组予秋水仙碱100μg╱Kg体重灌服。以上各组灌胃液体量均为10ml/kg体重,每日给药1次,其浓度及等效剂量按体重折算,共给药4周。实验结束后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及体重变化,测定腹水量,行HE与VG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测定门静脉压力,并检测大鼠门静脉血肝功能指标、NO及ET-1的含量。结果:1从临床总疗效来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0%,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临床总疗效优于对照组。1.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腹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治疗组腹围缩小程度(腹围差值)大于对照组,腹围差值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比较,治疗组对改善纳差、乏力、腹胀及胁痛等症状效果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改善舌质亦有明显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对上述主要症状改善较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两组血清ALT、AST水平及治疗组血清GLB水平在治疗后均有明显下降;血清ALB水平较治疗前有明显升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照组血清GLB水平治疗后略有下降,但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GLB水平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1.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超结果比较,治疗组肝右叶斜径、脾脏厚度、门静脉与脾静脉内径较治疗前改善,而对照组较治疗前肝右叶斜径轻度减小、脾脏厚度有所增加、门静脉与脾静脉内径稍增宽,但两组各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5两组资料治疗后B超腹水量积分均有所下降,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资料治疗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消退腹水的效果优于对照组。1.6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NO、ET-1含量比较,治疗组NO、ET-1含量均明显下降(p<0.01),而对照组NO、ET-1含量却略有上升(p>0.05)。两组治疗后NO、ET-1含量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外周血中NO、ET-1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1.7两组患者在治疗中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0%与35%,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只有4例并发症,而对照组有7例。2大鼠的一般情况:本实验造模大鼠死亡率为32.5%,腹水形成率为55%;模型组大鼠出现明显的皮毛杂乱、无光泽,活动量下降,饮食减少,体重减轻,大部分大鼠粪便稀溏;各治疗组均能不同程度地减轻造模药物对大鼠的上述影响。2.1实验结束时,A组大鼠无腹水,B、F两组可见较多腹水,色淡黄;健脾益肝方各治疗组大鼠腹水量明显减少,呈淡黄色,分别与B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2肝组织HE及VG染色:健脾益肝方(药)能明显减轻大鼠肝组织炎症与胶原纤维增生程度,其中尤以健脾益肝方大、中剂量组对肝组织结构改善最为明显,其与秋水仙碱组效果相当(p>0.05)。2.3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GLB的水平均明显升高,ALB水平下降(与A组比较,p<0.01),健脾益肝方(药)和秋水仙碱均能不同程度地降低血清ALT、AST、GLB和升高ALB水平,其中以健脾益肝方大剂量组效果最好,经治疗后,C组各指标与A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D、E、F各组指标分别与A组比较,仍有统计学意义(p<0.01)。2.4 C组大鼠门静脉压力(9.42±0.96mmHg)较B组(14.49±1.28mmHg)明显下降,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接近A组(8.22±1.07 mmHg)水平(p>0.05);其余各治疗组(D、E、F组)对门静脉压力也有一定的影响,但分别与A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5模型组大鼠门静脉血NO及ET-1含量明显高于A组(p<0.01),经治疗后,健脾益肝方各治疗组NO及ET-1含量均有所降低,其中以健脾益肝方大剂量组效果最好,而秋水仙碱对NO及ET-1含量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与B组比较,p>0.05)。结论:1改良的复合因素造模法,是目前塑造肝硬化腹水实验模型较理想的方法之一。2健脾益肝方(药)可明显改善模型大鼠的精神状态、皮毛色泽,增进大鼠食欲,逐渐增加其体重,并能显着减少模型大鼠的腹水量,具有良好的消退腹水作用。3健脾益肝方(药)能够显着减轻肝组织炎症及抑制胶原纤维增生程度,呈现出较好的保肝和抗肝纤维化作用。4健脾益肝方(药)能够降低模型大鼠门静脉压力。5健脾益肝方(药)能够降低模型大鼠门静脉血NO与ET-1含量,从而改善其对门静脉血流和阻力的影响,这可能是健脾益肝方(药)抗门静脉高压的主要机理之一。6健脾益肝方(药)集健脾益气、活血化瘀、清热祛湿、理气和胃功效于一体,可明显改善脾虚湿盛兼血瘀证肝硬化腹水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肝功能,并能下调患者外周血NO及ET-1的含量,对肝硬化腹水患者的肝、脾两脏大小及门静脉与脾静脉内径亦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值得深入探讨与研究。(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期刊2008-04-01)
健脾益肝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健脾益肝方对肝硬化模型大鼠肝组织水通道蛋白AQP8表达的影响。方法:将9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健脾益肝方高、中、低剂量组及秋水仙碱组,运用CCL4法造肝硬化模型,并对肝脏组织作AQP8 PCR定量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模型组AQP8蛋白含量及平均光密度值和积分光密度值均很低,与空白组相比有极显着差异(P<0.01);经过治疗后健脾益肝方可以使AQP8蛋白含量及平均光密度值和积分光密度值均升高,其中疗效与中药使用剂量正相关,健脾益肝方低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而健脾益肝方中剂量组及高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具有极显着差异(P<0.01);秋水仙碱组与模型组比较没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健脾益肝方对AQP8蛋白的升高作用是治疗肝硬化的靶点之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健脾益肝方论文参考文献
[1].邓兰,彭国林,蒋益兰,江摩,杨尚凌.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健脾益肝方口服治疗老年原发性肝癌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4
[2].欧志穗,刘友章,陈裕杲.健脾益肝方对肝硬化大鼠AQP8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
[3].刘友章,陈裕杲,黄晓燕.健脾益肝方对肝硬化大鼠AQP8的影响[C].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全国中医内科临床科学研究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2009
[4].刘友章,符小聪.健脾益肝方对肝硬化腹水No及ET-1调节的相关性研究[C].第一届全国疑难重型肝病大会、第四届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学术年会论文集.2008
[5].陈裕杲.116例肝硬化病例回顾及健脾益肝方对肝硬化大鼠AQP8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
[6].符小聪.健脾益肝方对肝硬化腹水NO及ET-1调节的相关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
标签:肝肿瘤; 原发性肝癌; 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中药疗法;